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创新探究
2023-06-05邹莹莹
邹莹莹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深度导向成为现代教育者不断探究的方向,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为当前的教育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和探索空间。从学习知识、理解记忆再到内化吸收,作业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怎样通过合理、适量的作业设计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巩固及发散,怎样导入契合学生成长所需的方式方法,值得教师深入探讨。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探讨核心素养下的语文作业创新设计。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核心素养
不同时期的教学理念应当围绕不同的时代背景,一代代语文教育工作者经历探索、传承、突破、融合,来到当前的科教兴国开放化教育时代,教育者要听取时代的声音:倡导关注素质健康、注重人性化引导。因此,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也要开源长流、深入人心并建立真实感受,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知识内涵。
1 以深度内涵为框架,拓展作业内容,培养人文审美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度性”是教育者较少思考的方面,小学生思想简单,“三观”并不完善,很多教师认为“深度性”没必要贯穿于教學过程。其实不然,深度内涵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作业设计中更不能忽略这一要素,传统小学语文作业离不开听、说、读、写四大板块,作业的实操性不强,因此,教师可以拓展作业内容,打开创新点,结合课文,延伸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在作业中深挖感知,鉴赏内涵,从而完成人文审美沉淀。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首先要清楚:“深度性”不等同于深奥,深为内核,浅则为切入口,只有二者交融才能引出丰富的内涵品质,才能带给学生回归人文中心的学习过程,从而发散于情感、审美等深层面,助力学生埋下内涵素养的种子。在作业设计中贯穿此点,要注意在选取材料方面不再人为地拔高,而是以文化审美培养为潜在目标,从传统的框定作业内容延展向具有丰富人文意义的多样性、深度性作业内容,以贯通学生从课堂吸收到作业内化的全过程。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时,教师结合现代诗的发展史,以及当时的人文背景,设计了“探访冰心时代”的别样作业。教师要求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诗作的时代背景,搜集同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的作品,并选一篇自己喜欢的作品和《繁星》作比较。这种作业形式受到学生的喜爱,完成效果令人满意。学生不仅选出了徐志摩、郭沫若等大家的作品,还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在审美感知方面,学生也敏锐地捕捉到语言和情感之美。对于课文原句“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和郭沫若的“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两句诗,还因为“谁更引人入胜”引起了小小的争论。可见,深度性、拓展性的作业设计丰富了学生的人文底蕴,给予了学生正确的文学审美引导。
2 以实践感受为基底,改善作业形式,渗透玩学一体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最大的跨越在于由形到实、由固定模式到自由感知模式的过程。传统教育环境下,作业是一种任务,带着强制性和单一性,往往导致学生产生抗拒或压力,因此对于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的作业设计改革,必须要从形式上关注切入,从书本跨越到生活,从完成任务跨越到实践收获,抛开沉重的量和单一的答、写,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基底,真正做到减负、创新一体化改革。玩与学并不是教育的对立面,玩是孩子的天性,学是教育的目标,二者可以有效融合,通过实践型作业来改善教育方面存在的缺憾,能够令学生感受到手脑结合的趣味性和高效性。实践型作业的设计目的不单单是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而更需要关注的是实践过程,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动手”的意义。总之,教师要关注“玩”的合理性与实践的体验性,既要融合多种元素,也要完善寓教于乐。教师在实施中要以生活化、可操作性、玩学一体化为原则,科学整合,核心渗透。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布置了“制作北京春节文创作品”的实践作业,鼓励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参考各种文创商品展开创作。区别于传统的制表、文字总结等枯燥形式,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创新,跳出框架,以文化创造的实践形式来感受语言和人文。在探知欲的促使下,学生都感到新奇并富有挑战,充满奇思妙想,有的充分利用自己的美术优势,有的主动与同学合作,有的积极寻找网络资料,不出所料,最后的作品不仅种类丰富、制作精美,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有北京春节手绘明信片《腊八粥》《年夜饭》《庙会》,还有北京春节倒计时日历、“北京春节小巷男孩”书签、北京春节剪纸贺卡等。
3 以主体意识为索引,提高转化效率,营造开放氛围
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中,意识主体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标志,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早已弊端显现,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情绪、学习状态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讲求吸收效率、注重学习心态的教育浪潮下,建立学生主体意识,打造开放的课堂成为教育风向。作业设计环节尤其需要引入主体意识,让学生树立主动探索的意识,沉浸于开放自由的氛围,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因此,教师要考虑作业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生长阶段,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范围,是否具有启发作用。在具体实施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作业的完成过程,还要让学生大胆尝试自己确定作业方向,让一份普通的作业包含独创性,体现自主转化的成效。同时也要注意作业的主体意识引导并不是脱离于课本、异化于学科,教师要掌握好对学生放开的“度”,给予学生自主权利的同时也要做好引导,让学生能够最大化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思维,完成作业,而不能有形无实或全面放手。
例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时,教师以“感受优美的散文语言,体验清新的自然景观”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了一堂自主作业设计课。学生要围绕主题,策划一份“最得人心”的作业,最开始学生提出的方案比较简单,如阅读作者的其他散文或看风景纪录片写读后感等。在教师“代入情境,紧跟内心,你愿意向谁展示一份怎样的学后感知?”的梳理和引导下,学生把真情实感放在了首位,尝试以主题策划、图文表达、影音推介等方式实现自主作业,并最终制定出“我心中最美的‘鸟的天堂”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做一份阅读小报,以图文、照片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主参与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为学习的主体所占据的主动优势,表达自我、交换思想帮助学生完成了一次别出心裁的作业。
4 以分层引导为阶梯,注重教学平衡,开放人性空间
在教育改革进程中,对学生个体的关注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在此前提下,教育者清楚地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不一、能力不同的特点,统一化的教学要求会造成不合理的压制,从而呈现出毫无生机、平平无奇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方面,有的学生基础扎实,拓展能力出众,需要深层次引导,有的学生思维反应较慢,对于以往的课程学习甚至“欠账未清”,需要直观化引导,而简单统一的教学要求对于学生的分层引导考虑不足,容易失去教学平衡,造成“优生没特点,差生带不动”的状况。对此,人性化、包容化的学习空间对学生来说极为重要,多选择性、多变化性的作业设计能够调动学生面对挑战的积极性,无论在哪一梯级的学生,面对一份并不常规的多向引导作业,都会首先体验到新鲜感。作业设计的能力需求考量能够帮助学生分层指引,在一定程度上“适合”远比“统一”重要得多。教师尤其要注重对中、差生的关怀,在作业设计思路上寻求非唯一结果,注重多重效果,给学生以宽松的感知过程。教师可以把“留白”手法应用在作业设计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兴趣发展点,激发实践动力,因材施教,取得个体发展的阶段性效果。
5 以创新思维为原则,设立多元评价,发展个性潜能
创新思维是当前教育改革中被频繁提及的话题,思维培养是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下的主要方向,在广博精深的语文教育中,更加需要拓展突破。语文学科以字词为基础,以语言感知为主线,在以往的教学中,思维的专项引导被弱化,学生难以从学习探究中迸发出个性潜能,从而与核心素养培养计划背道而驰。在作业设计中,教师不能忽视作业评价机制的优化,作为作业以及整个教学知识输送的最后一环,作业评价发挥着总结、启发的重要作用。固化的等级评价准确来说只是一种形式,并不能达到启发的目的,教师要将作业评价推向多元化、个性化的呈现形态,让评价面向多个对象,形成多种关联,如家校联评、生生互評、生对师评,甚至学生评价作业安排满意度等,由此打通个性化思维的渠道,激发学生潜能。
例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时,教师安排了如下作业:选一首喜欢的曲子,展开联想,把联想的情景记录下来。但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把学生匿名上交的联想记录随机发放,让学生听一听作业中的乐曲,写出不同于同学记录的新感受,并完成互评和自评,最后将作业、同学的同篇作业与评价发回原作者手中,最终由原作者完成自评。这样的评价环节和传统教学中一成不变的“师评”有着显著的区别,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了两次学习机会,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自己的学习方向以及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成为评价者”来获得常规评价之外的比较、学习、创作机会,教师在此过程中只引导不干预,但最后的效果却扎实、丰富,多元评价不仅实现了多向交流,让学生的作业过程变得“有声”、互补,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调动,全面审视自我与他人的学习差异,从而深刻内化学习感知,增强了个性化学习意识。
6 以跨学科融合为环境,构筑“时代”体系,迎接知识变革
单一学科的教学设计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吃力,这是因为新时代大背景下,各行业、各领域越来越趋向融合发展,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育也不能忽略此背景。素养环境决定着学生能力发展的路径,小环境专注于学科内,以及反复的能力训练,而大环境则包含了各项跨越,如跨越文字和画面,跨越历史和书本,跨越学科和认知等。小则做好细节,大要有融合的态度,教师要形成“时代”意识,认识到信息与知识体系的变革需求,以融合的理念导学,契合大语文的培养理念,让学生对学科的认知概念不再单一,对学科的知识吸收不再局限于点面,而是走向立体的“时代”体系。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跨教材形式来实现,除了延伸课本相关知识,还可以聚焦当今发达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除了借助文字、知识背景,还可以创设跨学科环境,设置特定条件,让学生跳出单一化语言、文字的框架,积累多点、多面的“大时代知识”体系,培养全面、个性的时代能力者。
例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安排了作业“梦回圆明园”,教师对实施“时代”体系特征作业做了充分的选材和完善的设计。这类课文关联历史、人文、艺术等多重元素,如果仅仅用传统作业的背记、问答等引导学生,便失去了一次跨学科融合的机会。在此前提下,教师以民族情感、美学艺术为引导,让学生走出课本,穿梭回真实的历史中,了解近代中国那段风雨飘摇的时代。学生可以搜集文字资料,也可以利用U盘、文档等保存图片、影像资料,最后回归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讲解所搜集的资料。在跨学科的融合拓展下,学生欣赏到了圆明园的绝美复原图,也从精心搜集的史料、影视片段等了解到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画面,不同出发点的融合拓展并不矛盾,反而碰撞出火花,让学生感受到资讯时代的便捷,更感受到时代差异背景造就巨大文化落差,对课文的理解也有了更丰富的角度和更敏捷的思维。
总之,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对当代教育者提出了时代性的要求,现代教育不再限于一味追求传统的需求背景,更多的是如何打造能面对未来、面对持续发展时代的人才。核心素养能力综合体现在自主发展,创新变化、深厚积累,这对小学阶段的教学来说,引导意识更胜于按部就班地实行,因此,在每个环节中的考量、理念融合都需要极为细致的引导思路。作业设计是一堂系统课程的收尾环节,处理得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需求与时代背景,科学规划学科目标与社会目标,尽力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以多层面、全方位启迪学生,引导形成轻松、开放、创新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丽娜.巧设计 精练习 提素养 “双减”下的语文作业优化[J].上海教育,2021(31):74-75.
[2]费荟.浅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上海教育,2020(1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