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血清双肾上腺素样激酶1、黏蛋白1的表达及与放疗预后的关系
2023-06-05于晓白睿华李修炜成慧君
于晓,白睿华,李修炜,成慧君#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1妇瘤科,2病理科,郑州 450000 3周口市中心医院放疗科,河南 周口 466000
宫颈癌是发生在子宫颈的恶性肿瘤,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严重威胁女性健康[1]。宫颈癌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使得治疗难度增加,患者易复发,预后较差。局部晚期宫颈癌具有肿瘤体积大、分化程度低、淋巴结易发生远处扩散和转移的特点,放疗是目前临床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常用方法[2-3]。放疗可有效降低宫颈癌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但放疗预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寻找可有效预测患者预后的指标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4-5]。双肾上腺素样激酶1(doublecortin like kinase 1,DCLK1)可参与调控神经元形成和迁移,可与胰腺上皮内瘤变特异性标志物协同表达增加胰腺癌发病风险,具有原癌基因作用[6]。黏蛋白1(mucin 1,MUC1)是一种高分子蛋白,存在于多种器官上皮细胞中,可参与细胞间信号转导,但在肿瘤中呈异常表达,可以使蛋白出现糖基化不全或畸形糖基化,是一种肿瘤特异性抗原[7]。目前,有关DCLK1、MUC1 表达水平与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放疗预后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血清DCLK1、MUC1 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特征和放疗预后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宫颈癌;②确诊宫颈癌前未进行手术治疗及放化疗;③生存时间﹥3 个月;④年龄28~70 岁。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②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黏膜下子宫肌瘤等子宫疾病;③合并肝、肾功能障碍及免疫系统严重疾病;④接受过激素药物治疗;⑤精神或神经疾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02 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年龄28~70岁,平均(48.36±4.24)岁;淋巴结转移57 例,无淋巴结转移45 例;临床分期:Ⅱ期55 例,Ⅲ期47 例;分化程度:低分化36 例,中分化29 例,高分化37 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收集并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病理类型。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8 ml,将样本保存在抗凝管中,以10 cm 离心半径3500 r/min 离心15 min,取上清液保存在-80 ℃环境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测定血清DCLK1、MUC1 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向100 μl 标准品和待测样品中加入人DCLK1、MUC1 抗体,反应90 min 后弃掉孔内液体,再向孔内滴加100 μl 生物素化抗体工作液,反应60 min,洗涤3次后,滴加100 μl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结合物工作液,反应30 min,再滴加底物液和终止液,应用全自动酶标仪在450 nm 波长下测量光密度值以获取血清DCLK1、MUC1水平,检测均在37 ℃环境下进行。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化疗前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血清DCLK1、MUC1 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的关系。②比较放疗前后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DCLK1、MUC1 表达水平。③分析化疗前DCLK1、MUC1表达水平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临床疗效判定标准:病灶和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完全缓解;病灶基本消失,临床症状基本缓解为部分缓解;病灶稳定,临床症状基本改善为疾病稳定;病灶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新病灶,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为疾病进展。④分析化疗前DCLK1、MUC1 表达水平与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临床特征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放疗前DCLK1、MUC1 表达水平的比较
不同年龄、病理类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血清DCLK1、MUC1 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血清DCLK1、MUC1 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不同临床特征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放疗前DCLK1、MUC1 表达水平的比较
2.2 放疗前后DCLK1、MUC1 表达水平的比较
放疗后,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血清DCLK1、MUC1 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放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表2 放疗前后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DCLK1、MUC1 表达水平的比较
表2 放疗前后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DCLK1、MUC1 表达水平的比较
时间放疗前(n=102)放疗后(n=102)t值P值DCLK1(ng/ml)3.60±1.57 2.76±1.43 3.99<0.01 MUC1(U/ml)25.35±3.12 21.71±2.76 8.825<0.01
2.3 不同临床疗效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放疗前DCLK1、MUC1 表达水平的比较
不同临床疗效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血清DCLK1、MUC1 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放疗前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血清DCLK1、MUC1 水平均随着疾病发展逐渐升高。(表3)
表3 不同临床疗效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放疗前DCLK1、MUC1 表达水平的比较
表3 不同临床疗效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放疗前DCLK1、MUC1 表达水平的比较
?
2.4 不同预后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放疗前DCLK1、MUC1 表达水平的比较
3年生存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血清DCLK1、MUC1 水平均明显低于1年生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4)
表4 不同预后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放疗前DCLK1、MUC1 表达水平的比较
表4 不同预后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放疗前DCLK1、MUC1 表达水平的比较
?
3 讨论
宫颈癌是危害女性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在35~40 岁和60~64 岁女性中发病率较高,主要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和不良生活习惯有关,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宫颈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且有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8-9]。宫颈癌发病隐匿、早期无特异性症状,有50%以上的患者就诊时已处于局部晚期,患者常因复发或转移导致生活质量较差[10-11]。目前,临床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常应用手术与放疗结合的方式,但治疗效果受到放疗敏感性、耐药性等因素的影响[12-13]。因此,寻找可以有效预测放疗预后的指标,对于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有研究显示,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与肿瘤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相关[14]。DCLK1 可参与骨架形成并调节细胞运动,在胃癌、直肠癌组织中呈异常高表达[15-16]。MUC1 是一种跨膜蛋白,在多种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17]。MUC1 表达水平在肿瘤细胞中明显升高,可有效调控肿瘤细胞增殖。此外,MUC1还可参与肿瘤免疫逃逸过程,目前以MUC1 为靶点的肿瘤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18]。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病理类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血清DCLK1、MUC1 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血清DCLK1、MUC1 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血清DCLK1、MUC1 表达水平与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肿瘤发生发展具有密切联系,DCLK1、MUC1 高表达可提示肿瘤恶性程度较高。放疗后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血清DCLK1、MUC1 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放疗前,表明放疗可有效控制肿瘤进展,患者血清DCLK1、MUC1 水平降低,通过监测患者DCLK1、MUC1 水平可以判断疾病转归,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对患者放疗效果和血清DCLK1、MUC1 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临床疗效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血清DCLK1、MUC1 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放疗前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血清DCLK1、MUC1 水平均随着疾病发展逐渐升高。提示DCLK1、MUC1 高表达可能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可能是因为DCLK1、MUC1 表达水平与放疗敏感性密切相关[19-20]。放疗可对肿瘤细胞增殖产生抑制作用,抑制肿瘤细胞向周围侵袭,放疗前DCLK1、MUC1 水平较低,患者对放疗的敏感性较好,临床治疗效果也较好,可取得较好预后。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3年生存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血清DCLK1、MUC1 水平均明显低于1年生存患者,表明DCLK1、MUC1 水平与患者预后有关,可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通过对放疗前后患者血清DCLK1、MUC1 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可以有效评估放疗效果从而改进治疗方案,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血清DCLK1、MUC1 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有关,放疗前血清DCLK1、MUC1 水平与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肿瘤转归和评估放疗预后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