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2023-06-04章则宸
章则宸
研究地方史,编写地方志向来是中国的传统。作为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地图既有古旧地图的可探索性,又有方志史料独有的乡土情怀。将方志地图引入高中历史教学,可以把教材抽去的生活基础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历史出发,探寻课本中的大历史。从而做到化抽象为具象,化共性为个性,让教与学的开展更加生动、自然。
本文将从选择性必修二第十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中“城市的产生”一目入手,围绕明朝永乐年间常州郡城图展开,探讨方志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确定核心概念,检索方志地图
概念教学是培育思维的载体。只有确定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才能在检索方志地图时有的放矢。选必二第十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中“城市的产生”一目共有三段:
据表格整理,选用的方志地图应尽可能体现一座城市的功能与布局,从而覆盖三个段落的核心概念。为此,笔者排除了山川、古桥等元素较多的地图,选择了《常州府志》中明朝永乐年间的郡城图,并将其与教材的核心概念进行匹配,如下表所示:
通过核心概念的匹配与转化,学生借方志地图走进了一个真实的情境,感知到书本知识来源于真实世界。这有利于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主动思考,实现知识结构的自主构建,从而改变过去被动学习的模式,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二、挖掘绘制信息,巧荐方志地图
对方志地图而言,绘制信息尤为重要,因为它能与学生的认知、经历及乡土情怀产生天然的联系,梳理并善用这些内容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
《常州府志》的郡城图“绘有常州府城的城池、官署、庙寺、坊巷等,是现存最早的常州城市地图”[1]。经查阅,笔者将其绘制信息梳理如下[2]:
回溯这七百多年的编纂历史,常州地方史的延续有赖于不同时期常州人的努力。以小见大,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历史又何尝不是如此?为此,笔者将此表格作为课堂导入呈现在学生面前,辅以语言讲解。在短短两分钟的导入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手中地图的由来,也感受到了浓厚的乡土特色。因此,教师在运用方志地图时要注意挖掘其绘制信息与编纂历史,将其中有利于渗透家国情怀的因素化繁为简,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从而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设计梯度问题,解读方志地图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隐藏问题的情境。”[3]方志地图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境,但还需要一系列新颖、生动的问题抓住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两组问题:
(一)合作探究:
1.找出地图中你熟悉的建筑,指出其功能或是历史渊源。
2.找出地图中你不了解但是很好奇的区域、建筑或设施。
(二)回答问题:
1.根据地图,指出古常州城的布局。
2.结合书本,说明古代城市的功能。
第一组问题是探究性问题,它指向学习兴趣的激发,旨在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走入郡城图,激发其思维的无限性。实践中,有学生从常州人文始祖季子的视角出发,介绍了季子庙;有学生将城西毗陵驿站放置于贾宝玉、贾政的文学故事中进行介绍;还有学生观察到城市布局具有区域集中性的特点。这些回答说明以方志地图为基础构建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潜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对话欲望。
第二组问题是知识性问题,它指向核心概念的突破,旨在让学生以地图为基础归纳和总结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与功能。有了前一组问题作铺垫,学生很快便从郡城图反映的小历史中提炼出书本中有关城市功能与布局的大历史。
围绕方志地图的问题设计要注意联系性与新异性,强化方志地图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激发课堂活力;其次注重目的性,使地图内容成为突破核心概念的支架材料;最后注重层次感,使教学的开展从生活、情感层面逐步深入到知识、能力层面。如此,学生便能基于已有经验自主归纳知识点,做到接知如接枝。
四、抓住生成问题,深化方志地图
课堂教学是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方志地图对学生而言是熟悉又陌生的,这意味着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会更多。敏锐发现并妥善解决其中有价值的部分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化方志地图的教学。
1.对“行甲库”的讨论
“什么是行甲库?”这是学生在课堂中提到次数较多的问题。根据课前研究,笔者抓住了这一生成性问题,并先让学生根据地图作出解释。有学生通过“甲”字得出行甲库是存放兵器的仓库,为城市提供军事防御功能;有学生认为行甲库与征收赋税的税课司仅一巷之隔,根据图中区域具有集中性的特点,行甲库应该是提供经济功能的机构。在学生作出了不同的历史解释以后,笔者又引入了地方志中的史料,并開展了如下教学:
师:明代《重修毗陵志》中并未出现“行甲库”,却出现了与之相似的“行用库”。行用库与行甲库是否为一处?“甲”是否为“用”的误写呢?
材料一:行用库在天井巷东,元至元中创于新坊桥西曰平准行用库。国朝洪武初,知府张度移,今地近废。
——[明]孙仁《重修毗陵志》
生:应是一处,方志中记载行用库位于天井巷的东侧,这与地图所绘相符,且方志中并未出现“行甲库”的释义。
师:那么什么是“行用库”?它的命运如何?
材料二:行用库为元朝所置,掌兑换钞币。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始立中都行用库,后诸路及部分府州亦置。明洪武八年(1375)置在京行用库,隶户部,以收易昏烂之钞。
——整理自吕宗力主编《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生:行用库于元朝设立,是兑换纸钞的机构。明朝洪武年间设在京行用库,由《重修毗陵志》中“今地近废”可知,地方上的行用库已于明朝逐渐荒废。
通过地图描绘、方志定位和辞典释义,学生逐渐揭开了“行甲库”的真面目,了解了该机构的功能及演变。由这小小行甲库衍生开的是学生判断、辨别和考证史料内容的能力,实证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2.城隍庙位置探析
“城隍庙为何独立于宗教祭祀区域之外,处于行政区内?”这是另一个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城隍本是民间信仰,明初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使其与各级政府形成对应关系。城隍庙相当于冥界的县衙,“城隍神与官员共同襄办地方政务,初衷就是利用民众信仰加强对基层社会的统治”[4]。因此,图中城隍庙位于行政区,且与常州府的位置相对。
除了城隍庙外,地图中的其他庙宇也有可以挖掘之处。季子是常州人文始祖,孔子曾称赞“延陵季子,其天人也”[5],他也被常州百姓看作是诚信、守礼的象征;陈司徒名为陈杲仁,方志记载其于隋朝义宁年间拜为大司徒,“时称其忠孝文武信义谋辩为八绝”,他死后“郡人即其兵仗库立庙祀之”。[6]对季子与陈杲仁的祭祀具有地方特色,属于民间信仰,但他们的形象却渗透着儒家的价值观,符合官方的意识形态。因此,季子庙、陈司徒庙也为统治者在城市中提供了教化职能,是皇权在基层社会渗透的表现。此外,真武信仰历史悠久,“宋初真武变成道教四圣之一”[7];天宁禅寺是常州城的著名佛寺,至今仍香火鼎盛。儒释道三教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的基层教化都是课本重要的知识点。在教学中构建方志地图与这些知识点的联系,有助于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并运用已有知识解释情境。如此,学生便能在实践过程中巩固旧知,在经验基础上生长新知。
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更习惯从生活经验的角度作出历史解释,抓住生成性问题可以使学生对方志地图的认识从生活经验层面深化到知识能力层面。受时间限制,不是每一个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都能在课堂中解决。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在课中渗透,带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读地图;也可在课后布置专题研究作业,引导学生广泛搜集资料并撰写报告。
五、小結
经由本次实践,笔者对方志地图引入高中历史教学有一些反思,现将其归纳如下。
注意方志地图的适用范围,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使用方式。一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研究材料,如本文的课例,当方志地图的类型或要素与教学重难点较为契合时,便能将地图完整地引入课堂教学,并以此为中心,设计问题,塑造情境。二是作为知识点教学的辅助材料。大部分方志地图难以完全融入课堂,但其中的部分要素却能使课堂增色不少。例如明清常州城市地图中的状猷坊、状元坊与科举考试有关;寿安堂、德寿坊则是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机构,这与选必一中“历代社会救济”的知识点相关。三是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材料,强化地方历史的学习。
充分利用方志地图的乡土性与开放性。乡土性意味着贴近学生生活,充分挖掘方志地图的乡土情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促进家国情怀的培育。开放性带来的教学效果则取决于教师的设问。设问要有目的性和层次感,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并指向核心概念的突破,避免学生在探索地图时迷失方向;但过度详细的设问会限制学生的探索,弱化地图的张力。因此,为方志地图设计契合的问题链有助于发挥其开放性特点。
综上,将方志地图引入高中历史教学对落实核心素养、激发课堂活力、培育学生思维有积极作用。然而这只是笔者的初步探索,希望各位同行多关注方志史料的教学价值,使每一节历史课都具有家乡的温度。
【注释】
[1]常州市图书馆:《常州古地图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第10页。
[2]李寅初:《<咸淳毗陵志>的修纂与流传》,江苏省地方志学会202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2021年,第21—28页。
[3]朱志平:《范导式教学》,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34页。
[4]刘玉堂、张帅奇:《国家在场、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以明清江南城隍庙为中心的历史透视》,《湖北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第112页。
[5]吴镕、张尚金、吴建国:《论季子的贡献和文化学影响》,《江苏地方志》2019年第6期,第28页。
[6]孙琬、王德茂:《武进阳湖合志》,清光绪12年,卷二十五。
[7]王见川:《真武信仰在近世中国的传播》,《民俗研究》2010年第3期,第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