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3-06-05赖慧欢傅琼
赖慧欢 傅琼
摘要: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龙口镇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乡村文化振兴仍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基于乡村振兴的要求,从已有条件出发,建构文化基地,重塑乡村文明风气;挖掘红色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依据区域优势,发展乡村文化产业;重视人才培育,做好振兴主体工作。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对策研究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重视对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途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当前对于乡村振兴的大多学术研究和实践推进主要围绕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对文化振兴虽有所涉猎,但并没有系统地考察和分析我国中部地区文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也没有针对不同地区提炼出既有特色又可供借鉴的文化振兴路径。目前,深入考察不同区域的特色,认识到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在农村社会中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家风,以乡村文化振兴重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之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2]。乡村文化是乡村的根和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要求之一,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也能起到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也是乡村地区进一步发展的标志之一。因此,要重视不同区域的乡村文化发展,总结出乡村文化发展的内在体系,提出可供借鉴的路径,为乡村文化发展助力。
一、田野点概况
(一) 基本情况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龙口镇位于兴国县南部,有兴国“南大门”之称,是典型的乡村文化振兴的中部地区,总体发展趋势较好。龙口镇交通便捷,有京九铁路、兴赣省道、平江水运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全镇各村组均通电和广播电视,移动网和联通网全面覆盖。资源丰富,有铀、稀土、大理石、高岭土、粘土等10多种丰富的矿产资源,有脐橙、甜柚、蜜桔等果业资源。农业主产粮食、甘蔗、烟叶等,养殖业以灰鹅、生猪、鱼类闻名,山区松脂林、毛竹林、杉木林储量巨大。该镇传统文化丰富、民风淳朴,有大量红色文化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依托该乡镇独有的特色营造乡村文化氛围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在2022年5月,我们调研团队主要通过深入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参与观察法等方法在龙口镇芦溪村、龙口村、睦埠村、都田村等地进行田野调查。调研内容主要是该镇乡村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情况,以及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和解决这些困境的对策。首先,关注整体民风建设和农民思想观念建设,对当地民风民俗进行考察,取得丰富的录音、文本、照片等资料。其次,关注该镇各个村的文化配套设施建设和各部门的分工协调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再次,关注苏区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该地区如何开发文化产业并达到乡村文化振兴的目的,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关注该镇的振兴主体问题,对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村民等进行开放式谈话,深入了解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状况、吸引人才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等。此次在龙口镇进行的田野调查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支撑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地方实践
近年来,龙口镇经过了“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三次升级变化, 目前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首先,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古迹,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在龙口镇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中,本地相关政府部门将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古迹当成重点工作,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维护,积极保存乡村文化振兴载体。其次,开展一系列文化振兴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弘扬孝老敬亲文化。龙口镇依托宗亲关系、乡村民俗等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孝老敬亲活动,在实际行动中传播孝老敬亲思想,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最后,加强文化宣传,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在龙口镇进行实地考察时发现处处都有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系列宣传,通过张贴宣传标语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利用宣传栏宣传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
二、我国中部地区乡村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各个地区都积极投入到农村建设当中,龙口镇所在的县城也于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并在县城设立了乡村振兴局,工作重点是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以不断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努力打造经济发达、生态宜居的农村。政府对乡村振兴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为乡村文化振兴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农村民风受到冲击,传统观念日益滑坡
中华民族是优秀农耕文明的代表,农村社会与农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农村在历史的沉淀中逐渐形成了乡风淳朴的特点,农民也在农业生产中树立了诚实守信、勤俭节约、重义轻利等价值观念,成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石和指路明灯[3],是乡村文化得以振兴的潜在动力。
由于受到近代不良观念的影响,农民认识到以往的价值观并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时[4],他们价值观的改变正在悄然发生。农村社会中逐渐出现了见利忘义、以经济利益为首的行为,越来越多的农民只顾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正确的价值理念,出现了传统观念断层的现象,造成了农村民风涣散的困境。传统的乡村价值观念遭受冷落,功利主义盛行,使農民对乡村本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降低,表现为乡村的“失魂落魄”,农民对农村文化发展失去信心,缺乏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的热情,从而导致农村文化出现无人愿意去振兴的局面。
(二) 文化配套体系不够完善,部门协调能力不足
乡村文化振兴不仅仅是乡村振兴部门的工作,还需要政府部门出台和完善相应政策,协调各个部门有序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当中。文化振兴包括多个领域,既有物质文化层面,也有非物质文化层面,还受到政策、设施、人才、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文化配套体系是否完备和各部门协调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乡村文化振兴的进度。
以龙口镇文化振兴的情况为例,龙口镇有专门的乡村振兴局,不同乡镇有对应的乡村振兴工作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乡村文化振兴上层机制。但由于涉及范围较广,在实践中需要多个部门参与实施,如文化产业类主要由农业农村局管辖,而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需要经过财政部门层层审批,这就导致乡村文化建设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始终滞后于广大农民的现实需要[5]。文化配套体系的不完善使部门之间协调较差,工作推进难度增大。
(三)文化市场发育不全,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
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 目前乡村文化市场存在发育不全的情况。一方面,乡村文化产业自身发展不够健全,产业方面的建设较少。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在发展文化产业和投入文化设施建设之前没有进行深入调研,也没有了解人民需求和市场价值,使文化建设成果缺乏市场竞争力,不能充分发挥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目前,政府部门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导者,但由于政府资金投入能力有限,所以仅依靠政府投入难以实现长期有效的发展。因此,在进行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既需要鼓励支持一些有能力的企业和个人积极投入到文化建设当中,也需要面向市场努力建设一批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文化成果。但在实际情况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很多乡村并没有把这种想法付诸实践,而是徒做“面子工程”,最终建立了一批没有价值的文化成果,给乡村振兴的经济带来压力。
(四)文化从业人员较少,缺乏乡村振兴的核心人才
文化发展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振兴也离不开人民主体参与。文化的培育和宣传都需要一定数量的优秀人才,只有人才丰富了,文化从业人员的类型增多了,才能事半功倍地促进农村文化振兴[6]。
当前,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就业空间和从业方向也发生了极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方式而选择到城市工作。外出打工往往以青壮年为主,他们通常又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力,文化水平较高且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农民人口大量流失造成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足,留在乡村从事文化相关工作的人才逐步减少,使农村社会缺少文化振兴的人才,抑制了乡村文化的有序发展。
三、我国中部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可借鉴的路径
乡村文化振兴要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振兴乡村文化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7]。在实地考察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龙口镇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乡村文化振兴可借鉴的路径。
(一) 建构文化基地,重塑乡村文明风气
由于受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思想、经济、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依然存在短板[8],重构乡村文明风气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突破点。面对乡村传统道德失范、不良习俗泛滥、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等问题[9],龙口镇对症下药,建构不同类型的文化基地,对农民进行思想引导,重塑乡村文明风气。
在乡村里,由于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减弱,个别村民缺乏公德心,很多家庭和邻里关系变得紧张。面对这种情况,龙口镇设立了专门对传统道德进行规范的基地,例如廉政文化广场等。这些广场的作用,一方面,用于定期开展书香教育、感恩教育、尊老爱幼教育等,用相关主题教育来引领农民道德观念的转变,构建良好风气。另一方面,在广场上张贴“树家风、传家训、立家规”之类的宣传标牌,能使乡民在广场活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提升乡村整体道德风气。对于聚众赌博、攀比浪费等不良习俗,龙口镇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也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广场等基地,利用广场来宣传优秀习俗文化,也为乡民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所,推动乡民主动参与到积极健康的活动当中。对于自古以来在乡村盛行的封建迷信活动,龙口镇也通过重建或改造传统祠堂等方式力争使其成为现代文明和先进思想的传播平台。建设文化基地为重塑社会文明风气的活动提供了开展和实施的场地, 对构建乡村文明风气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都有重要意义。
(二) 挖掘红色资源,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兴国县作为原中央苏区的一部分,在革命历程中积淀了丰富多样、底蕴深厚、影响深远的红色文化资源[10]。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要求下,挖掘红色资源、进行红色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在乡村文化振兴中,龙口镇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从红色革命遗址、红色文学、苏区革命精神等方面入手,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发扬,使其与现代乡村建设更为契合。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保存红色文化,龙口镇积极投入现代科技,改进保存和发展红色文化的方法。例如,在廣场播放红色文化宣传小短片,大力开展红色舞台剧排演,通过灯光、广播等现代技术增强红色革命胜地的观赏性,提升红色文化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促进文化继承与艺术传播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发挥红色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力开展红色旅游,建设红色文化场所,打造红色文化基地,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也促进了乡村文化发展。龙口镇在红色文化方面进行的探索既使区域经济效益得到了提升,又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弘扬。
(三)依据区域优势,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强化以乡村为本位,精确定位乡村文化[11]。由于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乡村文化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各美其美。在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下,为了发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乡村选择照搬城市文化的建设经验或直接发展其他乡村成功的文化产业,没有具体分析自身区域优势,导致乡村文化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活力。因此,依据区域优势充分挖掘自身文化资源,发展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乡村文化产业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由之路。另外,在推动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能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使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经济收入,提升农民整体生活水平。
打造乡村文化产业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自身特色和保持本土味道,这样才能成为更具吸引力的优势产业之一。龙口镇在振兴乡村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中基于地域差异性,充分认识到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优势,将其成功发展为特色产业。一方面,由于该村历史久远, 目前仍保留了一定数量的传统建筑、文化遗迹等。重视对这些具有浓厚文化情怀和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相应的旅游产业等,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该村也具有较多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该镇曾在革命期间涌现出一批优秀革命烈士,保留了一些革命歌曲、红色曲艺等。依托本土红色文化,龙口镇建立了革命烈士纪念馆、红色文化博物馆等,形成了红色文化产业链,为革命文化注入了新发展活力。
发展乡村文化产业,除了要发挥文化区域优势外,增强创新意识、加大技术投入也很重要。龙口镇除了发展具有传统特色的文化产业,也明确了创新发展理念,例如,龙口镇请专业墙绘师在墙上作画,紧抓乡愁主题,把乡村美景、人文特色、当地美食等与墙绘结合起来,增加了农村文化吸引力,带动了新式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以乡村文化为依据发展文化产业,既为乡村文化融入了现代化内涵,给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活力,又促进了本土经济发展,使乡村文化振兴拥有更充足的资金。
(四)重视人才培育,做好文化振兴工作
文化是由人類创造的,在文化振兴过程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需将文化人才培养提升至战略高度[12]。 目前,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提升农民各方面素质、留得住人才成为了乡村振兴必须考虑的问题。面对乡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不够、人员流失严重等问题,龙口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首先,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提升乡民整体水平,为乡村文化振兴培育优质本土人才。龙口镇根据农民特点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以适应农民的学习需求。针对留守妇女等,乡政府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以更好地实现家门口就业,为乡村文化振兴留住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当是妇女小组长的培养,相关部门选拔一些妇女进行培训,使她们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次,高度重视本土人才的挖掘和引进,提升乡村文化振兴水平。龙口镇有专门的引进人才政策,对不同类型的引进人才给予了相应的经济补贴。对于本土人才的挖掘和培养,该镇也采取了一定措施,例如,龙口镇改进乡贤会等,充分发挥乡贤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带头作用。对于本土出去的博士,该镇设立了专门的博士馆,介绍他们的学术研究情况,并尝试把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实践转化。最后,做好顶层设计,保障乡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权益,提高乡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龙口镇不断优化资金投入配比,鼓励企业和有能力的个人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当中, 以激发全乡农民参与积极性。
小结
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乡村全面发展的总体规划,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只有发展好乡村文化,才能为乡村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要求我们在了解文化发展现状和特质之外不断反省和探索,找到适合本土乡村发展的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 2017(11):15-34.
[2]刘涛.转型期乡村文化振兴的依托基础、现实困境及重构路径[J].农业经济,2021(08):13-15.
[3][11]孙喜红,贾乐耀,陆卫明.乡村振兴的文化发展困境及路径选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135-144.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08.
[5]陶晶.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20(08):30-32.
[6]甘迎春.乡村文化变迁与文化振兴路径构建[J].农业经济,2021(05):38-40.
[7]王磊.乡村文化振兴的国学思考[N].光明日报,2018-07-07(11).
[8][9]刘保庆,陈雨昕.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20(10):50-52.
[10]卢旗英.原中央苏区振兴视野中赣南红色文化建设路径探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2,32(08):207-210.
[12]范波.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08):76-81.
基金项目:2021年江西省艺术学科规划课题“新时代农民乡土文化自信重构研究”,项目编号:YG2021009。
作者简介:赖慧欢(1997-),女,江西赣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傅琼 (1972-),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乡村文化。
(责任编辑 董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