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在幼儿课程中的有效运用

2023-06-07刘燕华

文理导航 2023年8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

刘燕华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于幼儿教育,有助于完善幼儿园文化教育体系,开阔幼儿的文化视野,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与文化自信心,更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播、长久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内涵深厚,幼儿教师要充分考察非遗文化的特点、幼儿课程教育实际,设计合理、多元、有趣、高效的非遗文化教育课程。文章从抓住幼儿兴趣、巧妙课堂设计、拓展延伸活动等三方面出发,简述非遗文化在幼儿课程中的教学路径。

【关键词】非遗文化;“妆糕人”;幼儿课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经由人们世代相传,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充分彰显着中国人民的文化情怀。非遗文化之于幼儿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与价值。在物质文明繁荣的当代,幼儿早已接触过多种多样的现代化产物,如大规模机器生产的玩具、含有科技元素的玩具等。相较起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和文化,更为亲近自然、贴近人性,能够丰富幼儿的文化认知视野,让幼儿从动手制作中领略非遗文化之独特魅力,并自觉地将之传承下去。

一、抓住幼兒兴趣,了解“妆糕人”

(一)媒体展演,趣味非遗

目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课程教育相结合的研究不在少数,在幼儿课程中融入非遗文化,有助于幼儿更广泛地接触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之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本次研究课题组选择了“妆糕人”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并试图探究如何促成“妆糕人”这一非遗文化同幼儿课程的深度融合。不论是哪种非遗文化,要想顺利推进其与幼儿课程的融合,首先要确保幼儿对这一文化项目有足够的兴趣,才能有效促成非遗文化的普及教学。“妆糕人”是福建一带传承悠久、类别多样的民间彩塑艺术形式,既是民间美术的优秀代表,同样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材料上看,“妆糕人”常使用糯米粉、梗米粉、面浆、调色素、蜡油等来制作,这些材料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对生活经验尚浅的幼儿来说,还需进一步了解。从技法上来看,“妆糕人”彩塑的制作工艺比较多样化,基本技艺有捏、搓、粘、卷、按、剪、贴、滚、刮、压、插、涂等。“妆糕人”传承者们在制作时信手拈来,轻巧自如,而这对尚是新手的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从“妆糕人”的造型来看,不仅复杂精美、复杂多样,而且作品与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民间典故有所关联。因此,如若将“妆糕人”这一非遗文化融入到幼儿课程中,必须要为幼儿普及讲解相关的文化故事,如何合理编排课程内容是幼儿教师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重要问题。“妆糕人”的各种特点对非遗文化在幼儿课程中的应用来说存在诸多挑战,但同时也为幼儿教师提供了一些教学巧思。在课堂中,幼儿教师首先要展示多种多样的“妆糕人”彩塑作品,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妆糕人”作品马上吸引了幼儿的目光,但想要进一步激发幼儿的讨论兴趣,还需要幼儿教师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趣味展演。一方面,课上展示的“妆糕人”形象应相对贴近幼儿的认知实际,如孙悟空、猪八戒、哪吒等幼儿比较熟悉的神话或动画人物。另一方面,幼儿教师可以指着“妆糕人”作品发问:“大家想不想知道美猴王孙悟空是怎么做成的?”然后为幼儿播放制作视频。实物展示与媒体演示相结合,再加上幼儿感兴趣的人物角色,幼儿对非遗文化的兴趣逐渐被点燃了。

(二)融于游戏,提升兴趣

“妆糕人”是一种独具福建地方特色、受人民大众欢迎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其历史久远,但传承不息,这足以彰显出“妆糕人”这一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通过调查、了解,幼儿对“妆糕人”知之甚少,因此如何提升幼儿对“妆糕人”的学习兴趣,是幼儿教师开展非遗文化课程教育应首要解决的问题。以媒体展演等形式在课堂中引入“妆糕人”彩塑艺术,幼儿逐渐对“妆糕人”的制作工艺产生兴趣,但这种兴趣更多的是好奇心,不足以维持幼儿继续探究。因此幼儿教师可以采取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借助游戏活动进一步提升幼儿对“妆糕人”的兴趣。例如借助分类游戏让幼儿认识更多的“妆糕人”形象、提升幼儿对“妆糕人”这一非遗文化的兴趣。幼儿教师提供动物、植物、人物等多种多样的“妆糕人”作品,让幼儿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如动物类的“妆糕人”可以继续按照动物的生活环境来分,将动物继续分为海洋生活、陆地生活、空中飞行三类。人物类的“妆糕人”也可以分为神话人物、动画角色等不同的种类。分类游戏充分激发了幼儿们的课堂讨论,拉近了幼儿同“妆糕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复习了科学、文化等领域的知识。游戏活动极大地活跃了非遗文化课堂,能促使幼儿不断产生对“妆糕人”的兴趣,引导幼儿逐渐爱上“妆糕人”、爱上非遗文化。

二、巧妙课堂设计,创作“妆糕人”

(一)合理选材,巧妙创作

幼儿对“妆糕人”有了一定的兴趣之后,幼儿教师就要着手准备材料,让幼儿亲手制作“妆糕人”。为了使幼儿保持学习兴趣,幼儿教师应当提供易上手的制作材料,及时为幼儿提供帮助。幼儿教师要合理准备糯米粉、传统大米粉、调色素等材料,确保材料合理、安全地使用,必要时可以让“妆糕人”传承者亲自为幼儿讲解简易的制作过程,并在课堂中为幼儿的创作提供指导。幼儿教师还要为幼儿提供小盆等器具,指导幼儿将糯米粉与粳米粉按照合适的比例混合搅拌,使其逐渐形成团状。然后将面团煮熟后放凉,指导幼儿使用调色素将面团染色,有了成色的面团,幼儿就可以开始创作“妆糕人”了。幼儿教师的合理选材对非遗文化课堂设计成果至关重要。由于“妆糕人”材料准备过程比较耗时,因此在初学时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亲历“妆糕人”制作的全部过程,在后续的非遗文化课程或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事先为幼儿准备好各种颜色的面团,让幼儿集中进行实践创作。幼儿教师要指导幼儿用竹签固定“妆糕人”的主体,而后先创作一些简单的“妆糕人”形象,如花鸟虫鱼等。对于较为复杂的“妆糕人”制作工艺,幼儿教师要放慢速度,带领幼儿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完成制作。如捏这一动作,虽然简单,但是力气大小、方向的不同,捏出来的效果也会有差异。在制作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边做边展示,让学生逐步掌握制作“妆糕人”的基本动作,控制好力气。幼儿教师也可以适时发问:“大家看老师做得对不对?”以此检验幼儿是否理解和掌握“妆糕人”的制作技艺,从而巧妙地带领幼儿创作出简单的“妆糕人”作品。

(二)小组合作,多样创玩

在幼儿课程中引入“妆糕人”这一非遗文化,幼儿通过亲手制作,掌握了“妆糕人”的基本制作流程和技艺,领略到了“妆糕人”背后的文化情怀。在学习之初,幼儿在“妆糕人”传承者和教师的带领下,创作出小鸟、小花、小猫等简单的小动物或植物;随着幼儿学习的深入,制作的“妆糕人”形象也更加复杂起来。幼儿教师可以继续探究“妆糕人”在幼儿课程中的教学路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带动幼儿互相合作、多样创玩。在为幼儿分好组之后,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妆糕人”。例如某小组有三个幼儿,他们互相捏出对方的形象,然后创作出三人一起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场景。幼儿通过观察同伴的体型、动作、衣着来设计“妆糕人”,又在“妆糕人”的手部捏出不同动作,放在一处,整个场景惟妙惟肖、趣味横生。小组合作创玩不仅能提升幼儿“妆糕人”的制作技能,而且还能促进幼儿与同伴的互动交流,让“妆糕人”的创作元素更加多元,更加贴合幼儿的日常生活。因此也受到诸多幼儿的喜爱。

三、拓展延伸活动,传承“妆糕人”

(一)设定主题,个性创新

“妆糕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传承,现今愈来愈发达的物质文明,对传承“妆糕人”彩塑艺术的影响是利弊共存的。现代科学技术、多样化的物质材料,能够不断提升“妆糕人”的制作工艺、扩大“妆糕人”彩塑艺术的传播渠道,但同时也会挤占“妆糕人”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市场空间。在相关非遗文化保护工程和政策的支持下,“妆糕人”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其与幼儿课程教育的结合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妆糕人”文化想要在现代社会中持久传承,应与时俱进,加以改进和创新,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在幼儿非遗文化课程活动中,幼儿掌握了“妆糕人”的简易制作工艺后,幼儿教师可以拓展延伸“妆糕人”制作活动,设定主题,集合众智,引导幼儿发挥个性,在“妆糕人”制作活动中实践创新,让幼儿课程成为“妆糕人”传承与创新的新场地。例如以“飞天”为主题,幼儿教师可以先为幼儿展示嫦娥这一经典“妆糕人”形象,然后启发幼儿自主创新。拓展延伸活动给予幼儿以较大的自主活动空间,使得幼儿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如有的幼儿动手制作了驾筋斗云的孙悟空、现代火箭、飞机、风筝、宇宙飞船等各种各样的人物或事物。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幼儿的个性,幼儿教师可以让学生一一介绍自己的创意作品,并以“飞天”为主题在幼儿园内展示拓展延伸活动的成果。

(二)设计故事,共同演绎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妆糕人”不仅是一种民间美术工艺,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荡气回肠的神话传说、脍炙人口的民间典故、受人爱戴的英雄人物等。了解、制作“妆糕人”,不仅是为了传承其制作工艺,更要发扬其文化内涵与独特精神。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妆糕人”中蕴含的文化情怀,通过设计故事,让故事演绎与“妆糕人”教学实践深度融合,让幼儿在一捏一动中塑造人物形象、回味经典故事,如姜太公钓鱼、关二爷的故事等都为幼儿们所喜爱。除了演绎文化经典,幼儿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创新演绎现代故事,如《阿囡讲防疫》这一公益短片创新性地将“妆糕人”艺术同防疫工作相结合,富有故事趣味,而且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模仿短片内容设计、制作“妆糕人”,而后幼儿操作“妆糕人”来演绎防疫故事。此外,冰墩墩和雪容融等冬奥吉祥物形象、《小猪佩奇》等动画片也是幼儿演绎故事的常客,幼儿教师要激发幼儿创意,鼓励幼儿自主创编演绎。

四、结束语

非遗文化在幼儿课程中的应用空间较为广阔,但前提是幼儿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关课程,促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幼儿课程教育的深度融合。幼儿教师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采用多样化的媒体形式,吸引幼儿主动了解“妆糕人”等非遗文化。幼儿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设计、拓展活动等途径,提供给幼儿自主创作“妆糕人”的空间,设定主题或故事情节,让幼儿主动创新、演绎情境,实现非遗文化与幼儿课程的有效整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幼儿教师也要持续观察幼儿的表现、了解幼儿的需求,不斷调整非遗文化与幼儿课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将“妆糕人”作为典型案例推广到更多的幼儿非遗文化课程教育中去,引导幼儿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积累文化素养、传承优秀非遗文化。

【参考文献】

[1]田恬.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J].好家长,2019(41):36.

[2]李嫣红.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探索[J].教育评论,2021(9):159-163.

[3]兰志娟.在幼儿园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9(19):27-2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立项课题“深度学习领域下非遗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有效运用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MJYKT2021-026。)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
浅析媒介融合语境下的非遗文化传播形象塑造
初探定南客家虎形围催生的非遗文化
浅谈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非遗文化传承视阈下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途径
让非遗文化浸润乡村学生的实践探索
非遗文化展示平台可行性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
“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