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机理、短板与对策
2023-06-05高彦彬刘佳谢林
高彦彬 刘佳 谢林
摘要: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机理包含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数字赋能乡村生态、数字赋能乡村风气、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数字赋能乡村民生。我国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短板有:政策不够完善、基础设施缺损、专业人才匮乏、金融支持不足。要促进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采取以下策略:制定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政策、完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打造数字化人才队伍、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关键词: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数字技术
一、数字赋能的内涵
数字赋能包含两层含义,即数字和赋能。数字是指人们使用智能设备所产生的数据集合,它逐步成为当代信息社会和智慧社会主要的构成元素,为人类提供了一种认识事物的新思维和新手段。赋能的本意是指通过一定方式给予人们向上的激励,以更好地激发个人潜能[1]。对于一定群体而言,赋能是通过某种方式给予该群体一定的能力, 比如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和发展能力。数字赋能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给予人们改善生活、创新发展的能力。数字赋能的本质是数字赋予某人某种能力,如果被赋能者发挥了这种能力,便能够改善自身生活状态[2]。
数字赋能有四大要素。一是硬件基础设施。它是由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构成的数字赋能基础设施。二是数据化信息。随着数字技术的更新与应用,大数据逐渐成为提升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的新驱动力。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数据化信息可复制、可共享、无限供给的特点能突破资本、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有限供给,从而提升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三是数字技术创新。随着数字经济的产生,数字技术在整合生产要素、引发经济转型、催生新型业态等方面的作用愈发明显。四是互联网信息平台。互联网信息平台是资源分配和价值汇聚的中心,在产生互联网平台新主体过程中,涌现出大批创新性、包容性的网络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了生产者的市场领域,为传统经济升级改造提供了新动能[3]。
数字赋能的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治理方式的数字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更快捷的方式联系,生产者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信息平台来认知现状、预测未来、选择策略,提升自身认识能力、决策能力和控制能力[4]。
二、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机理
根据数字赋能的四大要素和乡村振兴的五项内容,可归纳出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即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硬件基础设施,以数据化信息为基本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互联网信息平台为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实现乡村产业科学化、乡村生态文明化、乡村风气可视化、乡村治理智能化、乡村民生富裕化。
(一) 数字赋能乡村产业
由于乡村产业规模小、自然属性强、抗风险能力弱,再加上农产品流通时间长、流通成本高,导致乡村产业效率低下。数字赋能乡村产业,一是可以实现乡村产业数字化。“互联网+乡村产业”的模式能提高农业生产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实现乡村产业精准管控,合理调整乡村产业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成本,尽可能降低农业经营中的不确定风险。二是可以实现乡村产业经营数字化。现代数字技术为乡村产业农资和销售提供了新路径,数字赋能乡村产业的条件下,农资企业转型为电商,破除了信息缺失、供需失衡的问题。三是催生了农技服务数字化。利用互联网平台可以突破农技服务壁垒,快速反馈乡村生产者的诉求,达到足不出户便可获得最新的农业技术。四是可以使数字金融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资金供需配置,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供给的抑制问题,拓展了金融服务范围,提高了乡村生产者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金融支持[5]。
(二) 数字赋能乡村生态
部分乡村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难以对生产和生活废弃物进行净化处理。有些乡村规模的养殖产业对畜禽粪便、病死畜禽处理不当,加剧了人居环境恶化。数字赋能乡村生态,一是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物联网使乡村生产过程更加透明,对肥料、农药的精细化操作可以保护村民居住环境。二是能够促进乡村环保智慧化,利用数字化平台对乡村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实施监测,加强乡村畜禽养殖等污染源治理,防止乡村环境污染,提高乡村居住的绿色水平[6]。
(三)数字赋能乡村风气
农村城镇化导致了村庄数量和乡村人口大量减少,乡风民俗的地域性和多样性不断削弱,一些具有沧桑感和归属感的乡风民俗日渐消失。数字赋能乡村风气,一是可以使乡风民俗数字化,借助数字技术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记录保存地方戏曲、传统技艺、庙宇、戏楼等乡风资源,解决乡风民俗由于资金、技术、传承方式等原因面临消失的难题。二是可以振兴乡村文化,将数字技术与乡村公共设施相融合,形成特色小镇、乡村智慧旅游、综合田园等乡村文化产业,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乡村文化吸引力。三是可以提升村民素养,数字技术的普及拓宽了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了村民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助于提高村民文化素质,改善乡村风气[7]。
(四)数字赋能乡村治理
当前,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热情不高。数字赋能乡村治理,一是能够为乡村治理提供新的驱动力,“互联网+村务”、数字乡村、智慧乡村等已经成为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主要形式,能够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便捷性和热情度。二是能够使乡村管理数字化,数字技术对数据的实时收集、快速分析简化了村务流程,能迅速得到处理结果,为村民提供有效性服务。三是能够为村民提供表达訴求的渠道,有助于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推动村民自治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四是能够使村民自治数字化,数字技术可以打破信息壁垒和地域限制,能够唤醒村民、村委会的治理意识,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提升乡村治理绩效[8]。
(五)数字赋能乡村民生
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乡村民生。数字赋能乡村民生,一是可以使乡村教育信息化。数字技术能够跨越地域的空间限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二是可以使乡村医疗信息化。乡村医疗机构与城市医院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乡村,解决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三是可以促进村民增收。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电子商务成为突破乡村小市场、对接城大市场的便捷渠道,以此拉动网络消费、网络创业,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村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升级[9]。
三、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短板
(一) 政策不够完善
近几年我国虽然加快了数字乡村建设,但是对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远景规划尚不清晰。不同部门在規划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时基本是各自为战,缺少顶层规划设计,还需要长远性、战略性的规划设计。
(二) 基础设施缺损
一是现有的乡村通信网络需要更新升级。我国农村通信网络大多数还是4G通信技术和3S 系统,乡村大数据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新型数字技术设施有待加强。大多数乡村还未建立起完善的物联网系统,急需购置遥感检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第五代通信技术等设备。
(三)专业人才匮乏
专业人才匮乏是目前我国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短板之一。一是懂数字乡村的专业人才较少。乡村各种配套设施不足,难以吸引和集聚数字专业人才。现有的各级农技人员中,掌握数字化技术的人员较少。据调研发现,县级农业农村局60%没有设立信息科,缺乏专门的信息管理人员,超过90%的乡村调查对象不知何为数字乡村,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认知。二是现有乡村人才接受数字技术的意愿和能力不高。乡村普遍缺乏有知识的劳动力和年轻劳动力,现有乡村生产经营主体文化素养偏低,难以接受和运用数字化技术提高乡村生产效率[10]。
(四)金融支持不足
一是基于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来源的限制,支持力度无法延伸到乡村振兴的各个角落,受支持力度不足和综合性不强的限制,无法吸引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削弱了后续金融资源支持的强度和连续性[11]。二是农户资金需求额度小而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农户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需要更多的贷款调查手段,成本会相应增加,支持乡村振兴的效率也会下降。三是普惠金融支持数字赋能乡村振兴贷款的渠道和力度虽然能得到保障,但农户对资金需求的周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农户会因为成本控制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对普惠金融贷款的各类成本问题不知如何取舍。普惠金融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普及的过程中,如果只片面追求形式的扩大化,却忽视了普惠金融的深度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则会加重对金融机构与农户的双重负担[12]。
四、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对策
(一) 制定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
一是统筹规划,制定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优惠政策。结合我国实际编制乡村振兴数字化发展规划,对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做好全面系统的安排。二是鼓励建设数字化标准农田。根据我国各县域具体情况,政策扶持数字化标准农田的建立,为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基础。三是建立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服务机构。建立乡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专业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产业中的积极作用。
(二) 完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
一是对全部现有乡村网络升级改造。加快光纤网络、5G 网络的建设进度,补充购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设备,全面提升数字技术在乡村生活、生产、治理领域的渗透率。二是要积极建设新型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构建立体化数据采集和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农田管理、环境监测等数据上图入库,实现乡村可视化管理。三是加速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完善我国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简化乡村村务服务环节,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效率。四是加快城乡数字化融合。统筹规划城乡数字化发展,打通城乡数字鸿沟,达到全国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应用一体化。
(三)打造数字化人才队伍
一是加强对农村干部数字知识的普及。将农村干部纳入数字化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开展数字农业培训,提升数字乡村、数字农业的基层服务水平。二是培养数字化农民。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数字化技术培训,重点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致富带头人、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返乡创业青年等人群,要对其进行数字化农业生产手段方面的培训。三是引导数字化技术人才深入乡村。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和科研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对村民进行数字技术指导。四是加大数字人才的引进力度。制定优惠的招才引智政策,重点引进大数据、互联网、农业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业化人才。
(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金融服务体系。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主要靠基础产业的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要经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这其中不仅需要信贷支持,还需要引入农业保险、农产品担保等多种金融形式。二是政策引导。鉴于在乡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方面投资需要较长时间,在这一领域存在金融机构业务拓展积极性不强的局面,政府需要出台相应政策,使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信心增强。三是各类金融机构要加强合作。为了促进数字赋能乡村振兴,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于农村薄弱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解决农村金融资金配置不均的问题。同时,通过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乡村振兴建设,能为乡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形成一种合作互补的机制。四是要着力提高村民的金融素养和金融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在农村地区普及金融知识,通过宣讲、讲座和分发宣传手册等手段,不断提高村民的金融知识和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五是不断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政府可通过行政方式设立专业征信机构,搭建征信平台,对农业生产信息进行收集,建立征信体系,将具有资金需求的项目主体信息纳入征信系统。要对农村客户的基础数据进行补充,对农村企业的资产和信用情况进行完善,建立起完备的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使各类金融机构在提供信贷服务的同时能节约调查成本和监管成本。
参考文献:
[1]秦秋霞,郭红东,曾亿武.乡村振兴中的数字赋能及实现途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5):22-33.
[2]郭廓.强化数字赋能推动乡村振兴建设问题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22(02):14-18.
[3]徐梦周.数字赋能:内在逻辑、支撑条件与实践取向[J].浙江社会科学,2022(01):48-49.
[4]黄博.数字赋能:大数据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三维审视[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3(06):28-36+43+110.
[5]杨嵘均,操远芃.论乡村数字赋能与数字鸿沟间的张力及其消解[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5):31-40.
[6]夏显力,陈哲,张慧利,等.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9(12):2-15.
[7]赵早.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问题研究——基于河南省的调研与思考[J].山西农经,2022(01):113-115.
[8]张新民,张新勤.加快推进河南数字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河南农业,2022(04):8-9.
[9]安晓明.河南省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与对策建议[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5):1-8.
[10]武妍.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程度的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J].山西农经,2021(17):11-13+20.
[11]高彦彬,夏超.普惠金融支持河南乡村振兴的动态效应分析[J].生产力研究,2022(02):61-65+160.
[12]高彦彬,闫晓菡,杨茹好.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河南省乡村振兴效率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09):204-207.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南理工大学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数字普惠金融助力河南乡村振兴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JDZXYB2023-03;2023年度河南理工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预研项目“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时空演化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果研究”,项目编号:GSKY2023-06。
作者简介:高彦彬(1965-),男,河南平顶山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普惠金融;刘佳 (2000-),女,河南新乡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区域金融;谢琳 (1998-),女,河南商丘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区域金融。
(责任编辑 董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