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策略,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

2023-06-07吴阳娟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理性思维

吴阳娟

[摘 要]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归纳、判断、推理,解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多元提问、纵横勾连、对立求异等策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能使学生深入理解、体验文本的丰富内涵,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理性思维;多元提问;纵横勾连;对立求异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7-0038-03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他们有时无法抓住关键点进行分析、概括、推理,有时采用聊家常的方式回答,思维显得粗浅、散乱,指向不明确、不集中。对此,教师可运用逻辑思维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的理答趋于清晰、周密和全面。课堂上,教师可采取多元提问、纵横勾连、对立求异等策略,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

一、多元提问,激发思维的动态活性

思维的动态活性,指的是思维的广阔度、丰富性、灵活性、积极性,与个人阅历、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对一篇课文,有的学生会直接接受文中的显性内容,不去理解内容背后的隐性意义,不会设身处地地联想当时的情境,当然更不会根据它反思自己的行为。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展开立体的、丰富的思维活动,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关联多个方面内容。这样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经过比较、辨析、讨论等,最后才能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动态活性就会被激发,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一)在矛盾处探问深究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本,作者所表达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经验会产生冲突。阅读时,学生内心就会产生矛盾。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高度活跃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充分锻炼和提升的过程。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爬天都峰》一文,是按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课文详写了爬山前、爬上峰顶后的部分,爬山中的部分却是略写,这与学生之前的认知有很大的出入。一般来说,事情的经过是习作的重点部分,要具体地写。此处,教师可以这样提出问题:

1.同学们,“爬山中”是事件的经过,作者却只用了短短两个自然段来写。老师之前告诉大家,习作时经过部分要写得详细,这不是矛盾了吗?

2.如果经过部分要详细地写,可以补上什么内容?

3.补上“我”奋力爬山、克服困难的经过,对文章表达的中心“要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有用吗?

这些问题抓住了学生经验与文本内容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思考。经过思考、讨论,学生知道写文章要根据文章中心来确定详写哪个部分,而不是所有的经过都要写具体。

(二)忽略处智问激疑

忽略处是指在阅读文本中,学生容易忽视的、不易发现的地方。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发现作品不寻常的表达,揣摩它隐含的意义。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爬山虎的脚》一文,前两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和叶子的特点,与题目有些不符。这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此设置问题:“这篇文章明明要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先写它的叶子呢?”

这样,学生探究的热情会被点燃,再一次品读文本,产生新的发现:作者在文章第3自然段提到“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说明作者要重点写今年的新发现。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寻找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关系。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深入地进行思考,就会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三)浅尝处追问延思

经典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值得学生反复咀嚼品味。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就像剥笋一样,一层又一层,使学生不断发现文本的意义。

例如,阅读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当看到豌豆苗的成长给女孩带来勇气,让她战胜了疾病之后,学生就会形成“豌豆苗是她病好了的唯一因素”这样的结论。为了让学生能客观全面地看待这一问题,打破一元论,我进行了追问,引导学生思考。

主体问题: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

追问1:小女孩身体好起来,全是这颗豌豆的作用吗?

追问2:如果是你躺在床上一整年了,能做到“安静地、耐心地整天在家里躺着”吗?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思考与评价。这样的高阶思维胜于“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简单判断,从一元论走向多元化,促进了学生的思考探究。高质量的问题就像催化剂,让学生的探究更全面、丰富、深刻。

二、纵横勾连,促进思维立体多面

小学生习惯于按照情节理解课文,这是感性思维、直觉思维的体现。要深入阅读文本,了解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的观点,就要打破这种固有的思维,整合课文内容进行新的思考。根据问题在全文中寻找相关的信息,这是横向关联整合的体现;对一个问题进行不断的追问,刨根究底,层层递进,这就是纵向勾连的内涵。通过纵横勾连,课文内容得以重新排序,促进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横向整合,在统整中加强关联

整合信息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把散落在文本各处的碎片化信息加以汇聚,凸显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梳理出隐含的线索,形成全面的信息网格,这样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时,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你觉得作者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吗?如果你认为‘是,请从文中找出理由。如果你认为‘不是,也要找出理由。”首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然后持相同观点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理由汇总,并绘制思维导图;最后,全班讨论,形成比较合理的、全面的观点。学生最终绘制出这样的导图(见图1,图中的数字表示段落序号):

要完成这项任务,学生就要从文中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把相关词语、句子圈画出来。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文章很长,既需要快速阅读的能力,又需要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样,学生突破了思维惯性,逐步进行横向信息整合,对信息进行梳理、分析、概括、判断、筛选、合并、补充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问题为核心,关联多个自然段的内容、关联自己的生活经验、关联阅读的各种方法,重新建构自己的观点。

(二)纵向深入,在追根溯源中加强逻辑

纵向深入,目的是给学生的思维爬坡,引领学生逐渐走向文本的深处。这是一项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链。在训练的初级阶段,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只要利用课文中的句子就可以回答;在训练的中级阶段,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是可以组合、改变句子进行回答;在训练的高级阶段,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重新組织文字,梳理出观点才能回答。教师合理设计所提问题的坡度,为学生设置思维训练的台阶,使学生拾级而上,直达文本知识的峰顶。这样,学生纵向深入学习的兴趣会更加强烈,课堂气氛就会始终活跃。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少年中国说》一文时,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提出以下问题,形成问题链。

1.这一段的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2.如果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可以选择哪一组关联词?

3. 是否可以把“智、富、强”换成“强、智、富”呢?为什么?

4.“独立、自由、进步”能调换顺序吗?“胜”和“雄” 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这四个问题,由表及里,不仅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且理解的难度递增,能不断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思辨性。

三、对立求异,推进思维理性批判

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不轻易相信他人的说法,用自己的头脑进行独立思考、冷静分析,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学识、情感做出独立判断的一种思维形式。

(一)对立思考

对立思考是辩证思维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反省习惯的重要路径之一。对立思考的方式有哪些呢?如,课文中这样说真的对吗?作者的理由是什么?我能举出什么例子来反驳作者的观点?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说到了现代科技发展很快,有“千里眼”“顺风耳”以及腾云驾雾的飞机等内容。学生学习的时候可进行相反的提问——这些科学技术带来的全是好处吗?学生思考后有了新的发现,如下:

千里眼——(缺点)视力下降、少了牵挂、淡了感情

顺风耳——(缺点)少了隐私、信息困扰、浪费时间

腾云驾雾的飞机——(缺点)战争惨烈、空中污染、能源消耗

……

对立思考是对文本的真实性、精确性等进行再一次审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发散思维的路径。批判性思维能有效破除思维的桎梏,带领学生走向更深刻、更开放的思维地带。

(二)求异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要注意聆听他人的想法,提炼他人的观点,并学会尊重不同的意见。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反省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断地进行调整、完善。下面是我在教学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实录片段。

师:掉到臭水沟里的那粒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联系全文,说说理由。

生1:掉到臭水沟里的那粒豆很自恋,全身都是黑黑的、臭臭的,还说自己了不起。(这个学生一脸鄙夷,引起其他学生哄堂大笑)

生2:我不这样认为。掉到臭水沟里,已经够糟糕了,如果一直愁眉苦脸,会得抑郁症的。积极乐观一点,自己开开心心,自我安慰不也是挺好的吗?

师:联系你们自己,假如生活中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情,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会怎样做?

生3:我肯定不高兴,整天唉声叹气,做什么事都没有兴趣。

生4:我觉得保持理智最好,与其一直闷闷不乐,还不如自恋一点。

……

这样的求异思考,能使学生更加多元地考虑问题,对人物或事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逐渐领悟文本所蕴含的哲理。

阅读教学中,只有推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丰富内涵,才能更有效地认知自己,更清晰地认识社会,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高振宇.儿童哲学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 吴国平.课程中的儿童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3] 夏红梅,郭惠宇.阅读教学与思维品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理性思维
从形式到实质:行政审判中的司法建议及反馈实证研究
荀子对“礼”、“天”及其关系的新释
试论希腊神话中的理性思维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中的做法和反思
过氧化钠的性质及产物验证探究实验
增强理性思维,有力提升女领导干部的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