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进展

2023-06-04王文卢唐菀羚

广西中医药 2023年5期
关键词:痉挛性痉挛偏瘫

王文卢,唐菀羚,黄 永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广西 南宁 530201)

脑卒中又称为“中风”,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受损的一类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高,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升高,若治疗不及时会引起痉挛性抽搐、肌肉萎缩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2]。肌痉挛的产生一般认为是由于脑内支配运动的神经中枢受损,对运动神经元的调控减弱,使肢体肌群协调失衡,导致肌张力增高[3]。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针灸治疗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状态,缓解痉挛,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本文就近年来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进展进行综述,概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各医家对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各有特点,但基本可归纳为因风、寒、湿等邪气侵袭,同时因阴虚血少而导致肢体筋脉拘急挛缩,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素问·痿论》记载“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说明十二经筋起到约束骨骼,维持人体关节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灵枢终始》云“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说明中风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病位主要在筋。《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指出中风后人体正气亏虚,邪气入里、腠理不固,营卫之气衰弱,邪气盛则发生偏瘫。王永炎院士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指出“气虚”是中风的根本原因,“阳(气)虚化风”是其发病机制,提出以“益气温阳法”治疗中风病及其并发症[4]。现代医家陈绍宏教授提出“虚”为中风核心病机,风、火、痰、瘀为标[5],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多为病后本虚更甚,外邪侵袭肢体经络而致。

2 治疗方法

针刺是中医特有的治疗疾病手段,应用一定的操作法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来治疗全身疾病。针刺疗法包含毫针疗法、耳针法、头针法、眼针法、电针法、巨刺法等,临床上可单独使用,亦可联合中药内服或外用、艾灸、推拿等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2.1 针刺治疗

2.1.1 毫针疗法 毫针疗法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原则,在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裘慧敏等[6]将90 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控制血压、改善循环和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毫针针刺(双侧阳陵泉、绝骨、足三里、丰隆等)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且在恢复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疗效更优(P<0.05)。刘淑晨[7]将84 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2 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毫针针刺联合艾灸治疗(取患侧合谷、曲池、手三里、内关、阳陵泉、太冲等穴),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改善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1.2 头针疗法 头部具有丰富的交感神经分支及感受器存在,头针通过局部气血的运行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部血流量供应,与传统针刺相比,对脑部血流状态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袁媛等[8]将60 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体针治疗,选取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特定经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针刺偏瘫肢体对侧头部的运动区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83.33%,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谢荣波等[9]将98 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健侧顶颞前、后斜线、枕下旁线及顶旁1 线进行头穴透刺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方面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

2.1.3 眼针疗法 中医理论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注于目而为目”,眼针疗法是彭静山教授根据“眼-脑-脏腑轴”理论创立的。眼针作为一种微针疗法,针刺取穴范围局限于眼周,调节脏腑精气而治病[10]。刘海飞等[11]对89 例脑卒中肌张力增高患者展开临床观察,治疗组45 例采用眼针结合康复训练,选取双侧肝区、肾区、上焦区和下焦区眼部穴位,对照组44例予以体针结合康复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在降低痉挛指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赵志芬等[12]将78 名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每组39例,观察体针结合眼针治疗的疗效,对照组采用阴阳经配合取穴针刺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眼针疗法进行治疗,以眼眶周围穴位为主,结果发现,治疗组痊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法能够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早期建立,提高患者躯体控制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从而促进偏瘫肢体的康复,具有取穴少、手法轻、见效快的优点,容易被患者接受。

2.1.4 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被称为“燔针”,为“九刺”之一,具有针刺刺激强、操作时间短等优点。火针利用针刺温煦的特点,达到疏通经络激发人体阳气的目的,引热外达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研究显示[13],火针具有修复中枢和末梢神经的作用,能加快其周围毛细血管微循环能力的修复,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血管灌注量,加快乳酸代谢,调节人体痛感体系。有文献报道[14],火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总有效率、治愈率疗效高于普通针刺,且操作时间短,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黎超明等[15]通过对60 例脑卒中上肢痉挛偏瘫患者展开临床观察研究,对照组30 例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30 例对背部夹脊穴进行火针针刺,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对痉挛程度的改善和运动功能的恢复疗效更好(P<0.05)。袁经阳等[16]将74 例脑卒中上肢痉挛偏瘫患者随机分组,每组37 例,联合治疗组予火针经筋疗法联合枢经推拿治疗,常规治疗组予常规针刺联合枢经推拿治疗,常规组针刺取双上肢的肩、肘、腕、手部关节处的痉挛结点,联合治疗组取三阴经筋性结节,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组在降低患者肌张力,恢复运动功能方面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研究表明火针具有促进经脉通畅、加速气血运行、协调阴阳的作用。

2.1.5 巨刺针法 巨刺法首载于《黄帝内经》,在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方面,《针灸甲乙经》中有明确描述,“偏枯,身偏不用而痛……病在分膝之间,巨刺取之”。研究表明巨刺针法通过针刺健侧肢体增强其经络传感,可将激发之经气运行于头部以促进脑功能的可塑性,从而达到形神同治的目的[17]。刘兴安等[18]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巨刺针法治疗103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疗效,试验组51 例予巨刺疗法,取穴的基本原则为右病取左、左病取右,对照组52 例予常规针刺治疗,选取双侧地仓、迎香、极泉、尺泽、足三里、阴陵泉等穴;结果表明,试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巨刺疗法可避免过于刺激患侧使其高肌张力症状加重。樊留博等[19]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巨刺针法对56 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每组28 例,治疗组选取双侧居髎、解溪等阳经穴位为主,首先针刺健侧肢体,起针后再针刺偏瘫患侧肢体;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穴位同治疗组)疗法。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运动能力、降低肌痉挛分级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该疗法能有效避免针刺患侧肢体时肌张力过高导致的断针、滞针等针刺异常情况的发生。

2.1.6 电针疗法 电针是将传统针刺与电生理效应相结合的诊疗技术,通过一定强度、节律性的电流刺激,代替持续的行针,使针刺针感更强。刘刚等[20]将60 例脑卒中痉挛患者随机分组,每组3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电针拮抗肌腧穴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的痉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电针拮抗肌穴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增强。谢霜敏等[21]将60 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交互抑制”电针拮抗肌法,头部取健侧颞三针,体针为患侧取穴;对照组采用良肢位摆放、偏瘫侧各关节范围的被动及(或)主动活动等常规康复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拮抗屈肌的痉挛,降低屈肌张力、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效果更优(P<0.05),说明该疗法能有效增强治疗效果。吴运景等[22]通过临床观察不同频率的电针治疗80 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疗效,对照组40 例采用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组40例在此基础上采用偏瘫侧电针疗法,选用拮抗肌肌腹穴位臑会、消泺、承扶、殷门、丰隆、悬钟,痉挛优势肌肌腱取尺泽、足五里、曲泉。高频率电针刺激痉挛肌,低频率电针刺激拮抗肌,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的痉挛等级方面更明显,其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治疗(P<0.05)。

2.2 针刺联合疗法

2.2.1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主要包括中药内服与外治疗法,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偏瘫肢体痉挛等症状,通过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原则,疏通全身经脉,达到治疗效果。柳欢庆[23]将86 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3 例,对照组予以普通针刺(取三阴交、内关穴、风池穴及尺泽穴)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通络解痉汤(组成: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石菖蒲、地龙等)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在降低肘关节及膝关节肌张力评分方面较对照组更优(P<0.05),表明针刺联合通络解痉汤在缓解患者痉挛、关节肌肉张力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疗效显著。袁芳英等[24]通过临床观察分析逐瘀通脉汤(组成:黄芪、丹参、山楂、红花、川芎等)联合靳三针(患侧极泉、尺泽、内关、阴陵泉、三阴交等)治疗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参照组37例予靳三针治疗,联用组43例予逐瘀通脉汤联合靳三针治疗;结果联用组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参照组的69.77%(P<0.05),联用组治疗后Fugl-Meyer 量表(FMA)评分高于参照组,Ashworth 量表(MAS)评分则低于参照组,联用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参照组(P<0.05),说明应用逐瘀通脉汤与靳三针联合治疗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痉挛情况、肢体功能、血流状况等。胡晓娟等[25]将80 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 例,两组均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加用浮针(取痉挛肢体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压痛最痛点)联合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成:黄芪、葛根、桂枝、当归、白芍、伸筋草等)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中医症候积分、MAS 分级、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上、下肢FMA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2.5%(P<0.05)。廖若夷等[26]将258 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30 例予平衡针法(极泉、尺泽、大陵、梁丘、血海、照海)治疗,治疗组128 例联合中药熏洗(组成:黄芪、吴茱萸、制川乌、伸筋草、海蛤粉等)治疗,结果表明针刺联合中药熏洗治疗更能够降低患者肌张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2.2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 推拿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疗方式,予患者按摩推拿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偏瘫症状[27]。李秀梅[28]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舒经理筋推拿法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疗效,对照组45例予常规针刺治疗(昆仑、悬钟、足三里、阳陵泉、伏兔、髀关、气海等穴),治疗组45 例在此基础上点、按肝肾经循行路线,结果表明治疗组在降低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方面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法(P<0.05)。鲍志德[29]通过临床研究观察针灸配合推拿治疗对360 例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疗效,对照组180例采用单纯针灸(百会、风池、人中、内关、外关、合谷、曲池等穴)治疗,治疗组18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捏拿揉配合点穴手法(督脉为中线,两侧华佗夹脊、膀胱经穴位为主体),对肩、肘等大关节被动屈伸、旋转等活动,可配合进行牵拉放松手法使患侧肌张力降低。结果表明治疗组在降低肌张力、提高其运动功能方面效果更优(P<0.05),值得推广应用。詹小井等[30]将108 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4 例,对照组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推拿疗法治疗,循经进行推拿,选穴以阳经为主,结果表明该疗法可显著降低痉挛程度,提高运动功能。本疗法取穴多选择偏瘫肢体经络循行部位或者肩肘髋等各关节处,并予手法刺激以疏利经筋,对治疗偏瘫痉挛疗效更加显著。

3 结 语

综上可知,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是目前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表明针灸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而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目前大部分的研究存在样本量过小、缺乏更多理论支持、对研究临床效果机制探讨不深入等问题。一些临床研究对治疗方法的描述不够详细,如一些特殊穴位的患者体位、取穴位置等,难以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今后应该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制定明确规范,结合患者具体病情,针对偏瘫肢体痉挛的部位、程度、治疗目的等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将针灸的各种疗法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观察研究,形成更加系统和完善的治疗方案,或者形成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路径,使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叠加,有效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痉挛性痉挛偏瘫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痉挛性斜颈伴焦虑状态案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