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究

2023-06-05李自奇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意识历史思维

李自奇

问题意识之“问”既是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也是解决问题之能力。围绕问题意识、发问习惯,辅之以思维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依赖于思考问题的深度和效果、思考的质量,确定学习的质量。提升思维能力是提高历史成绩的不二法门。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前提条件,是开发其智力的出发点。教育的功能是教会孩子们思考。意识和思维是人类把外界事物折射于头脑并放映出来的现象,意识和思维相似又不同,有意识含有思维活动,无意识不含思维活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学生来说是使他们主动思维,这比学到知识更重要,这是获得“渔”。问题意识是一种积极态度,问题意识是一种心理品质,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问题意识是一种积极解决问题的心理,指人在认识活动中,面对一些理论或者实践问题,心中有困惑,进行质疑、主动探究的内在心理活动。

1.1激发探索兴趣

不管任何事物,若不感兴趣,连多看一眼,都嫌累;若感兴趣,夜以继日,也不知疲倦。如果学生有探索兴趣,那么他们就会在心里去多问为什么。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授课过程中,使教学情境始终保持某种神秘感,就像讲故事设计悬念一样,使学生始终保持好奇心。其次,让学生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教师传授的知识就像一座宝藏,学生有兴趣去挖掘,在获得知识后,获得成功的喜悦。最后,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支点。例如:研究古人类,专家主要通过研究古人类化石,来推断人种特征;古人类生存的年代,专家会借助碳元素裂变推断年代;古人类化石的成因,学生会感兴趣,一定会想方设法要答案;碳-14测定年代,学生也会感兴趣。可见,各个学科互相渗透,彼此补充,一定可以激励学生去探索,去研究,不要把化石、碳元素和历史分开。

1.2巩固探索欲望

教师多设置问题,目的是对学生有所启发,巩固其探索欲望。例如:根据发现的门齿化石,专家进行碳元素裂变测量,得出相对精确的数字,一般指5万年内的生物化石。设置问题:化石成因,学生感兴趣。专家研究人类历史,化石发挥何作用?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基因序列进行测量,确定元谋人是不是我们的祖先?宕开一笔,讲当前的科技手段能揭示古人同现代人之间存在的基因传递。同时,还可以通过DNA鉴定确定人与人之间是否存在近亲关系等。

1.3让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帮助他们提问题,生向师提问应常态化。课堂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教师向学生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向教师提问,即请教。教师问学生,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有时是被教师逼着去思考;生问师,生主动,学习效果佳。例如:师让生看“北京人”复原头像,让生提问题,起初可以让他们提出1—3个小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北京人复原图看后,再展示山顶洞人复原头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两幅图,至少提出4—6个问题。师之引导,思维意识形成,习惯也形成了,问的冲动产生了,问题自然出来。

2.培养学生发问习惯

学生有了问题意识,还要养成发问习惯。时常发问,学生才能把已知的知识,推向更广阔的领域,才能根据已知向未知转化,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发问习惯,是把问题意识付诸实践的起点。问题意识是初级阶段,还处在思考阶段,发问是经过思考,把想法描述出来,是问题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2.1教师容错,促使学生发问

容错的“问与答”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反映形式,是师生思维和意识交融后产生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它不是师生互动那么简单,它是一颗心包容另一颗心,一颗心激励另一颗心,一颗心愉悦另一颗心,一颗心亲近另一颗心的动态过程。容错就要以积极的心态想学生犯错的原因,他们的问,教师要积极答,不可学寿镜吾曰:不知道也。若如此,好奇心被扼杀,学生发问也会戛然而止。正确认识问的内涵,允许学生犯错。问是学生学习过程,问促使学生成长,问是学生挑战未知发出的檄文,问是学生战胜自我发出的宣言。因教师的容错,学生的身心是放松的,思考也是愉悦的,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成为一种享受。容错是教师的修养,发问成就了学生。因为发问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教师引导学生问问题,让学生把发现的问题明确说出来。学生心中有问题,阐述明了,必然有探究问题的欲望,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解决问题。长期如此,学生定会养成发问的习惯。教师要长期坚持引导学生发问,发问最终成为锻炼学生思维的抓手,成为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推手。

2.2教师认错,促使学生质疑

教师认错,是教师主动向学生认错或者是承认某个权威人士或者是权威书籍是错的。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包括知识性错误和自身行事上犯的小过错等。教师能认错,学生的观点就能立起来,学生赢得大家的认可,学生发问的劲头更足。但教师往往在意自己的面子,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质疑,无形中扑灭了他们学习的兴致。历史教学中,有些问题要辩证看待,有时教师也会犯错。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可以质疑教师,质疑课本等;鼓励学生打破权威思维定式,解放思想,才能使思维不受约束。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正确对待,也要敢于认错,这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如果学生不敢质疑权威,就不会发现教师、书本上的错误,学生发问意识被扼杀,发问习惯也会中断。

2.3教师引导,促使学生发问

问问题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提升自我的手段。有的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会问问题,善问问题,所问问题有针对性,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有的学生不认真观察、思考,所问问题仅为皮毛。例如:良渚遗址,发现了5000年前,规模最大的人工灌溉吃水工程说明了什么?说明有一种领导力量,能够召集大家合力修建这样的系统工程,说明当时当地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人口密集。谁具有这种力量呢?应该是国家,或者是城市国家。以上这是会问问题的人,最终探究的答案。不会问问题的人,看到这样的大型人工工程,可能会问,20余公里的水利工程,还没自家地边的小水沟长,没有什么价值,修它干什么呢?针对那些不会问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引导他们怎么问问题。首先,教师围绕问题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发问。教师以身垂范,手把手教学生问问题。例如:说到远古历史时,史书多冠以“传说”,但学生不知为什么?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便能呈现。若教师把答案讲出来,学生的思维被省略了,学生的发问也就无从谈起。但这段灿烂而辉煌的历史,不容抹去,希望大家努力学习,成为历史专家,发现古文字,发现记录炎帝和黄帝确切记载的史实。“传说”二字的价值在于激励学生学习,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添砖加瓦。然后引导学生以教师这个问题为例,自己再找一个类似问题,并说说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何积极的现实意义。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有針对性的问题。针对一件史实,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但提出的问题不应有废话,应有价值,以史为鉴是也。例如: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台湾,说明什么?说明当时吴国造船业发达,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很早就有官方往来,两岸一家,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希望台当局不要数典忘祖,避免冲突,和平统一。这个时候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者是让学生学着教师的样子,再提出几个类似的问题。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谈谈启发。例如:历史上,三国时期刘辉提出极限说,计算出圆周率为3.1416,南北朝时期祖冲之精确计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这两人的数学成绩给我们什么启发?参考答案为:说明科技进步需要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成果。然后引导学生仿照教师的提问设计类似的问题。

2.4以课本上设置的问题为范例,学习发问

师问生答大家习以为常了,但课本也是师,课本上也提出了很多问题,学生从课本上能够获得知识,也能够获得能力。主要体现在利用课本知识,解决课本中提出的问题。例如:课本上问题为:拓跋宏要求鲜卑人改汉姓,为什么?他自己也改名元宏。问题分析为,为了加强民族融合,使北魏政权内部民族团结,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拓跋宏以身作则,能减少改革阻力。

2.5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师,随时发问

发问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开启理论联系实际的钥匙。教师引导学生发问,使发问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提历史问题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拿出一张草纸,问学生,是否知道草纸是怎么造出来的吗?引导学生阅读历史课本造纸术的发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本,容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然后仔细揣摩古代造纸的方法,回家自己造一张草纸,并把自己的纸作为作业展示出来。知识孕育在实践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让学生多问问课堂上解决不了的事情,最终,学生所问之事,落实到生活中去。课下也一样,生活中处处有问题,牛顿因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理,学生在生活中也要面对各类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需要方法,想着按照怎样的顺序解决问题,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抽象的思维映射于思路上,就是有人思路清晰,有人思路混乱。据此可知,人的思维能力有强弱,有人反应敏捷,有人反应迟钝。思维能力有天赋成分,更多在于后天培养。结合历史学科特点,阐述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使学生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视野开阔,思考问题既客观、全面,又能发挥个体能动性。

3.1宏观思维方法

宏观思维主要指从大局出发,全面、客观、公正地思考问题。宏观思维方法,就是学生考虑问题必须在正确人生观、历史观和世界观的指导下,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做出客观、公正和全面评价。宏观思维方法: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和主体思维。每个板块都有不同的作用。例如有时我们认识历史事件是片面的,没有考虑到事物的两面性,评价失之偏颇。如东晋衣冠南渡,尽管北方陷入战乱,破坏了经济发展,但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社会进步。对一个人物的评价也是这样,如我们评价秦始皇,可能因他的残暴、酷刑,而对他的评价多为负面。其实他在中国历史上是无人能超越的千古一帝,他的功远远超过他的过。我们的思维很容易被假象蒙蔽,看人看事不客观。

3.2具体思维方法

具体思维方法,指具有可操作流程的思维过程。首先,教师设置思维支架,促使学生发问。思维支架法应该是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思维引导模式。思维支架,有人也称其为思维台阶,指为了避免学生思维脱节,在学生思维卡壳时,及时给予铺垫,让学生踩着台阶,一步一步向上走。思维台阶在理科教学中运用广泛,在写作教学中也得到广泛运用,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也是最广泛的,只是很隐蔽,很少人谈及。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思维支架在各学科都在运用。所有学科思维台阶都是必要的,也是最常用的思维方法。“不愤不启”就是孔子思维支架成功运用的典型案例。“启”要注意火候;“启”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学生搭支架的过程。其次,复述历史故事法就是比较常用的思维方法。例如写作中常说的记叙文的六要素,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看作是思维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如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结合课本,课下查找资料,搜集赤壁之战的资料。并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模拟训练,熟练后在课堂上给大家复述这段历史。思维过程如下:时间为208年。地点为湖北嘉鱼东北之赤壁。人物有曹操、孙权、周瑜、黄盖等。起因是曹操兵多將广,有实力跨江南下,兼并孙刘,一统河山。主要经过为黄盖诈降,火烧赤壁。结果曹操败北,天下三分。最后,控制法,也是历史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历史学习方法。教师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学生思考,不让学生思维偏离学习的主题,这是教师有目的地运用控制法。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有时会思想抛锚,学生会选择性地把枯燥历史时间和科技文化抛出去,去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猜你喜欢

意识历史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