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创新策略

2023-06-03杨绍华

拳击与格斗·上半月 2023年2期
关键词:大课间活动小学体育创新

杨绍华

摘 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体育大课间活动是一项非常有实践性和健康性的活动,它的特点是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和综合素质。本文在分析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创新策略:着力实现学生体育认知水平的提高;锚定大课间活动的目标与内容;设计科学的体育大课间运动负荷;确定有效的大课间活动评价机制。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创新

小学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既是传统课间运动的延续与发展,又拓展了运动方式,为广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场所,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在大课间进行体育运动,可以增加学生的运动时长,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既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又能缓解他们的焦虑和紧张情绪,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成效。

1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定义和特点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指大课间操。大课间操活动一般应当统一要求、统一安排和统一管理,安排时间长、容量大的课间运动,运动时间为25—35 分钟,项目为2—5 个,达到一天1 个小时的锻炼目标。体育是大课间活动的基础性课程,目的是通过运动训练来增强学生的体质。因此,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最大中心是运动,它的基本特征是扩容、增趣和适宜。

所谓扩容,是指大课间的体育锻炼相对于常规的体育锻炼具有更大的优越性,特别是在扩大规模上。大课间的范围主要包括:增设两个以上的活动,例如跳绳、啦啦操、篮球操等,将各种活动与各种要素相互结合,例如可将舞蹈动作融入啦啦操中;扩展和升级锻炼项目,使体育锻炼符合学生的需要,并在这个前提下,添加一些新的运动要素。

所谓增趣,指的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加大课间的体育教学活动。增加新的内容,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将课堂上的娱乐活动和历史、戏曲等有机地融合起来;二是将课堂上的运动与流行的因素结合起来,例如,将舞步融入跳绳的花式动作中;三是与课外的各种课程结合起来,例如,在做操的时候,播放英文歌曲或国学经典等。

所谓适宜,是指大课间活动要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才能真正适应各个年级学生的需要,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符合科学性的特征。因此,在大课间体育教学中,应遵循体育教学法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体育活动的基本原则进行热身、活动和放松,同时,增加一些中等强度的体育项目,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的适当负荷,从而增强身体机能。

2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创新策略

2.1 着力于实现学生体育认知水平的有效提高

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要以小学生为主体,这是在活动开始前就必须明确的问题。同时,作为学校的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涵、价值和重要性。通过大课间的体育教学,让学生得到身体的锻炼和精神的放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下一节课的学习中,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成效和学生的主观自觉性是相关的,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迸发出积极的学习热情,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大课间”的意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持续地提升。同时,在开展大课间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大课间的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合理地选用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逐渐减少学生对运动的抵触心理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确定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目标与内容

在大课间的体育教学中,最关键的部分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更快、更好地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让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活动的目的更加明确。要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运动中,培养他们良好的运动兴趣,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在开展大课间体育项目时,由于存在着大量的体育知识、器材等问题,在设计大课间体育项目时,应坚持“有序”的理念,使学生在较好的条件下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使体育运动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特点。

作为大课间体育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在课堂中不断地充实教学的内容,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爱好,以促进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发展。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制定相应的运动项目。其次,由于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运动习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注意各时期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不同的课外体育锻炼方式,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其次,在大课间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传统的运动和多种形式的体育项目结合起来,尽量适应不同的体育活动需要,营造出一个班级一个特色的体育教学环境。例如,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设置跳绳、踢毽子、啦啦操等活动;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增设多种形式的大型课间体育项目,如抖空竹、足球操、校园篮球、绳操、竹竿舞等。最后,在开展活动的同时,要不断地充实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科学地提高运动训练的频率,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同时,在进行大课间体育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喜好,适当安排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体育大课间活动的主体。只有在对体育项目感兴趣时,学生才会主动参加相应的体育活动,从而达到锻炼的目标。为了使小学生对体育大课间产生浓厚的热情,教师要在教学中设置更多的课间体育活动供学生选择。另外,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发和创造不同的运动项目。

在确定运动锻炼的目标后,要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运动的进行。同时,可以将学生的锻炼小组归类为兴趣团体,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而且能激發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2.3 设计科学的体育大课间运动负荷

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体育素质、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的有效途径。从教师的观点来看,在对学生进行大课间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讲解的同时,还要把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体育锻炼。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既要传授学问,又要立德树人,在大课间活动中要适度地进行体育教学,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当前的大课间体育教学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实际锻炼中容易产生不正确的动作、应付的态度等,使学生无法充分利用大课间的教学资源,甚至使学生的身体受到损伤。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教__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实际,制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计划。在完成了各项活动后,还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调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身体状态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学生能够在大课间活动中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活动的科学化,认真、细致地分析、研究各类大课间活动,并根据小学生的身体状况和体育兴趣状况,科学合理地组织活动。比如,在小学阶段,低年级和中高年级则要进行不同强度的体育锻炼。教师也要根据季节不同,做出大课间活动的具体安排。大课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户外进行,而天气和气温的变化会对学生的大课间活动造成很大的影响。夏天的时候,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武术操、健康操等运动项目,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冬天,可以设置跑步、体能素质游戏、花样跳绳等项目;春季多雨时,安排室内的排舞、小型体育游戏等活动,调整教师的教学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小学生在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后还要上文化课,因此要对大课间体育活动中的运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考量,否则会造成身体和精神上的疲惫,从而对文化教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大课间活动时,运动负荷过大,会出现因学生出汗后衣服更换得不及时导致感冒等问题;但如果运动负荷不大,又不能达到体育锻炼的要求。所以,要重视学生的运动量适应问题,不要将其淡化或笼统化。当前最常见的情况是大课间体育锻炼时负荷较少,通常是以广播体操、跑步等形式进行,而学生虽然每日循环练习,却忽视了锻炼的效果,因此,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方式来提高锻炼强度。例如,在进行锻炼时,要由不同的班来监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地做好,同时也可以在跑操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增加身体的负荷。当然,也有些学生在大课间做剧烈运动,导致他们的身体负担很大。这时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减少他们的运动量,一般都是采用间歇式和周期性训练的方法。

总之,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地组织各种活动,并要注重随着季节的变换,采取科学、合理的课间体育锻炼形式,保证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2.4 构建大课间活动的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估,可以有效地掌握他们的情绪、行为等。而评估的范围需要涵盖多种层面,例如,可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还可以根据大课间的各种类型来评估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针对某些大型的课间活动类型,要求学生配合,可以评估其协作意识与协作精神。同时,作为教师,也应力求找到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的显著特点和优缺点,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评价,提升学生对课外活动的信心、兴趣和动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外活动。

良好的评估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在体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把体育看成是一种课外活动,而忽视了教学评估,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地掌握自己的身体状态,进而影响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对体育大课间进行体育教学评估,可从情感、态度、体育技能等几个层面进行,以促进学生对自己体育状态的认识。在大课间活动中,可以对学生的活动效果、运动技能、合作精神等多个层面进行评估。同时,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促使学生逐渐习惯于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通过老师的正面评估,培养他们的体育自信,促使他们更好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例如,安排小学生参加乒乓球接力赛,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人数相等,围在操场四周。第一名学生先从起始线开始,拿着乒乓球进行运动传递,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就是胜利者。在进行乒乓球传递过程中,是检验学生协作能力最好的时期,老师可以通过他们的表现来评估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3 结语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能完成学生日常运动目标的最好方式之一。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既能确保学生日常运动的正常进行,又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对体育教学的指导,通过大课间体育教学的组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之间的竞赛意识,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有俊.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27):70-73.

[2] 罗新. 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探析:以南宁市江南区富乐小学为例[J]. 广西教育,2021(45):60-62.

[3] 马良峰. 大课间活动: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引擎[J]. 小学教學参考,2018(24):68.

猜你喜欢

大课间活动小学体育创新
基于“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村学校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模式探析
对大课间活动的几点思考
利用民间游戏让学生在大课间快乐运动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快乐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