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观”视域下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深度学习
2023-06-04朱春华
朱春华
“大历史观”作为一种研究视野与评价方法,是指将考察对象置于纵深历史长河与广阔空间背景中来审视,结合时代特征以洞察历史真谛。[1]它是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强调以历史的、客观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
统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时间跨度大、新知识多、内容较庞杂,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视野宽广且重分析、比较、总结的“大历史观”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选择性必修一的教学效果。笔者以选择性必修一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为例,就“大历史观”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如何促进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深度学习进行探究。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总揽:基于课程标准的内容梳理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课程标准为:“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的阶段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2]本课包含两条主线:一是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的演变这一“明线”;二是制度演变背后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一“暗线”。基于此,笔者在落实课标要求的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从“宽视野、长时段、大环节”的视角,将本课教学设计分为两部分:立国之基·择吏——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治國之本·治吏——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这样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制度产生与流变的继承性、发展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家国情怀。
(一)立国之基·择吏——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
一个国家的制度实施和社会治理离不开官员,官员道德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效果。“选官制度,显而易见,就是一个国家或政权为治理国家、处理国家事物而选拔管理的规程,选官制度作为上层建筑,自古以来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且统治者为了选拔人才不断完善这一制度。”[3]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相关内容,完成表1。
(二)治国之本·治吏——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
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考核,二是监察。古代对官员的考核和监察不断加强,显示了国家对官员价值观的把控、对官员德行的严格要求,以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巩固中央集权和封建统治。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相关内容,完成表2和表3。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脱离不了特定的时空环境,是不同历史时期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统治者依据需要不断调整的结果。从整体上看,这种调整通过将官员选拔权力收归中央,并建立严密的官员考核与监察制度,以适应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强化的需要,为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客观上也促进了制度本身的进一步发展。
二、聚焦:多维目标下的重点突破
“大历史观”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围绕课程标准,从长时段出发,结合实际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优化重组、重点突破。同时,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一)以比较的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美国教育学家查理·保罗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良好判断的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4]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会用客观、全面、理性的思维看问题。教师出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吏有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
——《睡虎地秦墓竹简》
材料一阐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争霸图强,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是为军功爵制;材料二记载的是:秦朝选任官吏有着严格的德才标准,其中“忠、清、善、恭”是对官员品德的规定,“举事审当”是对官员才能的规定。材料一的内容与教材表述相印证,材料二则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则材料,可以发现,秦朝统一前后的选官标准发生了变化,由军功变为德才。此时教师可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以此引导学生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多维度分析历史问题。教师还可进一步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史料的来源,借此追问史料的类型有哪些?可信度如何?又如何处理不同类型的史料?
(二)以联系的观点,培养学生联系性思维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繁杂的历史现象,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揭示其内部变化的实质。
两汉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察举制以儒家思想作为官员选拔的指导思想,开了我国历史上儒学取士的先河,确立了依靠乡里舆论评价和考核并重的人才选拔方式,选拔标准为道德、才能。魏晋的选官制度主要是“九品中正制”,地方上的大、小中正官是从本地在中央现任的高级官员中选派的,必须德才兼备,对人才有“识鉴”能力,选拔标准为家世、道德、才能。“九品中正制”相比“察举制”,选官权从地方收归到中央,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此时教师可提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引导学生联系东汉后期的社会背景加以分析。东汉后期社会动荡,国家选人用人权力被外戚宦官扰乱,察举制所依赖的政治与社会基础受到严重破坏。通过以上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前后不同选官制度之间的内在关联,深化认识。
(三)以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整体性思维
世界处于永恒变化、发展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用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思维看问题。本课在利用表格梳理主要内容后,以问题链的方式开展深入学习。以表3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例,教师引导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具体内容,去深入分析其发展演变的特点、原因及影响。
1.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发展演变的特点?
预设:监察官位卑权重;监察机构设置传承有序,系统趋于严密;中央垂直化管理;监察法规系统完善;重视舆论监察;监察与日常教育、监督紧密结合。
2.出现该特点的原因?
预设:整顿吏治,保证政治运行;约束官员行为;我国历史上丰富的官德思想;监察在惩恶扬善上的积极作用;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分析监察制度的影响?
预设:有利于严厉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效维护中央权威;对皇帝的过失起到劝谏作用,防止决策失误;但皇帝的无上权力得不到根本性约束,官僚腐败、办事效率低下的现象不能根本杜绝。
通过层层设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由表及里深入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核,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在動态演进中整体性认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三、升华:回归素养的情感内化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5]历史学习应充满人文情怀,通过熏陶和培育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国家强盛、民族自强、人类进步为使命。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深刻感悟到了我国古代统治者们的政治智慧以及我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高度发展和深远影响。在学习完基本内容后,教师出示以下材料:
材料三:总之,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一笔巨大的历史遗产。在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国家的选官制度,像我国那样严密、完整、丰富,具有长期的连续性。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平等的原则、公平的原则、择优的原则等等,形成的多层次的选拔考试、试卷密封、考评人员隔离回避等等基本做法,都是伟大的创造,不仅今天适用,而且还将适用于更长的历史时期。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五: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习近平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和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提高治理能力,不断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调整和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和成就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上述材料分别阐述了我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教师引导学生鉴古知今,对历史进行再思考,从而理解只有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才能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制度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心理认同,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注释】
[1]陈金龙:《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求索》2021年第3期,第5页。
[2][5]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3、5页。
[3]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页。
[4][美]查理·保罗:《批判性思维工具》,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