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常生活中探寻历史内蕴
2023-06-04秦晓鸥崔维友
秦晓鸥 崔维友
“情境”已经成为新高考背景下命题的重要术语和关键词之一,毕竟“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多维度地创设试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有利于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1]。高考历史试题情境大致上有学习情境、生活情境、学术情境以及社会情境等类型。2022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历史试题第18题属于一道寓“生活情境”于宣传画之中的题目。
原题如下: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
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该题作为一道以“生活情境”为考查载体的题目,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生活气息,以图像的形式展现了新中国之初的“工人新村”日常生活的若干侧面。这道题的画面给予笔者最大的感触是,可以借助基于“日常生活”所创设出的“生活情境”这个窗口去引导学生认识历史,而这种感触也进一步激发了笔者的问题意识,姑且称其为“从日常生活中探寻历史内蕴”。这种问题意识大致上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日常生活”的历史认识价值是怎样的?其二是如何利用“日常生活”进行历史课堂教学?下面,笔者结合对本题的理解,陈述一下对以上问题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日常生活”的历史认识价值
首先,日常生活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与无论作为个体的人抑或是作为群体的人类都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人类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泡在日常生活中”[2]。
其次,日常生活日益成为史学研究的热点。日常生活史“主要强调站在日常生活经历与体验的立场上观察历史、叙述历史”[3]。“日常生活”是观察、叙述、认识历史的一条途径、一种视角,“一旦对历史作深入研究或换一个角度,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史书中有时看似无关痛痒的一句话或一个抽象的概念后面,往往事关千百万人的悲欢离合、一生一世。其实,这才是历史研究最重要的内容”[4]。从这个意义上说,表达着“日常生活”的媒介,如该题以宣传画的形式展现了建国之初的浓郁的生活气息一样,本身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手段。透过图像画面,可以了解、认识当时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者历史人物。图像本身(例如本题的宣传画)也是史料,透过史料学习、认识历史,也是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从蕴含着日常生活气息的图像或文字中去学习历史、认识历史,可以发现历史的万千气象。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日常生活史研究主张回到日常生活的逻辑和场景,在具体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发现历史。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开展,不仅可以使历史书写更加丰满而生动,还将有助于更新学术理念,发现历史别样的旨趣与议题 ”[5]。将这些旨趣与议题表述出来,形成历史叙述,转化为试题“情境”,而“试题本身也是一种叙述”[6],无论是文字叙述还是图像叙述,最终还是落脚于提升学生历史思维、构建历史认识上。
再次,由日常生活认识历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题中之义。“坚持用唯物史观观察与研究日常生活世界,这是它走向生活世界底层的深刻表征。现实生活世界是由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相互交织构成的有机系统。由此构成了哲学必须面向日常生活世界的逻辑必然。”[7]
可见,无论是从“日常生活”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所占据的地位,还是作为历史研究的内容、视角、路径,抑或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高度来看,“日常生活”均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基于“日常生活”本身所创设的“生活情境”成了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承担起发展历史思维、涵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
二、“日常生活”的历史教学应用
高考具有引导教学的功能。如何将类似于第18题的“生活情境”应用于历史教学,引领学生构建正确的历史认识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三个着力点去把握。
(一)揭示“日常生活”主旨,铺垫历史认识的基础
从日常生活探寻历史内蕴,要把握“日常生活”场景所蕴含的主旨。宣传画作为一种图像史料,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性或曰主题意向,主题意向涉及到了利用日常生活叙事进行历史教学的立意问题。所谓教学立意,“系指从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凝练出来的,具有统摄作用、关键地位和价值取向的概念或主题。教学立意的确立,有助于克服日常教学设计中松散的或者随意的三维目标表述,而让课堂教学围绕统摄性、关键性、灵魂性的概念或主题展开。也正是不同课堂的教学立意的汇聚与凝练,最终指向了课程目标中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效保证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从这个角度看,教学立意是教学目标的核心,而核心素养又是教学立意的核心”[8] 。就以《工人新村》宣傳画为教学资源的历史课堂教学而论,其主题意向应该是:
《工人新村》通过宣传折射着新中国成立之初所取得的成就的日常生活侧面,意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积极性,强化人民对新生政权的国家认同感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拥护,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立足于上述主题,对于学生而言,便有了对“日常生活”的细节作进一步理解的坐标,由坐标出发勾勒出叙事轨迹。
(二)刻画“日常生活”细节,推动历史认识的进阶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身是由一个一个鲜活的细节构成,这些细节推动着叙事的展开。在明确了主题之后,对图中带有“日常生活”意蕴的细节进行聚合处理,大致可以形成如下的叙事:
《工人新村》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一些场景。在画面中,有工人们在散步,一位工人高举起一个幼儿(笔者认为这可能是象征着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有玩耍的孩子以及孩子们的玩具飞机和玩具汽车,有照看孩子的老人,有自行车、电灯、生产模范锦旗,有向日葵、红旗;远处还有工厂厂房、烟囱;天上还有飞翔的鸽子。该宣传画整体上造型单纯而朴素,画面和谐又统一。
类似于上述的叙事将日常生活的细节围绕着主题展开。每一个细节无不昭示着日常生活的主题,这对学生进一步认识当时的历史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以细节的叙事作铺垫,也是進一步发展历史思维的基础。在叙事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升华学生的历史理解。
(三)探寻“日常生活”问题,达成历史认识的升华
细节的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时代性问题,可以围绕着“日常生活”画面中的细节设置问题,将时代性表达出来。于情境中生成问题,进而为学生提供深度思考的空间,是当下学业质量评价和日常课堂教学的重要取径,而且,以问题解决发展历史思维,提升学科素养,也恰恰是新课标的题中之义和重要精神,正如高中历史新课标所倡导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历史情境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当时人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感受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在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认识史事的性质、特点、作用及影响等”[9]的教学思路。因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因此,教师要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设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问题。”[10]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认识历史。基于此,设置如下问题:
问题1:由画面中的工厂厂房、电灯、自行车等可以看出当时新中国哪个领域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昭示着什么?
问题2:画面中的和平鸽何以处在了比较显眼的位置?和平鸽代表着什么?
问题3:画面中向日葵、红旗这些色彩感强烈的元素有何深意?
类似的问题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设计。这样的问题往往带有一定的整合性,起到聚焦思维、升华认识的作用。总体而言,这样的问题是在细节聚合的基础上,针对某些细节设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于细节上,以问题为引领,对若干细节作出历史解释,而非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画面的表象。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思考的方向放在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的努力、工业生产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视角;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联系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从维护和平与稳定的角度加以阐释;对于第三个问题,则可以从政权认同、坚持党的领导的角度加以阐释。这三个问题解释,都是立足于1952年及其前后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际国内形势展开的,这利于升华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之初历史境况的认识。
总之,上述三个着力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呈现出一定的梯度性。为了发挥“日常生活”的教学价值,主题是基础和方向,细节是进一步认识的阶梯和桥梁,而问题则是升华认识的重要载体和推力。
【注释】
[1][9][10]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9、17、51页。
[2][法]费尔德·布罗代尔著,顾良、张慧君译:《资本主义论丛》,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66页。
[3]李金铮:《众生相:民国日常生活史研究》,《安徽史学》2015年第3期,第36页。
[4]雷颐:《日常生活与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第121页。
[5]余新忠、郝晓丽:《在具象而个性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历史》,《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年第2期,第82页。
[6]刘芃:《历史事实与历史思维》,《历史教学》1997年第11期,第21页。
[7]王福民:《历史唯物主义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哲学研究》2010年第 8期,第31页。
[8]郑流爱、朱亚楠:《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立意:缘由、特征与凝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年第8期,第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