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的实践与思考

2023-05-31陆芬

对外传播 2023年5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自然资源生态文明

【内容提要】加强国际传播是讲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的应有之义。资源保护与节约、生态保护与修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等自然资源领域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不仅谱写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也积极做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通过推广成功案例、利用国际会议发声、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倡导蓝色伙伴关系等,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

【关键词】生态文明 自然资源 国际传播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成立了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不仅谱写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也积极做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正在为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生态问题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

一、加强国际传播是讲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生态文明国内宣传力度较大相比,生态文明的国际传播影响力明显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竞争激烈。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生态议题能够较为容易超越地域、国界,获得国际关注。但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竞争十分激烈。当前,西方国家仍掌握着世界生态文明话语权,长期歪曲强化中国生态环境的“污染威胁论”,歪曲事实,质疑中国生态治理能力。①例如,面对我国植树造林的巨大成就,英国《自然》杂志曾发表文章指责中国种树过多可能导致人类水资源枯竭。话语即权力,要提升我国生态文明话语权、维护国家权益,必须要提升生态文明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其次,生态文明作为传播议题具有复杂性。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政治问题,也是科学问题、民生问题。如海洋具有连通性和流动性,海洋生态保护必然涉及多个国家,涉及政治与外交问题;土地综合整治既涉及农民致富、产业发展等民生问题,也涉及生态修复的科学问题。与西方相比,我国相关的研究成果仍然不足,难以指导国际传播实践。向世界讲好我国生态文明故事,将促进国内理论研究,提升我国相关领域的话语权及国际地位。

此外,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不足也限制了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的影响力。近年来,我国主流媒体越来越重视国际传播,主动设置贴近海外受众的议题,但传播能力与西方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西方国家的传播内容仍是世界主要媒体的重要信源,国际上主流的新闻客户端和社交软件大部分都由西方国家运营。要提升生态文明国际传播影响力还需在传播能力建设、传播技巧等方面努力。②

综上所述,加强生态文明国际传播,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传播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和积极成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自然资源领域开展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的实践

资源保护与节约、生态保护与修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等自然资源领域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通过推广成功案例、利用国际会议发声、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倡导蓝色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国际传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推广成功案例,唱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好声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生态修复逐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2022年12月,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期间,联合国方面宣布,“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中国山水工程”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标志性工程。

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一直是全球难题。几十年来,中国在与沙化的斗争中付出了巨大努力,从“沙进人退”变成了“沙退人进”,曾被破坏的一些生态系统得以修复。2017年,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衛士奖”。

为了更好地将中国的成功案例向世界传播,2021年,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北京联合发布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结合中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与实践,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10个代表性案例,对全球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本地化应用具有示范和借鉴作用。

精心挑选案例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不仅获得了世界赞誉,还形成了强大的传播效应,向世界呈现了中国的生态实践,宣扬了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展示了中国生态治理的重要能力。

(二)利用国际会议发声,传播中国生态文明理念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多次主办、承办生态文明领域高水平国际会议、论坛等,在加强沟通、促进合作及对外传播方面积极开拓,拓宽生态文明传播渠道。

2022年1月,由自然资源部参与主办的全球滨海论坛在江苏盐城举行。论坛举办了开幕式暨部长级论坛、国际咨询会、地方政府圆桌会议三项重大活动。自然资源部有关领导在论坛上介绍了中国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政策以及实践经验,直面焦点议题,发出中国声音,得到了与会各国代表的关注和认同。

2022年11月,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时举办,共有142个缔约方和有关国际组织的950多名代表参会。大会形成了《武汉宣言》、《2025—2030年全球湿地保护战略框架》、在中国深圳设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等标志性成果。会议期间,中国举办了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生动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此外,自然资源相关部门还组织中国—岛屿国家高级别海洋合作论坛、厦门国际海洋周、东亚海合作平台等多边会议,把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寓于各类对外交流交往之中,不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了解和认识。

(三)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扩宽生态文明传播渠道

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当今世界比以往更加需要科技来支持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为此,自然资源相关部门积极回应,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拓宽生态文明传播渠道。

2020年,自然资源部向联合国捐赠2020版30米全球地表覆盖数据。此前,2000版、2010版数据已于2014年向联合国捐赠。3版数据有效反映了20年间全球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总体变化状况,为深入开展全球变化研究、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改善全球治理体系等提供支撑。该数据被联合国系统多个专门机构、130多个国家、400多个研究机构、570多所大学使用,在研究全球土地变化、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西南地区拥有典型的岩溶地貌,但石漠化是当地的顽疾。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攻克了石漠化治理难题。这吸引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落户该所。这是教科文组织设立的第一个地学类二类研究中心。中心成立后,通过选派岩溶专家为全球岩溶生态环境严重的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提供科学技术咨询,为当前岩溶地区最紧迫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传播了中国的生态文明治理经验。

(四)构建蓝色伙伴关系,提升中国生态文明话语权

为应对国内外海洋环境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挑战,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不断加大海洋治理力度:建立了各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273个,将全国30%的近岸海域和37%的大陆岸线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与此同时,中国在海洋领域发揮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和均衡的全球海洋治理体系。

2017年,国家海洋局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海洋可持续发展大会,在会上首次提出了“构建蓝色伙伴关系”。2022年6月,中国代表团于第二届联合国海洋大会期间发布了“蓝色伙伴关系原则”,内容包括保护海洋生态、应对气候变化、防治海洋污染等16个方面。在自然资源部支持下,可持续的蓝色伙伴关系合作网络在联合国海洋大会上正式启动。

5年多来,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在海洋生态、海洋科技等方面建立了关系并开展务实合作。中国海洋基金会的“海上丝路”项目在18个国家实施,为相关国家海洋空间规划的编制实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构建蓝色伙伴关系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和发展,实现了从“一方领唱”到“众声合唱”的跨越。

三、思考与启示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深刻改变着传播格局。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国际传播面临着新的挑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提升传播效果。

(一)精心设计内容讲好故事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主动作为,积累了大量实践,如林长制田长制、土地综合整治、生态红线划定、荒漠治理、山水工程等。

这些实践得到了很多国际专业领域专家的认可和鼓励,值得更好地讲述和传播。在传播过程时,要改变重国内、轻国外的思路,更要摆脱传统的“以宣传为本位”的思维模式,可以聚焦个体、以小见大,充分挖掘其中的鲜活故事。

(二)充分用好“软传播”提升亲和力

国际传播是一种跨文化、跨国界、跨地域的传播。除新闻报道、口号式宣传等直接进行的“硬传播”外,以文化休闲娱乐为内容的“软传播”,由于不涉及政治观点、意识形态等国际传播的敏感点,在不同民族、宗教的受众中更具亲和力和传播力。

2020年,16头野生大象从西双版纳州自然保护区出发,历时110多天后平安返回栖息地,引来国际媒体争相报道及全球网友的“围观”。据不完全统计,它吸引了3000多家国内外主流媒体关注,67万条相关报道传播到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③大象迁徒的成功传播充分说明,在生态文明国际传播中,可以发挥“软传播”的作用,更易于消除国际受众对中国的偏见、误读。

(三)善于运用新媒体平台差异化传播

新媒体时代,能否用好新平台成为国际传播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当前,新媒体平台风起云涌,要分析不同平台的特点进行差异化传播。如脸书更适合用于发挥熟人关系网络,放大人际传播效应;推特与微博有相似之处,具有公共传播属性,适合进行公开信息发布;抖音海外版受众更为年轻化,更适合图片、短视频和流媒体等视听内容的传播。基于此,生态文明传播在运用海外新媒体平台时,要针对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分发、传播不同的内容,提升传播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陆芬系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地矿测绘部主任、主任记者

「注释」

①廖小平、董成:《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3期,第9-17页。

②郑保卫、王青:《当前我国国际传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传媒观察》2021年第8期,第13-19页。

③纪莉、张毓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的中国话语及其国际传播意义》,《对外传播》2021年第11期,第61-65页。

责编:荆江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自然资源生态文明
论中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方法
浅析越南经济发展展望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