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教育浸润下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2023-06-04宗柯妍

知识窗·教师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语文教学中职

宗柯妍

摘要:生命教育是指对中职生进行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生命责任等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的教育,是将德育浸润到语文课堂,对中职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文章探索将生命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旨在促进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防止学生出现消极面对生活、轻视生命的心态,学会善待他人,珍视生命。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熏陶学生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生存本领,同时重视学生生命质量。教师将生命教育浸润中职语文教学,就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统一起来,融入中职语文课堂,融入日常语文教学。

二、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多样化、专业化,这就要求不同行业的工作者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升学

现代职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一方面,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就业和发展;另一方面,能有效缓解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问题。中职院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可能会成为一线产品技术员、技术工人、管理人员,教师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的生命,就是生命的教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存意义与人生价值,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理解生命、关注生命、珍惜生命、润泽生命、感悟生命。

三、生命教育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实践

生命教育不是狭义地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特点,掌握生存的方法和技能,而是唤醒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人的生命处于被自我、他人、自然、社会和宇宙的保护中,所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理应包含这五个方面。

(一)从人与自我的关系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充实生命

让学生认识到自我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悦纳生命,规划人生,不断激发生命潜能,突破自我,是生命教育的第一步。如在讲授《蝉》这一课时,教师通过播放短视频《蝉的一生》,让学生初步认识蝉的生长过程,然后请学生列一张关于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表,再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文中关键句“四年黑暗下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让学生感受蝉在恶劣环境下的顽强生命力,领略短暂的生命拥有无穷的力量,进而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生存的方法和技能。如在讲授《劝学》这一课时,荀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作用和学习时应秉持的态度,他希望天下学子通过学习成为“君子”。在讲授《劝学》第二段时,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指导法,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段意,通过互动讨论,推敲本段论述的事物和特点:“青胜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可以提高原有状态,“輮木为轮”说明事物能改变原本的状态,“木受繩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只要肯磨炼就可以规范事物。由此,学生便可以推论出: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可以提高自身、改变自身、发展自身和规范自身,只有博学广才,养成良好品德,历经艰难,才能最终实现“知明而行无过”。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充实自身、提高自身。

(二)从人与他人的关系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克己复礼,宽以待人

人在社会中会受到形形色色的人的影响,他人的存在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要有包容的意识,要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维持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在讲授《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这一课时,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傅斯年以给蔡元培写传为荣?”引导学生于小事中发现蔡元培的人格魅力。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并从文章中找出先生严词责人三件事,体味先生的人格魅力。先生谴责北京大学校园匿名揭帖“讨伐”同学的不光明行为,体现出为人宽而有度,行事光明磊落;先生因为“我”阻止性情荒谬学生拜访责备“我”,体现出为人宽以待人、言行一致,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先生“斥责”我信口开河,体现出先生尊崇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又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精神。此外,蔡先生顶着巨大压力,拒绝辞退思想激进的陈独秀和胡适,由此能看出先生不畏强权,临大事而不惧的大无畏精神。

反观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淡漠,常常因为细微小事产生纷争,相互猜忌,这确实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经营。因此,在讲授本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克己复礼、宽以待人的良好品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口语交际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他人相处之道,践行生命教育。

(三)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尊重万物,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界的万物都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当生命和生命相逢时,人应当相互尊重,以尊重和珍视的态度对待一切生命,传承“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把生命教育和课文内容相融合,使学生由易到难领悟文章中蕴藏的生命价值,提高教育深度。

在讲授《寂静的春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们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作家笔下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诗人笔下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然后由题生疑,由“寂静”作为突破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在文章中寻找“为什么作者笔下的春天是寂静的?”学生通过阅读会发现:因为认识不足,人类不加选择地大肆使用化学药品,导致春天从生机勃勃变得一片寂静。教师还可以通过模拟想象法,让学生想象春天寂静、万物枯竭后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试图掌控大自然而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万物与我休戚与共”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让学生从生命的角度认识和思考环保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关爱动物,珍惜生命”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百余年来我国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认识到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关系到人类生命的存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珍视生命,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做到平等博爱,学会坦然面对一切。

(四)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人的成长标志就是要适应社会的要求,融小我于大我,要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也要维护国家利益,树立民族荣誉感和社会正义感。

在讲授《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鲁迅对刘和珍等人徒手请愿,蹈死不顾的战斗方式的看法是支持还是否定?”学生研读文本后,会发现鲁迅着重描写了刘和珍的温和善良,在他回忆里的刘和珍“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着”,她们不是受人利用而是“欣然前往”请愿,但是由于斗争经验不足,对反动政府的恶意未曾预料,她们不知道即将面临的是如何残忍的罗网。鲁迅还用了一个比喻将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鲁迅以大量木材喻指代价惨痛的流血抗争,一小块煤喻指渺茫的社会进步,读到这里答案呼之欲出。很显然,鲁迅虽然赞扬刘和珍等人的爱国热忱,但是对徒手请愿的行为是不赞成的,并引用陶潜的诗句“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再次表明了牺牲的代价巨大,意义甚小。

除此之外,教师应结合当前实际进行引导,如戍边的战士、逆行的消防员、顶着高烧战斗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当社会在礼赞他们的牺牲精神时,我们还要知道他们是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的生命是宝贵的。

教师在《记念刘和珍君》的课堂教学中浸润生命教育,既可以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又可以指导学生构建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以更好的姿态投身于国家建设中。

(五)从人与宇宙的关系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悟透生死

如果将死亡作为生命的终点,那么人的一生十分短暂。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珍视生活中的每一天,不因当下的困境自怨自艾,而应选择破冰前行,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穷的价值,延展人生宽度。

在讲授《前赤壁赋》这一课时,通过教师解读前三段的内容,学生达成了共同的观点:客人因为功业未成失意,因为自身渺小悲伤,因为人生无常怅惘,因为生命短暂悲怆。这时,教师提出问题:“苏轼是如何开导客人从悲情中走出来的?”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在第四段得到了启发:“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感慨江水川流不息,但是从未止息;月亮时圆时缺,但是始终不增不减。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从相对的角度来看,人与宇宙等量齐观,水与月万变也不变,个体的人生存在生老病死,但是人类代代传承,从这一点上看,人也是永恒的。这个观点使客人从人与自然的对比中解脱,与宇宙共同享用“无尽藏”。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是对前文客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开导。万事万物各有主宰,既然如此又何必拘泥于不属于自己的事物,为之怅惘呢?不如怡然自乐,享受当下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由此“客喜而笑”,這次的喜悦,是参透生死、悟透人生之喜。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点拨学生,“赋”的传统表现手法就是主客问答,《前赤壁赋》中的客人实际上是儒家思想主导下的苏轼,他积极入世但是壮志难酬,而作为主人的苏子是道家和佛家思想主导下的苏轼,他将三家思想完美地融为一身,儒家的坚毅,道家的超然物外,佛家的不计得失,无论面对何种困境总能峰回路转,以执着、乐观、旷达的精神直面人生,活出自我。之后,教师可以播放纪录片《苏东坡》,让学生通过纪录片了解苏轼坎坷坚毅的一生,真正认识到不论生命渺小还是永恒,不论当下困境还是逆境,都应该珍惜、热爱生命,体会生命赋予我们的独特体验。

教师将生命教育浸润中职语文教学,不仅拓展了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度,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学生感悟生命真谛,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值得注意的是,教无定法,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文章设计出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对生命形成正确认识,以积极的态度生活。

参考文献:

[1]关丽丽.探讨生命教育理念下中职语文学科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0(12).

[2]李鸿鹤.生命教育理念下中职语文学科教学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

[3]肖川,陈黎明.生命教育:内涵与旨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4).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语文教学中职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