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古代妖怪文化对比研究

2023-05-31高乐

今古文创 2023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对比研究

高乐

【摘要】 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之大势下,若要研究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互鉴与传播,那么对邻国日本的文化研究其必要性则是不言而喻的。自日本派遣唐使赴学习中国文化以来,在之后的几个世纪日本都曾与中国有着以单向流动为主的文化交流史。近现代,中日结束了文化的单向传播而开始了双方更为频繁、多元的互动交流。本文以跨文化传播为研究视角,试对中日传统文化中的妖怪文化加以对比分析,研究日本妖怪文化及妖怪产业对外输出模式,探析在当今全球化之大势下,中国传统文化将如何以更为恰当有效的方式、途径推向世界。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妖怪文化;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4-004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4.015

近年来,关于中日妖怪文化的对比研究,学术界大多以玉藻前、姑获鸟、天狗、白泽、烛阴、河童等中日家喻户晓的妖怪形象为例,研究其共性,但对日本妖怪文化的特性少有涉及。文中笔者对日本除当下热门妖怪以外的其他妖怪展开对比分析,以鳥山石燕的《画図百鬼夜行全画集》全四册妖怪画卷与中国古籍《山海经》为主要史料,探析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日对本国妖怪文化的认知与价值选择。

一、对妖怪的界定与《山海经》東传

研究妖怪和妖怪文化,首先要明确它的定义。妖怪是自远古时人类由于认知水平的钳制,对自然界中暂不可知的现象与事物的统称。原始社会的人对诡异的、神秘的事或物,不能通过常识解释便将其想象成妖怪一类。在《搜神记》中对“妖怪”一词解释为:“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也。”在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人类有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他们惊讶于宇宙中的日月运行、昼夜交替以及雷电雨雪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水、火、风等元素不可思议的存在,也对出现在天空、深海以及丛林深处的动植物畏惧而崇拜,于是将这一切都看作是和人相同的有生命、或有人的某种特征的存在,也就是《搜神记》中提到的“精气之依物也”。

《山海经》是在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所编撰的一部能够尽可能了解、还原原始社会文明状态的综合类古籍。全书共十八卷,是一本记载了山川大泽、收录方国万物和神怪传说的上古社会的百科全书。《山海经》的古本如今早已散佚,大家所读的《山海经》多是人们依仿古本校整合著而成。学术界一般认为《山海经》在奈良时代或更早时就已经传入日本。江户时代,以《山海经》为底本加以描摹施以色彩的《怪奇鸟兽图卷》出版,绘有怪奇鸟兽76种。此后,著名浮世绘妖怪绘师鳥山石燕顷其一生,绘著《画図百鬼夜行全画集》,该书收录了207种妖怪,卷中共出现207种妖怪,正式确立了今日大家所见日本妖怪谱系,因此被誉为日本的“山海经”。

二、百鬼夜行与追傩

日本的平安时代被认为是人妖共存的时代,衍生了最早的关于“百鬼夜行”的传说。“百鬼夜行”一词的正式表述最早出现在日本《宇治拾遗物语》中:「修行者百鬼夜行にあふ事」。但与之相关的追傩习俗却源于中国的方相氏。

方相氏是周礼所设夏官司马下设的一种官职,也是上古时人们信仰的能驱疫避邪的神。《周礼》夏官司马第四·虎贲氏/道右中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方相氏现身驱鬼的仪式称为大傩,自周代就流传下来,到唐代最为兴盛。唐时驱傩,是一场大游行。最前方领队的是方相氏,他们头上戴着由黄金铸成的有四只眼的面具,身披熊皮,上身穿玄衣而下著朱裳,左手持戈,右手扬盾。身后队仗之人赤发白衣装扮成各种鬼怪模样。方相氏引百鬼行走,驱逐百鬼。这种大傩仪式唐时流传最广,传说当时日本而来的遣唐使,他们见方相氏衣着举止怪异,面具,身后又跟着众多鬼怪,就认为他是百鬼头目,所以称之为“百鬼夜行”,后来统指所有的日本妖怪。

三、中日妖怪文化发展现状对比研究

中国古代关于妖怪的著作浩如烟海,它们贯穿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动脉。不过,自中国近现代以来,代表了古代人诡谲想象与智慧的妖怪文化,在“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和科学、唯物主义的钳制下,已逐渐隐退沉寂了。到了现代,从总体上看中国在学术研究或文学、影视、游戏等产业中,关于妖怪的元素虽有,但相关著作和研究并不多。然而在影视、动漫等领域妖怪的形象或情节设定总不免重复经典,又或设计过于现代,缺少新意。可见,中国对本国的妖怪文化仍了解较少。

日本对待妖怪文化的态度与我们各在一途。在经历了绳文——平安——室町——江户——近现代几个时代的发展后,日本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妖怪文化”。不仅如此,妖怪文化在对外传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日本将本国的妖怪文化与文学、动漫及游戏等多产业相融合,使“妖怪”“幽霊”等元素成了日本国独特的、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标签,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文化价值。

四、中日妖怪形象对比研究

(一)付丧神

鳥山石燕的《画図百鬼夜行上篇·阴》,该卷开篇即关于木魅的绘述。“木魅(こだま),木中精怪也。”木魅的记载最早出现于中国的《说文解字》:“魅,老物精也。”唐代诗鬼李贺曾写过一首《神弦曲》,诗中说“百年老鸮成木魅”,白话可译为:百年老鸮鸟幻化成了精怪。木魅在日本可归为付丧神。“付丧”一词,传统上的表记为“九十九(つくも)”。九十九象征着漫长的岁月和记忆,老旧的物件因不再使用而被魂灵附着变成了妖怪。比如涂佛、灯笼鬼、骨伞、木魅等。

值得一提的是,现今日本传承的妖怪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付丧神。如,白容裔是破旧的抹布年久化成的妖怪;暮露团是旧和服化成的妖怪;云外镜是镜子历经百年后化而成的妖怪。还有瓶长是祭祀用的酒瓶和花瓶化成的妖怪。日本古代祭祀时,会用一个装有米糠酱的瓶子来祈福,长长的瓶子意味着装满了长久的福气。可随着时代发展,各种祭祀仪式逐渐消失,这种瓶子也被人遗忘了,就化成了付丧神。

(二)中日名字相同而形象不同的妖怪

在日本妖怪与《山海经》中精怪形象的对比研究中,学术界常以“天狗”这一广为人知的妖怪加以分析。日本的天狗与中国传说中天狗的形象相差甚远。赤面长鼻,手持团扇或宝槌,腰际一柄武士刀,穿着日本传统服饰“山伏”,腳踩日式传统高脚木屐,背后长着双翼,傲慢地不可一世地俯瞰于天地之间的,是日本的天狗形象。至于《山海经》中:“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状如山猫,长了一个白脑袋,可以趋吉避凶的是中国的天狗。而在日本对天狗形象的记述中,只有在《日本书纪》等较少作品和传说中才可以依稀看见一些中国天狗的影子。虽不能否认日本天狗这一妖怪灵感确源自《山海经》,但随着历史的变迁,日本天狗显然已渐渐成为有着本国民族元素与文化特色的独特存在。

再如,鳥山石燕笔下的“穷奇”是一种像鼬鼠一样的妖怪,别名又为“镰鼬”,据说穷奇攻击时身形如风。而中国的穷奇与混沌、梼杌、饕餮并称上古四大凶兽。在《山海经 海内北经》记载说,穷奇喜欢吃人,代表了恶与邪念。它样子虽似虎兽但有翼,能御风而飞。不过在西汉刘安的《淮南子 墬形训》中说:“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穷奇是风神的后裔,这与以疾风般挥动镰刀的镰鼬有些相似。

“鵺”是一个出自《山海经》的中国妖怪。在日本“鵺”最早文字记述是在《平家物语》中,其形象在鸟山石燕《今昔画图续百鬼》中才得以具象化。有人认为鸟山石燕笔下的“鵺”是以古代中国十二地支为依据虚构而成的猿首狸身、虎足蛇尾的妖怪。据说鵺(yè)是一个黑白分明的妖怪,可以判断人的善恶。它会保护被它认为是“善”的人,杀掉被它认为是“恶”的人。而在《山海经》中对鵺的描述:“如雉,文首,白翼,黄足,名曰白鵺,食之已嗌痛。”其形象则仅仅是一种怪鸟。

(三)日本独有的妖怪

除了来源于中国但却与中国妖怪形象大不相同的妖怪之外,日本也有一些有着本国民族特色的妖怪。

如“滑瓢”,又称滑头鬼。它源于日本民间传说中被人们所淡忘的客人神(外来神)。日本著名的民俗学家柳田国男认为妖怪是失去了人的祭祀而堕落、妖怪化的神。相传,如果傍晚时有一个穿着十分讲究,腰际佩带太刀的光头老人,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你的家中,并装作客人的模样若无其事地吃饭饮茶的话,那大概就是妖怪滑瓢了。滑瓢善于洞察人心,善于周旋并利用人性的弱点,虽实力并不高,但也有人说认为是百鬼之主,如若妖怪之间要是起了争执,常会找它评判。中国也有“滑头”一词,但其出处在《五灯会元·大沩泰禅师法嗣·灵岩仲安禅师》一段佛教语录中。其意也指处事圆滑、不老实的人,但该词并非中国的本土词。

“雪女”是日本妖怪中除了三大妖怪(酒吞童子、玉藻前、大岳丸)以外人尽皆知的妖怪之一,也是真正的日本本国的妖怪。传说雪女是山神的部下,掌管冬季的雪。在日本人心中,雪女美得无与伦比但性情却清冷、可怖。在日本,人们认为大自然的灾厄是由神祇鬼怪们负责掌控的,于是有了雪女等能掌控自然力量的妖怪的传说。而古中国并没有成体式的雪女传说,或许是由于古代中国在人们所活动的地域上并不经常遭遇关于雪的灾厄的缘故。

(四)中日名字不同但形象相似或相同的妖怪

日本妖怪与《山海经》仍有原型可依的妖怪,也不在少数。

鳥山石燕绘卷中的“犬神 白儿”就与《山海经》中的犬封国十分相似。《山海经·海内北经》云: “犬封国曰犬戎国,状如犬。有一女子,方跪进杯食。”在日本虽然关于犬神的传说与中国犬封国有些出入,但绘卷中的形象却大同小异。

“怪哉”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怪虫。《太平广记》卷四七三引《东方朔传》中记载:“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是怨气所化,入酒可溶。”在《今昔百鬼拾遗》中鳥山石燕仿照“怪哉”创造了“否哉(いやや)”。

“日和坊”是日本只在晴天才会出现的妖怪,他常以僧人模样出现在深山之中,人们要是在路上遇见了日和坊,那么今天一天都会是好天气。后来,人们开始向日和坊祈求天晴,于是仿照他的样子做成布偶挂在屋檐上,也就是后来的“晴天娃娃”。而在中国也有一种剪纸小像“扫晴娘”。扫晴娘是古人祈盼雨止天晴时挂在屋檐下的中国传统剪纸工艺。元代李俊民在《扫晴妇》一诗中云:“卷袖搴裳手持帚,挂向阴空便摇手。”诗中扫晴娘手拿扫帚,和日和坊一样在人们的屋檐下为大家扫去阴霾。

(五)在世界多国能找见出处的妖怪

在世界许多国家有迹可循的妖怪,要数飞头蛮。关于飞头蛮的传说,最早源于晋代《搜神记》卷十二:“秦时,南方有“落头民”,其头能飞。其种人部有祭祀,号曰“虫落”,故因取名焉。”除《搜神记》外,中国许多古籍中也有关于落头氏的记载,描述也大致相近,落头氏一族在南方,他们头颅能离开身体飞行,通常在晚上活动然后在破晓时头颅才回归身体。《南州异物志》中记载︰“岭南溪峒中,有飞头蛮,项有赤痕。至夜以耳为翼,飞去食虫物,将晓复还如故也。《搜神记》载吴将军朱桓一婢,头能夜飞,即此种也。”

不只在中国,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记载如落头氏这样奇怪的存在。它们的传说相仿,只不过名字有所不同。如马来西亚的庞南加兰(Penanggalan)(泰国也称它为Krasue)。菲律宾的魔女马纳南加尔(Manananggal)。另外,在南美安地斯山脉原住民中也有关于飞头(Chonchon)的传说,传说它能以耳朵为翅膀在空中飞行,喜欢蚕食频死之人的灵魂。

而这种头与身体可游离的怪物,现在最有名的仍是日本妖怪飞头蛮及由飞头蛮衍生而来的辘轳首(ろくろくび)。日本人认为,头与身体游离的妖怪大致有两种,一种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念游走的妖怪,这一类飞头往往有攻击行为,比如杀人引其血;另一种则是无意识状态下浮游的长颈妖怪,可能其本身是人,因为心中存有某种执念,而在不知情的状态下成了妖怪飞头蛮,所以并不会伤人。

五、日本妖怪文化输入与输出模式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

19世纪90年代,井上圆了发起并成立了“妖怪学”,日本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把妖怪作为一门学问加以研究的国家,日本妖怪学也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除了传统的纯文学创作外,京极夏彦等小说家将推理小说和妖怪元素结合起来,使日本的妖怪形象通过小说的演绎得以升华和加深,这样一来,妖怪小说不仅拓宽了日本妖怪文学的范畴,更推动了妖怪文化的发展。

在电影、动漫、游戏等新载体的推动之下,如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影片中恢弘、奇特的神灵妖怪世界经久不衰;《夏目友人帐》《滑头鬼之孙》等动漫在中国90、00一代深受喜爱等;日本妖怪文化与多产业多领域的结合使日本妖怪走向了大众,走向了市场,走向了世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文化价值。

日本妖怪产业的成功得益于本国对妖怪文化长久以来的学术积淀,也因于对日本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珍视。近年来,中国《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狐妖小红娘》等国风动漫、电影中也出现了不少妖怪元素的身影,但仍未成体系。在游戏产业,以妖怪为题材的游戏,除了网易以日本平安时代为背景研发的和风手游《阴阳师》这一IP人气颇高以外,还并没有可以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以中国妖怪元素为IP的游戏。这是我国对本国妖怪文化的认识不足导致的,人们只有找回对文化的认同和对传统的认知,重新建立自身的价值坐标和思想体系,才能不断应时而变,调整与别种文化的关系,实现文化的返璞归真,创生出新的文化成分,形成新的文化体系。

六、结语

妖怪的世界是人类世界的延伸;是原始社会时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自身对生命的思考;是古老文化中所蕴含的朴素信仰和追求。日本的妖怪文化虽起源于中国,但对“妖怪”并不是一味“拿来”,而是在保持自身文化特性的同时,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与借鉴,以外来文化推动本土文化的转型与发展。

中国妖怪文化、妖怪文学历史悠久,自古以来相关著作浩如烟海,但近现代以来,人们长期将妖怪视为封建迷信,没有看到其自身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及历史意义,妖怪文化逐渐呈现出凋零败落之势。正如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说:“‘妖怪是一个民族进行自我反省时的有力工具,透过‘妖怪,我们可以“窥见平常人的人生观、特别是信仰的推移。”对待妖怪文化,大家不应将它一并斥为“虚妄”或“迷信”,而要以更为冷静、理智的态度来分析诡谲想象力下横亘千年的神秘文化,使之成為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能在跨文化传播这一领域内掘进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2](日)鸟山石燕.画图百鬼夜行全画集[M].日本:角川书店,2005.

[3]张帆.《山海经》与《怪奇鸟兽图卷》中的异兽形象对比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6.

[4]王鑫.比较领域下的中日“妖怪”与“妖怪学”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5]张云.中国妖怪故事全集[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

[6]朱琳.日本文化中妖怪的形象之考察[J].青年文学家,2012,(17).

[7]秦阅,张成霞.《山海经》与《百鬼夜行绘卷》妖怪形象对比分析[J].汉字文化,2020,(22).

[8]王昕宇.东渡的《山海经》与日本的夜行百鬼关系考[J].艺苑,2018,(05).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对比研究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巴黎夜未眠》中体现的中法跨文化要素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