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融通构建育人体系 强基铸魂讲好中国故事
2023-06-07孙万军
孙万军
摘 要:国际出版人才缺乏阻滞着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步伐。北京印刷学院国际出版人才培养经过多年探索,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为统领,围绕市场需求构建复合型课程体系,形成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机制;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打造多元一体的培养模式。通过融通创新,培养立场坚定、精业强能的复合创新型国际出版人才,服务出版强国,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国际出版;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出版观
新时代的国际出版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的迅速崛起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和兴趣,这为中国出版走出去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同时,全球治理体系正在重塑,国际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和国际舆论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国际出版以文字符号为主要媒介,直接影响人的深层认知,肩负文化强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使命,在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方面作用独特,是其他传播手段无法比拟的。然而,人才短缺特别是复合创新型高质量国际出版人才的短缺,制约着我国国际出版的发展,阻滞着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脚步。出版行业中,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出版是轻资产产业。在出版活动所需的各类资源中,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出版物的总价值中,转移价值部分主要来源于纸张,剩余价值部分则主要来源于智力劳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需要人才;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人才;提升出版业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也需要人才。为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我国亟须培养高水平的国际出版人才。
北京印刷学院(以下简称北印)国际出版教育的创办就是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服务北京“四个中心”,特别是“国际交往中心和文化中心”建设,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出版走出去”战略培养具备国际出版传播综合素质,能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化复合创新型人才。
以国家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符合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需求的国际出版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和知识结构?这是国际出版人才培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经多方调研,走访了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和出版企业,采访了国内外出版业专家,得出的结论是:符合中国出版“走出去”要求的高质量国际出版人才应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爱国情怀,具备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很强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熟悉国内外出版行业和市场,并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北印的国际出版教育创立的初衷就是服务国家急需。1998年,为解决国家对版权贸易人才的需求,新闻出版署建议北印设立英语(国际出版)专业,于1999年招生。第一批学生在我国刚加入世贸之际毕业,解决了国家的燃眉之急。后来,国际出版专业纳入了传播学,成了传播学(国际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了该专业的一大特色。二十多年来,该专业的毕业生遍布大江南北,在出版行业,特别是在版权贸易领域成为了骨干。
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出版强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急需高质量的国际化复合创新型出版人才。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中“出版”单列成了专业学位类别。2022年,在中宣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支持下,全国首批5所部校共建出版学院/研究院,北印成立了出版学院。国际出版教育肩负起了新形势下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出版行业发展,为中国出版走出去培养高质量复合创新型国际出版人才的使命。
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为统领,立德树人
国际出版教育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爱国情怀的新时代出版人。北印的国际出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统领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创新教学内容为核心,以更新的育人模式为抓手,针对出版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实施了“思想铸魂、文化强基”工程,根据国际出版专业课程的特点,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中的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出版问题、探究出版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研究成果贯穿到课程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形成结构合理的出版学科专业体系,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国际出版专业培养相结合,使学生树立崇高的政治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不断提高其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
以市场人才需求为目标,构建复合型课程体系
除政治素养之外,国家急需的国际出版人才需要具有很强的跨文化出版传播能力。所谓跨文化出版传播能力,包括了跨文化能力、出版专业知识和出版传播实践能力。国际出版教育自创办之始就一直强调英语和出版的复合交叉,后国际出版纳入了传播学,学科专业融合成为了国际出版教育的天然基因。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出版传播能力,国际出版专业建立了四类课程群:语言文化类、国际出版类、传媒理论实务类和实践类课程群。
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以语言文化课程群为主,主要课程包括英語听说读写译课程和全英文讲授的中西文化课程。除此之外,国际出版类和传媒理论实务类课程中都有全英文授课的课程,实践课程中也有英文戏剧表演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为目标。出版专业知识的支撑课程群主要是国际出版类课程和部分传媒理论实务类课程。出版传播实践能力的培养依赖国际出版类和传媒理论实务类课程,但更重要的是靠实践类课程群,实践类课程群中包含了全流程、全要素、全媒体的技术性应用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出版创新能力。
基于行业对国际出版人才的需求规格建立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在语言文化类、国际出版类、传媒理论实务类和实践类课程群基础上,推出“版权贸易”“国际出版管理”“当代出版产业”“出版历史与文化”“跨文化传播”等全英文授课的特色课程,并与校内编辑出版和数字出版专业构建了出版专业核心课程群。
从国际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实际是复合了出版、传播和英语专业的课程,突破了传统的专业限制,创新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以市场对国际出版人才素质的需求规格为目标设置课程,使得北印国际出版毕业生颇受出版市场欢迎,一直以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稳居高位。
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形成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机制
为了满足出版业对各个层次的国际出版人才的需求,解决国际出版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不适应问题。北印在高质量办好本科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发展和国内外合作等多种模式,形成了覆盖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各个层次的一体化的培养机制。
北印国际出版教育一直强调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出版类专业中有两个被评为国家级一流专业,两个被评为北京市一流专业。国际出版所属的传播学于2003年获评“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0年,获得首批出版专业硕士授予权;2013年,设立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工作站;2018年,新闻传播学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建;2019年,获批北京市高精尖学科。目前,本专业已形成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后的层类清晰、特色鲜明的出版教育“生态链”。
为了推动全国的出版教育,优化办学资源,北印发起成立了高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国际出版教育联盟”等组织,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各个层次学生的联合培养。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发起成立“北京市新闻出版专业群”,推动成立“京津冀新闻出版教育专业群”,引领京津冀出版教育协同发展。与浙江传媒学院、广东财贸大学等兄弟院校建立本科生交流学习合作关系。与国外知名高校的出版类学科的合作也很密切,2017年,与英国斯特灵大学签署协议,开展“3+1”本硕连读项目,很受学生欢迎,项目的毕业生也得到了出版行业的好评。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出版类博士层面人才的项目也在积极筹备中。随着国际合作的深入,实现了国际化人才的国际化培养。通过国际合作,逐步成为了国际出版传播领域高端学术交流中心。近年来,举办了中欧数字出版论坛、中英出版论坛、海峡两岸华文出版趋势论坛、“技术创新与出版未来”国际出版高峰论坛、中国数字出版创新论坛、国际新闻出版合作大会等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建立国内外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通了各个层次国际出版人才培养的路径,激发了复合创新型国际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较好地满足了国际出版全产业链不同流程、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打造多元一体的国际出版人才培养模式
无论是什么样的培养模式,其培养效果最后都会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北印的国际出版教育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努力打造符合学生发展规律,适宜学生身心发展的培养模式。
国际出版教育以协同理念整合政产学研多方育人资源,通过平台协同,形成多元主体的育人合力;通过团队协同,形成多学科知识结构的异质互补;通过制度协同,形成责任明晰、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与中国出版协会共建出版学院,整合政产学研用多方育人主体,聘请国内外专家与校内教师组建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育人团队;与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等知名出版机构共建以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为代表的实践平台;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共办“出版大讲堂”“韬奋读书会”等,形成多方合作、协同创新的融合出版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包含课堂实习、实践课程、校内实习、岗位综合实习的完备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创”育人体系,建成多个校内外人才培養基地、“双创”孵化基地和双师型工作站,包括“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印刷学院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提高国际出版竞争力,人才是根本。技术飞速发展,重构了出版传播流程。中国出版走出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高质量的复合创新型国际出版人才,需要高校打破传统思维,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专业素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教育为思想铸魂,以出版传播理论和实践技能为专业强基,努力提升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能力,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