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赤指南车》论治麻疹学术特色探析

2023-06-02唐玉尧

福建中医药 2023年10期
关键词:疹子出疹胃气

唐玉尧,金 丽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邓旒(1774—1842 年),号乐天,清代福建邵武书坛(今邵武市下沙镇胡书村)人[1],其先儒后医,主攻儿科麻、痘及杂症,旁及妇科、五官科等病类。其晚年就生平所学,著成了《保赤指南车》十卷,于光绪六年(1880 年)由其曾孙邓避非付诸梨枣[2]。《保赤指南车》[3]卷一至卷三属麻科,详论麻疹辨证、治则和治法,并附治麻诸方,供后世医家采择。麻疹历来为中医儿科四大证(麻、痘、惊、疳)之一,是十分凶险的传染病。邓旒的《保赤指南车》蒐集“八十一款治法”辨治疑难之症,又以问答形式解释其旨。邓氏治麻“不废乎古,不泥乎古”[4],今拟对其辨治麻疹的经验加以梳理与探讨,兹述如下。

1 胎毒时气,淫火腑发

麻与痘作为时疫,明以前并无分别,且内因皆认为主要是胎毒[5]25-29,35,如宋代《小儿药证直诀·疮疹候》所论疮疹,就包括麻疹、天花、猩红热、水痘等多种疾病。现代医学史研究一般认为“麻疹”病名首见于明代医家龚信的《古今医鉴》,后有研究认为元代医家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最早记载[5]24。而明代医家已对麻疹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能准确诊断[5]37,如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谟集》所载:“咳嗽喷嚏,面肿腮赤,目胞浮肿,眼泪汪汪,鼻流清涕,呵欠闷顿,乍凉乍热,手足稍冷,夜卧惊悸,或恶心呕哕,或以手掐面目唇鼻者,是即出疹之候。”

在病因上,邓旒认为麻疹主要因于胎毒,又兼时令不正,男女传染而成。《保赤指南车》中对麻、痘的病机做了区分,即麻痘虽皆因淫火之毒,但“自脏发为痘,自腑发为麻。麻属阳者气,故下出上没而不浆;痘属阴者血,故宜温补以助脓”[3]3。麻毒自腑而发,心脾积热致热流于肺。肺主一身皮毛,胃主受纳水谷,麻出时,肺胃二经症状最为明显。邓旒认为麻疹为病与伤寒无异,“而所以异于伤寒者,只有眼胞略肿,目为洋汪,面肿腮赤,是以知为麻耳。”[3]3是以脏腑之伤,肺受累最重,而肺与大肠相表里,在表从腠理而出,在里从大肠而下,“微汗常出,毒势越而不留;清便自调,邪气行而无壅”[3]2。

2 以疹色、胃气辨预后

邓旒善以麻疹外象推测人体气血变化,从而推断预后。《保赤指南车》卷一即论述了疹色与气血的关系,卷二中诸多症状均指向胃气衰败则预后不良。

2.1 疹色如煤而黑者死 疹色为气血的体现,血活则色清,毒壅则色暗。邓旒对麻疹的形态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其形似疥,其色如丹,随出随没,乍隐乍见。根窠若肿兮,麻而兼瘾;皮肤如赤兮,疹而夹斑。”[3]2并以疹子的形态对预后做出判断:“似锦而明兮,十有九活。如煤而黑兮,百无一生。”[3]2正常透出的疹子色红如丹,出疹后预后较好,而疹子色黑者多预后差。邓旒辨预后,对疹色的考虑优先于疹子的疏密,如疹子稠密、色红活者较疹子稀疏、色紫黑者易治,因色黑为毒凝血死。

2.2 胃气衰败者死 邓旒认为胃气的存无可反映麻疹病情凶险与否,胃气衰败者无救。麻毒自肺、胃二经而发,故而除见呼吸道症状外,还会兼见消化道症状。若有蛔虫者,疹没后,胃火上熏则吐蛔,上膈壮热则下蛔,蛔出则安;而初热见麻而吐蛔及吐后不能进食者,是胃气衰败,不治;感麻后误食油腻、大病后发麻和感麻后泄泻过久:此3 种情况均可使得肺胃败坏,而致不治。

3 以热、汗等症断吉凶

邓旒在《保赤指南车》卷二中总结了从麻疹发病到恢复期的诸多症状、处理方法,内容完备详实,其中颇多症状亦反映病情轻重,邓氏在书中予以警示。而发热与汗出昭示着人体阳气与阴液的变化,为诊察病情的吉凶重点。

3.1 疹没热退者吉 发热作为麻疹的重要症状,几乎伴随麻疹整个病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的变化。邓旒将发热细分详议,从发热时间、热度两方面分类而论:发热时间可分为热有远近而出(近者三至六日,远者七至十日,更甚者经月、经年)、乍热、潮热、复热;按热度可分为壮热、微热、不热。麻疹正常发热应为“若初发微热,至出时即止,此吉兆也。”[3]15这种发热预示麻疹顺利透出。若高热如初且至出疹时亦不退,此为壮热,病情较重。若发热数日降温后再次发热,或一日之中多次发热,皆为乍热,此因毒未出尽,如不尽快投药易生变证。邓氏认为“若麻没之后,微热暂减者,毒轻而尽也”“若麻已出及没后不热者,其毒已尽”[3]15,故微热与不热二症,见于出疹时为毒不透、麻不出之逆候,见于初起时或恢复期则安稳无虞。

3.2 身润微汗者吉 邓旒认为:“麻初出与未没之际,俱宜身润微汗,则皮肤通畅,腠理开豁,而麻毒易透。”[3]16-17因麻宜疏透,腠理可为毒邪出路,汗出则麻毒随之透解,宜身润微汗,适度则可。不可大汗,火热邪盛或升发太过可致发汗过多,大汗淋漓易生亡阳之变,只有在麻疹隐暗不出时,可发大汗以解毒。若外感风寒,腠理郁闭,则见无汗。麻毒不从汗出即向内传变,变生他症,可致腹胀疼痛、喘促、唇舌破裂、二便结涩、昏沉壮热、齁䶎、痰鸣等症。综上,麻疹之治不可过汗,亦不可无汗,使遍身微汗为宜。

4 疹分首尾论治,总法宜清不宜补

麻疹的治疗有部位和层次之分,且总法宜清不宜补。邓旒认为麻疹的病因是淫火之毒发于腑,是胎毒、时气及心、脾、肺积热所致,故麻疹的治疗当以疏散解毒为主旨,但疹点未出时,“又不可因热症而过用寒凉”[3]3。

4.1 疹分首尾,滋阴养血 麻科应首尾分治,首尾即麻疹病程的始末。邓旒云:“首尾以滋阴养血为主。”[3]3麻疹属阳热之病,易煎熬血分,耗伤人体阴液,故滋阴养血为治疗麻疹的基本要义。麻疹初发之时,当疏散解表,使身体润泽有汗,则疹易出。血、汗皆为人体阴分,滋阴养血可助汗源。病至极期,当以清热解毒、凉血为先。麻疹末期,津液已伤,胃气未复,“法在生津养血,方须救胃和中”[3]2。滋阴养血为改善症状根本,气血调则小儿疹顺,虽首尾分治,皆从其法。

4.2 麻毒从衄而解 麻疹重在疏透,最忌郁闭,闭门则留寇。邓旒认为毒在血分时,麻毒伤阴,血热相结,从衄而解为麻毒之出路。麻毒从血而解者,可见鼻衄、吐血。麻为淫火之毒,内热狂甚,邪火沸腾,从肺胃上溢于口鼻,热随血出。麻毒本于肺胃,在出疹之前鼻衄,则毒得解,在麻疹见形期鼻衄,“乃心火上薰烦闷”[3]10,可予茅花汤(组成:犀角、牡丹皮、生地黄、白茅花、枳壳、黄芩、连翘、栀子、黄连、当归尾、麦冬、灯心草)止血;发热见形期鼻衄者,可予升麻葛根汤;衄后及失血多者,可予四物汤。

4.3 麻疹忌人参、半夏、升麻、白术 麻疹为热症,疹点未见时只宜疏托,不宜温补,故除非体弱时,治“麻壮热、痰咳、身痛”的参苏饮,不用人参,亦不用半夏,防温燥致“皮胃干燥,毛窍不开”而疹点难出。盖麻疹为阳邪所致,宜清热凉血,纵患者身弱,也不可以妄投补剂。但若小儿病后脾土有伤,可用少量白术。治疗麻疹总以清润、疏解、微汗为妙。麻疹不可升散太过,故“忌服升麻”,防大汗亡阳。

4.4 麻疹重在清气分郁热 邓旒认为治疗麻疹壮热时重在清气分郁热,如通用方“苏葛汤”(组成:苏叶、白芷、葛根、玄参、木通、连翘、柴胡、黄连、黄芩、防风、甘草)。合并斑时才用紫草、犀角等血分药,因麻与斑有异,“发斑之症,乃血有余而气不足。夫麻乃火与血分相为煎熬,是阳旺而血虚也”[3]21。但在麻点出不快时,亦可用红花子、牛蒡子、穿山甲等从血分透达气分之品。

4.5 心脾、肠胃之火宜清之 麻毒攻胃,若足阳明经留火上冲,常见牙疳、口臭,常因肺胃败烂所致,迟则不治。心脾积热,余毒未尽,热留肠胃,则可见口疮、唇舌破裂和牙疳。患口疮宜清利心脾之火,兼滑大肠;唇舌破裂者,色红火轻血活,可用寒凉药物加以疏托,色黑者不治;牙疳者急需清热解毒养血;还有咽哑、口臭、吐沫等症均系胃火旺盛,宜清降胃火;齁䶎、发喘、抽搐等症均系痰火,宜清火化痰。

5 预防与调护

《保赤指南车》一书体现出治未病的思想。原书中载有“延生第一丹方”,即免疹丹,其通过提前遗下秽垢之物的方式避免罹患麻疹。另外,邓氏重视感麻之后及恢复期的饮食和起居调护,并分点阐述了各种调理不慎的后果。

5.1 采用免疹丹预防麻疹 免疹丹是《保赤指南车》中所记录的一种使小儿避免患疹的方法,即在小儿出生后三到五天,将脱落脐带放置新瓦上,用炭火烧尽后放置于地,瓦盏盖之以存性,最后将脐带研为细末,加入水飞朱砂,脐带与朱砂的比例为2∶1[3]3-4。使用时,将生地黄、当归身煎为浓汁,调入上述粉末,涂抹在小儿上颚及母亲乳头上,小儿吮吸后即可通过排便而排出污浊之物,便可终身永无疮疹。邓旒所处的时代医疗条件并不发达,对疾病的预防手段有限。免疹丹并非针对性预防麻疹的方法,其原理与当今减毒麻疹疫苗不同,但可体现出邓旒对麻疹预防手段的探索精神。

5.2 坐卧欲暖,饮食宜淡 麻疹的调护应重视两点:一是避风寒;二是忌食荤腥、生冷及酸辣热物。邓旒认为:“其麻既出,调理甚难,坐卧欲暖,饮食宜淡。风寒若受兮,为肿为热;咸酸不禁兮,为咳为喘;秽若触兮,发痒;寒若搏兮,没消;便带脓血兮,肠胃夹热;咳多痰涎兮,华盖伤寒;口烂唇疮,心脾之火未退;毛焦发槁,荣卫之液将枯。”[3]2在麻疹的整个病程中,“风寒始终宜避,然后一身得吉”[3]13。因麻疹以热出疹透为顺,最忌腠理郁闭,如遇风寒之邪,则易使麻疹郁而不出。麻疹初起发热时受寒,使疹郁而不出;出疹时受寒,疹必复没而积毒于内,易生变症;疹退后受寒,若余毒未清则轻症变重。“荤腥油腻,麻症最忌,始终宜禁”[3]13。麻疹初起与伤寒无异,此理同桂枝汤证。脾主四肢肌肉,麻毒热邪与血搏于肌表,营卫失和,油腻不忌则脾胃难安,营卫难调。麻属火邪,故患麻小儿欲得酸辣热物,使“痰火暂快”。如果食用酒、葱、蒜、胡椒、吴茱萸等物,则易导致痰火内结而致麻色紫黑,转为逆证,出现二便闭结、血痢、烂牙疳等变症。麻疹发热口渴,故喜饮冷饮,食生冷之物则易致毛孔闭塞,麻毒不得出路。麻毒本宜清解疏通,应避免闭门留寇,麻毒内传易形成胃肠疾病。

6 小 结

邓旒《保赤指南车》一书文字简明易懂,条理清晰,方药灵活,论治麻疹内容详尽。本书先论病源总法,再分条明辨麻疹整个病程中可能出现的变症及其应对方法,最后以问答形式阐释其旨,并附方药。邓氏治麻重视预防,免疹丹及调护方法都体现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在治法和用药上也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为后学治疗麻疹拓展了思路并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值得借鉴学习。

猜你喜欢

疹子出疹胃气
别把痒疹都当湿疹治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观疹识病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爸爸笑了
吃货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ash Fever with Anxiety
小儿常见出疹性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