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机理论的心理干预在老年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3-06-05曹利华吴玉辉董丹丹杨晓新
曹利华,吴玉辉,董丹丹,杨晓新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重症三科二病区,郑州 450000
肺癌是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是目前对人类生命健康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1]。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升高,在发达国家更为明显,在中国,许多地区肺癌发病率呈增长趋势[2]。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是男性高于女性,且60 岁以上患者病死率较高[3]。据调查,肺癌的发生主要与吸烟、职业、饮食因素有关[4]。老年肺癌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咯血、发热等,约35%的患者以咯血为首发症状,21%的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多数患者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6]。目前临床上针对老年肺癌患者多采取心理干预方案缓解其负性情绪,但单一的干预内容完整度不足,患者容易再次出现焦虑、抑郁情绪[7]。时机理论将患者的疾病分为5 个阶段,在不同疾病阶段为患者提供动态、正确、理想的护理措施,使患者树立乐观面对疾病的心态[8]。本研究探讨基于时机理论的心理干预在老年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现代肺癌诊断治疗学》[9]中肺癌的诊断标准,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肺癌;②认知功能正常,可正常交流沟通;③年龄﹥60 岁;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器官严重疾病;②合并严重精神疾病;③合并其他恶性肿瘤。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150 例患者。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 组(n=77,基于时机理论的心理干预)和B 组(n=73,常规心理干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文化程度、肿瘤直径、手术时间、TNM 分期[10]及婚姻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1.2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内容包括:患者入院时,热情接待患者,为患者准备床单位,帮助患者办理入院手续,将患者带到病房并介绍病区环境,告知患者住院注意事项,如休息时间、家属探视时间、陪护要求、防止滑倒坠床等。患者出院前,通知患者出院时间。帮助患者做好出院准备,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包括生活作息、饮食结构、治疗用药等。
B 组患者给予常规心理干预。由心理医师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根据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心理干预。老年肺癌患者不仅承受身体上的疼痛,还可能会因为对肿瘤的恐惧而对生活失去希望,因此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十分必要。护理人员积极热情地为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病因,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教育情况等,认真耐心地听取患者意见,根据患者需求对病房进行适当改变,使病房温馨舒适。指导患者深呼吸、听音乐,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树立康复的信心。对于肿瘤症状不严重的患者,可提供太极拳的视频和场地,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情。对于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可给予中医针灸治疗、催眠暗示等缓解其临床症状及不良情绪。鼓励患者与患者之间沟通交流,分享治疗心得,彼此给予鼓励。鼓励患者家属陪伴、亲朋好友探访,使患者感受家庭的支持,减轻患者的害怕与恐惧。
A 组患者给予基于时机理论的心理干预。成立干预小组,包括1 名精神学专家,对患者进行精神评估分析;1 名心理学专家,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分析;1 名主治医师,对患者进行治疗;3 名肿瘤学专科护士,配合主治医师完成相关工作,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并且拥有3年以上相关护理经验;1 名主管护师为护理组长,对3 名护士进行关于实际理论、心理护理的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1 名肿瘤学专家,负责对医护人员进行肺癌相关知识健康指导,并结合以上医护人员整理出一本关于肺癌的宣教手册向患者发放。①诊断期。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在此期间患者容易出现紧张情绪,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指导患者深呼吸,缓解紧张、恐惧的情绪,可根据患者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患者谈及生活中美好的故事,使患者对生活充满希望。②稳定期。告知患者及家属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和护理方案,为患者建立档案,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家庭情况、联系方式等,主治医师和精神学专家可通过开展讲座或查房等方式普及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患者可能出现的负性情绪,并指导患者缓解不良情绪。③出院准备期。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包括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功能锻炼及复查注意事项。告知患者用药剂量、时间及方法,患者应食用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告知患者定时进行肺部功能锻炼,每天进行深呼吸和腹式呼吸锻炼,告知患者复查时间、地点和流程等。④调整期。由于疾病给患者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较大,容易使患者对家庭产生愧疚心理,医院定期组织患者交流活动,鼓励患者互换联系方式、交流和分享心得,及时帮助患者缓解出院后的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对患者的疑问耐心解答。⑤适应期。患者生活状态平稳后,医护人员定期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情绪变化,根据患者病情指导并督促患者用药,合理饮食的同时指导患者运动,帮助患者控制情绪,护理人员定期对患者进行入户随访,了解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及时疏导,纠正患者的错误想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负性情绪 采用修订焦虑自评量表中文版(self-rating anxiety scale-Chinese revised,SAS-CR)[11]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12]评估干预前和干预3 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SAS-CR 自评结束后,将各个条目得分相加乘以1.25 得到标准分;SDS 自评结束后,将各个条目得分相加乘以1.25 得到标准分。SAS-CR 评分﹤50 分表明心理状况正常,≥50 分表明存在焦虑症状,评分越高表明焦虑情绪越严重。SDS 评分﹤53分表明心理状况正常,≥53 分表明存在抑郁症状,评分越高表明抑郁情绪越严重。
1.3.2 生活质量 采用癌症治疗功能评价量表-共性模块(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general,FACT-G)[13]评价干预前和干预3 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状况(7 个条目,0~28分)、社会/家庭状况(7 个条目,0~28 分)、情感状况(6 个条目,0~24 分)、功能状况(7 个条目,0~28 分)4 个维度27 个条目。总分为108 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3.3 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不良反应包括口干、食欲缺乏、便秘、贫血。
1.3.4 出院时满意度 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出院时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包括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健康宣教、操作技能、出院指导,每项满分均为100 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满意度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效度系数为0.89。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负性情绪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AS-CR 和SD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个月后,两组患者SAS-CR 和SDS 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干预前,A 组患者SAS-CR 和SDS 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AS-CR 和SDS 评分的比较
2.2 生活质量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FACT-G 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个月后,两组患者FACT-G 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A 组患者FACT-G 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3)
表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FACT-G 评分的比较
2.3 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A 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8.36±2.15)天,明显短于B 组患者的(20.41±2.3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9,P﹤0.01)。A 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65%(39/77),明显低于B 组患者的82.19%(6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15,P﹤0.01)(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4 出院时满意度的比较
A 组患者出院时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健康宣教、操作技能、出院指导的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5)
表5 两组患者出院时满意度评分的比较
表5 两组患者出院时满意度评分的比较
组别A组(n=77)B组(n=73)t值P值服务态度98.23±1.77 95.25±2.32 8.873 0.000健康宣教94.45±3.38 88.46±3.35 10.895 0.000操作技能96.35±2.42 93.66±2.47 6.736 0.000出院指导95.16±3.03 90.32±3.42 9.185 0.000
3 讨论
老年肺癌患者预后不佳,约80%的老年肺癌患者在诊断后1年内死亡,生存期较短[14]。肺癌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研究表明,常年吸烟是老年肺癌的病因之一,主动吸烟与被动吸烟均会增加患病风险[15]。多数早期老年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通常因为出现刺激性干咳、咯血而就医,随着病情发展,多数患者会出现癌痛、呼吸困难、咯血加重等症状[16]。临床对于老年肺癌的治疗一般以手术治疗和化疗为主,手术会造成呼吸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肺不张等并发症,化疗不良反应较多,一般会出现厌食、感染、脱发、肝肾功能减退等症状,导致患者情绪低落,甚至出现焦虑、抑郁情绪[17]。
焦虑、抑郁是两种比较常见的负性情绪,主要表现为恐惧、害怕、紧张不安等,时常会导致患者出现心慌、胸闷、晕厥等症状[18]。有研究发现,在中国,约20%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在老年肺癌患者中,焦虑发生率达40%,抑郁发生率达38%,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极大,因此,临床上选择合适的护理干预方法十分重要[19]。传统的护理主要通过了解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保证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安全,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饮食指导,通过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认真耐心地对患者的疑惑进行解答,指导患者深呼吸、听音乐等,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树立康复治疗的信心[20]。随着传统护理模式的转变,生活质量已成为评价肿瘤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21]。基于时机理论的心理干预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评估患者不同阶段的需求并满足其要求,它以时机理论为指导框架,为患者制订个体化干预方案,并对患者家属进行疾病和护理知识的讲解,给予患者家庭情感支持,使患者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和护理效果[22]。时机理论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3]。在老年肺癌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时,以时机理论为指导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24]。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 个月后,两组患者SAS-CR 和SDS 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干预前,A 组患者SAS-CR 和SDS 评分均明显低于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基于时机理论的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老年肺癌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分析原因可能是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一直与患者保持联系,能够动态了解患者用药、饮食、情绪等情况,在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能够及时纠正与安慰,同时也会鼓励患者回归社会,帮助患者提高自信心,还会让家属多与患者交流,提高患者对家庭的归属感,使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 个月后,两组患者FACT-G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A 组患者FACT-G 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B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基于时机理论的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晚期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析原因可能是患者每个阶段的需求都得到了正视与满足,护理人员向家属宣教疾病相关知识并教会其倾听患者内心想法,患者通过医院组织的活动找到患友,与其互动,吐露心声,相互鼓励,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提高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还显示,A 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 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B 组,出院时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健康宣教、操作技能、出院指导的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基于时机理论的心理干预能够缩短老年肺癌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这可能是因为医护人员通过对患者的不良情绪及时进行疏导,对患者的错误想法进行纠正,减轻了焦虑、抑郁情绪,从而提升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及满意度。
综上所述,基于时机理论的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老年肺癌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