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2023-06-05宋奇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思政教育

摘要:我国地域广博,成就了多属地的地方传统文化。江南文化的内涵底蕴与传播价值较高,再加上江南高校众多,故江南地区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库。江南传统文化精髓中孕育着浓厚的教育学理念,如尊古崇善、尊崇科学、海纳百川、不拘一格、求新求变等,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不仅丰富了大学生德育的形式,也对当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起到积极作用。旨在为完善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做建议式研究。

关键词:江南传统文化;思政教育;融合路径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应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第一,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中华腾飞的现实重任。个体自身的综合全面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1],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能够教化大学生和青少年群体,使其“三观正”,并能坚定其理想信念和增强其担当本领。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刚毅奋进的人本精神和理想信念,并综合了儒道法等各家学派中爱国忧民、仁爱自强的民族精神。可以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根基。因此,要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强调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是因为究其根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集中蕴含着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所推崇的美好道德和民族精神[2]。第三,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要求。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均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大力倡导、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教育,只有促进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专业本领,实现从只专精一门到全方位发展的转变,实现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将传统文化精神承接新时期“0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应注意“变”与“不变”,不变 的是文化精神之内核,而变的方面在于要考量优秀传统文化 的新的时代内涵。

二、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理念

“江南地区”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在这一范畴中,居民的生活习惯、风俗信仰甚至包括饮食和方言等都具有一致性,因而该地区便形成了一种可区别于其他文化区域的区域性传统文化特质。江南传统文化因其突出的崇文特征——重视文化教育且敢于革故鼎新、重视实干,故其核心观念中蕴含着较深刻且务实的思政教育理念。

(一) 地域文化的发展和江南传统文化的源起

华夏大地地广物博,幅员辽阔。从古至今,中国各地在自然条件、社会风气乃至文风传统等方面均存有诸多差异。因此,从先秦时期开始,便形成了各个地区不同的文化格局,如注重开放实用、崇尚功利主义的齐鲁文化,重视物质生产、崇拜万物有灵的南方百越文化,还有追新逐奇、强调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楚地文化和传承儒家文化精髓、推崇正统性的中原三晋文化等等。

江南传统文化的源起可上溯至古代吴越文化的形成。与齐鲁、三晋等文化系统一样,吴越文化是古代江南太湖地区所形成的地域文化。吴越文化始源于春秋时期,当时吴王阖闾在苏州建都,越王勾践则在会稽领王,整个太湖区域都属“越文化”的范围,而南京、镇江以及偏南地区则属于“吴文化”的领地[3]。吴地文化和越地文化在后期经历大量文化内核间的互相渗透和同化之后,最终形成了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仅源于江南水乡地域的造就,更是當地社会经济发展所衍生的精神产品。吴越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地域文化的典型,故本文将其称为“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江南地区风景秀美、气候舒适且水流众多,江南的文风注重细腻的情感表现,崇尚清秀俊逸与自然婉约,正如古人所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 自古然矣。”从古至今,江南社会普遍讲求诗文教化,重视子女教育。东晋南朝统治者对文教的提倡是形成江南地区崇文状况的重要因素,经唐至宋以后,崇尚文教一直是江南文化最鲜明的特征[4]。另外,中国的文化自信一般来自包容、开放、相互尊重、相互认同,且与时俱进,不与时代脱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江南文化虽属地域文化,却能很好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毫不闭塞,善于利用地处沿海的优势进行广泛的对外交流。

(二) 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及核心观念

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古今贯通、特色鲜明,而“古”就体现为其文化本身的传统性,“贯通”则体现为传统文化精髓对现代文明的良性发展。实际上,该文化体系发展至改革创新的新阶段,离不开中华五千年悠久文化传统的积极引导。这也是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时代担当和创新担当的表现。正如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在“江南文化的内涵与当代价值”专家研讨会上提出的:江南地区的重要形象可以概括为“一张牌”“一座桥”“一条血脉”,江南文化“这座桥”连通古典中国和现代中国,连接通俗文化大众文化的中国与精英文化的中国,连通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江南文化始终与中华文化经脉相通、血气相连[5]。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尊古崇善,这是其重要的核心观念。此外,崇文好学、开放包容、诚信重诺、利义并举亦是江南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四点内涵价值。

江南地区自古重视教育和科技。古往今来,从民食鱼稻到渔猎山伐,不少农业活动或多或少地包含科学性因素,比 如“鸦浴风,鹊浴雨,八哥儿洗浴断风雨”等谚语,就反映了古代江南人民已掌握了通过观察鸟类生活习惯来研判气候的技能。江南自古对教育和科考的重视程度也是全国之最,比如在明清两代,光无锡地区所建的书院、学社、私塾等就有几百多所;而苏州地区在明清两代则是出了35位状元。从古至今,对生产技术的推崇和高度重视子女教育的理念已经融进了当地的文化风俗,刻进了江南人民的血脉,并形成了重要的内涵价值。

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一种海纳百川、勇往直前、追求创新的精神,而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将“兼容并蓄”大书特书。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武说过,一部江南文化史,就是一部文化融汇的历史。包括区域内部吴文化、越文化和徽文化的融汇,不同区域文化的融汇和中外文化的融汇。由于地理空间的开放性,造就了江南当地文化的开放包容属性,这也是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

诚信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之一。古人讲“仁义礼智信”,江南地区自古河网密布、行舟方便,故商业发达。运河商业发展起来以后,“诚信”也融入到了古代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精髓中。从地域角度来说,北有晋商、南有徽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把“信”放在第一位,尤为讲究诚信[6],且重视诺言,以轻偌寡信等行为为耻。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讲求“信义仁智礼”,该优秀文化体系虽然强调“义”,但同时也不排斥“利”,真正做到了利义并举。“义利关系”实际包含了三个层次,其一是先利后义,即要讲道德礼仪,首先要保证起码的物质利益,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其二是以利说义,即孟子说的只有按道义的原则做人行事,才能得到正当长远的利益;其三便是先义后利,这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道德精神的自律[7]。

三、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

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很有必要且意义非凡。第一,就高校的地域性来说,强化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精髓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现实的客观需求。地区

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地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开创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淀[8]。江南地区的苏州、扬州等城市都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資源丰富,是当地高校进行文化思政教育的“巨大教科书”。第二,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体系之一,包含丰富的价值因素和精神养料。其尊古崇善、崇文重教的教育观念能潜移默化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学识态度以及人生视角;其诚信重诺、义利并举的传统道德精神对防止过渡的利益侵蚀,对遏制享乐主义、抵制剽窃习惯(如考试作弊、学术不端)等不良思潮有促进作用。第三,大学生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一般都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如果能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就可以在育人过程中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第四,对于文化系统本身来说,地区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对前者也是有利的,这集中体现在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总之,思政教育应摆脱“曲高和寡”的窘境,避免空洞的理论讲授。而与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正是思政教育联系实际、接地气、平实化的体现。

四、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观念明晰、实践观点务实,蕴含的教育意义内涵深厚。如何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本文探析的重中之重。

(一) 改进通识类文化课程的课程设置

不管是线上授课还是线下教学,课堂是学生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主阵地。而通识类文化课程可以成为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传授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最主要路径。但是,当 下很多高校的通识类文化课程(含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开设和授课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其一,不少高职高专类学校不够重视通识文化课教育。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虽是两种教育类型,但两种教育体系不应该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职业院校的本质还是高校,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应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重心。高职学生通常以实验、实训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主,而通识文化教育可以弥补学生综合素质和逻辑能力的不足,特别是可以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社会责任感、求知欲、冒险精神、批判精神的提升,这对于高职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公共通识文化课设置保守、形式单一,缺乏文化艺术、社会伦理、美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等与社会生活和个人思维的锤炼契合度较高的文化课程。其二,不管是职业院校还是普通本科院校,通识类文化课的授课方案和教材范围非常广泛,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明清小说研究”等,但却较少有结合当地地方传统文化或其他地域性文化的教育资源。以历史相关课程为例,学校完全可以在课堂授课的同时,引导学生走出校园, 以调研的形式去认识和走访当地的历史古迹、博物馆,去进一步了解当地的本土历史文化,通过参观走访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践感悟。

(二) 开展以地方性传统文化为特色的系列活动

在校园活动的嵌入性主题中,传统文化对培养文化修养、厚植民族基因、坚定文化自信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鲁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茶学社”就是借助“茶文化”的核心内涵,探索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高校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有效育人路径。我校每年由素质教育中心牵头组织的以“读传统农耕诗,做自豪苏农人”为主题的校园农耕诗词大赛,充分结合农林类高校“农耕”主题,增加了学生对古代农业生产面貌、乡村生活的了解,从而进一步传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从而凝练“学农、爱农、敬农”的校园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核。

建议高校多开展与地方性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以提升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以学生社团为例,团委及学生组织可以考虑开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学生社团,如江南地区高校可以开设一些如江南文风诗词研究、江南水乡建筑探索等学习型学生社团;以学生活动为例,可结合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以地方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活动,如围绕江南的冬至夜、“观荷节”等特色节日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亦可围绕江南诗词、江南丝绸织锦、江南饮食等地方文化,组织相关趣味性活动。总之,地方高校必须承担起宣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通过校园活动和学生社团,将学生思政教育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学生可以在丰富多彩的课堂外生活中领悟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三)将大学生“双创”教育与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高校大学生“双创”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双创”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就创业竞争能力。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奉公、崇文重学等内涵价值是新时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该理念若与思政教育体系中“双创”教育相融合,可以使“双创”教育更好地嵌入提升学生品性修养的德育路径。

江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双创”教育应遵循如下几点原则。第一,应以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地方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尤其是地方文化并不是绝对真理,会存在一些非理性、非科学的地方,所以应看到其精华的一面,摒弃其糟粕的一面,在“双创”教育中嵌入优良的传统文化观念。第二,“双创”教育与传统的文化的结合,应将“文化”置入主体地位,即重视文化本体内涵。“双创”之“创”也是要挖掘传统文化本体内涵的创新。只有不断培养文化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乃至江南地方传统文化的“双创”教育发展。第三,“双创”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不应只拘泥于书面,还应走进传统文化的具體场境开展相关活动。比如,江南地区传统文化相关纪念场馆和景点较多,如苏州的周庄文化街、扬州的运河博物馆等。可以在当地传统文化性质的纪念馆中设置“双创”教育示范基地,从解读文化历史名城文化符号的角度去推动文化创新创业教育。

(四)打造以地区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新媒体平台

时至今日,移动互联领域成为中国新媒体发展的主战场。以新媒体平台为媒介,在高校宣传、推广优秀地方传统文化不失为一种有效、便捷的思政教育新路径。新媒体平台的典型优点是受众广泛且知识获取更加方便快捷。在江南地区,高校应以宣传部门为首,联动学生社团群体,建立宣传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媒体平台,与传统课堂教育、线下活动教育一起,形成“两条腿走路”的思政教育新探索路径。同时,这也体现了信息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播和传承的“不容忽视性”。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人才,新时代大学生更是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大学生的根基型教育,思政教育不能刻板化、教条化,其实施不仅要与科技时代同轨,更要重视传统文化育人,还要学会因地制宜,利用“地利”优势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更好地与思政教育进行融入,努力培养大学生成为好学笃行、海纳百川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3][7]李程.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23,193,134-135.

[2]赵翠玲.浅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精神[J].中国城市经济, 2010(11):229-230.

[4]景遐东.江南文化传统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6(04):13-19.

[5]徐明徽.研讨会: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EB/OL].(2021-09-11)[2022-8-0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0589711023-032530&wfr=spider&for=pc.

[6]王战.江南文化何以讲求“信义仁智礼”[N].解放日报,2019-11-19(11).

[8]杨青.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以扬州市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23(04):62-65.

基金项目:2022年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以江南地区为例”,项目编号:SNDJSZ202223。

作者简介:宋奇(1990-),男,江苏苏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王 昕)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思政教育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分析
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在破局与建构中迎接融媒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