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话语权竞争下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
2023-05-31余远来
【内容提要】 全球话语权竞争与国家利益的拓展和实现息息相关,是建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必要条件和推进基点。长期以来,西方占有不断累积的话语优势,在全球政治、经济、安全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强势围剿,在国际社会中提升中国话语的力量与效度,对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道”层面的积淀阐发,又有“术”层面的话语实践,还有“技”层面的传播塑造,需着眼人类发展、面向国际社会,基于中国问题、立足中国实践,从学术理论、对外传播、推进治理、公共外交等多个领域协同发力、一体推进,不断提升中国对外话语的说服力、认同度和支持率。
【关键词】全球话语权竞争 对外话语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 理论逆差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硝烟又起,冷战思维和集团政治回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等威胁加剧,各国围绕全球治理、政治博弈、战略较量的话语权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把握话语权竞争的本质规定性和内在逻辑性,运用新思维、新理念,加快构建中国对外话语和叙事体系,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对于引导世界正确认识中国,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球话语权竞争的实质与挑战
话语权是指通过话语所包含的概念、逻辑、价值观、意识形态等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力,表面上看是一种话语表达的机会和权利,实际上是主导国际秩序、强化政治传播的权力与力量。西方国家非常注重积极创设一种能在事实上保证领导或主宰国际秩序的话语势场,试图通过谋求话语霸权而将自己的价值观、政治制度、经济影响力渗透到其他国家,以便使自己的国家意志得到更大范围的体现。相形之下,在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过程中,不少弱国在话语霸权面前处于失语、无言状态的现象并不鲜见。①由此可见,全球话语权的竞争,实际上是话语背后的权利与权力的竞争,是蕴含于其中的意识形态、政治理念、道义话语、制度模式、传播塑造等的竞争,是参与国际事务话语生产、规则制定、评判解释权的竞争。当前,在全球话语权竞争整体格局中,中国在国际传播中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与大国地位不相匹配的“落差”、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失语挨骂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改观。随着中美战略博弈日趋激烈、西方中心主义持续煽炒,中国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所遭遇的挑战将更为复杂严峻。
(一)民主威权叙事的政治诋毁将更加激烈
过去500年,西方率先进行几次工业革命,加之民主政治制度的普遍施行,使其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远超于世界其他地区,形成了“西方中心主义”思潮,无形中垄断了全球话语权。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西方国家惯用“民主对抗威权”等二元对立叙事结构解读复杂的国际政治,将自身价值观包装成“高人一等”的“普世价值观”,进而不断鼓吹所谓“西方优越论”,长期主导民主自由定义权。西方通过民主叙事将自身拉抬到一种很高的“境界”,并诉诸道义上的意识形态,宣称民主对抗威权是不可推脱的义务、把“西方文明的赐福”带给地球上的有色人种是“天命所定”的使命。中国作为新兴崛起的大国,主动参与全球事务的诉求和能力极大增强,这给长期把持话语权的西方国家带来极大战略焦虑,加之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思维长期作祟,西方频频对中国这个他们认为的“非民主制度”国家开始进行各种话语抹黑和舆论攻击,“威权专制”“修正主义”“中国威胁论”等论调甚嚣尘上,以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为名构建价值观联盟,全面诋毁中国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随着“东升西降”格局加速演进,西方对中国及社会主义制度戒惧进一步加重,势必凭借其强大的话语生产权,用现代性的强权逻辑解构中国民主制度的合法性,用“普世化”的人权理念攻击中国的制度安排,继续加大对中国的政治打压和诋毁攻击,并将渗透到经济、外资、文化等多个领域发起立体攻势,意图进一步陷中国于孤立,阻遏中国发展。
(二)全球化进程话语缺位的问题仍很突出
西方国家主导推动的全球化进程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融合与发展,同时也让其占据了全球话语权的主导优势,逐步从“低政治”的经济社会领域外溢到了“高政治”的国家安全与国际和平等领域。当前,“逆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起,世界范围内单边主义、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沉渣泛起,各种针对政治、经济、文化、安全、民族等新兴国际议题的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西方国家重拾冷战思维、竖起“小院高墙”,致使全球化进程遭遇更为复杂的挑战,时刻挑战着中国国际话语权。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务实理性、淡化意识形态的手法创制议题、制定规则、掌握主导,在环境、生态、资源、气候、人权等议题上共同向中国频频发难。近年来西方国家针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聚力抹黑攻击,妄图全面打压中国主导的全球议题设置。中国是全球化的参与者、贡献者,但在人权问题、人民币汇率、国际市场定价与利益分配、国际商事仲裁、地区安全和国际反恐等广受关注且需要中国发声的问题上,話语创新能力不足、话语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长期以来缺乏能够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本土话语,难以融入国际话语世界。②突破西方话语垄断仍然道阻且长。
(三)学术领域理论逆差短时间内仍难改变
学术话语权的竞争事关一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历来是全球思想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其发达的教育体系、先进的学术思想,垄断着学术话语权,并藉此试图向其他国家宣传灌输其价值理念与民主思想。冷战时期,美国等西方国家曾经提出学术战、思想战等理念,成功诱导不少社会主义国家照搬其思想理论更弦易辙。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西方的话语优势尤其明显,从政治的全球治理、“第三条道路”到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从文化的软实力和巧实力、文明冲突论到意识形态的终结论、趋同论、普世价值论等等,无不首创于西方。③从国际学术传播领域看,英文学术期刊仍占据主导优势。据统计,在全球3000多本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期刊中,英文期刊数量占70%以上,世界两大学术领域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都来自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主导推动了世界知识的生产、消费和传播。④西方学术理论、核心概念左右着国际学术评价体系,对于中国原创理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阻滞作用,这一趋势在短时间内仍然难以改变。
(四)媒介塑造竞争下的话语劣势仍将存在
话语的表达需要媒介传播,话语权的掌握需要舆论经营与塑造。谁掌握了传播优势,谁就掌握了话语表达的主动。现代传媒兴起于西方,发展于西方,有力推动了全球信息的流动与互通,成为了全球话语权竞争的重要阵地。一直以来,西方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力量、先进的传播技术、丰富的媒体资源和领先的人才优势,在全球媒介塑造中一家独大,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全球十大传媒公司、十大电视台、五大通讯社全部为西方国家拥有。据统计,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三家国际通讯社对全球信息的覆盖率已达80%左右。欧美仅占世界人口的5%却垄断了80%—90%的世界信息产量,而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仅占有5%的世界信息产量。国际受众借助西方媒介获取中国的信息比例达68%,而通过中国媒体获取的比例仅有2%。⑤传统媒体如此,新兴媒体亦是如此,排名前20的全球头部社交媒体平台,西方国家占了13家,其中,脸书月活跃用户达到了29亿人,优兔月活跃用户22亿人,其话语生产力及舆论影响力都相当惊人。随着中美战略博弈的加剧,美西方势必会变本加厉,充分用其优势的传媒资源对我国进行话语霸凌,被定义、被塑造的窘境还难以摆脱,话语生产传播被打压的程度仍会加深。
二、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关键重点
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确立话语权的前提和基础。全球话语权竞争给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解决好说什么、怎么说等基本问题,抓住关键,把握重点。
(一)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确保掌握话语权与发展需求相适应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中国式现代化”迅速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热词,这既是中国话语生产的成功“上岸”,也是世界渴望了解中国的语码信号。中国式现代化既强调对接他国现代化的基本标准,更强调基于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必须准确阐发基本内涵的五个方面,精心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话语,扎实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学术理论,将中国的发展愿景与人类的美好前景结合起来讲,将中国的发展理念与西方的霸凌保守对比起来看,将中国的发展故事与全球的发展问题关联起来论,将中国的发展成就及对世界的贡献联系起来说,力争能够引起西方受众的共情,激发国际社会的共鸣,将中国发展需求打造为公共话语,引领各国正视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实践,并成为影响其决策理念的重要因素。
(二)积极创设国际议题,确保掌握话语权与大国地位相匹配
立足世界格局变化,着眼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对外话语体系建构要注重开发和创設国际议题,以更好地争取国际社会的认同理解。结合抗击疫情、全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反恐协作、地区安全稳定等重要话题,通过多边活动、学术论坛、智库外交等推动各国参与互动、深入探讨,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角度阐释内涵、丰富表达、创新话语,适时提出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智慧,进一步扩大全球议题共识。在创设国际议题中,要把话语生产和学术共识作为重点突出出来,以此作为凝聚各国共识、引领全球发展、推动世界变革的肇始。如建构新世界主义的话语来对冲西方中心主义的喧嚣,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批判西方社会二元对立、弱肉强食的错误逻辑等,形成“抛出议题—主导舆论—凝聚共识—推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彰显大国担当和作为。
(三)加强对外翻译宣介,确保掌握话语权与传播塑造相促进
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影响力和世界关注度不断上升,逐步从“翻译世界进中国”的迫切需求转为“翻译中国向世界”的传播自觉。建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必须精准把握目标受众的接受度与理解力,关注中国话语译介传播的问题,更好地生产出能够引领国际互信、促进相互沟通的思想与话语产品,真正做到融通中外、更好增信释疑,有力引导和塑造国际认知。加强中国价值观念、制度模式、发展理念等的翻译宣介,必须强化产品思维和受众本位意识,立足于让外国受众愿意听、听得懂这个基点,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地区的思维习惯、文化心理、政治信仰等因素,运用国际规则、共通情感、普遍价值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再构建,常态化地做好党的文献资料、学术论著、文学作品、中国关键词等翻译推介工作,打造一批现象级的话语产品,发挥好对外话语的柔性传播、人文浸润与资政启民功能,不断增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说服力感召力,引导国际社会客观公正积极看待中国,培塑外国受众正确的中国观。
(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确保掌握话语权与道义解释相统一
道义解释权评、判权是全球话语权竞争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国博弈必须道义先行,道不行则名不正、言不顺、事难成。⑥西方惯于以“普世价值”之名行霸权主义、干涉他国内政之实。我们必须从道义这个元价值、元叙事入手,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义话语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⑦这是人类道义的中国对外话语产品,须紧紧围绕此作好阐释阐发,高举全人类共同价值旗帜,积极建构和运筹道义价值,奋力提升国际话语权。一方面,用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义优势,构建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共识的道义理论,提炼宣传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等新理念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共鸣点,争取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响应。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要为中小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巩固和扩大发展中国家利益和话语共同体,积极有效地传播中国对世界的“好”,对冲削减西方“普世价值”的虚假道义宣传。
三、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创新路径
全球话语权的竞争态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世界各国力量的对比变化而变化的。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建构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牢牢把握并利用好战略机遇,创新建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是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路径。
(一)扭转理论逆差,加强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建构
学术话语是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品质和底层逻辑。一个世界大国的国际影响不仅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还体现在理念、价值和思想等方面。一个世界大国要能够为世界知识体系生产出有影响的知识、理念和思想,引领国际社会的进步潮流和人类的发展方向。⑧如何直面西方学术话语的窠臼与偏见,以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以科学的话语体系揭示当代世界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与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是中国当代学术话语建构的重要使命,也是扭转理论逆差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学术界要基于中国实践和中国问题,加强理论创新,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引导国际学术界反思西方现代化方案并不“普适”,总结中国发展道路对解决人类发展共同问题的有益借鉴和参考,充分展现中国实践背后的知识、思想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在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上及时、有效地发出中国学术声音,彰显中国的学术产出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与各国的学术成果交流互鉴,在国际学术格局中提高中国理论满足世界需要的程度与影响,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学术话语权,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和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
(二)聚合多元渠道,加强国际传播话语权的建构
在国际舆论场,西方像是一家“帽子工厂”,随意剪裁新闻现实给其他国家冠以莫须有的罪名,大肆进行攻击诋毁,以此影响国际受众的认知和态度。长期以来,中国在参与国际事务、构建国家形象等方面的话语缺位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仍处于“他塑”之中。如何突破西方主流价值观念框架下对中国锚定的刻板印象和消极形象,进入一个直面中国和全球议题并给出自主方案的新时期,需要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话语权的建构,不断提高“自塑”能力,增强中国声音在国际舆论场的能见度和影响力。要充分发挥国家战略传播机制的聚合与引领作用,运用多元平台渠道,既要在构建本土对外传播体系上下功夫,又要在海外落地发声上见成效。一方面,要有一批熟悉国际话语、能够与全球化主流“接轨”的专业媒体机构和人才群体来承接外宣工作,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双向发力,建设国际一流媒体,打造多层次、多语种、多声部的网络传播矩阵,构建主体突出、梯次配备、协同配合、优势互补的对外传播体系,共同推动中国话语对外传播,确保在国际舆论场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入户率、收视收听率、转引转载率和点击量、活跃度明显上升。另一方面,要经营好媒体关系、出海平台以及人脉朋友,充分利用外媒讲好中国故事、傳播中国声音,更多主动“喂料”、更多提供独家消息,更多推动我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文化名家、体育明星等在外媒发声,更多协调外国政客政要、智库机构、知名学者、商界精英、编辑记者等为我国发声,提高我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本土化传播和在地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国际传播领域的中国话语权。
(三)关注人类发展,加强全球治理话语权的建构
当前世界秩序正处于深刻变革调整时期,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治理中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的防范、排斥甚至遏制。因此,超越西方话语体系,建构“后西方话语时代”的中国全球治理话语体系适逢其时。⑨中国作为占人类1/4人口的世界大国,在参与全球治理、解决人类发展问题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之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实践效能突出,和第三世界国家相比表现不俗,和发达国家相比也不逊色,在掌握全球治理话语权方面有底气也更具说服力。一方面,要调研了解国外对中国治理的认知度、兴趣点和质疑处,通盘考虑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急需回答的发展难题和探索解决的时代课题,主动创设全球治理议题,以中国的治理实践来回应国际关切,不在西方预设的地缘政治、国际规则、民主自由等话语体系中打转,既要注重顺应同质性,更要注重调和异质性,⑩提炼出具有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体系性、专业性的理论观点和通行语码,为世界之治提供醒世之策。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发展中国家政府、西方学者等“他者”视角来宣传推介中国治理的成熟做法和成功经验,推高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舆论,揭露批判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的不合理性是阻碍世界发展、产生全球治理赤字的病因和根源,注重从全人类共同价值通约性视角来表达中国智慧、从共同推进人类发展进步普适性视角来阐述中国方案,有序推进中国话语权建设,打破全球治理“中心—外围”结构,汇聚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的国际认知,推动和引领全球治理。
(四)拓展公共外交,加强国际规则话语权的建构
全球话语权的竞争,更多体现为一国在制定国际规则的国际事务中的定义权、评判权、裁判权、决断权和主导权等。换言之,国家话语权力的博弈或争夺,绝不是简单的笔墨之战与口水之争,而更多是国际事务中(或国际规则制定中)主导权、拍板权的你争我夺。11也就是说,谁掌握了国际规则话语权,谁就掌握了国际交往的主动权;反之,谁在国际交往中掌握了主动权,谁就能更好地掌握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当前,西方凭借其强大的话语优势,仍然大行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道行径,我国需拓展公共外交活动,在主导推动构建新型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中增强话语权、提高支持度。进一步丰富完善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话语体系,积极推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进一步提升在国际组织的影响力,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扩大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全球安全规则制定,全面推动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有序推动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规则制定。进一步拓展非政府组织、智库机构和民间外交的功能,通过民间渠道、人际传播改变外国民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使中国的外交外语体系具备更加深厚的民意基础。
四、结语
建设一个美好的共同世界,是应然的美好而非实然的当下。全球话语权的竞争博弈从来都没有止息过,只是随着世界权力格局的变迁会发生变化。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既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一方面,要坚定信心和战略定力,坚持以我为主构建全球化话语叙事,强化用中国理论诠释中国实践、破解世界难题的话语担当,重视对人类面临共同问题、国际共通性议题的话语阐释与回应,运用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加速话语同构、形成认同聚合,有序提升中国话语权。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全球话语权竞争的实质,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在意识形态、政治理念、道义话语、制度模式、传播塑造等方面提前布局、建构话语、协同发力,着力破解西方中心主义的陈词滥调和固执偏见,推动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国际事务中的话语主导权和舆论影响力,致力推动构建一个更加适合人类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余远来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注释」
①廖胜刚:《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关键词:合法性、现代性与话语权》,《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64页。
②李立阳:《国际竞争背景下中国话语权的路径选择》,《青年记者》2020年第7期(下),第25页。
③同②。
④陈先红:《返回中国性: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的新文科建设路径》,《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2期,第53頁。
⑤同②,第25-26页。
⑥华春莹:《占据道义制高点,提升国际话语权》,《学习时报》2019年7月13日,第1版。
⑦《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年,第47页。
⑧孙吉胜:《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现状与提升》,《对外传播》2022年第11期,第54页。
⑨郭德钦、朱少云:《全球治理视域下提升中国话语权研究——话语权比较与评价视角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第100页。
⑩金苗:《基于新世界主义的“一带一路”倡议对外话语体系构建路径》,《出版发行研究》2018年第11期,第20页。
11刘小燕、秦汉、王睿:《国际规则建构中的大国话语权力博弈:历史困扰和现实冲突》,《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7期,第122页。
责编: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