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识是非定域的吗

2023-06-05陈强强

科学经济社会 2023年5期
关键词:美尔导言心脑

陈强强

近年来,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及其解释性理论逐渐成为国际心灵哲学和神经科学的一个学术关注点,学者们尝试从科学、哲学、宗教等方面对濒死体验进行解释,但难以形成共识。具有长期心脏监护病房抢救经验的心脏病科医生劳美尔(Pim van Lommel)提出非定域意识理论,旨在解释濒死体验及意识的本质。劳美尔在著作《超越生命的意识》(Consciousness Beyond Life:The Science of the Near-Death Experience)①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徐献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在引用该中译本时,笔者重译了个别词句。中对非定域意识理论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非定域意识理论既重视形而上学,又兼顾科学证据的意识理论,认为从濒死体验来看,唯物主义的心脑同一论存在缺陷,意识可脱离大脑独立存在,即意识是非定域的。如果这些主张为真,那么势必对当代主流的哲学观念和科学观念构成严峻的挑战。然而,从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的批评却表明,非定域意识理论的基本观点难以成立,因为它的多数依据是不可靠的。

一、濒死体验及其对心脑同一论的挑战

(一)濒死体验的种类

濒死体验并不是单一的体验,而是包含着多种类型的体验集。据可靠的濒死体验报告①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徐献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第44-77页,第46页,第47页,第56页,第57页,第65页,第68页。,濒死体验可被划分为十二个类型:1)不可言喻性。即体验者很难用语言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濒死体验。2)平静感与宁静感;痛苦消失了。大多数的濒死体验者都会产生强烈的平和喜悦感和极乐感,身体的巨大痛苦也会在此过程中消失。3)死亡觉知。濒死体验者在濒死期间能够“听到”自己被宣布“死亡”了。4)离体经验。这是让人最感到困惑的一种濒死体验,有这种体验的人会明显感到意识(俗谓的“灵魂”)离开了身体,并且能够在高于自己身体的位置(“最通常的有利位置是天花板”②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徐献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第44-77页,第46页,第47页,第56页,第57页,第65页,第68页。)看到自己的身体和发生的一切。最不可思议的是,离体经验中的“盲人也拥有这种视觉,而聋人也能听到声音。”③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徐献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第44-77页,第46页,第47页,第56页,第57页,第65页,第68页。。这些在前瞻性研究④劳美尔所谓的“前瞻性研究”,与“回溯性研究”相对。“在前瞻性研究中,所有参与的患者都会在昏迷或心脏骤停的几天之后就会被问及:他们是否能够回忆起他们无意识阶段的任何事件。所有的医疗与其他数据都会被仔细地记录下来。在离体经验期间的任何事情的内容和要素,后来可以得到参与心肺复苏的医生、护士和旁观者的证实。”(《超越生命的意识》第168页。)中都“有可证实的方面”⑤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徐献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第44-77页,第46页,第47页,第56页,第57页,第65页,第68页。。5)黑暗空间。在这种濒死体验中,意识会进入黑暗的空间,进而进入一个隧道,隧道的尽头往往有光。“穿过隧道的旅程,似乎是从我们的物理世界到达另一个没有时间和距离的维度。这种穿越隧道而趋向光的感觉,与濒死体验几乎是同义的。”⑥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徐献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第44-77页,第46页,第47页,第56页,第57页,第65页,第68页。6)非尘世环境的觉知。这类濒死者会产生身处一个尘世难得的完美地方的体验。7)与已逝者(绝大多数是亲人)的会面与交流。奇特的是,这类濒死者在濒死体验中甚至可以“看到”从不相识但现实中却存在的人。8)看到耀眼的光或光的存在。“人们说那种光是极端明亮的,但不刺眼,且遍布一切……在被这种光笼罩时,人们体验到了完全的接受和无条件的爱,并且获得了深度知识的智慧。”⑦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徐献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第44-77页,第46页,第47页,第56页,第57页,第65页,第68页。这种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与深度禅定时的体验相似。9)全景生命回顾。在这种体验中,“一个人的一生得到了瞬间的回顾;时间和距离似乎不存在了。”⑧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徐献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第44-77页,第46页,第47页,第56页,第57页,第65页,第68页。10)预览或未来闪影。这是指濒死体验者在濒死体验中“看到”了自己或他人的未来,并且在日后得到了“证实”。11)边界知觉。这种体验是说,濒死体验者意识到或被强迫着不能够跨过一条边界,否则他们的意识(俗谓的“灵魂”)就不能回到身体,生命不能继续了。12)回到身体的意识。这种濒死体验是指濒死者对自己的意识(俗谓的“灵魂”)回到身体有清晰的意识,甚至都能清晰“看见”这个过程。

上述十二种濒死体验具有一些共同的前提与特征。它们至少共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濒死体验是濒死者在失去临床意识特征的情况下的体验。失去临床意识特征主要表现为心脏骤停、呼吸停止、脉搏消失、脑供血完全终止等,总的表现是临床死亡。按照劳美尔的界定,“在心脏骤停中,整个脑都会缺氧,并导致意识、反射与呼吸的丧失。这就是临床死亡。”①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250页,第176页,第77页,第457页,第436页。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关于濒死体验的报道都来自事后的第一人称报道,即事后回忆。

(二)对心脑同一论的批判

对于濒死体验,学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第一种是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包括濒死体验在内的一切意识都是大脑的产物,意识不可能脱离大脑而独立存在。另一种即劳美尔意义上的非唯物主义,它认为意识能够独立于物质而存在。劳美尔起初站在唯物主义一边,但随着对濒死体验的深入研究,后来转向了非唯物主义。

劳美尔转向第二种态度的理由主要有三个。一是,他认为“一些濒死体验要素(尤其是脑功能丧失或严重受损期间的清晰与可实证直觉),对有关意识与脑关系的流行理论(它把意识看作是脑功能的产物)构成了严重挑战。”②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250页,第176页,第77页,第457页,第436页。这意味着意识可以脱离脑而存在。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大脑生理受损的情况下,意识体验没有消失或变弱,反而增强了③F.Edward, E.Kelly, W.Kelly, et al., Irreducible Mind—Toward a Psych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2009, p.374.。这是他正面的理由。二是,目前科学并不能证实心脑同一论,而只能证实心脑相关论。三是,目前对濒死体验的解释(尤其是来自科学的解释)存在不足。也就是说,关于生理的、医学的、心理学的、药物的原因是濒死体验的可能成因的说法,都不能得到对濒死体验进行首次大规模前瞻性研究的支持,即目前基于唯物主义的所有理论都不能解释濒死体验的产生。“寻找濒死体验的因果解释是科学要面对的主要挑战。”④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250页,第176页,第77页,第457页,第436页。很显然,后两个理由并非正面的,而是侧面的。

第一个理由是劳美尔挑战纯粹唯物主义科学范式⑤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250页,第176页,第77页,第457页,第436页。最重要的理由,尤其是濒死者的离体经验让他坚信意识可以脱离脑而独立存在。后两个理由只能算是侧面的或辅助的。因为,目前科学不能证实心脑同一论和不能很好地解释所有濒死体验,并不必然意味着科学将来也不能够,况且科学也未确证心脑相关论的合理性。因此,后两个理由是薄弱的。

(三)转向心脑相关论

在指出心脑同一论遭受的挑战和不足之后,劳美尔转向了心脑相关论。他的心脑相关论基于对心脑同一论的批判认为,心脑同一论从来都不是学界的共识,反物理主义者对它提出了各种质疑和批评,而濒死体验只是众多挑战心脑同一论者中的一种。不同的是,常见的五种挑战心脑同一论的反物理主义论证⑥蒉益民:《当前心灵哲学中的核心课题》,《世界哲学》2006年第5期,第3-15页。基本是分析哲学式的和思想实验式的,而劳美尔的批评是经验式的,它的反物理主义论证主要依靠来自濒死体验的论据。

劳美尔在批评科学保守主义的前提下指出,“目前最广泛的假设是:意识是人脑中纯粹神经过程的产物。当新的观念不符合普遍被接受的(唯物主义)范式时,许多科学家就把新观念视为威胁。”⑦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250页,第176页,第77页,第457页,第436页。他认为这与真正的科学精神背道而驰,而“真正的科学不局限于唯物主义和有限的假设,而是向新的以及一开始难以解释的发现开放,并且欢迎对解释理论的挑战”①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导言第12页,第299页,第303页,第304页,第405页,第18页,第368页。。这种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尽管科学一般默认自己以唯物主义或物理主义为本体论前提,但承诺开放性。

下文的分析将表明,心脑相关论并不完美,甚至是漏洞重重。劳美尔对心脑相关论的青睐与濒死体验者报道的离体经验密切相关,他对心脑相关论的辩护并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心脑相关论的解释力也并不像劳美尔声称的那样强大。况且,心脑相关论并不是新理论,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时间,像柏拉图的灵魂不死说和笛卡尔的二元论都是心脑相关论的某种早期版本,劳美尔的心脑相关论只是借用了量子力学的一系列概念和理论。

二、非定域意识理论的基本主张

(一)何谓“非定域意识”

暂且不论“非定域意识”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否合理,先看劳美尔如何创造它。“非定域”这个概念源自量子力学,用来描述微观粒子之间的超距作用,“在量子理论中,这种无时间和无空间的互相连接性,被称为非定域性(nonlocality)”②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导言第12页,第299页,第303页,第304页,第405页,第18页,第368页。。与非定域密切相关的概念是非定域空间。非定域空间是“一个除了可能性之外一无所有的多维空间,也被称为概率波,没有确定性,没有物质,没有空间。”③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导言第12页,第299页,第303页,第304页,第405页,第18页,第368页。“非定域意识”就是通过类比“非定域空间”而被创生的,因为劳美尔坚信非定域性是意识的基础④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导言第12页,第299页,第303页,第304页,第405页,第18页,第368页。。

那么,什么是非定域意识呢?劳美尔给出的间接界定是:“正如意识是无限和无尽的那样,意识的每一部分都是无限与无尽的。这就是非定域性的意思。”⑤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导言第12页,第299页,第303页,第304页,第405页,第18页,第368页。即是说,意识及其每一部分都是无限的和无尽的。

劳美尔对意识非定域性的信念源于两个方面:濒死体验研究和当代科学成果。正如劳美尔所言:“在濒死体验的前瞻性研究、近来神经生理学的成果以及量子物理学概念的基础上,我强烈地相信,意识不能定位于特定时间和地点中。完全和无尽的意识无处不在,并且处于一个不与时间或地点相关联的维度中——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在于这个维度中,而且可以同时呈现。”⑥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导言第12页,第299页,第303页,第304页,第405页,第18页,第368页。由此来看,意识的非定域性信念似乎并非一种臆测,而是受到了经验材料和科学理论的支撑。但下文的分析将表明,意识的非定域性信念更多是形而上学式的猜测,甚至不无混乱。

(二)非定域意识理论的基本主张

1.意识现象类似量子现象。这条主张是非定域意识理论的根本前提,它贯穿非定域意识理论的始终。劳美尔将意识现象(尤其是濒死体验)的若干方面与量子现象(效应)进行类比,用量子理论构造他的意识理论。首先,劳美尔断言:“意识采取概率波的形式”⑦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导言第12页,第299页,第303页,第304页,第405页,第18页,第368页。,“非定域空间和意识是不相区分的”①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27 页,第365 页,第405 页,第340 页,第235页,第368页,第458页,第405页,第273页,第284页,第18页,第273页。。至于为何能推出这些结论,劳美尔几无着墨。其次,劳美尔认为,“在非定域空间中的非定域意识与脑(交界面)之间的信息交换,也依赖于由(虚拟光子)影响所确立的量子自旋相干”②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27 页,第365 页,第405 页,第340 页,第235页,第368页,第458页,第405页,第273页,第284页,第18页,第273页。,“非定域空间或真空是物理世界与意识的共同起源”③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27 页,第365 页,第405 页,第340 页,第235页,第368页,第458页,第405页,第273页,第284页,第18页,第273页。。由于这些结论并没有充分的依据,因此也很突兀,更像是形而上的想象。最后,劳美尔进一步推论,觉醒意识与非定域意识既是一种互补关系,也是一种源泉关系。量子力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觉醒意识与非定域意识之间的转换。觉醒意识与非定域意识是意识的互补方面,类似于光的波粒二象性,“非定域意识确实与量子理论中被广泛接受的概念有许多共同的基础”④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27 页,第365 页,第405 页,第340 页,第235页,第368页,第458页,第405页,第273页,第284页,第18页,第273页。。显然上述的多种论断带有浓重的想象色彩,是站不住脚的。

2.意识是非定域的、永存的,且无始无终。这个主张的现实诱因是濒死体验(尤其是离体体验),离体经验,尤其是盲人(在濒死中看到事物)和聋人(在濒死中听到声音)的离体经验 ,而它真正的理论来源则是量子理论。劳美尔说,“在显著的临床死亡阶段中的清醒感觉与复杂知觉进程挑战了意识只存在于脑中的思想。”⑤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27 页,第365 页,第405 页,第340 页,第235页,第368页,第458页,第405页,第273页,第284页,第18页,第273页。“我强烈地相信,意识不能定位于任何特定位置,甚至不能定位于脑中。”⑥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27 页,第365 页,第405 页,第340 页,第235页,第368页,第458页,第405页,第273页,第284页,第18页,第273页。从“相信”一词来看,劳美尔的这个主张是一种信念。又说,“根据非定域意识的概念,我们的意识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⑦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27 页,第365 页,第405 页,第340 页,第235页,第368页,第458页,第405页,第273页,第284页,第18页,第273页。但显然非定域意识概念是对量子力学中非定域空间概念的改造。既然非定域的意识是永存的,那么意识在人体内的存在只是永存意识的一个片段。劳美尔进一步推断,“非定域意识是觉醒意识以及意识的所有其他方面的起源。”⑧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27 页,第365 页,第405 页,第340 页,第235页,第368页,第458页,第405页,第273页,第284页,第18页,第273页。这意味着人在有生命阶段的意识源自更为根本的非定域意识。

3.意识并非人脑的产物,人脑只是促进而非产生了意识体验。这种主张与意识是永存的和无始无终的主张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是它的派生。劳美尔给出的依据是,尽管科学研究表明意识与人脑活动存在关联,但“关联不等于导致或产生”⑨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27 页,第365 页,第405 页,第340 页,第235页,第368页,第458页,第405页,第273页,第284页,第18页,第273页。。“根据现有的知识,意识不能还原为人脑中的活动与过程。”⑩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27 页,第365 页,第405 页,第340 页,第235页,第368页,第458页,第405页,第273页,第284页,第18页,第273页。由此,劳美尔认为不能简单地认为意识就是人脑的产物。而且,非定域意识理论的这个基本主张似乎与当代绝大多数关注意识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一个基本信念并不矛盾,这个基本信念即“意识与脑神经活动密切相关”⑪王晓阳:《意识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页。。只是劳美尔将这个基本信念推进了一大步:在承认意识与大脑相关的情况下,认为大脑只是“意识”的接收器,即“脑和身体的功能只是作为交界面和中继站,去接收我们整个意识中的一部分和进入觉醒意识中的那部分记忆。”⑫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27 页,第365 页,第405 页,第340 页,第235页,第368页,第458页,第405页,第273页,第284页,第18页,第273页。人脑被他类比为收音机,它的功能是接受“特定波段的电台信息”,而不能决定“电台广播的内容”⑬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27 页,第365 页,第405 页,第340 页,第235页,第368页,第458页,第405页,第273页,第284页,第18页,第273页。。

4.反对唯物主义意识论。当前,唯物主义在本体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唯物主义现在是哲学家和科学家中占主导地位的系统本体论,目前还没有其他确立的本体论观点与之竞争。其结果是,哲学和科学中典型的理论工作或明或暗地受到唯物主义涉及的各种概念的限制。”⑭P.K.Moser, J.D.Trout, Contemporary Materialism: A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p.Ⅷ.非定域意识理论反对这种局面,它认为,来自量子力学理论的启发告诉我们,“所有人都在我们意识的基础上创造了我们的实在”①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17页,第327页,第327页,第328页,第13页。。“意识是非定域的,而且是一切东西的根源——所有的物质或物理实在,都由非定域意识塑造而成”②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17页,第327页,第327页,第328页,第13页。。这是一种极端的唯心主义,同时也意味着意识在我们的世界中发挥着决定性的因果作用。由此,非定域意识理论与目前的任何一种反唯物主义意识论都不相同,它不仅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而且认为意识产生的物质也不同于意识本身。可以说,它是一种非常奇怪的二元论,一种意识本位的二元论。

5.似是而非的泛心论。劳美尔多次强调,非定域意识理论支持泛心论。如他认为,“意识存在于宇宙中,而所有的物质都有主观特质或意识。”③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17页,第327页,第327页,第328页,第13页。“现象或主观属性可以出现于最基本的物理实在层面,并且构成了物理实在本身。”④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17页,第327页,第327页,第328页,第13页。但非定域理论并非完全等同于泛心论,甚至与泛心论存在矛盾,它主张意识创造了物质,而泛心论并没有这种主张。与其说非定域意识理论主张泛心论,不如说它是在利用泛心论,就像它对量子力学的利用一样,它只是截取了泛心论与非定域意识理论相一致的方面,以此来佐证非定域意识理论的合理性。因此,非定域意识理论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泛心论。

三、对非定域意识理论的批评

现在看来,受唯物主义和还原主义主导的人们会认为濒死体验是库恩(Thomas Kuhn)意义上的“反常”,并且“这样的反常从一开始就会被忽视、遗漏、作为偏差而被摈弃,甚至遭到嘲笑。”⑤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17页,第327页,第327页,第328页,第13页。这意味着,人们会先入为主地认定濒死体验及在它之上的非定域意识理论是无稽之谈,进而不能对它们做一番审慎的学理性分析(哪怕是批评)。有鉴于此,下文试着从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对濒死体验及非定域意识理论进行学理性批评,从而质疑非定域意识理论的合理性。

(一)从内在层面对非定域意识理论的批评

首先,就非定域意识理论借鉴量子力学来阐述自己的主张而言,它似乎是物理主义的,因为主流的量子力学依然以物理主义为基本前提;但就其主张物质源自意识而言,它似乎又不是物理主义的。因此,非定域意识理论在这点上存在严重的自相矛盾,甚至陷入类似“亨普尔悖论”的悖论。濒死体验的一些内容容易让我们将它与量子力学联系在一起。例如,濒死状态中对一生的快速回忆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量子的超距作用;再如,基本粒子在量子世界的非定域性让人联想到濒死体验中意识脱离身体。但是,像“非定域意识在理论上以概率波为基础”这样的观点并无坚实的科学基础。况且,在有些情况下,劳美尔只是用量子力学中一些未经证实的假想对意识与身体的关系展开隐喻。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量子力学理论本身的不完备性。用一种并不完备的理论支撑另一种理论,结果的正确与否是难以判定的。更不应该“用粒子物理学的未解决问题来掩盖我们在理解物质中已取得的进步”⑥程炼:《亨普尔两难》,《世界哲学》2015年第4期,第25-36页。。与此类似,如前文所述,非定域意识理论与泛心论也构成了严重的矛盾。这都是非定域意识理论本身的混乱和不融贯的体现。

其次,非定域意识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类比之上,且这些类比目前甚至永远是假设和猜想。例如,在解释觉醒意识与非定域意识如何“切换”时,劳美尔就借助了一系列假设、猜想及类比,如“物理世界在量子层面上受到非定域空间的影响,正如我们的物理身体在所有层次上都受到我们意识的影响”①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24页,第356页,第18页,导言第18页,导言第5页,导言第19页,导言第19页,第301页。,“人脑就像计算机一样,可以做收发器”②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24页,第356页,第18页,导言第18页,导言第5页,导言第19页,导言第19页,第301页。。与此相似的类比在《超越生命的意识》一书中还有许多③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24页,第356页,第18页,导言第18页,导言第5页,导言第19页,导言第19页,第301页。,如人脑就像电视机、摄像机、无线电收发机④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24页,第356页,第18页,导言第18页,导言第5页,导言第19页,导言第19页,第301页。。但这些论述并无任何可靠的实证依据。

再次,劳美尔并不能清楚解释身体对意识的作用。他说:“濒死体验是发生于物理、生理或情绪死亡的内在或实际阶段中的特殊意识状态。”⑤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24页,第356页,第18页,导言第18页,导言第5页,导言第19页,导言第19页,第301页。这意味着人的身体死亡后意识依然持续着(劳美尔甚至直接称之为“死亡后体验”⑥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24页,第356页,第18页,导言第18页,导言第5页,导言第19页,导言第19页,第301页。)。那么,身体对人的意识有何作用呢?难道身体的“生”与“死”对于意识的存在而言是一样的吗?意识在身体死亡后依然存在且可以回到身体吗?劳美尔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充满了诗意的想象:“死亡就像出生一样,只是从一个意识状态转到另一个意识状态,并且在生命中,身体的作用是充当共振的交界面和地点。”⑦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24页,第356页,第18页,导言第18页,导言第5页,导言第19页,导言第19页,第301页。那么,脱离了身体的意识又以何种方式存在呢?是存在于“非定域空间”吗?对于脱离身体的意识的“非定域空间”存在,似乎是人根本无法理解的,因为“非定域空间”并不是一种实在。而在科学家看来,将意识视作具身化的,是科学地探讨它的一个基本前提⑧杰拉尔德·埃德尔曼,朱利欧·托诺尼:《意识的宇宙——物质如何转变为精神》,顾凡及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238页。。

最后,强大的解释力是劳美尔青睐量子力学式的非定域意识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⑨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24页,第356页,第18页,导言第18页,导言第5页,导言第19页,导言第19页,第301页。。但非定域意识理论在试图解释濒死体验的同时使他自身陷入两难境地,即非定域意识理论旨在解释濒死体验,但它自己也成为了需要解释的新对象。最尖锐的矛盾是:如果意识与大脑的关系真像收音机与无线电一样,那么大脑与意识作用机理又是如何的呢?这个问题似乎又让关于心脑关系的讨论回到了笛卡尔那里。如果对大脑与意识的作用机理缺乏合理解释,那么这类理论就从根本上站不住脚,甚至导致神秘主义⑩刘明海:《心理与物理——心灵哲学中的物理主义探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82页。。况且,用诸如收音机与无线电的关系类比意识与大脑的关系并不恰当,前者是遵循物理因果闭合原则,后者则不然。

(二)从外在层面对非定域意识理论的批评

首先,非定域意识理论违反了奥卡姆剃刀原理。按照奥卡姆剃刀原理,“在没有提供出完全能够让人们信服的证据下,哲学家或者科学家不能抛弃物理主义告诉我们的世界,不能轻易地抛出二元论或者其他实体或属性的存在。”⑪刘明海:《心理与物理——心灵哲学中的物理主义探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82页。尽管声称非定域意识理论有较为充分的、令人信服的证据,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一些证据显然是缺乏根据的,也难以令人信服。历经科学数百年的发展,我们更应该对物理主义抱持坚定的信念。正如克里克(Francis Crick)所说:“科学的信念就是,我们的精神(大脑的行为)可以通过神经细胞(和其他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行为加以解释。”⑫弗朗西斯·克里克:《惊人的假说》,张云九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版,第7页。而不是根据一些似是而非的“反常”和形而上学的臆测轻易地否定唯物主义。

其次,非定域意识理论面临难以克服的观测(证实)困境。劳美尔也承认,濒死体验“这种体验是高度主观的,并且缺乏参考框架。”①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0页,第18页,第361页,第238页,第268页,第274页,第242-243页。换言之,几乎所有关于濒死体验都来自体验主体的“第一人称”报道。当然,并非所有的“第一人称”报道都是不可信的。例如,某些禅定状态的第一人称报道颇为可信,因为这类报道所描述的是体验者有清醒意识的心智状态,且这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能得到来自第三人称的观测数据的佐证②H.Jiang, B.He, X.Guo, et al.,“Brain-Heart Interactions Underlying Traditional Tibetan Buddhist Meditation”, Cerebral Cortex, 2019, No.30, pp.439-450.。因此,只要人们愿意,对濒死体验也可进行客观观测。例如,对处于濒死体验状态的大脑活动做仪器观测,或多或少可以佐证濒死体验者在事后的“第一人称”报道。但做这样的实验无疑颇为棘手。更棘手的是,“我们没有理论去证明或测量物质世界中的非定域空间和非定域意识”③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0页,第18页,第361页,第238页,第268页,第274页,第242-243页。,“我们可能永远都不能得到实验证据,去证明意识与人脑之间的实际转换或交界面”④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0页,第18页,第361页,第238页,第268页,第274页,第242-243页。。劳美尔对这些困难有清晰的认识,这是由非定域意识理论浓烈的形而上学色彩决定的。既然如此,也就没有客观手段去证实非定域意识理论的真实性。这些都大大地削弱了非定域意识理论的解释效力和合理性。

最后,目前不能很好地解释濒死体验,并不一定是唯物主义本体论存在问题,也可能是意识的科学研究有待完善。劳美尔认为,“对濒死体验现象的科学研究凸显了……意识、记忆与脑相关联的医学与神经生理观念的局限性”⑤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0页,第18页,第361页,第238页,第268页,第274页,第242-243页。。然而,单纯考虑这种“观念的局限性”是一种片面的思维方式,还得考虑濒死体验现象的科学研究的局限。我们很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目前关于意识的科学研究的局限。一者,既有的脑活动检测技术够不够成熟与完善。“目前,科学研究方法不能精确地研究与我们意识体验相关的神经进程”⑥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0页,第18页,第361页,第238页,第268页,第274页,第242-243页。,或者说“当前的知识不能确保我们将意识只还原为人脑中的活动与进程”⑦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0页,第18页,第361页,第238页,第268页,第274页,第242-243页。,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脑活动检测技术,而非单纯地否定唯物主义。再者,必须考虑现有生物学或医学(心脏骤停)关于“临床死亡”“脑结构受损”等的界定是否正确。濒死体验的前瞻性研究基于如下重要假设:“当心脏骤停切断脑供血时,脑会无法活动。实际上,所有的脑功能似乎都丧失了。”⑧皮姆·范·劳美尔:《超越生命的意识》,第30页,第18页,第361页,第238页,第268页,第274页,第242-243页。事实上,在这种状况下,对于脑功能是否完全丧失是存在疑问的,目前的医学检测技术对脑活动和死亡的认识与界定可能并不充分。最后,需要特别重视濒死体验与幻觉的关系的研究。因为目前的实验⑨斯坦尼斯拉斯·迪昂:《脑与意识》,章熠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80页。已经表明,刺激大脑的顶叶、颞叶及前额叶的更高级区域可以引发被试的主观体验幻觉,且整个过程无须建立在任何的客观事实之上。在该实验中,当实验者刺激被试的顶叶皮层时,被试报告自己有移动身体(肢体)的意识,甚至发誓移动了自己的手,但事实上被试的身体没有任何的移动。也即是说,很有必要考察濒死体验者报告的种种体验是否只是一种大脑受损或受刺激下产生的幻觉。

四、结论

这里的结论无疑是初步的。核心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个是,如何看待濒死体验?第二个是非定域意识理论是否合理?非定域意识理论只是濒死体验的一种解释,上文的分析表明其合理性面临多重质疑。濒死体验作为重要的意识类型,似乎比一般层面的意识类型更复杂,对它的合理解释势必有待对意识做出更深刻更科学的认识。就目前具备的意识解释而言,显然不足以较清晰地揭示濒死体验的神秘面孔,换言之,任何单纯的研究方法都难以让我们理解意识及其发生机制,因此也就很难让我们理解作为意识种类的濒死体验了。对意识的研究尽管不能完全放弃形而上学进路,但首先应坚持方法论上的自然主义。这种立场认为,目前自然科学方法依然是研究意识最可靠的方法。尽管非定域意识理论也借鉴量子力学解释濒死体验和意识现象,但它包含了太多的形而上学成分和猜想内容,并不具有基本的合理性。因此,目前并不能断定“意识是非定域的”。

猜你喜欢

美尔导言心脑
专题导言
荷兰退休校长打造了一家“赝品”博物馆,没有真迹,但好评如潮
遗忘与发现
导言
导言
七招给心脑“消署降温”
一测多评法测定心脑健胶囊(片)中6种儿茶素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稿约
导言
鸡柔嫩艾美尔球虫病抗性主成分分析评估模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