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思维”助力中等生发展
2023-06-05陈文韬
所谓中等生,是指由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认识能力、价值取向、个性情感、意志和学习状况等原因形成的,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自我价值观念淡薄,定向、定位偏离自我,在单位教育教学体中处于中间状态为特征的群体,是单位教育教学体中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的群体,更是实现单位教育教学体整体推进目标不可忽视的群体。长期以来,教师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管理模式,但也往往导致“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事实上“中等生”成为被忽视的群体。但正是这个看起来“毫无问题”的群体,却成了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中等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抑郁、闭锁、异常焦虑等。在各种心理问题中,尤以自卑心理为主,它往往是导致或加剧中等生其他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
一、重视中等生的学习
由于每个学生水平不同,教师对学生应该有一个大概的认知。在学生中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普遍人数偏多,教师可以在兼顾较高水平的学生和较低水平的学生的情况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中等生身上,这样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当中等生得到足够的重视时,会产生一种向上的想法,學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得到提高。教师需要面向中等生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对其进行辅导。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帮助中等生巩固基础,延伸知识面,在数学学习中得到质的提升,对学习充满信心,扭转班级整体学习氛围,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科学高效。
绝大部分中等生自身具有较高的主观能动性,对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且有学习的意愿。但是由于其个人水平、学习能力、教育背景以及智力等情况的差别,学生之间的差距往往较大,且很难弥补这种差距。因此学生易产生消极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中等生针对性地教学是一种扭转局面的良好方式。中等生处于班级中段的位置,这类学生既易提升成绩,也易出现成绩的下滑,当教师采用适合中等生的教学后,中等生能够转变学习态度,从而带动班内其他学生投入学习状态。
二、为什么要重视“中等生”
1.中等生人数比例高且具有较强流动性
中等生是处于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的部分,是班级中的大多数,如果把集体比作一个橄榄球,优等生和后进生就是橄榄球的两个尖头部分,而中等生则是中间占比非常大的部分。在教育实践中总是强调抓好“两头”以稳定整体状态,带好“中间”增加整体优势,但现状是不论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一致认为“中间”部分是一个好管理、能听话的群体,尽管个性不鲜明,成绩不突出,但很少给老师惹麻烦,一般也不会给班级带来太大荣誉,所以鲜少花心思去了解“中间”群体的特点,也难以发掘他们具有的发展潜力,往往“带好”就成了“一带而过”“任其自由发展”,在未全力发掘的情况下,中等生学业成绩和其他活动的表现都是普普通通,处于中间水平,达到及格容易,成为优秀还有距离。
2.中等生容易缺乏自信,自卑心理严重
“中等生”多为“乖孩子”。他们有较强的自觉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做事踏实认真,遵守规章制度,很少惹麻烦,所以成为教师和家长放心的孩子。也正因为放心,容易被教师忽视。老师对中等生的态度普遍较为冷漠,不乐于倾听,同时也不善于倾听这些孩子的心声。教师对中等生的批评、表扬也不多,学生有心事从不向教师诉说,师生之间有距离,缺少交流,缺乏信任。这使得“中等生”缺乏被认可、被尊重的成就感,缺乏自信心。著名心理学家Maed认为,人们总是采取与重要人物一致的态度,若得到重要人物的尊重、承认,他就尊重自己、赋予自己以价值:若受到重要人物的否定、轻视,他也就否定自己,轻视自己。老师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由于老师的忽视,中等生常得不到老师的关注、承认,容易产生自卑感。
3.中等生做事缺乏主动性,竞争意识弱,害怕直面挫折
通过日常的观察,大多数中等生在校期间学习、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弱,甘于处在中等水平,严重缺乏竞争意识,也不愿意主动参与班级的管理和组织的相关活动中。由于学校、教师对于学习成绩的关注,大部分教师会把参加比赛、各种活动的机会给各方面表现出色的优等生,中等生失去了参加活动的机会,没有平台和机会获得肯定,也就无法获得自我成就感,他们的闪光点和优势之处更加难以被发现。长此以往,在心理情绪难以被疏解的情况下,中等生在等待被发掘、被鼓励、被称赞中越来越默默无闻,甚至是害怕失去原有的状态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害怕遇到新挑战和新困难,这种心理非常不利于中等生的发展和成长。
三.“成长型思维”的价值
1.什么是“成长型思维”
在《终身成长》一书中,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首次提出了“成长型思维”的概念,它与“固定型思维”是相对应的一种心智模式。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潜质和能力都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努力无法改变;而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任何潜质和技能都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实现发展。在德韦克教授的调查结果中显示,个体的思维模式并不是完全对立存在的,绝大部分人身上都兼具两种思维模式,在不同时期个体因所处的生活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的不同,身上这两种思维模式的比重也会发生改变,例如人出生以后至幼儿时期的思维模式以“成长型思维”为主,随着成长会逐步发生改变;同一个人学习不同学科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模式,有的人学习英语这门学科表现出“成长型思维”,相信通过自己的反复练习和努力能够有所进步。在学习数学、技术等学科表现出的则是“固定型思维”,他们认为自己天生不适合学习这些学科,就算努力也没有多大的成效,甚至是放弃了后天努力。除此以外,个体的思维模式经过短暂的变动后会相对稳定,但也并非不能改变,是可以通过干预加以转化。
2.构建“成长型思维”的意义
构建“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主动性不强,竞争意识弱,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它侧重引导和培养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去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自我反思,强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认识自己、发展自我、规划自我。一名具备“成长型思维”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心态,他们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就算遇到挫折和困难也能转化为学习机会,并且通过这次的经验让自己了解“现阶段自己拥有的能力,还有哪些地方不足有待改进”,这样的心态帮助他们避免因为一时的困难就不敢继续,引导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这件事”,而不是“这件事就代表了自己的水平”。“成长型思维”让他们时刻拥有清晰的大脑,能够明确今后自己努力的方向,在不断的尝试和练习中增强自信心。相比起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常常因为在学习某个学科时遇到了困难就否定自己的学习能力,几次不理想的考试成绩就给自己贴上“学不好”“差生”“学渣”的标签,在班级中与同学发生了摩擦就认为自己人缘不好、性格差,很多时候为了抵御挫败感和失落感就给自己找“因为我没有付出努力,只要我努力了,就会成功”的理由,持续性地逃避,让这些学生越来越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遇到问题就选择放弃,从而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3.“成长型思维”助力中等生的发展
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实践证明,“成长型思维”引入到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中能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善日常教学环境,起到推动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我们要帮助中等生构建起“成长型思维”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应该养成长期、持续学习的习惯。个体在天赋上可能存在基础性的差异,但这并不是决定学习成绩好坏的关键,任何成绩的取得除了“天赋”,都需要后天的辛勤付出,因而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让中等生明确学习的过程特征,逐步实现从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转变,从思想层面扭转中等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误区,敢于迎接学习生活中的挑战,学会从错误中成长,不断地激励自己,找寻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成长为一名有能力、有自信、抗挫能力强、有乐观心态的学生。
四、“成长型思维”助力中等生发展的方法
1.教师要有“成长型思维”的育人理念
(1)教师的思维导向要基于“成长型思维”模式。教师是辅助中等生养成“成长型思维”的关键,想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教师自身应该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习理念,为学生营造“成长型”的学习氛围。根据已有的教育实践总结出培养教师成长型思维的五个有效策略:案例对比分析;认识脑科学;自我省察;个人改进计划;集體性学习活动,值得每位教师学习。在此基础上,在教育实践中要能够运用“成长型思维”让学生了解尽管个体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是可以获得提高的。
除此以外,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采用“成长型思维”的话语来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知道教师相信他们有能力取得成功,着重肯定努力的过程、使用的策略以及在努力中的坚持不懈,而不是简单地夸奖学生的聪明才智。
(2)教师向学生明确“错误”的价值。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教育时,避免用“固定型思维”对学生的品格进行批判,批评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非就“错”训学生,所以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同时传达给学生“犯错是一件正常的事”的思想,关键是要抓住犯错的契机,学会正确对待错误和失败,因为犯错正是促进个体成长发展的好时机。中等生普遍将“错误”等同于失败、愚蠢,所以他们不敢去争取机会、害怕犯错,从而让教师和同学失望,这种倾向于“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思考方法没有正确认识错误的价值,爱因斯坦曾说过:“不曾犯过错的人,表示他从未尝试过新事物。”
2.教师要了解中等生,用“真实”的爱促进其进步
笔者坚信没有不能教育的学生,只有不懂教育的教师,中等生渴望得到重视和关怀,爱是教育的原动力,要用“真实”的爱敲开学生的心门,常说做“中等生”的工作有时比“后进生”的工作还难,因为他们更敏感,也更自卑;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也害怕受到老师的批评;他们对于教师的建议会听,但能听进去多少又能做到什么程度,犹未可知。给予中等生“真实”的爱必须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走近学生才能了解学生,每个中等生内心都有积极上进的因素,可以把这些因素注入爱的通道,恰当地施教。
3.教师要加固中等生的“成长型思维”
在上述两个层面的基础上,中等生的“成长型”思维逐步形成,但易收到外界的滋扰而不稳定,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手段,通过外界的刺激帮助学生巩固“成长型”思维的发展,例如推荐读物、人物视频资料和班会分享,这三种方式是具有较强实现性的方案。教师要根据中等生群体的年龄、兴趣爱好选择出较好的相关书目和视频资料,作为首次的推荐,让学生了解人物的真实经历、不同的成长轨迹、如何培养和运用“成长型思维”“成长型思维”对于个人生活、学习、事业发展、人际交往都带来哪些影响,也可以适当选取一些反面案例,让学生体会“固定型思维”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通过成长型思维的培养,可以有效帮助中等生产生学习热情,增强自信,助力其实现自我成长,朝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前行。但是助力中等生发展还需要从家长、学校、教师团队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产生教育共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的放矢。本文仅限于在教师方面围绕“成长型思维”的培养进行论述,希望引起教师对中等生思维层面的更多关注,笔者坚信,未来会有更多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取得更新的成果,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进步。
(陈文韬,政治教师,硕士研究生,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