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政策支持和科技投入破解种粮难题
2023-06-06徐超曾劲松孙洪波李忠菊
徐超 曾劲松 孙洪波 李忠菊
泸州市龙马潭区农业农村局,四川泸州
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着诸多问题,全国各地土地撂荒、耕地“非粮化”现象滋生,“粮贱伤农”重新抬头,农村出去的不愿回乡种粮、留下的不安心种粮,年老的种不动粮、年轻的不会种粮,龙头企业、专合社等新型主体又种不好,粮食安全怎样来保障,解决“谁来种田、如何种田”的问题迫在眉睫。为此,笔者以泸州市龙马潭区为例,开展了种粮情况调研,针对解决种粮实际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1 粮食生产情况
泸州市龙马潭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丘陵地带,辖11个街道(镇),人口4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龙马潭区现有耕地面积1.53万hm2,粮食播种面积1.13万hm2,粮食总产量7 万t,人均粮食产量162 kg。近年来,通过抗旱保丰收,龙马潭区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实现了稳步提升,单产处于较高水平,达6 090 kg/hm2,技术覆盖率达95.0%,高粱基地、优质稻基地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机收覆盖率达66.7%。龙马潭区粮食生产仍存在全区粮食自给率不足,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
2 粮食生产存在问题
2.1 全区征占地规模较大,耕地逐年减少
据龙马潭区耕地补贴数据,由于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城市征地、退耕还林、设施农业、养殖占地等需要,2021年耕地面积比2015年减少了1 490 hm2,年均减少213 hm2。
2.2 种粮成本高,农户种植积极性差
当前全区种植粮食收益与成本处于持平状态。物资成本每公顷5 250~6 000元,传统农业人工成本每公顷22 500元,按照水稻单产8 250 kg/hm2、单价2.6 元/kg 计算,每公顷收益21 450 元,每公顷亏损6 300~7 050 元,如果种粮大户再加上土地流转费,种粮肯定亏损。由于“种粮不赚钱”,很多农户失去种粮积极性。如何调动各类主体粮食生产积极性成为当前关键任务。
2.3 生产条件较差,机械化推广难
经过“两区”规划调查,泸州市龙马潭区大部分田块耕作条件较差,土地生产能力较低,不利于规模化种植。目前,全区可以机械化作业的水田面积为6 667 hm2,约占全区耕地面积(9 800 hm2)的47.6%;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 700 hm2,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48.0%,有效灌溉面积达54.9%,仍然偏低。2022 年特大干旱对全区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充分暴露出农业灌溉设施、水利工程的短板。
2.4 劳动力外出严重,种粮人员少
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在家种田农户的90.0%以上都是老人,多数农户种粮都是为保证口粮,部分不愿种粮的就由别人代耕代种,种粮形势不容乐观。以龙马潭区胡市镇来寺村为例,该村共有1 483户,在家种粮的只有700余户,50.0%以上农户农田由别人代耕。根据全区种粮大户调查,目前全区有2 hm2以上种植规模的种粮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12户,流转土地66 hm2,仅占耕地面积的0.7%,规模化种植占比例很低。新型经营主体少、种植规模化程度低,主要原因在于流转土地费用过高,约每公顷需7 500元,加上种植成本高,难以实现盈利。
2.5 耕地撂荒、非粮化蔓延
在城郊区,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任务艰巨。由于种粮收益不高、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导致种粮无利可图,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远高于种地,不重视粮食生产,使农村耕地撂荒现象蔓延。据承包耕地撂荒摸排数据统计,截至2022 年5 月,全区已治理耕地撂荒面积43 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4.4 %,其中,撂荒1~2 年的31 hm2,占撂荒地面积的71.7%。撂荒原因,一是因劳动力外出,无人耕种和家中无劳动力导致撂荒,约占所有撂荒原因的57.0%;二是设施条件差导致撂荒,约占所有撂荒原因的18.0%;三是重大项目工程建设,耕种条件变化,达不到耕种条件导致撂荒,约占所有撂荒原因的25.0%。
3 保障粮食安全的经验
3.1 强化政府职能职责
泸州市龙马潭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四川省、泸州市关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各项决策部署,注重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为组长的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在耕地保护和稳定粮食生产方面,龙马潭区政府常务召开会议进行统筹部署,成立区农村工作、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专题研究推动耕地保护、撂荒地整治、“非粮化”整治等系列文件,建立重点任务清单,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同时,成立全区粮食安全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强化有关部门职责,建立完善系列保障制度,区、镇两级政府分级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将粮食安全考核列入政府目标任务。
3.2 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一是保障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全面完成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目标。同时,印发了《泸州市龙马潭区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重点任务清单》,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增量,耕地“非粮化”实现有效管控。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资金集中连片建设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耕地质量等级逐步提升,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加快推进三溪口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精准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加强抗旱应引调水工程建设,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发展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基本构建起“塘、池、堰、渠配套”的灌溉用水保障体系。三是积极整治撂荒地。建立健全撂荒地整治组织领导机构,全面开展撂荒地调查摸底,建立完善台账,实施全程跟踪、动态监测、销号管理。2021年,全区撂荒地面积达191 hm2,已全面完成复耕复种。四是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大力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集成推广高产高效增产技术模式、农作物绿色增产技术模式,实施土壤改良综合治理等。
3.3 增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
全区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推行节能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落实街镇作为秸秆禁烧主体责任制度。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有害生物和病虫害防控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积极增强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区设置蔬菜、龙眼、水稻和高粱化肥施用区级监测点共计80 个,化肥农药减量示范区3 个,发展有机高粱基地2 000 hm2,发放有机肥超过1 500 t。建立化肥、农药包装物及农膜回收点13 个,按村社区收集街镇转运模式运行。建立健全农资门市营销规定,完善相关台帐信息。对化肥减量技术推广情况和化肥施用量开展调查评估。针对不同秸秆种类,实施有效处理方法,积极开展秸秆利用试点,确保农作物秸秆得到有效利用。
3.4 严格落实粮食补贴扶持政策
一是国家粮食相关补贴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全区累计发放粮食相关补贴2 061.00 万元,其中,发放种粮农户一次性补贴310.00 万元、稻谷补贴215.65 万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 660.37 万元、种粮大户补贴4.22 万元;推广农机1 132 台,发放购机补贴资金超过50.60 万元。补贴政策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社会化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还有效遏制了耕地撂荒。二是落实农业保险政策。目前,各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投入越来越大,参保的农户和品种越来越丰富,覆盖面也越来越广。
4 主要对策
4.1 加大实施“藏粮于地”战略
粮食生产的关键是保护耕地,将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作为重中之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支撑等,实现基本农田全面高标化,灌溉设施、小型农田水利全面普及。
4.2 针对性的制定粮食补贴扶持政策
粮食补贴政策应该集中方向、加大力度。建议将粮食补贴项目合并为,补贴标准大幅度提高,补贴对象为实际种植者,以便提高种植户的积极性,同时,减轻基层干部落实政策的难度。此外,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也必须出台相关补贴政策。
4.3 坚定执行“藏粮于技”措施
加快农业科技应用,科学种田提高单产。把“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固有内涵“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作为目标,积极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实现科技全覆盖。优先发展农业机械化,鼓励运用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和农业设施,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手段,最大限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技术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增”,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4.4 重视扶持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发展
围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坚持合理规划,高度集中、规模化发展,构建“大基地、大产业”现代农业格局。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开展订单种植,为广大农户提供生产、管理、销售等相关服务;开展高产攻关示范及基地基础建设,以基地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标准化水平;加大科技示范户扶持、示范片榜样的宣传力度。
4.5 建立整治耕地撂荒的长效机制
建立耕地撂荒动态监测机制,对撂荒地建档立卡,建立电子信息台帐,加强对撂荒耕地利用情况的全程跟踪、动态监测,实行台账销号管理,及时更新台账信息。坚守耕地红线,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指导流转双方将防止耕地撂荒要求纳入流转合同内容,强化约束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