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与话语: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路径

2023-05-31曾庆香陈嘉敏

对外传播 2023年5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中国故事

曾庆香 陈嘉敏

【内容提要】在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中国形象“自塑”滞后、“他塑”强势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面对西方对中国的污名化,中国应解构其话语霸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重建自身的对外话语体系。从故事上,应以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和全球中国为叙事对象,讲好中国的经典故事、发展故事和开放故事,从而增强对外话语的感召力、创造力、公信力;从话语上,实践中应从网络文学、游戏等多元叙事形态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叙述维度,并乘着全媒体、跨媒介的东风,通过IP运营实现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最大化,从而建构具有连续性、整体性与全局性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关键词】国际传播 话语霸权 对外话语体系 中国故事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为建构对外话语体系提供了物质性基础。在此过程中,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打破西方模式普适性神话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独特性和优越性为建构对外话语体系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但在国际舆论场,由于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权基本格局的影响,中国一直面临美西方的围追堵截、文化渗透等挑战,对和平发展造成诸多影响。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我国建构对外话语体系的机遇期。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一方面要分析西方话语陷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另一方面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梳理和国际化表达,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一、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

(一)“自塑”滞后:“想讲”和“想听”、“应讲”与“能讲”之间的落差

中国的集体主义与整体性思维使中国在传播时多采用宏大叙事,存在着较为浓厚的官方色彩,中国的对外传播多以自身为主。①同时,跨文化语境使中国传者对国外受众心理的把握存在着天然障碍,再加上对外传播存在着文化转译,②导致我国对外传播陷入“自话自说”“自娱自乐”的怪圈,甚至引发国外受众的“对抗性解读”,怀疑中国在对外灌输自身的意识形态,为国际传播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具有较大异质性,西方文化主要特征是个人主义、分析性思维、低度不确定性规避、消极面子观和权力距离小,这使中西方话语体系的概念、范畴、价值观念及其表达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同时,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西方的迥异、中国道路的独一无二,使中国目前对于一些课题还没能给出“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有力解释。③如我国的哲学、政治学、新闻学等人文与社会学科,基本上调用西方相应学科理论资源和分析框架,来观察与阐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实践,难免水土不服。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我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在“想讲”和“想听”、“应讲”与“能讲”之间存在落差。

(二)“他塑”强势:“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和传播能力差距造成的壁垒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占据了发展的快车道,综合国力的优势地位造就了其看待世界的优越心理,“西方中心主义”思想由此形成。在西方基督教观念的加持下,西方国家不仅具有一种“普世主义”情结,即习惯将自身发展经验塑造为普世性价值,还衍生出“二元对立”的认知逻辑,即习惯于划分阵营,区分敌友。④在这些思维习惯的影响下,西方对中国乃至整个东方长期存在偏见、歧视及敌视。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其政治影响力不断扩大,加之制度与意识形态上的异质性,让具有“修昔底德陷阱”文化基因的西方国家视中国为一个关乎其存亡的挑战者。出于对中国发展的焦虑和戒备心,美西方国家凭借占据国际舆论高地的主动权和具有超强传播能力的媒体优势,强势输出西式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它们依据自身的需求和想象对“中国元素”及“中国故事”加以言说,构建起了基于政治或意识形态偏见扭曲中国国际形象的话语屏障,近年来美西方对我国涉疆、涉藏政策的污名化就是最好说明。

二、解构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他者”的形塑

建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首先需要解构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的“他塑”。西方话语体系最主要策略是炮制各种“话语陷阱”,如“战狼外交”“金钱外交”“技术盗窃”等,同时创新方式,呈现出从内容到形式的嬗变。

(一)传播内容上的污名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来,除了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等少数西方记者之外,美西方国家从未停止在国际叙事中将中国特殊化、标签化、例外化,以丑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打压和孤立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后,美西方在“国强必霸论”的背景下,对此展开一系列曲解,如将“中国梦”标签化为“雪耻梦”“强军梦”,认为中国意欲恢复昔日的帝国地位或复兴成为亚洲占主导地位的军事力量。⑤这些误读不仅深刻形塑了西方社会的对华思维,而且误导国际社会舆论,严重损害我国国际形象。

在当前国际舆论场上,西方国家继续以“中国威胁论”为基础,不断创造词汇、发明概念,为一些特定问题冠以“中国”称号。新冠疫情暴发之后,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将新型冠状病毒称为“中国病毒”,试图将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归咎于中国。美西方还将代表了中国企业、中国政府履行国际责任担当的“口罩捐助”“疫苗捐赠”污名化为“口罩外交”“疫苗外交”,强化“中国威胁论”“中国战略扩张”等政治阴谋。⑥

(二)传播形式上的“客观化”

传统的西方话语霸权建构,主要通过“概念生产”和“话语包装”进行“思想占领”。西方意识形态常用的概念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西方话语核心概念,如自由、法治等;二是西方话语炮制的攻击性概念,如极权、威权等;三是被西方话语偷换和扭曲后的概念,如民主、文明等。这三类概念搭配使用,成为西方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支点,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观念混乱。⑦

随着科学化浪潮的推进,西方话语从原本的思维逻辑的演绎,走向了数理逻辑的构建:借助挖掘数据、建构模型,形成政治民主、经济自由、社会发展等领域的一系列“指数”产品,以看似更为“科学”“客观”的衡量标准和运算结果为西方的意识形态扩张进行注释和论证。⑧不管是“自由之家”还是“经济学人民主指数”,无一不是打着学术研究、科学论证的招牌,印证出中国属于“独裁国家”的荒谬结论。⑨这种所谓的“客观指数”,其实是西方根据自身价值偏好和价值导向,基于特定理论和制度标准而设定的。看似科学、中立,实则带着有色眼镜和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

三、中国对外话语建构的内容路径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无数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活动和重要成就,赋予中国对外话语建设以丰富的资源库。对于我国拥有的故事,有学者提出了三种“中国”,即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和全球中国,⑩并分别制定提升中国国家话语权的故事化传播战略。

(一)盘活传统中国的经典故事

讲传统中国的故事,就是讲中华古老文明型国家如何以文化这个“意义之网”为纽带,在全球化时代实现文明的复兴与转型。与西方文明相比,中华文明虽然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一直都是世界文明的高地。其中,中华文化美学在中国塑造文化异质性和交流友好性的国际形象方面提供了独特资源。如2021年2月,河南郑州歌舞团表演的舞蹈《唐宫夜宴》不但在国内广受好评,也在国际社交平台上引起广泛关注,得到了网友“难以置信的美”的评价。中国要盘点、盘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文化传统故事母题库、话语库、案例库,把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以故事感召力的方式进行推广。11

(二)弘扬现代中国的发展故事

现代中国的发展故事,是聚焦于中国在量和质上如何创造现代化奇迹的故事。例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奇迹。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中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使中国的减贫方案和减贫成就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我国媒体在对外传播中不局限于国家发展的宏观展示,还着眼于微观的人物和事件。如新华社针对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扎根山区办教育的故事,在海外播发英文稿件《揭秘中国一所女子中学12年来的奇迹》,在稿件发出当天浏览量便达到14.7万人次,成为当日海外播发的中国新闻中的第一名。12这一报道一改中国传统外宣的宏大叙事,借个体所散发的人性光辉跨越国界,感染外国友人,让中国教育扶贫的故事、现代中国的发展故事变得立体、鲜活。

(三)形塑全球中国的开放故事

随着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中国方案逐渐迈向世界范畴,中国对于讲好全球故事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融入全球化体系、参与全球治理的道路也成为不断生产全球中国故事的过程。13全球公共空間作为中国故事的内容源泉,在不同主题领域中都有着中国面对全球化潮流的代表性故事样本。

2023年3月,沙特阿拉伯、伊朗同意在两个月内恢复外交关系并重新互相开放大使馆。而这项令世界震动的决定是在中国牵头下举行的为期四天的谈判后作出的。有学者指出,相比起美国“分而治之”的理念和强调征服的“结盟体系”,中国“以和为贵”和“一带一路”的综合施策,着眼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更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此外,我国在艺术创作领域中也有具象化“全球中国”的高质量文化产品,以《流浪地球》为例,其通过将中国与全球的发展相联系,使得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故事形式引发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14

四、中国对外话语建构的表达路径

(一)多元叙事形态,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叙述维度

在国家“双循环”格局的战略指引下,我国的网络文学、游戏等新媒体叙事形态目前已在海外多点开花,凭借门槛低、互动强、传播广等特点,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1. 网络文学出海,讲与世界共情的故事

2021年10月中国作家协会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网络文学共向海外传播作品1万余部,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1亿多人次;其传播从东南亚、东北亚、北美扩展到欧洲、非洲,现已遍布全球。15中国网文之所以能有此成就,关键在于它通过寻求价值观上的“最大公约数”,在跨文化语境中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打通海外读者的“快感通道”,形成需求式传播的动力机制。16

以影响力最大的海外翻译网站“武侠世界”(Wuxiaworld)为例,其网文故事以武侠、修仙题材为主,既富含巨大想象力和中华文化精神,又有着热血奋斗、友情义气、惩恶扬善等全人类共有的精神通约主题。有专家对此表示,当下,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性,网络文学因其用户基数庞大、题材丰富广泛、互动共创的特点,赋予了文化交流更大的舞台和更丰富的内涵。文化魅力就蕴藏在一个个极具感染力的故事里,故事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情感共鸣和文化交流构建起坚实的桥梁。网络文学出海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和中国话语说服力。

2. 游戏出海,沉浸式体验中国文化

在数字化进程日益深刻、网络游戏产业迅速扩张的时代背景下,游戏出海成为影响国家文化输出的重要变量。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与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国内游戏市场销售收入中,贡献最大者依然为自主研发游戏。从过去5年发展走势看,我国游戏出海呈现平稳上升态势,用户下载量,使用时长和付费额度三方面均保持了稳定增长,拓展到北美、南美、欧洲、东北亚、东南亚、中东等多个地区。17其中,2020年9月公测的《原神》是近年来国产游戏文化输出的典型案例,有数据显示,它已蝉联中国2022年出海手游的年度收入冠军。《原神》“文化出海”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其对文化元素的高质量设计与呈现。在该游戏中,“璃月”城邦以古代中国为原型,参考张家界、黄龙五彩池等风景名胜设计地貌,玩家可以在此欣赏山水画、评鉴玉石、烧制瓷器、品茶说书。18在网络游戏所构建的虚拟文化空间里,海外玩家通过沉浸式体验的方式,由“幕后”转移到“台前”,主动参与中国故事的演绎,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动参与者、建构者。国产网游凭此形成一系列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美学风格和人文气韵,充分展现出我国文化软实力。

(二)中国故事IP化,形成同频共振的国际传播同心圆体系

媒介内容的知识产权化(以下简称IP化)意味着拥有广泛知名度和忠实的粉丝群,反之,成熟、成功的IP也会令文化消费者产生亲近感,从而降低IP化媒介内容的认知门槛,利于媒介内容的进一步推广。因此,中国故事的IP化,既能提高中国现有的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中国之声日后进一步的广泛传播奠定基础。

1. 跨媒介创作文本,讲好“他者”关注的中国故事

跨媒介敘事是以故事为核心的一种内容呈现,能够从内容维度有效增强IP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助力国际传播效能提升。19加强文物价值挖掘和传播利用,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广西电台依托广播品牌节目《老夫是个文化人》这一潜在IP,将广西“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历史“故事化”,并推出集文化类广播节目、融媒体传播、文物巡展、剧场演出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创项目“听·说 海丝路上的中国宝藏”,通过品牌节目培育生成的IP链,使文物承载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可听、可视、可触,提升中华文化传播效力。20

需要意识到的是,在对外交流过程中,丰富话语内容的前提是在话语内容中精确定位叙事命题与受众偏好的核心关联点,从而在国际舆论场中保持其话语影响力。以人民网推出的全媒体中英双语栏目《精英对话》为例,其主要围绕中国经济,相比政治等议题更容易被西方受众接受。栏目聚焦中国经济现状和发展动态,产生了较好的反响,不仅被苹果商店(iTunes)收录,还被《华盛顿邮报》等多家西方主要媒体报道。由此可见,IP内容的选择需“因趣制宜”,才能让中国主旋律成功走进西方主流社会。

2. 全媒体传播渠道,多元演绎实现版权价值最大化

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网络等为关键词的智能化时代,全媒体传播成为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重要一环。当IP遇上全媒体传播,借助出版、广播、影视、游戏等多元媒介渠道的产业价值链,其所运营的版权内容将会极大拓展覆盖范围与接触频次。

以前文提到的网络文学出海为例,其中的《斗罗大陆》游戏是通过全媒体传播渠道实现IP运作的典范。2015年,一家名为蓝银翻译团(Blue Silver translations)的美国网站开始自发翻译《斗罗大陆》小说,吸引了不少海外读者。以小说为基础,《斗罗大陆》衍生出了动漫、动画、广播、电视剧、游戏等多种媒介形式产品,成为热门IP。在2021年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的《新华·文化产业IP指数报告》排名前50的IP榜单里,《斗罗大陆》身居首位。有评价称,《斗罗大陆》以网络文学为源点,经过长期布局和沉淀,不断与用户建立情感关联,实现了经典IP的不断衍生、价值升级。其成功正体现了全媒体传播作为IP运营的基本特征和核心要素,能够与国际传播效形成逻辑勾连,令中国故事与全球语境和产业规范实现有机的结合,真正做到文化“走出去”。

五、结语

尽管当今世界面临着各种压力、困难和挑战,但中国依然可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自信而坚定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在这个过程中,要着力拆解“他塑”的过程、解构西方话语霸权。以此为基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建立“传统/现代/全球”三类中国故事的母题库、话语库、案例库,同时抓住全媒体时代和粉丝经济的机遇,建构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向国际社会展示真实全面、立体多彩的东方大国形象,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最终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

曾庆香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嘉敏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曾庆香、陈若璇:《文化维度视角下的中国话语表达》,《符号与传媒》2016年第1期,第176、178、182-183页。

②曾庆香:《跨文化传播:内涵错层与价值冲突》,《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第152页。

③徐占忱:《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破解之策》,《社会主义研究》2014第3期,第23页。

④杨雨林:《西方话语“陷阱”的兴起缘由、理论缺陷及批判》,《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4期,第157页。

⑤纪咏梅、张红霞:《西方国家对中国梦的误读及我国的应对策略》,《理论导刊》2015年第9期,第57页。

⑥周鑫宇、项靖雅:《中国国际传播中的西方话语陷阱分析与应对》,《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1年第6期,第71页。

⑦范勇鹏:《建设中国话语首当颠覆西方概念体系》,《东方学刊》2022年第4期,第59页。

⑧阚道远:《西方话语霸权建构的新动向及其政治影响》,《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11期,第88页。

⑨杨光斌、释启鹏:《带有明显意识形态偏见的西方自由民主评价体系——以传播自由主义民主的几个指数为例》,《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年第5期,第55、57页。

⑩王义桅:《中国故事的传播之道》,《对外传播》2015年第3期,第52-53页。

11陈先红、宋发枝:《“讲好中国故事”: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第45页。

12庞明广:《深挖典型人物背后的时代精神——“燃灯校长”张桂梅报道思考》,《青年记者》2021年第21期,第32页。

13王昀、陈先红:《迈向全球治理语境的国家叙事“:讲好中国故事”的互文叙事模型》,《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年第7期,第17页。

14相德宝、王静君:《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流浪地球〉国际媒体传播效果及策略研究》,《全球传媒学刊》2020年第4期,第62页。

15《〈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发展报告〉发布》,光明网,https://m.gmw.cn/ baijia/2021-10/05/35211396.html,2021年10月5日。

16欧阳友权:《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形态、动力与屏障》,《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第119页。

17《2021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965.13亿元》,中国青年报网站,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9360488795218975&wfr=spider&for= pc,2021年12月17日。

18胡钰、朱戈奇:《网络游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南京社会科学》2022年第7期,第159页。

19唐润华、李小男:《国际传播中IP运营的效能提升价值及实现路径》,《现代传播》2022年第7期,第57页。

20郑华雯、刘筝:《品牌内容IP化助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解析广西电台文化“走出去”项目》,《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年第4期,第98页。

责编:霍瑶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中国故事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