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生态人格现状调查与培育途径
2023-06-03谌利潘蕾
谌利 潘蕾
摘要:文章在阐述“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生态人格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生生态人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提出“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培育途径:优化生态教育课程体系,支持生态教育教材开发;拓展生态人格培育渠道,优化生态人格培育环境;加强生态人格培育的组织、师资和制度建设。
关键词:大思政;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80(2023)01—0075—(05)
DOI:10.19717/j.cnki.jjus.2023.01.0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1]党的二十大明确新时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学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当前大思政时代背景下,将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作为思政教育的目标内容,构建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培育体系,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有助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有助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内涵
(一)大思政背景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发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2]。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应坚持系统思维,汇聚各方力量和条件,协同各方要素和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動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3],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机制。
(二)大学生生态人格
生态人格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是一种自觉爱护生态环境的人格,具体表现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生态人格培育的目标是培育能够正确认识自然,习惯关注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4],自觉遵循生态伦理规范,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健康完整人格的人。大学生作为一群思想活跃、洞察敏锐的社会有生力量,肩负着生态文明时代赋予他们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培育大学生生态人格有助于完善个人健康人格,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助于推动国家生态文明持久发展[5]。培育大学生生态人格就是引导学生丰富生态伦理认知,正确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是非善恶,在社会生活中树立完善的生态观念,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建立良好的生态情感,塑造良好的生态行为。
二、“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生态人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生态人格的现状,笔者编制了《大学生生态人格现状调查问卷》,对江西省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发放341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41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生态认知状况、大学生生态情感状况、大学生生态行为状况以及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的情况。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生态认知的现状分析
关于学生对生态认知的调查共10题,包括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危害、酸雨的成因和危害、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和危害、赤潮现象的成因和危害、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和危害、沙尘暴的成因和危害、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对公民环境权的了解,统计显示(见表1),对被调查问题选择比较了解及以上的学生分别占比50.74%、50.44%、38.13%、35.77%、50.44%、49.56%、43.7%、48.98%、52.49%、28.44%。从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态认知,但对生态知识掌握得并不牢固,认知程度有待提升。笔者选取这10个生态知识方面的问题,根据认知程度,按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基本了解、不了解从高到低分别打5分到1分。结果显示被调查者生态认知程度得分在2.66分至3.49分区间,均分是3.21,略高于一般。其中,被调查者“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这两项得分最高,“赤潮现象的成因和危害”“公民环境权”这两项得分较低。这表明,大学生对于生态环保的价值有较高的认知,但对于一些较专业的环境问题和现象缺乏了解,同时对于保护环境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也亟待提升。
2. 大学生生态情感的现状分析
根据表2统计数据可以发现,53.08%的学生支持将环保内容融入课堂教学,65.69%的学生支持学校提倡环境保护的做法,45.16%的学生会关注环境问题的新闻。49.27%的学生会关注全球气候变化,46.34%的学生会关注城市雾霾现象,48.1%的学生会关注濒危生物, 48.67%的学生会关注地球资源匮乏的现状,80.64%的学生认为环境保护是一件很紧迫的事。75.66%的学生认为环境保护与自己的关系紧密,62.17%的学生认为个人在环保中发挥的作用大。总体来说,学生对环境有较高的关注度,有较强的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意识,有对生态危机的高度警惕,也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较强烈的个人意愿和责任意识。笔者选取这10个生态情感方面的问题,根据程度大小,按非常、比较、一般、不太、一点不从高到低分别打5分到1分。结果显示被调查者生态情感得分在3.42分至4.26分区间,均分是3.73,接近比较高的程度。其中,“环境保护是一件紧迫的事”得分最高, “关注城市雾霾现象”得分最低。这表明,虽然大学生有较强的生态危机意识,但多数大学生对于身边具体的生态问题关注度还不太高,这方面尚且有待进一步提升。
3. 大学生生态行为的现状分析
表3数据显示,有26.98%的学生很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37.53%的学生很少使用一次性碗筷,89.44%的学生经常随手关紧水龙头,90.32%的学生经常随手关灯,67.45%的学生经常采用双面复印,47.8%的学生经常将废纸回收处理,48.1%的学生看到地上有垃圾经常会捡起来,41.06%的学生经常分类处理垃圾,26.98%的学生经常参加环保主题活动,34.32%的学生经常及时制止他人破坏环境的行为。可以发现,相较大学生生态认知、生态情感的调查结果各项数据相对均衡,生态行为的调查结果各项数据的差异比较明显,说明在形塑正确的生态行为上,大学生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有些方面的行为学生能坚持和落实,而有些方面只有少数学生才能做到。笔者选取这10个生态行为方面的问题,根据正确的生态行为发生的频次,按总是、经常、一般、偶尔、从不从高到低分别打5分到1分。结果显示被调查者生态行为的得分在2.86分至4.60分区间,均分是3.56,处于一般和经常中间的程度。其中,被调查者“随手关紧水龙头”得分最高, “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得分最低。这表明,大学生践行生态行为时有一定的功利性,遇到容易实现的行为会积极主动践行,而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行为,则执行的意愿显著降低。
4. 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的现状分析
根据表4统计数据显示,有61.16%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生态教育课程重要,同时仅有50.15%的学生对学校开展的生态教育课程满意。由此反映出,当前生态教育的教学方式缺少吸引力,融入生态教育内容时缺少创新性设计,生态教育教学资源有待开发,整体教育效果有待提升。数据显示,68.62%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生态教育主题实践活动重要,仅有51.32%的学生对学校组织的生态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满意。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认可实践活动是较为有效的生态教育方式,但实际上学校组织的生态教育实践活动多表现为浅表特征,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还不深。另一组数据表明,72.73%的学生认为学校治理环境重要,72.4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环保宣传重要,70.38%的学生认为学校制定环保规章制度重要,与此对应的是,仅有50.15%的学生对学校的环境治理满意,48.39%的学生对学校的环保宣传满意,48.97%的学生对学校制定的环保规章制度满意。可见,对于学校的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和环保制度的建设,大学生的期望值与现实的感受值有较大的落差,这反映出学校对生态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对生态教育的管理实施缺少系统思维,特别是在生态校园的建设上,忽略对软硬件的投入,缺少管理制度和方法上的创新。
三、“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培育途径
(一)优化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深化对环境保护的认知
针对大学生生态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对专业的环境问题和環境权利的深度认知等问题,一是完善大学生的生态知识结构。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生态学》课程作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推动所有学科和专业的学生较为全面地接受环境知识和环境教育,提高生态环境的知识素养。二是拓宽大学生生态认知的广度。积极拓展思政课程的生态教育功能,挖掘各类课程的生态教育资源,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和生态法学的思想融入到思政理论课和各类课程中,使学生较系统地接受生态教育的熏陶,丰富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三是开掘大学生生态认知的深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遵循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生态人格形成规律,结合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组织校内外专家研讨、设计和编写生态教育校本教材,设计和开发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生态教育校本课程,激发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学习热情,深化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
(二)优化生态人格培育渠道,激发学生关注环境热爱环境的情怀
针对大学生对于身边具体的生态问题关注度不高、生态教育缺少创新性设计、生态教育实践活动浮于表面等问题,一是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组织更富吸引力的主题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的热情,形成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例如,结合环境主题纪念日,开展校园征文比赛,组织生态知识竞赛;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城市清洁日活动;借助“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生态环境调研,撰写生态调查报告。二是充分发挥媒体宣传引导的作用。学校借助校园网、校报和校园广播站等媒介,开设生态环保专栏,广泛发动学生投稿,加强生态环保主题报道;建设并运营生态教育微信公众号,开设环境问题网络论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网上学习、交流和讨论,提高大学生对身边生态问题的关注。三是创新生态教育的形式。例如采取生态教育+学术文化的方式,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做环保专题学术报告和讲座,倡导大学生践行生态化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智慧,健全大学生生态人格。
(三)优化生态人格培育的管理机制,规范大学生的生态行为
针对学校的生态教育教学水平、环境文化和管理制度等方面与学生的预期存在差距的问题,一是深化文化建设。发挥自然环境、人文布景、教学设施设备等物质资源熏陶作用的同时,着重挖掘学校精神文化资源,凝炼生态价值共识和生态目标追求,提升师生员工的精神状态和文化品位,熏陶大学生的人格精神,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生态观念,形塑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加强组织建设。在确立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的基础上,建立生态教育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大学生生态教育工作。同时,明确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范围,各部门协同共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生态育人环境,为生态人格培育提供组织保障。三是加强师资建设。一方面,组织生态教育教学团队建设,开发生态教育案例素材库,组织说课、集体备课、教学沙龙、讲座培训等专题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生态教育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对教师进行生态教育专题培训,使教师充分认识生态教育的意义,积极传递学校开展生态教育的决心,自觉担负培育大学生生态人格的责任。四是优化制度建设。组织专家评估现有环保制度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反馈建议,修订和完善生态行为监督和奖惩制度,制定可量化的生态素质考察评价制度,调动大学生积极投入生态环保行动的积极性,促使大学生的生态认知真正做到入心入脑,并逐渐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3]教育部.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2022-08-10/2022-12-30.
[4]宋锡辉,余明九.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46.
[5]彭立威,李姣.人格教育生态化:从单面到立体[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9.
(责任编辑 程荣荣)
基金项目:2021年江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研究”(编号21JY25);2022年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研究”(编号SZUJJZH2022-1246)。
收稿日期:2023—01—05
作者简介:谌利(1980—),男,湖北黄石人,九江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地理教育;潘蕾(1979—),女,江西九江人,九江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