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学习路径探析
2023-06-07郑伟
郑伟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教育意义深远。教师要克服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以情境、问题和表演驱动教学,点燃学生的红色激情;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与生活实际,内化学生的红色精神;积极开展拓展性教学活动,升华学生的红色情感。这样,让革命文化主题课文伴学生成长,真正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认同、内化和践行。
[关键词]革命文化主题课文;驱动;联结;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7-0078-03
统编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主题课文占有相当的比例,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性,肩负着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等重大使命。
然而,在对革命文化主题课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革命时代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难以理解课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对课文所传递的价值观也一知半解……诸如此类的因素叠加,导致学生的学习经验难以迁移,情感难以共鸣。基于此,笔者对革命文化主题课文展开教学实践与研究,探寻优化课堂教学的路径,以充分发挥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教学价值。
一、驱动:点燃红色激情
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在的生活存在较大的时间差,导致学生阅读艰难,情感认同不强,更多的是处于一种“局外人”的状态去学习。在教学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点燃学生的激情,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其快速进入文本中,进行融入式的多元化阅读体验,实现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一)情境驱动,身临其境
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境,将其与当下生活相连,让学生置身相关的情境中,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点,在身临其境中驱动真实的情感体验。有了动机和目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然被调动起来。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我不能失信》主要写了老一辈革命家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从课前的学情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的形象理解单一。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代入感和体验感呢?教学前,教师创设真实情境,以论坛发帖的挑战性任务驱动学生阅读,让学生借助学习论坛,针对“假如你是宋庆龄,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在课文和学生生活之间搭建了桥梁,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从被动的阅读者转为主动的信息发布者,使语文学习目标转化为有效的学习任务。从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后的调查问卷中发现,比起直接进入文本阅读的常规教法,学生更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其阅读兴趣和思维活力在完成挑战性任务的过程中得到激发。
可见,将思想性强的课文与学生感兴趣的任务相关联,能够拉近学生与革命人物之间的距离。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学习不再是一道“高大上”的思想道德命题,而成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普通命题,这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更多亲近感。让“高大上”的文本降落到语言文字的土壤里,让学生从革命领袖的具体事例中感受人物形象,更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二)问题驱动,激活思维
问题是课堂运行的动力。教师要设计驱动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对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探索和发现,让学生自觉运用高阶思维来完成挑战性任务。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教师抓住文本冲突,提出“在毛主席心中,他是更希望将岸英的遗体葬在朝鲜,还是更希望将岸英的遗体运回国?”这样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潜心会文,争先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由。有的学生抓住毛主席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来说明毛主席更希望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强调的是毛主席的慈父形象;有的学生抓住毛主席的语言、心理描写,来证明毛主席更希望把岸英的遗体葬在朝鲜,强调的是毛主席的领袖品质。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与文本产生了一次次碰撞、进行了一次次交流,从中体会到毛主席既作为父亲又身为领袖的复杂的内心情感,体会到毛主席的伟人情怀。
可见,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讨,学生才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思考探究,课堂上才会出现不同的声音与个性表达。这时,课堂教学不再是僵化的说教或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在观点的交锋与碰撞中,形成了更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真切而深刻。
(三)表演驱动,移情体验
教师将文本语言转化为真实场景,让学生去演一演,能使其化身为文中角色,切换视角,设身处地地思考,在表演中进行沉浸式学习,与文本产生“文我合一”的交织体验状态,在多重转化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中,第2、第3自然段详细描写了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过程,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各个细节的描写,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两次表演活动:活动一“演一演”——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圈出动词,演一演,在表演过程中理解“挥锹”“扶正”这两个动作;活动二“访一访”——品读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过程,进行角色扮演,一人扮演邓小平爷爷,一人扮演记者来采访邓小平爷爷,以采访的形式来表达所思所感。两次角色表演,将原本乏味的学习过程变得自然、有趣,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中,产生了代入感,在体验过程中深刻理解了邓小平爷爷的优秀品质,在浸润文本的过程中,移情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二、联结:内化红色精神
由于时代差异,要想让学生深刻体会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所传递的红色精神不是易事。教学时,教师要巧妙地打通文本内部、文本之间、文本与生活的连接,联系教材中其他相关内容,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直达思维和心灵的教学来拉近学生和红色精神之间的距离。
(一)联系上下文,寻找文本内部的联结
文章中的词、句、段都是具有相互关联性的。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内在的联结点,引导学生找出词、句、段之间的内在关系, 以此为切入点,探究红色精神的价值,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领悟文本的内涵。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黄继光》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黄继光的句子,谈一谈感受。有的学生选择了“营参谋长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这一句进行讨论。教师抓住时机,向学生提问:“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但这一‘堵,让黄继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為何非得用自己的胸膛去堵呢?快速浏览课文,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看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默读课文,有的学生围绕一个句子、有的学生抓住一个段落,说体会、谈感受。教师再次抓住时机,抛出这样的话题:“这一‘堵,‘堵出的是什么?”学生备受启发,金句连连:“‘堵出了祖国的和平”“‘堵出的是北大门的安宁”……可见,教学时,教师抓住关键时机,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潜入文本深处,联系上下文,寻找文本中词语与句子、段落之间的联结,能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认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革命英雄的品质。
(二)联系积累,寻找文本之间的联结
在新课教学前,教师要将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新知识进行巧妙联结,并建立联系,促进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使学生的阅读理解更加深入。例如,在赏析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灯光》中点面结合的写法时,教师让学生回想同一单元中《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这两篇文章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的,运用学法迁移,聚焦《灯光》中的战斗场面,在丰富的学习体验中进一步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新课文联系到已学课文,学生在联结旧知的过程中激活了旧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旧文本间寻找相似、相关、相对的关系,推动了思维的发展,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了文本中红色精神的内涵。
(三)联系生活,寻找文本与自我的联结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把以往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所表达的情感进行交融,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中有这样一句:“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文本与自我的联结。首先让学生充分地读;然后提问:“孙中山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做学问的真谛。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不懂就要问的人呢?”学生积极响应,联系生活,寻找生活中类似的榜样,在交流中达成共识;最后,教师让学生围绕“你如何看待孙中山的不懂就要问”这一主题进行讨论,并让学生写下对这句话的理解,再将课文中的人物与自己进行对比,以此联结人物行为与自我认识,并作出价值判断。这样,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无缝衔接,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使学生在联结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和内化红色精神。
三、拓展:升华红色情感
教材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教师要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精心甄别和拓展教学内容,悉心挑选延伸形式,让学生从教材走出去,跨越教材之界、学科之界、课堂之界,使学生在汲取革命文化的过程中丰富阅读体验与认识积累,升华红色情感。
(一)拓展资料,丰富认知
红色经典文本有特定的故事和时代背景,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契机,适当拓展资料。所拓展的资料可以是时代背景、人物介绍、写作背景等,可以采用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在资料与课文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化认知,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时,为了让学生走近梅兰芳,在导入时,教师播放《贵妃醉酒》的视频片段,展示梅兰芳在舞台上的形象,让学生初步了解梅兰芳的职业特点和社会地位;在初读课文时,教师适当拓展故事发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日本的对华政策,从而深入体会侵略者的图谋;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教师适时拓展侵略者迫害梅兰芳的相关资料。多元化的资料丰富了课堂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将红色精神播种在心中。
(二)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系列拓展阅读活动,从课上学习一篇文章到学习一类文章,再到课后整本书的阅读,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将学生的认知向纵深处推进。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黄继光》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与该课文相似的文章《我的战友邱少云》,并讓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在比较中,学生发现这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相似,起因、经过、结果也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写法。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到同样写抗美援朝的英雄,写法虽不同,但均能彰显出英雄本色。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拓展阅读既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又能让学生学习到不同的写作方法。课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以“英雄”为主题,推荐了《小兵张嘎》《雷锋的故事》等一系列书籍,帮助学生形成对英雄的立体认识。适度的阅读拓展,让学生的阅读向纵深处发展。
(三)拓展活动,积淀文化
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去唱一唱、说一说、演一演、访一访,多角度、多侧面体会革命人物的崇高精神,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中实现精神的传承,在心中积淀丰厚的红色文化。统编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基于教材的要求,设计丰富的拓展活动。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后,教师结合以前学过的小英雄形象,设计了“童赞飒飒小英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分为几个板块:“小英雄扮演”板块——把学过的英雄搬上舞台,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故事进行排练,表演故事,评出“最佳小演员”;“小英雄故事会”——选择最喜欢的故事进行讲述,评选出“故事大王”;“小英雄手绘展”——用制作手抄报、绘画、制作书签等方式纪念英雄。这样的活动超越了文本的学习,学生在参与中受到红色情感的熏陶,增强了责任感。
综上所述,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教学要立足学生本位,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挖掘红色文化,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体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和意义,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认同和践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滕春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学科育人的实施途径[J].小学语文教师,2020(6):12-16.
[2] 沈惠芳.让传承革命文化与落实语文要素有机融合:以第一学段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1(3):9-12.
[3] 叶枚举.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阅读价值”探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0(2):29-32.
[4] 周振华.树英雄形象 植红色基因:谈革命英雄题材类课文的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21(16):19-22.
[5] 刘仁增.基于儿童立场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J].福建教育,2020(18):28-31.
(责编 韦於坊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