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教养方式对3—6岁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研究

2023-06-06吕蒙

求知导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问题行为幼儿

摘 要:文章利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和杨丽珠等人所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沈阳市某幼儿园3—6岁幼儿的父母进行调查,并利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结论:不同教养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六个维度影响不同;幼儿年龄不同,其品行、心身健康、焦虑问题行为存在显著差异(P<0.05);父母的学历与经济水平与幼儿的品行、焦虑问题行为均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幼儿;问题行为;父母教养方式;影响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立德树人背景下幼儿品格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ZD21147)。

作者简介:吕蒙(1994—),女,吉林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要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1]。问题行为是指儿童做出了不符合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焦虑、多动与品行等[2]。若不能有效改善幼儿早期的问题行为,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反社会的不良行为,对个体青少年时期、成人时期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与交往能力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提出,家庭是幼儿发展的微观系统中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最基本的分析单元就是家庭。家庭内部成员间的互动过程以及关系质量,均会对儿童的行为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强调了认知与观察对儿童行为发展的影响,儿童通过观察、模仿父母的行为进行学习,所以父母要为儿童提供正确的榜样示范。

父母对幼儿的态度和教养行为会引起幼儿的不同反应,如父母对幼儿的关心、爱护、控制、接纳、处罚、放任、溺爱等行为,会相应地导致幼儿出现上进、有爱心、反抗、合作、冲动、多动、自私等行为。父母科学、民主的教养行为,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因此,本研究深入探索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数据,助力提升家庭幼儿教育水平。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Conners儿童行为调查问卷(父母版)》和杨丽珠等人所编制《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加以修改,整合成一份《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调查综合问卷》。问卷分为三部分,即基本信息、父母教养方式自评问卷(包含五个维度:放任、专制、溺爱、不一致和民主,代表五种父母教养方式类型[3])、幼儿问题行为(包含多动指数、品行问题、心身问题、焦虑、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六个维度[4])。根据研究需要,问卷中增加了关于幼儿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月收入等方面的题目。

(二)数据统计

本研究面向沈阳市某幼儿园的幼儿父母发放问卷,共计发放176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61份。基于SPSS 24.0数据软件进行分析,两份问卷KMO值大于0.8,且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小于0.01,因此两份问卷效度较好,能够用于数据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幼儿问题行为的年龄差异

(1)幼儿问题行为情况分析

以得分大于平均值为问题检出率的界限值,结果显示:161名幼儿中,问题行为总检出率为42.23%,检出人数68人,高出国内研究。结合在园观察,符合当前3—6岁幼儿问题行为的现实情况。其中男孩总检出率为20.49%,检出人数33人;女孩总检出率为21.74%,检出人数35人。

(2)幼儿问题行为的性别差异

考察年龄人口学变量差异进行方差(单因素)分析,得出结果:幼儿年龄不同,其品行问题、心身问题、焦虑问题三项幼儿问题行为存在明显差异(P<0.05)。为进一步了解每个年龄组幼儿在问题行为上的具体差异表现,笔者对幼儿问题行为年龄差异进行了事后检验。由表1可知,在品行问题行为、焦虑问题行为上,3—4岁幼儿与4—5岁幼儿、4—5岁与6岁以上幼儿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P<0.05);在心身问题行为上,4—5岁幼儿与6岁以上幼儿具有明显差异(P<0.01),其他年龄组幼儿无明显差异。

2.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问题行为影响分析

(1)教养方式与幼儿问题行为相关分析

由表2可知,不一致、溺爱型、放任型教养方式分别与幼儿问题行为(六种类型)显著正相关(P<0.01);民主型教养方式与幼儿的问题行为(六种类型)显著负相关(P<0.01;P<0.05);专制型教养方式与冲动-多动问题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

(2)父母教养方式与3—6岁幼儿问题行为回归分析

由以上研究得知,3—6岁幼儿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相关性,因此利用回归分析,检验教养方式的五个维度与幼儿问题行为的六个维度之间的关系。第一层,将幼儿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和月收入放入回归方程;第二层,自变量(五种教养方式)、因变量(六种问题行为)。分层回归分析结果如下:民主型教养方式显著负向预测品行与心身两项问题行为(P<0.01;P<0.05);专制型负向预测幼儿的多动指数(P<0.05);不一致型正向预测问题行为六个维度(P<0.001;P<0.01;P<0.001;P<0.001;P<0.001;P<0.001);溺爱型教养方式正向预测品行、心身、冲动-多动和焦虑四项问题行为(P<0.05;P<0.01;P<0.05;P<0.05);放任型教养方式正向预测幼儿的品行、学习问题、心身問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五项问题行为(P<0.05;P<0.05;P<0.01;P<0.01;P<0.05)(见表3)。

(3)父母学历不同对3—6岁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分析

表4显示:父母学历是专科,幼儿在品行、心身、焦虑和多动指数问题行为上得分最高;父母学历是高中及以下,幼儿在学习问题和冲动-多动两项问题行为上得分最高;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父母,其子女的问题行为六种类型得分均较低。

(4)父母月收入水平对3—6岁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分析

表5显示:父母的月收入水平与幼儿的品行问题、焦虑问题、心身问题、多动指数四项问题存在显著差异(P<0.01)。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父母,幼儿六项问题行为得分均最高。

二、讨论与分析

(一)3—6岁幼儿问题行为总体状况

1.3—6岁幼儿问题行为情况分析

幼儿问题行为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一定比率的发生。有的家庭虽然物质基础稳固,但教养观念宽松,父母对幼儿过分关爱,容易导致孩子养成任性、蛮横的行为习惯。父母放任不管,容易导致幼儿没有纪律性和规范性,更可能沾染不良行为。父母对待幼儿教养方式的不一致,容易导致幼儿产生学习、情绪、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2.3—6岁范围内不同年龄段幼儿问题行为差异比较

3—4岁的幼儿处在小班阶段,在幼儿园和同龄幼儿一起生活,在家庭中养成行为习惯,若其在园所表现得不合群或不适应新环境,易产生焦虑等情绪问题;幼儿在园学习一年后,到4—5岁时,问题行为就有了很大的改变。6岁以上幼儿将要进入小学就读,同4—5岁幼儿相比,其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规则性、坚持性也逐步增强,逻辑思维也已初步形成,在品行问题、焦虑问题和心身问题三项幼儿问题行为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4—5岁与6岁以上幼儿的问题行为表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3—6岁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

1.教养方式类型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

采用溺爱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幼儿的接纳程度和对幼儿的需求反应过高,缺少对幼儿的合理教育和要求,对幼儿有求必应,致使幼儿的主动性下降,缺乏自控力,容易导致幼儿冲动-多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等问题行为的发生。

放任型父母给予幼儿的关爱较少,缺少对幼儿行为的要求和引导,与幼儿缺少沟通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容易形成内向、孤僻性格,对外界充满敌意,容易发生和增加问题行为,在青少年时期容易受到不良人群的影响,出现反社会行为。

专制型父母给幼儿强加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对孩子缺乏关爱和热情,经常以惩罚、强迫等方式对待幼儿,缺少亲子沟通。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专制高压下逐渐减弱,易形成焦虑、退缩、自卑的性格特点,容易产生过激的行为,甚至影响幼儿成年后的行为习惯。不少专制型父母在教养幼儿的时候,双方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发生冲突、争吵,造成家庭氛围紧张。在这样的情况下,幼儿就会感到茫然,出现自责等低落情绪,易产生退缩、抑郁等心理问题。不一致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容易引起幼儿困惑,甚至使其产生认知偏差,造成学习、品行、焦虑等幼儿问题行为检出率的增加[5]。

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幼儿表现出接纳、尊重与爱护,幼儿表现为积极上进,拥有同情心和爱心,在幼儿园中可以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愿意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2.父母学历对3—6岁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

一些学历偏低的父母,受到自身的修养和文化素质的限制,对教育认知不足,认为幼儿各种问题行为的产生是幼儿年龄尚小造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其问题行为就会自然改善。当幼儿在出现问题行为时,他们没有及时地制止与疏导,导致幼儿问题行为的检出率上升。

3.父母经济水平对3—6岁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

父母的收入直接影响幼儿的家庭环境和氛围,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情绪情感与社会性发展。一些收入较低的父母,对幼儿教育投入较低,每天忙碌奔波,与幼儿相处和交流的时间较少,但对幼儿的期望又很高,经常采用严厉惩罚的教育方式,增加了幼儿产生问题行为的概率[6]。

三、教育建议

福禄贝尔提出,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家庭教育的主导者是父母,家庭教育是幼儿最早接触到的教育,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父母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理性面对幼儿出现的各种问题行为,要以情感教育为基础,要“严厉”与“爱护”、“民主”与“专制”并用。

第二,父母要注重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父母运用科学、平等、民主的教养方式,可以培育幼儿阳光上进、善于交流等素质,增强其自理能力,使其懂得与他人分享和配合,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家庭基础。

第三,父母和幼儿教师是幼儿生态成长微系统中的直接影响因素。父母与幼儿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契合度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因此,父母可以通过主动参与园所活动,全面直观地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游戏、学习以及与其他幼儿的交往、合作情况,在增进亲子情感的同时与幼儿教师进行积极交流与沟通,共同帮助幼儿预防和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方颖.教师视角下的“双减”效应及对策[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11):4-6.

吕勤,王莉,陈会昌,等.父母教养态度与儿童在2~4岁期间的问题行为[J].心理学报,2003(1):89-92.

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J].心理科学,1998(1):43-46,56-96.

范娟,杜亚松,王立伟.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的中国城市常模和信度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5(6):321-323.

池丽萍,陈甜甜.幼儿问题行为发展特点研究[J].中華女子学院学报,2004(4):66-68.

邓晓苑,谢友许,林伟成,等.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教养行为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9):97-99.

猜你喜欢

父母教养方式问题行为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问题行为: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幼儿气质活动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实证研究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规则”先行,追求高效语文课堂
儿童精神分裂症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