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2023-06-05陈义新陈小敏
陈义新 陈小敏
摘要: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迫在眉睫。新时代教育对象的出现、融媒体带来的教育行业的改变以及“三进”教学改革的提出成为了倒逼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主要因素。但传统教学理念的制囿、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的匮乏以及教学语言亲和力的缺失成为了制约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主要瓶颈。为了巩固思政课思想宣传主阵地的位置,提升“供给主体”媒介素养、注意教学语言的温度性和教学阵地的“双向性”成为了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融媒体;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
一、融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迫在眉睫
(一) 新时代教育对象的需要
当前,00后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群体。这一群体一出生就被各种各样的传媒软件和網络平台所环绕,都被各种丰富多彩、形色各异的网络信息包围着。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必须站稳、站牢。为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融入00后学生的生活。只有主动将思政课教学与融媒体对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才能守住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树人化人的绝对优势。
(二) 融媒体时代的倒逼
融媒体时代,各种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交错丛生。对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和情感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而言,如何在海量信息的包围下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是他们的人生难题。如何做好引导和规范,实现现实和虚拟的良性互动,成为了思政课面临的主要问题。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为了顺利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必须自觉主动进入融媒体的语境,只有这样,才能“知己知彼”,学生也才能在混乱的舆论和多元意识形态的影响下“百战不殆”。所以,只有思政课教学与融媒体主动对接,思政课教师才能破解青年学生的思想困惑,最终赢得我们的青年。
(三)“三进”教学改革的推动
2015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下简称为“三进”工作)。进教材是“三进”工作的基础,进课堂是“三进”工作的核心,进头脑是“三进”工作的最终目标。所谓“进头脑”,就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要在形式上进入学生头脑,还要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上有所体现。这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攻破的难题。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在学习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方面较本科院校的学生弱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将思政课教材内容在课堂上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简单讲授,其教学成效会微乎其微。有人曾用这样的数量关系来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把教学内容比作1,把教学方法也比作1,那么二者的结合教学效果就是内容加方法,效果是2。如果把教学方法看作乘数关系,这时的效果就是教学内容和方法之间的乘数关系,如果更进一步说把方法作为指数,那么二者之间的效果就是几何级数的关系”[1]。由上述比喻可以看出,在教学内容既定不变的情况下,只 有教学方法因时而变,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所以,教师必须把思政课教学与融媒体相结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教学内容淋漓尽致的呈现,学生才会以“爱屋及乌”的方式进行回应,进而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头脑”。
二、融媒体视域下制约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瓶颈
(一) 传统教学理念的制囿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本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中,教育者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受教育者才是教学中的真正主体。但大多数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授课仍然采用“一张嘴”“一支粉笔”“满堂灌”“一支独秀”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即使有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在“互联网+”模式的影响下,已经将部分多媒体手段应用到教学中,但在教师代表知识权威的教学理念下仍然没有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单一灌输方式,只是由人的灌输演变为了“机器的灌输”。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学习能力弱一些,但他们思维活跃、表现力比较强,在话语权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的课堂上, 自然会设定“天然屏障”来排斥思政课教师的“心灵鸡汤”。所以,不论是全媒体时代还是融媒体时代,只要思政课教师不摆脱这种传统教学理念的制囿,即使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也只能成为思政课上的“花拳绣腿”。
(二) 媒介素养“供给不足”
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媒体信息的思辨反应能力不强。这主要是由于有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存有“鸵鸟心态”。每当媒体上出现有关思政的热点事件时,他们不是反应滞后,就是犹豫观望或者刻意回避。当学生从思政课堂上不能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回应的时候,网络当中一些捕风捉影的谣言或者谬论便有了可乘之机。在教学内容无法吸引学生的前提下,教学方法无论怎样创新都华而不实。二是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不高。有些思政课教师使用媒体软件能力欠缺。但由于其平时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再加上科研等有关工作,便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专心学习信息软件。所以,虽然在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尝试使用与融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教学成效不大。教师媒介素养“供给不足”与学生“需求较大”的失衡,成为了融媒体时代制约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瓶颈。
(三)教学语言缺少亲和力
教学语言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工具。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语言是否艺术化。“话语方式主要有灌输宣讲式、聊天交流式和内心独白式三种。就前两种而言,也有学者将其称为官方话语式与民间话语式或者理性话语式与感性话语式”[2]。思政课的特殊性就在于其教学内容具有政治性。因此,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授课时,为了保证其特殊性的存在,使用较多的是官方话语式。殊不知,聊天式的、感性的、接地气的民间话语方式才是拉近高职院校大学生与思政课之间情感距离的最佳方式。思政课要想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就要同步改革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
三、融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 提升“供给主体”媒介素养
“供给主体”一词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内容。在经济领域中,生产者只有生产出符合消费者某方面需要的产品,营销人员才能制定相关的销售策略来推销产品。只有好的产品加好的营销,市场才会出现“供给侧”与“需求侧”平衡。其实这种平衡的消费行为也存在于教育行业。教师代表的是供给方,学生是需求方,授课内容就是产品,教学方法便是教师使用的营销手段。为了让思政课能够站牢、站稳思想宣传这一主阵地,在教学中就必须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平衡。所以,在融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必须先从自身开始改革。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这是教育界对教师知识素养的要求。但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如果教师只有“一桶死水”,显然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所以,争做“长流水”便成为了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融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作为一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员,摆脱“鸵鸟心态”是重中之重,因为思政课教学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泛泛而谈。陈宝生在《切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讲到,“做思想政治工作如同“烹小鲜”“制大餐”,既要营养健康,又要新鲜美味。”[3]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主动融入新媒体,尽量与学生同步。只有“爱他们之所爱,好他们之所好”,才能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创新教学方法也才能有所依托。
“供给主体”改革的另一方面就是提升自身运用媒体技术的能力。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加强自身对信息化手段的学习和操控能力,将深刻的道理通过鲜活、新颖的教育载体讲清楚、讲透彻。其次,可以加强对思政课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训,让他们从心理和行动上能够适应融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方式的更新换代。最后,高校可以举办一些信息化教学的比赛,以快速提升思政课教师使用新媒体的能力。
(二) 有温度地树人化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说:“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欠缺亲和力的教学是无法将育德与育心結合起来的。所以,在融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如果想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为他们修筑起一座思想上的“承重墙”,就必须在如何提升亲和力上加大研究。
当前,思政课教学因为缺少有温度的人情味,在情感上难以与学生产生共鸣。所以,“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便成为了思政课教学中的一种常态。因此,改变教学语言,让学生摒弃“深度的理论传授就要高高在上”的学科印象,是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应有之义。在融媒体视域下,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也可以偶尔使用一些网络流行语。这种“皮一下”的教学语言方式不仅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可以拉近学科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
近几年,亲民的话语方式已经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常见现象。习近平总书记使用的民间化的语言也频繁出现在各种讲话和报告中。例如,撸起袖子加油干、老虎苍蝇一起打、牛鼻子等。这些感性化的语言非但没有淡化官方文件的政治性,反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所以,在这个人人都融媒的时代,采用新颖的教学载体、鲜活的教学语言和新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思政课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
(三)线上线下多阵地育人
融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只有把握新形势,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性和关联性,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双向互动,才能从“指尖”直抵“心间”,找准与学生的情感“触发点”和思想“共鸣点”,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首先,可以建设大型思政课网络学习平台。例如,建设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精品资源共享课。这种共享课既支持电脑网络服务又支持手机端网络服务,且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既有教师上课使用的课件、案例、视频、音频、图片等教学资源,又有学生演讲、辩论、微电影等比赛作品。因此,网上测评和网上听课也可以在此平台完成。创建这种平台可以真正实现学生“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其次,可以实现从慕课到慕秀的转变。“所谓慕秀,是在传统慕课的基础上,引入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分享式学习理念,让学习者在学习慕课的同时,充分分享自己的网络学习过程与成果,互相鼓励、激发创意,推动网络学习向纵深方向持续发展,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4]。思政课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分享第一时间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这种“互秀”的教学方法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最后,还可以通过开设思政博客、微博、QQ、微信、电子邮箱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交流。
当线上教学优势不断呈现的同时,线下教学也必须跟上脚步,以达到现实与虚拟的深度融合。线下教学可以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进行创新。理论教学主要在课堂展开。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使用教学软件雨课堂的弹幕互动功能,此时,学生上课前只需要用手机关注雨课堂的微信公众号,便可以在课上发送弹幕。教师则根据学生发送的弹幕内容,进行双向及时的互动交流。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实践教学主要是组织学生去一些革命基地参观学习,但出于经费、安全以及课时的考量,往往难以落实到实处。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有了很大的作为空间。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在校内编演情景剧,拍摄制作微视频、微电影等。这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行为,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提高了他们自主搜索信息的能力。
结语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思政课教学而言,既是机遇又是 挑战。思政课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机遇和挑战,主动融媒,让思政课无处不在,使学生随时 随地感受到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故事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顾钰民.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9):75-78.
[2]杨新莹,李军松,白晓宇.“融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8(07):43-49.
[3]陈宝生.切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N].光明日报,2017-8-4(11).
[4]王竹立.慕秀:慕课的下一站[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07):96-98.
基金项目:2022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思政课建设视域下高职院校‘目标引领、跨域联合、五维一体思政育人 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062;2023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 规划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专项“教育场域视角下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3—SZZX—018;2023年度 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化管理视域下高 职院校‘12345一站式心理育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3— SZZX—013。
作者简介:陈义新(1988-),女,山东临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陈小敏(1990-),女,山东滨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张萌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