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动的语言,实现学习的进阶
2023-06-01崔晨
崔晨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任务群设计;学习进阶
单元整体教学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依托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实现目标、资源、活动和评价的整合。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的关键在于依托教材,将“内容单元”重构为“学习单元”,完成学习目标,实现学习进阶。本文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呈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任务群定位,确定单元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审视教材单元,精准定位任务群是确定单元学习目标的基础。新课程标准设置了六大学习任务群,其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第二学段的学习内容包括“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围绕这一学习内容,可以提炼出以下三点学习要求:
1. 围绕“珍爱自然”创设主题情境,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2.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诵读等方法学习作品,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提升审美品位。鼓励学生在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3. 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进行,侧重考查学生对作品语言和形象的具体感受。
将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列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量: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与自然”,教材编排了《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三篇课文。三篇课文围绕“人与自然”主题,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感受和热爱大自然。本单元课文体现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在文学作品中观察和感受自然”的要求。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三篇课文中有许多生动的语言,如精准的动词、四字词语、拟声词、拟人化的语言、多种修饰语连用的句子等。课后练习也指向体会、积累生动的语言。如《大自然的声音》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试着写几句听到过的“美妙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课后练习让学生读一读描写大自然的语句,体会生动的语言,并仿照课文写一写;《父亲、树林和鸟》课后练习让学生读多种修饰语连用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选择一句抄写下来。以上练习都指向对文学语言表达的训练。
可见,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都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第二学段的要求相吻合。我们依据任务群要求,結合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学习内容,确定如下单元学习目标:
1. 认识25 个生字,会写38 个字和47 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在阅读时展开联想和想象,欣赏“生动的语言”的文学之美,获得丰富的、独特的感受和审美体验,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 通过朗读背诵、归类摘抄,积累生动的语言,留心观察自然,主动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文本群组建,重构学习单元
实现单元学习目标的前提是组建文本群,重构学习单元。我们根据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基于儿童阅读认知规律,对教材中原有的文本进行调整、重组和拓展,组建了四个阶段的阅读内容。
阶段一:学习《读不完的大书》。《读不完的大书》描写了大自然中小麻雀、老鹰、果树、竹子等许多“好玩的东西”。这些自然景物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更容易唤醒学生的阅读经验。课文中使用了“叽叽喳喳、蹦蹦跳跳”“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猛扑而下”等形象的词语,将麻雀的活泼可爱和老鹰的雄健勇猛都展现出来了,学生在阅读时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画面。
阶段二:学习《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描写了大自然中的声音。与“看到的”画面相比,通过阅读去感受“听到的”声音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进一步调动联想和想象,所以我们将《大自然的声音》放在文本群的第二篇。《大自然的声音》运用大量的拟声词和拟人化语言,将声音描写得美妙生动而富有节奏。如拟声词“淙淙、潺潺、哗哗”,拟人化语言“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等。
阶段三:学习《父亲、树林和鸟》。《父亲、树林和鸟》需要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官来阅读,不仅要看见鸟动、听见鸟叫,还要闻到鸟味儿。本课的学习要求高于学生的学习经验,阅读难度进一步加大,所以放在文本群的第三篇。课文中多处出现修饰语连用的短语,如“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语言表达更丰富,需要学生在理解难懂语句的基础上体会生动的语言。
阶段四:联读本册教材1~6 单元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语句。1~6 单元课文中有很多生动的语言,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海滨小城》等课文使用了精准的动词、形象的四字词语、拟声词、叠词以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写自然界中美好的景物。有目的地回读之前的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结起来,组成结构化的学习材料,建构起有关“生动的语言”更加丰富、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欣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三、子任务设计,开展进阶活动
单元学习需要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开展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进阶。我们以“走进大自然,探索无穷的乐趣”为情境性任务,基于文本群四个阶段的阅读内容,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四项子任务,实现学习的四次进阶(见图1)。
任务一:观自然之画,欣赏生动的语言
活动1:我能发现,寻找那些好玩的东西
自由朗读《读不完的大书》,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了哪些好玩的东西。
活动2:我会欣赏,一起体会生动的语言
聚焦课文第2、5 自然段,寻找其中生动的语言,并且通过观察图片、动作表演、多种形式朗读等方法感受和品味生动的语言。有的学生说,“叽叽喳喳、蹦蹦跳跳”让我看到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麻雀;有的学生说,“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猛扑而下”让我看到了一只雄健勇猛的老鹰在捕捉猎物。学生在欣赏生动语言的过程中,通过联想想象,不断在脑海中勾勒出自然景物的美好画面。
活动3:我来背诵,乐于分享生动的语言
在课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语言,配乐朗读,并尝试背诵,说说这样的语言带给自己的体验,将这些生动的语言分享给老师和同学。
任务二:听自然之音,积累生动的语言
活动1:听一听,大自然中美妙的声音
重点学习课文2~4 自然段,合作交流描写声音的生动的语言。有的学生说,“滴滴答答、叮叮咚咚”这样的拟声词,让我听到了小雨滴敲敲打打的声音;有的学生说,风“在森林里演奏手风琴”让我感受到了风就像音乐家一样,能够演奏出许多动听的乐曲。学生发现,生动的语言不仅可以描写画面,还可以用来描写声音。
活动2:抄一抄,给生动的语言归归类
教师先展示自己的摘抄卡,“微风拂过、轻轻柔柔”“狂风吹起、雄伟的乐曲”,学生发现,两组词语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风。在教师的示范下,有的学生将“小溪淙淙、河流潺潺、大海哗哗”等词语归类摘抄,有的学生将“叽叽喳喳、唧哩哩唧哩哩”归类摘抄。学生不仅学会了归类摘抄,找到了词语归类的规律,还理解了归类摘抄的作用,意识到自己在写作时也可以用上这些词语。
活动3:用一用,用上拟声词描写声音
学生尝试用积累的生动语言,包括拟声词、拟人化语言等,写一写大自然中其他美妙的声音。
任务三:品自然之情,运用生动的语言
活动1:找一找,哪些语言算生动
画出课文中生动的语言并尝试批注,结合课后第3 题展开讨论,发现多个修饰语连用的短语也是生动的语言。
活动2:想一想,父亲是不是猎人
就“父亲是不是猎人”展开辩论,利用表格支架对比“我”和父亲的不同表现,发现父亲敏锐的观察是他能够看见鸟、听到鸟叫的关键,进一步体会父亲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活动3:写一写,看图画描写景物
观察图片上的自然景物,运用多感官联想和想象,选择其中的一两处景物,运用三篇课文中生动的语言写画面。
任务四:展自然之形,联结生动的语言
活动1:在课本里找一找,生动的语言真不少
学生联读1~6 单元描写景物的课文,发现了更多生动的语言。有的学生说,“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这样拟人化的语言让花充满了生命力,变得鲜活有趣起来;有的学生说,“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中的“镀”“浸”用得非常精准,让我仿佛看到海上的一切都变成了金黄色,而自己就置身在乳白色的浓雾里;有的学生说,“棕色的机帆,银白色的军舰,白色的、灰色的海鸥,跟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是描写色彩的词串,能够让景物、画面鲜亮起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活动2:到生活中看一看,细心的观察少不了
走进大自然,细心观察生活中的自然景物,通过摄影、绘画、填写观察卡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喜欢的自然之景,在全班进行分享,展现美好的大自然。
活动3:在写作时用一用,我能写生动的语言灵活运用课内外积累的生动的语言,描写身边的一处自然景物,在主动的迁移运用中发展语言经验,提升语言素养。
以上四个子任务相互关联,推动学习活动不断进阶:从朗读背诵,欣赏生动的语言;到归类摘抄,积累生动的语言;再到迁移方法,运用生动的语言;最后勾连学过的课文,联结生动的语言,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伴随学习活动的进阶,学习方式也实现了进阶:从《读不完的大书》以教师教读为主,到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大自然的声音》,再到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批注《父亲、树林和鸟》,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学习空间也在不断拓展:从一个单元的学习走向1~6 单元的联读,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积累,从课堂学习走向生活实践。
四、读与写互动,贯穿写作评价
“文学性阅读”与“创意表达”是密不可分的,读与写的互动能够帮助学生打破读与写的壁垒,通过阅读学习表达方法,通过写作检验阅读效果。
1. 设计内嵌学习过程的写作任务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要素是“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与阅读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不匹配。单元习作主题是“我有一个想法”,要求學生提出对生活问题的改进建议和解决办法,这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课文内容也不匹配。所以,我们将单元习作要素更改为“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自然景物”,将习作任务调整为“留心观察大自然,描写一处美好的景物”,并将其分解成三次过程性写作任务。
学习《大自然的声音》时,安排第一次写作:“模仿课文中生动的语言,特别是拟声词、拟人化的语言,写几句话来描写大自然中其他美妙的声音。”学习《父亲、树林和鸟》时,安排第二次写作:“观察图画,在图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处自然景物,尝试模仿课文,用上生动的语言写一段话。”第三次写作安排在单元学习的最后:“联系生活,选择自己喜爱的一处自然景物,用上生动的语言,完成一篇完整的习作。”
三次写作要求不断提高,难度层层加大,从教师提供图片描写画面到学生走进生活观察写景,从模仿课文中的词语到联结运用自己积累的词语,从写几句话到完成一篇完整的习作。三次写作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关注文本中生动的语言,在写作时运用积累的生动的语言,实现读写互促。
2. 设计与写作任务相匹配的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是教学评价中可以直接应用的评分工具,是实施表现性评价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师应根据写作任务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再将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的评分等级。
我们为本单元的写作任务设计了评价量表(见表1)。评价指标对应三次写作任务,采用星级评价,让教师和学生都能获得即时的、有效的评价反馈,从而改进教与学。
写作任务贯穿单元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分享交流,展开评价,保障学习目标的达成,最终实现“教—学—评”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