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激趣教学实践策略

2023-06-07黄莹

天津教育·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声部旋律节奏

黄莹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培养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合唱属于音乐教学的表达方式之一,对培养学生审美、塑造学生心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班级合唱如何做到激趣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表现、创造、联系四个领域探究更高效的教學策略进行艺术实践活动,是每个音乐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多元感知,激和声之趣

艺术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音乐课堂传统单一的歌唱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下社会形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教师的教学格局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班级合唱多元教学方式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参与班级合唱的音乐感知。低年级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可以在趣味唱游的教学中渗透音乐基础知识,培养班级合唱学习的热情。中年级的学生有了体验、探究的能力,认知领域逐步扩展,可以合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激发学生探索和声知识的兴趣。高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已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音乐的能力,可以引导其有意识地参与多声部音乐听觉体验,提高学生对多声部合唱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人音版一年级上册歌曲《大家来劳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合打击乐合奏的音乐实践活动,创设齐心协力、努力劳动的音乐情境。通过视觉感知引导学生认识打击乐器碰铃和沙锤,并从听觉感受两种乐器发出长短不同的声音,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将四分音符“X”与八分音符“X X”组合的沙锤节奏和二分音符“X -”的碰铃节奏进行伴奏合作,并加入歌曲中的号子声,将班级学生进行声部划分,从听觉上建立多声部概念,引导学生尝试做多声部同时伴奏的趣味声势,更直观地促进学生感知多声部丰富的音响,体验了多声节奏的趣味性(如图1所示)。

艺术课程标准指出,实现审美感知的培育,可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将自己对音乐的主观感受融入对客观音响的体验感知中。以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癞蛤蟆与小青蛙》为例,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班级学生通过声势律动复习感知单声部《癞蛤蟆与小青蛙》活泼风趣的音乐风格。在已学习掌握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将“癞蛤蟆”的动画形象结合第二声部的音乐变化,通过多媒体动画结合编创后的二声部音乐更形象生动地进行画面呈现,引导学生在动画和音乐中初步感知演唱形式为合唱的音乐特点。对富有音乐形象的作品呈现出音乐视觉化效果,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也为后续的歌曲教学做好了铺垫。

高年级合唱作品随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知识的积累,难度也有所加大,将流行阿卡贝拉合唱适度融入教材中,与课本中优秀的合唱作品进行对比欣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和声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例如,人音版五年级下册《铃儿响叮当》是一首耳熟能详、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童声合唱作品。对比聆听阿卡贝拉无伴奏合唱版本的《铃儿响叮当》,人声演唱多声旋律的同时,加入了Beat-box及各种象声技巧模仿伴奏乐器等不同于传统的丰富表现形式,多元创编结合,带给学生听觉震撼,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合唱多样化的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元感知、理解合唱内涵、感受合唱魅力,对学生学习合唱起到了熏陶、启智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多元体验,唱和声之“趣”

教育家吴斌说过:“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班级合唱教学将知识与技能融入歌曲学习中,根据教材内容和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创设多样化的体验方式,例如,图形谱、柯尔文手势等,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歌曲中的音乐要素,解决合唱教学的重难点,提升学生的音乐演唱能力,促进学生音乐水平的提高。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癞蛤蟆与小青蛙》,经编创加入旋律和声后成为一首二声部合唱作品。在班级合唱教学中,教师根据歌曲旋律的变化设计不同图像、线条表现记号等图形谱,引导学生掌握歌曲二声部的合唱。歌曲A部分第二声部旋律(如图2所示),设计高低不同的荷叶,以青蛙跳跃的形象通过多媒体动画进行图形谱呈现,引导学生感知紧凑的节奏、旋律跳跃变化。教师在荷叶上加入第二声部音高唱名,学生通过打响指等肢体律动感知音高位置变化。歌曲B部分运用了上下并列不同虚线来联觉对应和声,两声部通过旋律线感知旋律上行、下行的起伏变化。两部分的图形谱设计对比既增加了趣味性,降低了合唱中二部音准的难度,又帮助了学生了解歌曲和声的构成。

例如,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下册《DO RE MI》,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歌曲欢快有趣,作者将自然音阶的七个唱名以及英语中与这些唱名发音相近的词结合在一起。教师在学生已掌握歌曲演唱的基础上加入了自然大调音阶,构成了第二声部旋律。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形象直观的点、线结合的图形谱形式,表现第一声部歌词旋律的走向、乐句的断句;用直线表现第二声部的长音。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加入柯尔文手势,感知第二声部音高的变化;在熟练掌握各自声部演唱基础上进行声部合作,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形成二声部和声效果。

多元体验,唱和声之“趣”,将图形谱运用到班级合唱中,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不仅对音乐要素中节奏、音高、旋律等学习起到推动作用,而且解决了合唱教学的重难点,提高了班级合唱教学的实效性。

三、多元表现,创和声之“趣”

《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艺术表现是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艺术表现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班级合唱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枯燥单一、进行声部反复练唱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学情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等融合的过程中形成和声创作之“趣”。

“创造”是通过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编创与创作实践,发挥学生思维潜能。教师应从合唱作品本身出发,在对音乐内涵理解与体验的基础上开展创造性活动,挖掘音乐要素,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音乐创造性思维。

例如,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火車开啦》,在音乐拓展环节进行多声部节奏合作体验。将班级学生分为三个声部,通过“车票通关密语”,体验大小车轮声、汽笛声三种不同的节奏、节拍变化:①汽笛声:2/4wu - ∣wu - ‖;②大车轮声:2/4 hong  long∣hong  long‖;③小车轮声:2/4 kacha  kacha ∣kacha  kacha ‖,并加入拍手、跺脚、拍腿等声势律动,递进式地引导三声部进行不同音色的声势节奏卡农体验。在学生能保持各自声部节奏独立、清晰的基础上,加入音乐伴奏及吹奏乐器“小喇叭”,通过生生互动,进一步体验与表现加入音乐后多声部节奏卡农与音乐结合的音响效果,从而使学生的多声听觉得到锻炼,提升小组合作意识与协调能力。

节奏、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丰富的音响层次是班级合唱教学的核心。在《癞蛤蟆与小青蛙》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界动物的声音,以小青蛙的“呱呱”叫声为音乐动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敢于创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加入不同的和声进行创作。如以节奏为先导,在切分节奏2/4X  X.|X  X.‖基础上,加入拍胸、跺脚、拍手等身体打击伴奏,同时加入学生弹舌口技、 乐器(钢琴、口风琴)SOLO伴奏、打击乐器(非洲鼓、双响筒、箱鼓等)呈现十六分音符与附点节相结合的节奏、学生即兴爵士演唱等表现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层层叠加。通过师生交流合作,不仅掌握了乐器的使用,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其多声创造力。

艺术的灵魂是创新,实践音乐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班级合唱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音乐表现与创造,在互动与配合中充分感受班级和声、声势律动、音乐伴奏等融合在一起的音乐美,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综合性艺术表现能力。

四、多元评价,展和声之美

《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中提出:“教学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只有充分发挥评价在诊断、激励方面的功能,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在深度评价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开展教学指导中,要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激发每一位学生表现的潜能,使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熏陶,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审美体验,以多元评价促进合唱活动开展,展现和声之美。

首先,学生自主评价。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演唱歌曲《平安夜》。在拓展环节,教师将曲谱两声部中部分小节的最后一个音进行节奏改编,形成四个声部,并加入多声部声势律动及演唱。多声部的声势律动可以通过身体打击(跺脚、拍胸等)、身边的生活物品(杯子、椅子等)及打击乐器(沙锤、沙蛋等)进行伴奏表现,学生通过生生组合、小组合作展示。学生对自身的艺术实践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在评价中了解自己肢体节奏的律动感及打击乐器等的使用情况,客观分析自己在编创活动中的优点或不足。

其次,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划分小组进行声部合作,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声部创编。学生在小组互评中将创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并通过组员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等方式进行思维碰撞,从而解决问题,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小组合作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创造意识,将小组间多声音乐进行有效融合。

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既要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也要分析学生掌握音乐艺术和知识技能的情况,并针对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价值观、必备品格等进行全面考查。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真实的进步情况,捕捉学生在课堂上有创意的瞬间和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特表现,并对学生实施语言激励,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合唱的美。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立足于不同年龄段学生多声部的能力发展,通过“多元感知——多元体验——多元表现——多元评价”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合唱的认知,落实多维体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培养学生集体意识,从多方位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核心素养视角下班级合唱‘趣美和声训练的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FJJKZX21-64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声部旋律节奏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YOUNG·节奏
7月,盛夏的旋律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