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研究

2023-06-05查小伟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作业设计道德与法治双减

查小伟

摘要:“双减”的意义在于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让学生能够回归社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双减”政策,需要优化作业的设计形式,重组作业内容,找到“双减”背景下作业的设计意义、设计原则、设计路径与设计策略,发挥作业的诊断、反馈、导行功能,以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双减”;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践性、生活性与知识性相融合的课程,落实“双减”就是要从传统道德与法治“知识课堂”的桎梏中跳脱出来,不再以“大作业量”作为学生知识进阶、能力发展的工具,而是找到有效的作业设计路径,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1   “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意义

1.1“双减”的要求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一般是通过“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学生则以重复、枯燥、机械地背诵与练习作为获得知识的主要形式,缺乏内在知行合一的路径。“双减”顺应了当下知识构建的需要,着眼学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进行作业的重新设计,有利于落实“双减”政策,真正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特性与主体性的新时代少年。

1.2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五部分单独提出了“学业要求”。对“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描述”进行了具体阐述,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与方式,树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观,将课程标准作为作业设计的依据。首先,课程标准对单元课时作业的结构进行了梳理。课程标准从“学习主题”“内容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板块清晰地将课程一体化设计简明扼要地叙说清楚,为教师进行一体化的作业设计提供了思路。从整体结构上看,分别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结构,帮助学生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不断接近课程的核心知识。其次,课程标准对单元课时作业的层次进行了梳理。如“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专题,从内容上看,“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掌握”青春期性心理知识;“形成”亲社会行为;“认识”顺境和逆境的关系;“学会”调整情绪;“樹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这样的单元内容结构需要通过有效的单元作业设计,精准靶向学生的知识建构。最后,根据课程标准对单元课时作业的内容进行梳理。传统的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中,教师往往依据教材内容,不考虑作业的整体设计与内容梯度,以“知识性”练习为主,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课程标准为不同模块的学习提供了具体的学习主题、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这样也为教师教学、评价、布置任务、设计作业、搜集资源提供了依据。

1.3核心素养的要求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培养“完整的人”的具体落实载体。而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认知与实践两个层面共同作用。从素养角度看,按时完成作业,是学生有责任心的表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单元、教学主题、教学任务,设计不同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学生在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还能够形成毅力与耐心。通过完成作业,还能帮助学生找出将课本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路径,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实践与知识产生联系,促进学生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

2   “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原则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业设计要走出“单兵作战”的局面,走向团队合作。在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让作业真正服务学生的素养发展。

2.1科学性与针对性原则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中,首先,要指向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本质属性,是知识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的运用,所设计的作业要准确靶向知识的核心概念。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的作业设计中,就需要准确理解“成长”,这里的“成长”不仅有生理层面的成长,也包括心理层面的成长,还应该包括社会属性的成长。中学阶段是学生重要的成长阶段,在作业设计中,不能从“概念”的角度去理解“成长”,而是要设计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成长,理解成长,得到成长。其次,要指向课程的核心素养。在作业设计中要避免知识化、概念化的设计,通过具体的生活经验对概念进行生活化理解,要通过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实现素养的全面发展。最后,要设计了解学生“学程”的作业,作业内容与课程内容要高度关联,彼此印证。在作业设计中,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避免作业与学生认知产生差距。如“认识自己”的作业设计中,就需要从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等方面认识“自己”。如果将“认识自己”仅仅局限于认识自己的“身高”“体重”等,则窄化了“认识自己”的功能与学习价值。

2.2预设性与生成性原则

作业与教学目标要一致,充分体现“教学评一致性”。作业一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检验,二是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检验。当目标与作业一一对应之后,能够让“学习”与“练习”联系起来,避免学生走向“题海”“题山”,实现“减负”。因此,作业需要预设。一是从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进行预设;二是从知识的核心内容进行预设;三是从“未知”的知识生成进行预设。作业还需要走向生成,在知识疑难处生成,在知识实践处生成,在素养发展中生成。作业设计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体的,都是指向学生素养发展的载体,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

2.3层次性与趣味性原则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注重学生认知的发展,与学生已有的社会认知、概念构建、理解辨析,迁移运用密切相关。层次性,就是作业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如在“探究生命”的作业设计中,从“生命本源”概念可以进行作业设计,从“生命现象”的观察可以进行作业设计,从“生命价值”的体现思考可以进行作业设计,从“生命传承”思考可以进行作业设计。这些作业包括探究、搜集、实践、图谱等,可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作业要体现趣味性,就是要让作业的形式丰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如在“探究生命”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资料、故事、家谱、音乐等,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了解生命。

2.4书面性与实践性原则

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要注重书面性与实践性结合的原则。书面性就是要考虑通过书写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实践性,就是要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从“做题”向“做事”转变,从“做事”向“做人”转变,从而发展学生的道德品格。

3   “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路径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的设计既要让作业能够与学习内容匹配,又要让作业能够指导学生的社会生活。

3.1作业目标整体构建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目标整体构建,就是教师要打破“课时”框架,从“单元”入手,根据单元内容,确立作业目标。只有从“大单元”视角出发,才能让作业在大任务的指导下,运用大情境指导学习行为。首先,教师要从单元主题出发,分析不同单元的内容组成,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与知识结构,明确学生能力发展水平,把单元学习内容进行分解,確定具体的单元作业目标。如九年级上册《中国人,中国梦》这一单元作业的整体设计,从课程目标看,是“国情教育”;从具体目标看,分别有理解中国发展历史方位,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因此,在作业设计中,从感受角度,是感受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从阅读角度,通过相关事例与史实,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从图表角度,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了解不同时间节点要实现的战略目标;从探究分享角度,通过对身边社会生活的观察,举例说明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从思维进阶角度,正确认识“个人梦”和“中国梦”的关系;从生活实践角度,要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做时代的奋斗者。

3.2作业框架优化设计

教师在设计大单元作业时需要综合思考各个相关要素,包括作业目标设计、作业整体框架内容、作业属性、作业难度、作业差异性、数据统计、结果分析、作业优化与形成、作业时间等。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一般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具体的目标了解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要有明确的作业项目,这些项目指向单元核心知识,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的支架;要有明确的任务情境,这些情境能够指导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知识。

3.3作业功能属性分析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有着丰富的功能属性。一是改变了作业的单一性。传统的作业一般由选择、判断、简答、情境论述题型等组成。“双减”背景下的作业,更加多元,更加开放,更加丰富,是阅读、操作、实践、探究、思辨为一体的整体性设计;二是改变了作业的文本性。“双减”背景下的作业不再是纸质的试卷形式,而是从课堂向生活的无限延伸,更加注重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道德品质的发展不是通过“纸笔考试”就能够检验的,是需要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表现出来的;三是改变了作业的浅表性。传统的道德与法治作业,即使学生不参加课程学习,有些作业凭着理解与生活经验也能完成。这样的作业从学生思维发展角度看,无法满足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与认知规律的发展需求。“双减”背景下的作业涵盖了听说题、活动题、合作题、开放题、综合实践题等,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4   “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策略

4.1课前“预学”作业

“双减”的意义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不是“不要作业负担”。将一些作业进行前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既可以发现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又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上联下挂,前后联系,提升学习效果。关于课前预学作业、教师要根据不同单元的内容,布置搜集作业、调查研究作业、阅读作业、生活实践作业等,为课堂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课前预学作业,既可以是书面形式的,也可以是探究形式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4.2课中“合学”作业

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需要从“摸象”走向“抽象”,而“合学”是进行课中作业的关键路径。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知识的认知是不一致的。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会阅历不同,所以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不同,这些不同的看法如同“摸象”一样,是学生在已有认知基础上对知识的初步认知。经过交流对话,小组合作,学生进行“说象”,学生通过表达、交流、辩论、展示等获得了对问题的全面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道德品格与法治意识的发展需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对话的形式获得。这时候,学生对于课程中的重点知识有了初步的认知,这是“成象”阶段。最后,在进行作业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即使看不到问题的全部,也能够调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来解决问题,这就是“抽象”学习。

4.3课后“延学”作业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后“延学”作业有两种:一是实践性作业。教师可以联系单元内容,设计出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进行实践的作业,让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实现知行合一。二是调查性作业。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强调了学生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调查,学生能够搜集相关的资料,调查事件的缘由,了解社会的现状,不断发展社会参与意识。三是阅读作业。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拓宽视野,汲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与先人的生活经验。课后“延学”作业形式丰富,可以是文字叙述、条目列举、思维导图、情境扮演、辩论对话,也可以是“自助餐”。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作为课后“延学”作业,如必做题、选做题、拓展题;可以采取“套餐式”问题,课后作业有不同套餐组成,既可以是“单人套餐”“双人套餐”,还可以是“小组套餐”“集体套餐”。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作业设计,要从“双减”要求出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根铸魂”为设计目标,以“核心素养”为设计依据,将课堂学习与课外作业联系起来,让知识概念与实践探究结合起来,将提升核心素养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融合起来,发挥课程作业的诊断、反馈、导行功能,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幼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业的精细化设计[J].天津教育,2022(31):105-107.

[2]周颖.“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评价的实践研究[J].教书育人,2022(31):29-31.

猜你喜欢

作业设计道德与法治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