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元素在钢琴改编曲《燕赵故事》中的运用

2023-06-03张雅婷

艺术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音乐元素民族特色

张雅婷

摘要:钢琴改编曲《燕赵故事》是鲍元恺先生《炎黄风情》(朱培宾改编) 中的第一组开篇组曲。这部作品是以河北民歌为素材,其改编既忠实原作又推陈出新,整首作品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民族色彩,仿佛一位历经人世沧桑的说书艺人,有声有色地向听众叙述河北的“燕赵故事”。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紧密結合西方多声部思维和中国传统音乐线性化的单旋律思维,促进中西元素的融合,并且以西洋乐器钢琴宽广优美的音域凸显出中国独特的民族审美意境,描绘出一幅幅栩栩如生汉族人民的生活画卷。

关键词:燕赵故事 改编曲 民族特色 音乐元素

近些年,随着西方各式新潮创作技法的涌入,我国的音乐创作逐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人们的音乐审美发生转变,大批作曲家开始创作一些无调性、噪音等“新潮”音乐。在这股潮流的涌入下,有一小部分作曲家仍不遗余力地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逆流而上,力图将中国音乐推向世界,被世界所接受。例如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鲍元恺。鲍元恺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在其音乐的创作过程中,鲍元恺坚持“艺术的出路在于中西融合”这一理念,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创作技法相融合,使西方乐器说中国话,创作出《炎黄风情——24 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之所以选择《燕赵故事》这一组曲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河北自古就是英雄辈出的地方,有着“自古燕赵多名士”之说,燕赵儿女慷慨悲歌的民族气节和感天地泣鬼神的豪迈壮举令人敬佩,也正因如此,将其作为本人专业音乐会的演奏曲目。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鲍元恺《燕赵故事》中民族音乐元素的分析和研究,领悟鲍元恺钢琴改编曲的创作理念,使演奏更富有广度和深度。

一、钢琴改编组曲《燕赵故事》的创作背景

1990 年鲍元恺在与北京交响乐团团长谭利华的一次交谈中,提到世界各地听众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存在空间差和时间差,究竟什么样的音乐才能为中西听众所能接受?中西融合,雅俗共赏的创作理念,才能如愿。从此鲍元恺先生便开始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的《中国风》交响音乐系列的创作,这一系列的开篇便是《炎黄风情——24 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这部作品1991 年10 月13 日在天津音乐厅首演,随后经国内外各个交响乐团倾情演奏,跨越了四十多个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了国内外听众高度赞扬。2005 年底,其学生朱培宾开始着手于《炎黄风情》管弦乐曲的钢琴改编工作,作品的改编忠实原貌又推陈出新,期间导师鲍元恺对作品进行反复修改,最终于2007 年底全部完成改编工作,作品当中不宜钢琴弹奏的部分,由原作鲍元恺进行修订。改编后,经过人民音乐出版社精心策划和装帧,钢琴版《炎黄风情》终于面世。

《炎黄风情》创作于1990 年,是鲍元恺先生在“中西融合、雅俗共赏”的理念下,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为主,创作的《中国风》交响音乐系列的开篇,这部作品鲍元恺先生提取中国河北、云南、陕西、四川、江苏、山西六个省共24 首耳熟能详、鲜为人知的民歌旋律作为主题。按照地域的不同,分别是河北的《燕赵故事》、云南的《云岭素描》、陕西的《黄土悲欢》、四川的《巴蜀山歌》、江苏的《江南雨丝》和山西的《太行春秋》,这六部组曲以汉族民歌为主题,栩栩如生地向听众们展现出中国炎黄子孙在华夏大地上春种秋收、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以及悲欢离合的生活画卷。作品《炎黄风情》之所以选择这六个省份的民歌为主题,鲍元恺先生在一次访谈中表示,其一是在创作《炎黄风情》前,对河北、山西等六个省份进行比较深入的采风,并对这六个地方各个版本的民间音乐较为熟悉;其二则是采用古典音乐四个乐章以及中国古诗词中起、承、转、合的小结构。

《燕赵故事》是《炎黄风情》系列的开篇组曲,分别由《小白菜》《小放牛》《茉莉花》和《对花》这四首乐曲组成。组曲中总共使用《小白菜》《哭五更》《小放牛》《茉莉花》《对花》和《放风筝》这六首河北民歌为题材,其中《哭五更》为《小白菜》中段的民歌素材,《放风筝》为《对花》中段的民歌素材。二、钢琴改编组曲《燕赵故事》民族音乐元素的体现钢琴改编组曲《燕赵故事》采用河北地区《小白菜》《放风筝》等民歌题材,整部作品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民族色彩,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说书艺人,绘声绘色地向听众讲述“燕赵故事”。作品一方面在保留原民歌旋律主题曲调的基础上,吸收西方音乐元素及作曲技法,通过加花、变奏等形式,把具有单旋律思维的中国传统乐曲改编成一首西方多声部思维的钢琴改编曲,对原曲调进行传承和升华,并通过钢琴这一宽广优美的西洋乐器突出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民族审美意境,从而使音乐作品更具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在创作理念上将音乐和民间故事相结合,刻画出一幅幅栩栩如生汉族人民的生活画卷。

(一)民族化的调式

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以民族调式的运用最为常见。第二乐曲《小放牛》引子部分(见谱1)突破以往钢琴改编曲中民族调式全曲统一的特征,改编者在原曲E 羽调式的基础上加入B 徵调式。短暂的离调增强了音乐的趣味性,不但使作品在调式上更具民族音乐特征,也大大丰富作品钢琴化演奏特点。(二)民族化的旋律线条钢琴版《炎黄风情》的旋律题材主要源于少数民族民歌,由于受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和审美心理影响,我国传统的民歌一般是带有横向的线性化单旋律思维,而钢琴这一西洋乐器是一种多声性乐器,则带有纵向的立体思维,作曲家在借鉴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时通过加花、重复和变奏等形式,使旋律的发展更具逻辑性,音响效果更为丰富。

1.二度音程旋律的运用

中国听众欣赏音乐的着眼点,通常比较注重语气即“气氛”,而不太注重曲式、节奏等音乐形式。乐曲《小白菜》开头部分(1-4 小节),每一个小节都有大二度音程,且下行级进,这四个小节构成了作品《小白菜》的主题旋律音调,符合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中音阶的结构。作品中“一唱三叹”“宫-羽-徵”“商—宫—羽”等五声性三音组的进行,更加体现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语气”,也将主题旋律哀怨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谱2)

2.五声音阶旋律的运用

第四乐曲《对花》(谱3)的旋律题材来源于河北民歌《放风筝》,沿用了原曲中三弦乐段的旋律音调,左手以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二度、三度、四度、五度)进行为主,体现富于鲜明地方色彩的民族音乐。

(三)自由灵动的节奏韵律

在西方钢琴音乐中,节奏往往有着鲜明、律动的强弱关系交替进行,即“强弱”的二拍子、“强弱弱”的三拍子“强弱次强弱”的四拍子等,这些拍子有着清晰的强弱交替关系、比较鲜明的“对比”。而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并不同,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大都不采用“对比”而是采用带有紧拉慢唱、散板节奏、变换拍子等这些有着“渐变”式的速度节奏,这些使其更符合大众再感受音乐的心理过程,引起“共情”。

《燕赵故事》中的第三乐曲《茉莉花》,此曲基本保持河北民歌《茉莉花》完整的民歌旋律,曲中使用大量的2 对3、3 对4 等左右手不对称的散板节奏,给人自由的感觉,充斥着浓郁的中国色彩。又如,《对花》改编河北民歌《对花》,这首民歌以多变的节奏和丰富的力度变化生动的讲述对歌场上欢腾热烈的场面。谱面上看,变换拍子,节奏多变,曲子中仅仅7 个小节就完成了4/4—3/4—4/4—7/8 的四次变化,铿锵有力的节奏不断交替,第八小节则是以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烘托出主题,渲染出浓厚、欢腾的音响气氛。

(四)民族化的和声技法

钢琴改编组曲《燕赵故事》在和声上,对西方音乐的和声进行了融合,对民族色彩的和声进一步研究,将适合民族色彩的和声元素应用到作品中。由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调式中的大小三和弦、大小七和弦和西洋調式不相符,所以通常采用四、五度代替三音的和弦形式通常表现为:叠置而成又或是单独四、五度音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和削弱西洋的和声效果,最大可能的提升我国民族音乐的韵味,使得作品的民族特征更加突出。

乐曲《小放牛》中第66 小节高声部D、G 为四度音程、A与D 为四度音程是单一的四度叠置和弦。低声部D、A 为五度音程,A、D 为四度音程,所以D、A、D 三个音纵向叠置,构成四五度结构的和弦,这样即融入民族特征的和声进行,又在听觉上感受到喜悦欢快的氛围,完美诠释河北民歌的音乐魅力。

(五)丰富多变的音色

音色是最能体现音乐风格的要素之一,在中国改编钢琴曲中,装饰音的巧妙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它不仅能够巧妙的模仿民族乐器,起到给旋律织体润色和强调的作用,同时也使作品的民族音乐音色更加丰富,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与众不同的装饰音特点,也展现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独有的民族魅力。在组曲《燕赵故事》中,装饰音运用很是巧妙。这些装饰音不仅可以给旋律润色,也可以模仿民族乐器独特的音响效果,同时又可以模拟结合民歌的“腔调”。这种多样化的装饰音,不仅使旋律具有中国独特的“腔调性”,也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式美”。

例如:乐曲《小放牛》中高音区颤音和琶音的配合是对竹笛明亮音色的模仿,旋律流动和立体,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线条美”。又如,《茉莉花》中的倚音和变化音,在这里实际上装饰音更多的是模仿我们说话的语调、语气等,就类似中国传统声腔中的滑腔。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钢琴演奏家赵晓生老师,曾在文章中提出:中国汉语言文化对中国音乐语调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中国的语言是“一字多韵,一字多声”,然而西方语言则是“一词多言,一音一字。”这就决定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必然不同于西方音乐的最大差异性。对于这一类装饰音的演奏处理方法应该自如的像唱词本身的润腔一样演奏,弹奏轻巧,不能像演奏巴赫或者莫扎特作品中的装饰音一样,这样自如的演奏即给旋律增添几分妩媚之情,又多了几分生动。

三、钢琴改编组曲《燕赵故事》的美学价值

钢琴主题组曲《燕赵故事》中除了成功的运用我国民族音乐元素外,同时在乐曲中也体现出鲍元恺先生“雅俗共赏、中西融合”的美学观。从组曲的美学特征来看,组曲《燕赵故事》中《小白菜》是组曲的开篇,紧接着是《小放牛》《茉莉花》,最后是《对花》,在速度上是慢—快—慢—快;在曲风上,有《小白菜》悲情的曲调、有《小放牛》快板的轻快、有《茉莉花》小清新的抒情和《对花》热情的奔放,形成了速度快慢、刚柔并济、前悲后喜的对比之美,这种音响效果深深触动了听众听觉上的神经,从开篇乐曲《小白菜》内心苦楚的悲情到《对花》热情奔放的锣鼓声中收尾,强烈的反差,却又合理的情感,将压抑和烦闷的情绪宣泄一空,使听众在心理和情感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从艺术角度来看,鲍元恺先生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近些年不遗余力地挖掘和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力图将中国音乐推向世界,被世界所接受。在其音乐的创作过程中,鲍元恺坚持“艺术的出路在于雅俗共赏、中西融合”这一核心理念。大雅即大俗、大俗即大雅。在古代,“雅”与“俗”的关系即“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分别代表达官贵人和民间百姓,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组曲中选取了《哭五更》《放风筝》等中国民间题材,这些题材既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共情,又能调动文艺工作者等知识分子的兴趣,由此可见,鲍元恺先生“雅俗共赏、中西融合”创作理念,同时鲍元恺先生在保留民歌中原汁原味曲调的基础上加入西方创作技法,实现了钢琴这一西方乐器中国化,使中国民歌旋律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不仅为国人接受和喜爱,也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走出去”在世界的舞台上更加绚丽多彩。

四、结语

通过对钢琴改编曲《燕赵故事》主题组曲的分析和研究,感触颇深。作曲家鲍元恺先生把鲜为人知、耳熟能详的当地传统民歌加以发展,将中国创作技法与西方创作技法相结合,真正的实现“雅俗共赏、中西融合”,重塑了中国民歌的艺术魅力。在分析这套钢琴改编组曲的过程中笔者深有几点体会:

1.鲍元恺的钢琴改编曲基本上原汁原味采用原民歌素材,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民歌旋律的主题曲调,形成独有且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文化。通过对这些中国民间音乐的改编,使钢琴学习者了解中国音乐的文化精髓,并且通过这种方式,使中国民间音乐走向世界音乐舞台,让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欣赏中国的传统民间音乐。

2.作曲家在促进钢琴创作和演奏技巧在民间音乐中运用的同时也对民间音乐的挖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鲍元恺先生的钢琴改编组曲,均采用河北、云南等一带流传久远、脍炙人口,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歌种,既符合中国听众的审美,又大大的丰富我国钢琴音乐文献(尤其是钢琴组曲),将一些濒临消失的民间音乐得以延续。不仅如此,在鲍元恺先生的钢琴作品中,民族精神的渗透也是无处不在,例如对民族乐器的模仿、汉族人民生活画卷的描绘等等,这种民族情怀也值得我们这些后辈去学习。

参考文献:

[1] 朱培宾.我是怎样改编《炎黄风情》[D] .厦门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2] 鲍元恺.中国风——我的交响系列创作工程[J] .音乐研究,1994(2) .

[3] 鲍元恺.《中国风》的理想与实践[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1) .

[4] 胡峻贤.《炎黄风情》美学研究与音乐分析[D] .台南:台湾南华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3.

[5] 鲍元恺.艺术的出路在于中西融合[J] .天籁,2001(3) .

注:本文系2022 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 一般项目(JAS22362)。

猜你喜欢

音乐元素民族特色
谈音乐元素的融入与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西方音乐元素在二胡演奏中的移植
探讨动漫人物性格表现和音乐之间的内在关联
凸显民族特色 余热倾情后生
试析孟京辉《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中的音乐元素
论维汉熟语的民族特色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