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话语的构建与国际传播
2023-05-31孙吉胜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导话语之一。和平发展是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实践探索创新而来,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强调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安全、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辩证关系。做好和平发展话语的构建与传播可以从其理念基础、话语内涵及相关实践入手,以更好地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使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话语,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更好地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价值与实践影响。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和平发展 国际传播 话语
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①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历史上各西方大国的现代化,具有自己的特色和本质要求,也具有自己的明确目标和实现路径,一个突出特点是走和平发展道路,其本质要求之一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是中国基于自己的思想理念和多年實践,不断探索、创新的结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借鉴,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体系,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陈旧认知。做好和平发展的话语构建与国际传播不仅可以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也可以在全球层面更好地彰显其理论价值与实践影响。
一、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点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不断摆脱落后状态的持续进步过程,②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的综合发展和变化过程,体现在多个层次和维度。由于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发展目标不同,各国追求和实现现代化的标准、模式、路径和手段也理应不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在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对现代化的追求更是如此。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积极学习、总结、借鉴人类以往现代化的合理、先进经验,同时具有自己的特色和本质要求。
1.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过程是和平的,和平也是追求的目标
尽管西方现代化在推动人类发展和文明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历史上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推进过程并不是和平的,也不是互惠的。一些国家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实力不断扩张,并依靠一些强制性实践来维持,如蓄意削弱他国的工业化、强行占有别国的土地和资源等。③这些强制性实践使一些国家获得了高额利润,实现了财富积累,但也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经受了被掠夺、被殖民的痛苦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国家快速上升为世界的中心国家,而一些国家则被边缘化,进而在世界上产生了“中心与边缘”“文明与非文明”“西方与非西方”等的二元划分,也形成了对立结构明显的主导叙事。正如有学者所强调的,全球现代性是建立在印度的纺织品、中国的陶器、非洲的奴隶以及殖民劳动力的基础之上。④中国对现代化的尝试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屡遭外来侵略,受到西方现代化强烈冲击的过程中开始,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尝试、探索甚至失败,最终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在建国初期的贫弱之时,还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崛起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和平方式和手段追求自己的发展,以实现和平为目标,追求的目标、路径、过程、手段都是和平的。
2.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实现自身发展,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对现代化的追求是在经受与西方国家差距不断拉大的过程中开启和推进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方面基础薄弱,一穷二白。在实践中,中国追求现代化最首要的目标是发展自己,改变落后状态,解决不同时期中国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的八大指出,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中国开始了“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明确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⑤,中国进一步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从以上可以看出,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体现了中国特色和中国实际。从毛泽东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所强调的,“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⑥,邓小平强调的中国所走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定为中国在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再到党的二十大所强调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都体现了中国以发展为核心对现代化的追求。在发展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强调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高质量发展,尤其强调要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⑦同时,中国也不断强调要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合作发展。
二、和平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色既是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的借鉴与反思,也是基于中国本身的探索与创新,和平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色,有其独特内涵。明确和平发展话语的内涵首先需要清楚其理念与实践基础。
1.和平发展是基于中国坚持和平的理念传统和中国的和合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深厚的文明底蕴,也孕育了很多优秀的思想智慧,塑造了中国的思想理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处事之道。中国文化一直突出和合特色,强调“和合共生”“禮之用,和为贵”“国虽大,好战必亡”。这些理念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协和万邦”。这些也塑造了中国的秩序观和天下观,不仅体现了对和平、和谐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国文化所强调的胸怀天下的责任感。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各国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受这些理念影响,中国的辩证思维方式一直强调互存、互依、互容,认为万物的状态是和谐,不是冲突,即使遇到问题或困难,首先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中国追求和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同样如此。
2.和平发展是基于中国长期的实践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是在积极学习、借鉴各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并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的过程。⑧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了无数次外来侵略和国内动荡,深知和平的可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⑨中国式现代化抛弃了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发展现代化的老路,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和平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关于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三个世界”理论、不称霸、不结盟、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和谐世界等,这些都与和平发展紧密关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就发展而言就是建设普遍繁荣的世界,远离贫困,各国共同繁荣,同舟共济。近年来,中国不断总结和平发展经验,及时向世界阐明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与实践。自2005年起,中国陆续发布《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和平发展》《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等白皮书,系统总结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过程、发展成就及世界影响。
三、和平发展话语的国际传播
无论是现代化这个概念本身的提出,还是对现代化的追求和实现过程,西方各大国都走在了前列,也影响了相关话语、实践标准,甚至是知识体系。中国在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现代化的一些共同特征,同时也是中国基于本国国情和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做出的选择,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体系。如果要让世界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中国式现代化,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至关重要。“和平发展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导话语之一,做好其话语构建与国际传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做好和平发展话语理念基础的传播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受中国和合文化的影响,其中包含的文化理念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蕴含了很多中国思想传统、价值理念等隐性内容。其他国家与中国的文化背景不同,经历经验不同,如果对中国坚持和平发展背后的文化理念不清楚,就很难真正理解中国和平发展的选择及其真谛。而人们对任何事物的理解经常要依赖既有认知基础,既有认知基础不同会导致“同样的话语,不同的理解”现象的出现,⑩对于一些抽象的理念性内容更是如此。因此,在进行国际传播时,首先需要讲清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思想、价值和传统,包括受此影响形成的世界观、天下观、国家观、文明观、价值观、义利观、历史观、交往观等,为国外受众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话语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色奠定一个认知基础。
2.做好和平发展话语内涵的国际传播
和平发展话语包含了很多深层次的理念和主张,其内涵重点可以从以下三对关系来理解:
一是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通过维护世界和平为国家发展塑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坚持没有和平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从未主动挑起过战争,从未侵占过别国的土地,一直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11也正因为正确认识了和平与发展的关系,中国才坚持摒弃“国强必霸”的老路和“零和博弈”的陈旧思维,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二是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重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认为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同时,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能力,推进国家安全思路、体制、手段创新,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12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一个国家要发展好,首先要保证国家安全。此外,一个国家的安全问题很容易外溢到其他国家,甚至产生全球影响。中国在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共同消除引发战争的根源,远离恐惧,实现普遍安全。只有这样,各国才可以具备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其次,发展是很多安全问题的根源,无论是国内层面,还是国际层面,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与发展相关,难民、恐怖主义、环境问题等很多是由发展问题所致,发展问题解决好,很多安全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中国这些年一直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在国内坚持贯彻总体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在国际层面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把全球发展与全球安全视为当今世界的核心议题。
三是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世界的和平发展之间的关系。一个国家的和平发展与世界的和平发展高度统一,二者相互影响。“中国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13在过去这些年里,中国一直在与世界的联系互动中发展,一方面向世界学习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经验,不断提升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努力融入全球化大潮,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而发展了自己。中国的和平发展使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另一方面,中国也以自己的和平发展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力量,积极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与各国分享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为世界发展贡献力量,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稳定力量和塑造力量,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发展贡献者。正如《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所强调的,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路子,中国的和平发展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注入了正能量。14例如,中国一直为全球减贫贡献中国力量,在实现自身发展、消除贫困的同时,积极推动南南合作,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对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提升其发展能力。无论是中国推动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还是提出的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正确义利观、安全观、全球治理观、文明观等新理念新倡议,都为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3.做好和平发展话语实践的国际传播
任何理念和话语的传播必须有大量的实践做支撑。而对于国外受众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不同国家之间人们不仅文化背景不同,言语习惯、行为方式也存在差异。中国文化一直主张谨言慎行,语言风格时常比较含蓄,有时更注重宏观内容的表述。在进行国际传播时需要充分考虑中外语言习惯差异和认知差异。针对“和平发展”,要多进行相关的实践传播,多讲述易懂、易记、易引起共鸣的具体事例、案例,这些对于国外受众而言更容易理解、接受。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实践不断丰富的过程,积累了大量可以讲述的和平发展故事。国内层面,无论是国内的经济发展,还是脱贫攻坚、教育改善、能源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有很多实践可以对外讲述。国际层面,围绕中国的维和、对非援助、“一带一路”建设、“全球发展倡议”等也有很多实践需要总结凝练。如果说“和平发展”话语的理念和内涵是枝干,那么做好相关实践的传播就可以使其枝繁叶茂,中国的和平发展叙事才可以更加丰富、生动,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好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和叙事体系。
孙吉胜系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基地首席专家
「注释」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
②代玉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三重维度及其系统构建》,《求索》2023年第1期,第40页。
③[英] 巴里·布赞、乔治·劳森:《全球转型:历史、现代性与国际关系的形成》(崔顺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2页。
④Eric Wolf, 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pp.3-4.
⑤《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第1版。
⑥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 6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第 350 页。
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人民日报》2023年2月2日,第1版。
⑧习近平:《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求是》2023年第1期。
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 年,第 23页。
⑩关于“同样的话语,不同的理解”,可参见孙吉胜、何伟:《国际政治话语的理解、意义生成与接受》,《国际政治研究》2018年第3期,第38-62页。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2011/Document/1000032/1000032.htm,2011年9月6日。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第 390 頁。
13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年,第78-79页。
14《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http://www.scio. gov.cn/zfbps/ndhf/39911/Document/1665428/1665428.htm,2019年9月27日。
责编:吴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