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体思想研究
2023-05-31张振
张振
【摘要】王阳明“心之本体”即心体是理解王阳明学说的核心所在。学者多有研究,但研究结论的最简归约却较少注意。王阳明主要用四种形式对心体阐明:“心体即是天理”“心体即是良知”“心体以感应万物的是非为体”“心体无有作好无有作恶方是本体”,此四种解释均指向“理”或“人人所共同具有的是非之心”。将王阳明的多种的关于心体的解释归结为天理固无差错,然此一做法给人难以理解之感。有鉴于此,将王阳明的心体归结为“人人所共同具有的是非之心”为佳,这样我们容易理解王阳明的心体之义,又可以使我们有下手处来践行王明明的心学理论。
【关键词】王阳明;心体;是非
【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5-004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5.016
王阳明明确主张,“须于心体上用功,此是为学头脑处。”这是阳明学的血脉所在。很多学者亦指出了这一命脉,如杨国荣教授指出“首先应当注意的则是心体的概念”,胡水君研究员也强调心体“可谓阳明学的根本所在”。理解阳明学,须从心体着手,这样才能不失理路,更有助于理解王阳明及其学说。
学界认为“心之体”其义有二:(1)“性”是“心”之所以为“心”的依据;(2)“心”本身的状态。前者与道德论有关,后者则与生存论有关。[1]216-217在此基础上,张培高教授认为,这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心”可以称之为“道德的存在”。“心之体”在《传习录》中共出现了7次,可分为三类:(1)“无善无恶心之体”;(2)“性是心之体”;(3)“中……既以属心之体,则良知是矣”。后两类显然是道德论意义上的。[2]65学界研究多有涉及阳明“心之本体”研究,但是专门以“心体”为主题研究的文章却没有那么多。究其原因,正如胡水君研究员指出的,王阳明著述中与心体相关的内容,往往显得幽晦难解,难做细究,甚至导致误判。[3]1
鉴于此,将阳明的“心之本体”思想分项论述,再将每一项结论放在一起,归纳出一个可以同时满足每一个论述心体的分项。这个最大公约的表述,以最容易理解的形式呈现,有助于人们践行阳明的心体的思想。
一、心体以感应万物的是非为体
阳明的“心之本体”即心体,从宇宙大道的视域审视,心体其实是“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4]100心具有感性感应万物和理性判断万物的功能,心本来是没有本体的,阳明直言“良知本体原来无有”,我们将心设想成是有本体的,仅仅是为了言说的方便。这意味着心体包含有感性和理性的功能,杨国荣教授在谈及阳明的心体时,曾指出“心体是以理为本,又内含感性之维,它在总体上表现为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这样,心体对限制理性的过度专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5]270-271心有感应万物、认知万物且有判断万物是非的功能,心体应当是指心的认知与是非判断的功能,当然包含价值的判断在内。杨国荣认为阳明的心体“它内在的渗入了人的价值追求,并相应地包含了情感等内容”[5]277。
心体具有感应、认知判断万物的功能,如果依据每个人心体的主观判断,那岂不会产生人人“自以为是”的结果?我们认为在心体的感性感应领域,心体感受具有“自以为是”的多样性,这也符合人的现实性。然而,阳明对心体感性领域“自以为是”的现象有所批评,他说:“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4]27阳明意在引导人们由心体的感性之维迈向心体的更高层次即理性之维,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感应万物的维度。基于此,他指出心体在判断是非善恶的理性之域,不能以自己个人感性的喜怒好恶、名声功利作为判断标准,而应当以天理作为判断的标准。
二、心体即是天理
卢盈华教授研究认为,王阳明的“理”(122条)、“道”(31条)指向的是道德与价值意义上的应当;以及“理”是由适当的道德情感开显出来。所以,无论是以“天理”说心体,还是以“良知”说心体,阳明本质上强调的都是情感活动及其所开显的价值。[6]23-24此种观点,将天理落为适当的情感活动,似乎忽略了心体的理性判断之维。
阳明说“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原不动。”[4]23“心之体即是天理”[4]54“这心之本体,原只是个天理,原无非礼。”[4]33-34阳明对天理作何理解呢?他说:“心就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这性之生理,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口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那天理发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4]33-34“心就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句话中“能”字要特别注意,“能”是使身体器官起视听言动作用的意思,它有发动某种功能的作用。因此,根据阳明所说则不难理解,在阳明那里,心具有发动身体各种功能的作用,用图式表示为:心=发动功能=性=天理。因为“性”具有发动功能,所以阳明才接着说“有这个性才能生”,这确切地说明了心体或心性具有自己给自己提供照看万事万物动力的能力。“性之生”这种道理即称为仁,可表示为:性之生=仁、天理发生=仁、心之生=仁。这种理解符合儒家“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仁境意蕴,亦可明了仁境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生发过程,有生生不息之美意。由上可知,天理(心体、性)是身的自然发动功能或主宰一身的功能。
天理有哪些特点呢?阳明对心体的特点有多次的描述,云:
“天理只是一個,自然不动,感而遂通。”[4]54
“天理只是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4]54
“心之本体,是寂然不动,自然感而遂通,自然物来顺应。”[4]21
“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4]113
根据阳明所言可知,天理有两个特点。这里容易产生“天理只有一个”的误解,阳明本意是说天理只是一个“自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功能发动状态,而不是在强调天理只有一个。
天理的第一个特点,心体是寂然不动的。心体有判断是非的认知功能,既然有认知判断功能,就一定会有所思有所虑,怎么可能不动呢?阳明亦曾考虑到了这一问题,并指明,心体无所出入(寂然不动),人之思虑是有出入动静的,云:“心之本体原是无出入的,若论出入,则其思虑运用是出。”[4]17所谓心体寂然不动,换言之便称为静或定,即是阳明所理解的“无欲故静,是静亦定,动亦定,‘定字主其本体也。”[4]85言及静定,便涉及了功夫,阳明在回答学生黄澄“何者为天理?天理何以谓之中之问时,便申说,“中只是天理,去得人欲,便识天理,天理无所偏倚。”[4]22又说“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在阳明看来,“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4]26人欲去后,心体则无所牵扰,无所歉馁愧怍,不为外物所牵所累,达到心体自作主宰的境界,也可理解为佛氏的“无所住而生其心”。
天理的第二个特点,心体感而遂通。“感”字凸显出了感照的感性之维,“通”字描绘出了融会贯通的理性之域,由“感”进展到“通”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心体皦如明镜,可以随物现形。当事物没有被明镜照见时,明镜是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的;当心体照见了事物时,则心体可以感照事物、认识事物。阳明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4]100。心体照看花草,花草的颜色一时明朗起来,此时便是心体与万物感照遂通之时。阳明所主张的心体“有事时感而遂通”的特点也为“事上磨”的功夫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心体无有作好无有作恶方是本体
心体无有作好无有作恶方是本体。[4]32心体自然没有形下善恶的区分。但阳明云:“良知本体原来无有,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何物不有?”阳明将本来无有的心体比喻成太虚,太虚中有日月星辰,风雨露雷,阴霾饐气等。阳明本意是把心体比喻成宇宙,是为了如画一般地展现心体具有像宇宙一样的照看生发运行的功能,而不是意在说明心体中含有万事万物。
心体原是没有形下善恶区分的,所谓“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4]27“性之本体是无善无恶的”[4]107“无善无恶是心之体”[4]109。然而人们常常“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4]32不知“善恶只是一物”,误以为“有一个善,又有一个恶来相对”[4]90,所以往往执着于自己的私意去好善恶恶。因为常人心中有个私意在,便根据声名利禄、好恶喜怒、意必固我,而区分出善恶好坏,追求由私意出发而判定的善正和恶坏,结果必然是善正未必是真正的善正,恶坏也未必是真正的恶坏。
阳明对仅仅凭借个人主观好恶所判定的善恶是非的行为,持明确的批判态度,他认为对此应当有所矫正。云“不作好恶,非是全无好恶,谓之不作者,只是好恶一循于理,不去又着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恶一般。循理便是善。”[4]27我们在思虑与行为中,若能依理而思而行,同时又没有一分自己好恶的执着,阳明便称这是“不作好恶”的行为。孙国锋认为,“循理”的“善”具体展开为“草有妨碍,理宜去之,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动气”的恶具体展开为“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很明显,“循理”的基本特点就是“不着意思”[7]59-60。可知,“无有作好无有作恶”是一个较为夸大的说法,其本意是指心体循于理,不因私意而被万事万物所累,即不累心。
阳明认为“至善者,心之本体。”[4]90“至善者,心之本体也。”[4]110阳明主张“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又提出“至善是心之体”,他的这两种看法似乎有所抵牾,又该做何解释呢?有两种思路。其一,在阳明看来,“心之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谓之恶者本非恶,但于本性上过与不及之间耳。”[4]90又云“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4]18善恶是一物,不是一对相互对立的事物。无善无恶意在阐明循于理,不作好恶;阳明理解至善时说“循理便是善”,“善念存时,即是天理。”[4]18可见,阳明“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和“至善是心之体”的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一致的,都指向循理。衡量善恶的标准是中或理,阳明强调“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4]18“中”是因时因地因事制宜的,有实事求是、与时俱变的意思。其二,如张培高教授从体用的思路出发指出,言“至善者,心之本体”是从本体上表述“心体”是善的且是最高的善;“无善无恶心之体”的“善恶”则是从用上说的。[2]65-66如此,两者之间亦不矛盾。
四、心体即是良知
吴震教授从良知独知、自知、自觉、一念及良知无知等层面解析了阳明的良知,并指出,良知已不再是单纯地作为是非之心的道德意识,自反性意识成为良知本体源源不断的动力所在。[8]22我们认为是非之心可以指向道德意识,亦不能缺少认知判断和价值判断,心体是集道德意识、认知判断、价值判断于一体的。
阳明说“良知者,心之本体。”[4]57良知又是什么呢?阳明反复申说“良知即是道”[4]64“道即是良知”[4]94“道心者,良知之谓也。”[4]48“天理即是良知”[4]102“良知即是天理”[4]67“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4]74“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4]103。可以确定的是,在阳明那里,良知是天理、是道,或者说是人人所共同具有的是非之心。这个良知或是非之心,是心之本体,所以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4]6良知是“人人所同具者也”[4]58,所谓“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4]69良知是“浑然一体”[4]59“寂然不动”[4]58“本自宁静,本自生生。”[4]62“本来自明”[4]63的,又是“寂然感通”[4]59的,它又如“明镜之悬,常觉常照”[4]69,而善恶自辨。韩国学者徐大源认为“良知来自心体,而有心体自然有良知,心体因良知发其光,心体只能说明本体,而良知则本体与功夫兼而有之,因此,阳明说的良知,有时侧重于本體,有时侧重于发用。”[9]10阳明云“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现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至善之发现,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而即所谓良知也。”简言之,阳明认为,人的真诚恻怛地展现即表现了良知,良知发现出来就是集道德判断与认知判断于一体的“是便知是,非便知非”。
五、结语
通过分析得出如下分项:
第一项,“心体以感应万物的是非为体”。心体在判断是非善恶的理性之域,应当以天理作为判断的标准。
第二项,“心体即是天理”。天理是身的主宰一身的功能。
第三项,“心体无有作好无有作恶方是本体”,其本意是指心体循于理。
第四项,“心体即是良知”。良知是天理或者说是人人所共同具有的是非之心。
上述关于阳明“心之本体”的四个分项均指向“天理”,即可得出如下的结论:
一,王阳明的“心之本体”即心体,以天理为其内在本质,在此意义上,心体等同于天理。
二,心体是人人所共同具有的是非之心。
三,心体是身的主宰一身的功能。
关于阳明心体的三种表述中,我们更倾向于第二三种表述,因为第一种表述终究有形而上的不易理解的障碍存在,而后两种表述却有“大道至简”的优势。
阳明通过天理、道、良知、是非、乐等概念多方位多角度地来阐明心体,并认为:心体是人人所具有的自然感应万物、认知万物、判断万物是非的功能,是个“人人所同具的是非之心”。通过对阳明心体的剥解,发现阳明心体最终指向了“是非之心”,此种理解,或许有从理性之维落于感性之域的倾向。那么阳明的“是非之心”有什么真实意蕴呢?其对孟子的“是非之心”在继承和发展上有哪些差异呢?这也是对阳明心体阐明之后涉及的另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究。
参考文献:
[1]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的哲学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張培高,吴喜双.“至善者,心之本体”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紧张及其和解[J].哲学动态,2021,(8).
[3]胡水君.阳明学中的道体[J].学术探索,2021,(3).
[4]王守仁.王阳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6.
[5]杨国荣.国际儒学研究(第二辑)[C].北京:国际儒学研究,1996.
[6]卢盈华.天理在王阳明哲学中的定位[J].南京社会科学,2021,(8).
[7]孙国锋.“本体——功夫”视域下王阳明心体的二重路向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8,(11).
[8]吴震.王阳明的良知学系统建构[J].学术月刊,
2021,(01).
[9]徐大源.试探阳明之心体与善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
作者简介:
张振,男,汉族,河南卫辉人,南阳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先秦哲学、宋明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