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实现路径

2023-06-05张敬轩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培育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培育高素质农民。针对当前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现实困境,要加强思想道德主阵地建设,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激发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内生动力;科学设置适应农民现实需求的培训内容,灵活谋划培育的有效方式;政府引领,多策并举,实现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合力最大化。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素质农民;培育

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现实情况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兴旺、生態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下,突破人才制约瓶颈,加速农民职业化进程,切实解决好人往哪里去,如何实现自身的关键问题。[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就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不仅要依托国家的政策扶持,还需要高度重视高素质农民这一群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现实意义

高素质农民是指区别于传统农民的身份,在城镇化现代化推动下使农民实现真正意义上职业化的新型农民,他们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高素质农民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离开了高素质农民,农业技术的引进、高效农业装备的实施、现代经营理念的推广等都会失去基本的依托。因此,为乡村振兴培育一批爱农业、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是当前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一) 是解决“谁来种好地、谁来振兴乡村”的关键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当前我国人口流动总体趋势表征为乡村向城市、内地向沿海的单向流动,其引致的结果就是农村本地人力资源的匮乏、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严重。由于农业劳动力多以老年人、女性和未成年人为主,且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从而导致农村区域发展后劲不足,这样的失衡态势日益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严重桎梏。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是一项重大战略。

(二) 有利于农民从专业向职业转变

自上个世纪中叶,我国长期实行的是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社会阶层,使得农民成为一种身份的标识,而非是一种职业的符号象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消除体制上的藩篱,在保证农业现代化的同时,推动农民市民化目标的实现,让农民不再是社会属性的代表,而是像教师、医生、律师等一样拥有现代职业身份的标识,从而实现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向现代市场经济中职业人的转变,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应势之需。

(三)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自古以来就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存在,而我国也一直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于人才,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与发展效益,决定我国乡村振兴的速度与效能。不仅如此,农民培育的效果对于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水平以及农耕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亦至关重要。我国目前处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培育高素质农民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应有之维。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困境

(一) 农民参与培育的主体意识不强

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价值观并未完全成形,大多地区仍存在因循守旧规避风险从而延续传统农作方式,许多年轻一代农民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选择留在城市,而非主动愿意回乡建设,存在轻农心理,导致人才队伍更新速度慢。许多农村地区对于农民的培养意识薄弱,对于职业技术培训更是了解甚少,父辈代代相传的农业种植、养殖技术仍是家庭职业教育为重心,乡贤回流难度大。此外,由于当地政府和农业院校提供的培训教育具有区域性特征,培养出来的高素质农民大多会顺势留在当地就业,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仍有较大阻力,进而影响着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实际成效。

(二) 培育资源较为分散,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

农民是培训工作开展的核心,许多农村资源投入所占比重远低于城市资源所占比重,广阔的农村地区占据中国版图的半壁江山,而多数农村地区因为身处偏远,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导致农村人才短缺,基础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职业引导、技术培训和新品种推广远远落后于城市,严重影响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职教中心、社区教育中心等具体承担培训业务的部门,横向协作不足,交流沟通不畅,资源难以共享,导致不同的培训部门只注重自己的培训任务,培训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培训效果差。此外,随着现代农业对高素质农民需求的增加,虽然国家对农民职业培训机构的办学数量和人员数量逐年增长,但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数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注册和结业学生数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教育培训体系、培训目标、培训结构和内容等方面仍不够清晰,有待完善。[2]

(三)培育内容不科学,培育方式欠灵活

从实地调研中发现,培育内容除老化与陈旧外,对于现代社会分工细化衍生出的农业生产型、农业深加工型、农业服务文化建设型等不同需求类别主体的指导性不足,严重制约了培育的质量。在实际培育中,多数地方还是以集中培训为主,缺乏现场培训,没有送教下乡的意识,多是为了完成培训指标和任务,不仅缺乏针对性,还缺少后续的跟踪服务,这自然无法保证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质量。此外,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是由政府牵头,其主要资金来源为政府提供,虽确保了资金的稳定性,但具体实施的方式多为各基层培育机构先行垫付,后由政府统一买单的方式,操作起来不仅流程繁琐且时效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培训效果。

(四)保障机制不健全,政策吸引度较低

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了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和政府将高素质农民培育置于战略高度格外重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当前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师资力量普遍较弱,县域基层农技人员普遍老化,专业化水准不高,而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才,缺乏对农村实际情况的了解,也不愿意下沉到基层,造成县乡一级培育师资极度匮乏,难以形成一套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师资队伍。此外,政府在引进一些技术型、管理型和服务型人才时的配套政策,如,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仍不健全,包括一些专项资金在政策方面的投入力度也不足以吸引年轻一代农民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回乡建设,乡贤回流难度大。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路径

(一) 充分利用农村传统道德资源,加强思想道德主阵地建设

农村是涵养优秀农业文明的沃土,深入挖掘有利于培育新时代农民精神的优质资源,调动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和首创精神,激发农民群体以主人翁的意识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思想引领为核心、增强技能为重点、持续服务为基础、政府政策为保障作为培育活动总目标,进一步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广大农民在奉献田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踏实肯干、艰苦奋斗、独立自主、善于创新的良好风尚,要充分利用这些农村传统道德资源,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赋予其新的内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发挥生力军作用。同时,要注重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广大党员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做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组织者、宣传者和示范者,鼓励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人生价值,让农业成为最有潜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最向往的职业,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二)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激發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内生动力

目前,广大农民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积极性不足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如何提升广大农民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主动性,把农民从“要我培育”引导到“我要培育”的道路上来,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这就要求在培训过程中,既要培训他们掌握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知识,学会新成果、新装备的具体运用,了解信息化、标准化和质量安全的具体内容;塑造他们的品牌意识,培养他们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提升市场营销和管理水平,以充实的内容吸引广大农民参与培训;还要注重他们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塑造科学发展的理念,满足高素质高素质农民的现实需求。此外,要注重培养农村发展带头人,将一些技能型、服务型、管理型人才进行集中培养,发展为当地的骨干力量,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提高高素质农民建设的效益和竞争力。

(三)科学设置适应农民现实需求的培训内容,灵活策划培育有效方式

高素质农民培育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搞自上而下的形式主义,要从农民的现实需求出发,因人因地施策,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为补齐职业农民培训这个短板,政府可通过出台条例优先将公共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存量差。同时,将培训模式进行创新,建立农村田间实训基地、农业实践教学合作社、专业技术交流协会等培训形式,强化培训效果。[3]运用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院校的形式进行培训,增加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配套长期进修、短期进修和中长期进修的方式来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对于一些技术性要求很强的人才,如,农业机械人才、农业管理人才等重点培养,走产教融合的道路,使之满足现代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科技化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陈春霞,李丹晴,石伟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能如何提升:基于学习特征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17):43-51.

[3]郑瑞强,翁贞林,黄季焜.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要素配置与制度安排:“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峰论坛综述[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17(01):1-6.

基金项目:2022年度郑州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郑州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路径探索研究”,项目编号:ZSLX20221485;2021年郑州航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构建中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位一体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SZYJ202113;2022年度郑州航院党风廉政建设研究课题“弘扬校园廉洁文化建设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2LZYJ19。

作者简介:张敬轩(1993-),男,河南郑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党的建设、社会发展理论。

(责任编辑曹雯梅)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