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物品语义化看传统中国之“芍药”

2023-05-31李燕萍王玲娟

今古文创 2023年5期
关键词:恩情调和芍药

李燕萍 王玲娟

【摘要】芍药是传统中国男女互赠以“结恩情”之花,作用类于现代之玫瑰。本文从《佩文斋广群芳谱(外二十种)》和北京语言大学BCC现代汉语语料库梳理出诗歌中的芍药,从芍药别名得名之由和物品语义化发展规律进行探讨,发现芍药的别名婪尾春和小牡丹语义化过程。芍药是恋人离别时的情感投射,可作“调和”语义之用;同时,芍药在诗歌中比作君子,是对《楚辞》意象的传承。

【关键词】芍药;语义化;恩情;调和;君子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5-00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5.0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唐前传世文献中的艺术器物研究”(项目编号:20FYSB039)。

物体语义学研究物体如何变成具有意义的符号,物品的意指系统包括能指和所指,意指即能指和所指间的关系。“自人类社会存在以来,就开始了对实用物品的语义化,物品在被运用的同时也逐渐地被赋予了相应的符号意义。”[1]

传统中国文化下,芍药在花卉中占有一席之地。从物品语义化可以回溯古人如何理解芍药这一历史存在。芍药别名体现了造词活动中有理性中的任意性,因为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认识芍药。

一 、中国古代“芍药”别名的語义化集合

物体语义学认为,同一物质承载的能指类的符号集合,称为典型符号。人们从芍药姿态认识芍药。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芍药,犹绰约也。绰约,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2]芍药开花姿态像牡丹被叫“小牡丹”,秋天干枯仿若没有骨头,又被称为“没骨花”。与其他花相比较,被称作“娇客”和“近客”。

人们从芍药的香气认识芍药,先秦起,芍药作为香草被称作“挛夷”“辛夷”等。还从芍药开花的时节认识芍药,将其称为“婪尾春”“余容”。人们从文化内涵理解芍药,《诗经·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体现了其经典内涵。人们从功能理解芍药,最早词形“勺药”,因“制食之毒,莫良于勺,故得药名”(宋·罗原《尔雅翼》)。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认为“勺药”是“适历”的音转,读若酌略,匀调之意[4]385,或是由于其根可调和味道的缘故。“解仓”等别名,今已不知得名理据。“杨花”“白犬”等名,得于芍药著名于扬州如牡丹著名于洛阳和白犬入地挖出芍药的缘故。此二名皆与芍药的相关之事物有关。

物品语义化的意指系统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前者对应所指,后者对应能指。意指是能指和所指结合一体的过程或者两个者间的关系,意指产生符号。

一个意指系统可能成为另一个系统的一部分。芍药被称“小牡丹”,语料库检索发现,凡开花姿态类于牡丹的,都可叫“小牡丹”。如:

(1)佛桑又有殷红、水红、黄、紫各色,花比朱槿差小,称小牡丹。(清· 屈大均《广东新语》)

(2)云袂飘摇翠佩环,仙姿绰约紫霞冠。虽然谪在西风里,合作人间小牡丹。(清《全宋诗》)

中国人把牡丹看作富贵吉祥的象征,实则芍药之文化渊源要长于牡丹。郑樵《通志略》“不知牡丹初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5]386。只不过由于“牡丹晚出,唐始有闻,贵游竞趋,遂使芍药为落谱衰宗云”[5]386。牡丹和芍药外表相像,“芍药”曾指的是两种植物,这本是一个的意指系统,两种花因相似的地方而被归为一类,后分“芍药”与“牡丹”,分出了两个意指系统,这是人们认知发展的结果。

“小牡丹”作为“芍药”的能指,处于两层意指系统中。“牡丹”一词对应的现在所熟知的那种花卉植物,这是第一层意指系统。后来牡丹在个别语境中有了对芍药的能指作用。牡丹变成了能指,而芍药变成了所指,这是第二层意指系统,是含蓄意指。接受信息的人要知道两者之间形态的相似性和中国人非常喜爱牡丹,才了解其中关系。芍药开于春末,语料库检索“婪尾春”的相关语料,发现芍药“婪尾春”别名与酒有关。如:

(3)桑维翰曰:“唐末文人有谓芍药为婪尾春者。婪尾酒,乃最后之杯,芍药殿春,亦得是名。”(宋·陶谷《清异录》)

(4)庄妃年逾花信,正是婪尾春风,天子多情,佳人擅宠,恰似一对好凤凰,演出两度风流事,这且不必琐述。(清·蔡东藩《明史演义》)

(5)唐人名酒以春,义取《诗》之春酒,如土窟春、石梁春、婪尾春之类是也。(清·沈自南《艺林汇考》)

“婪尾”作动词,意为“酒巡至末座”,“婪尾春风”指女子最美的年华。芍药别名“婪尾春”源于婪尾酒,故婪尾春不仅指花,还指酒,“春”可以指代酒。这里第一层意指系统是“婪尾酒”意指“酒巡至末座”,前者为能指,而后者为所指行为或物品。“婪尾春”后成为芍药的能指,是第二层意指系统,这里有两种可能发生的过程。第一种情况是,借取“婪尾酒”中“活动末尾”这一义素与“婪尾”这一词形,移至“春天”这一中心作为限定,形成“婪尾春”这一能指。第二种情况是,“婪尾春”本指酒,由于“春”的多义性,整个借来用以指代芍药。

二、传统中国“芍药”之“君子”语义

袁行霈(2009)提及物象的构思受到审美经验的筛选与思想感情的化合点染,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才是意象[6]。

王晓春(2007)指出,先秦至秦汉,“香草”为芍药的主要表现意象[7]。李时珍记“夷者荑也。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8]芍药带“夷(荑)”的别名,强调芍药之香气。楚人崇香,《楚辞》的芍药与其他香草一起,作为象征美德或君子意象为诗人所运用。屈原《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畦留夷与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是崇香的楚人对客观物象的筛选与构思。“君子”成了所指,“芍药”成了能指,二者之间的关联是由香气建立的,是古人对香气特别的理解产生的。

到唐宋时期,诗歌中的芍药依然有君子的语义,如张九龄《苏侍郎紫薇庭各赋一物得芍药》“孤根若可用,非直爱华滋”[5]394,诗人不仅表达自己有美德,还像芍药根有用途一般有才华。柳宗元《题阶前芍药》“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5]391,诗人闻到这香气就感到亲近。韩愈的《芍药歌》“温馨熟美鲜香起,似笑无言习君子”[5]392,直说芍药是无言的君子。

芍药坚收根本的特点与芍药的君子语义建立了隐喻联系。有人偏爱牡丹而贬低芍药,也有人认为芍药牡丹不相上下,如马祖常《芍药》“诗人莫咏扬州紫,便与花王可颉颃”[5]396有人因芍药“独得天然”而不屑牡丹。如袁桷《新安芍药歌》“洛阳花枝如美人,点点不受尘土嗔……那如新安红芍药,透日千层红闪烁,碧云迸出紫琉璃,风动霓裳凝绰约” [5]393。牡丹不如芍药灵动大方,甚至是轻浮的,韩琦《和袁陟节推龙兴寺芍药》“洛花年来品格卑,所在随人趁高价,接头著处骋新妍,轻去本根无顾藉……广陵之花性绝高,得地不移归造化”[5]392。牡丹轻易地抛弃自己的根本,芍药不仅有可用之根,还能守住根本。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楚辞》表现手法的一种传承。

三、传统中国“芍药”之“恩情”语义

相恋男女互赠植物定情,体现了古代遗赠之风。杨文娟(2003)指出,先民认为花草具有神秘的作用,心思可倾注于花草中,凭“接触律”与受赠之人产生心灵感应[9]。花草不再是简单的视觉可见者,而开始了语义化。

离别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难言和难舍之情需要一个物品来投射。《诗经》“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郑玄“士与女往观,因相与戏谑,行夫妻之事。其别,则女赠芍药,结恩情也”。“药”与“约”上古音相似,程慧荣(2020)认为“芍药”谐音“妁”,体现士与女相约结为夫妇的意蕴[10]。所以芍药被赋予作为“离别”“约定再见”和“结恩情”等内涵的投射物,“结恩情”的抽象观念成了所指。人们这天焚香熏草药沐浴以去邪求祥,赠予对方香草芍药也有祝福对方健康平安的意蕴。

芍药最早的品赏功能促进其语义化。芍药的香气可促进爱情的产生。何炜(2000)指出香草具有情爱引诱的特性,香草的气味可以刺激头脑中氤氲的感情产生[11]。芍药开花守信的特性被视为一种优良的品质。魏晋女诗人辛萧《芍药花颂》称赞芍药“曾不踰时……应期秀吐”[12]。男女互赠此花就体现忠于爱情的品质,和守约再见的向往。

所指依赖于信息的接受者,每个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情境。《溱洧》后,“结恩情”是个易传受的语义信息,语料库检索别名“何离”“将离”的相关诗歌和语料。如:

(6)与君作别难成醉,欲赠将离始觉贫。(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

(7)人言花似征鞍色,嫩紫茸茸个样奇。不道征鞍似花染,临岐聊欲问何离。右鞍紫,原注诗云赠之以芍药,芍药一名何离,赠以此者问何故离别。(宋· 刘才邵《檆溪居士集》)

友人离别亦可赠芍药,把不舍的心情注于一朵“将离”之花,既肯定了“将离”的内涵,也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之际强烈的伤感之情。“临歧聊欲问何离”解释为“赠以此者问何故离”是赠予“何离”并问之“何故离开”一定程度上把离别场景双方的所言所想具象化了。

四、传统中国“芍药”之“调和”语义

物体语义学认为,功能充斥着意义,使语义化发生。芍药具有调和功能,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曰:“勺药又为调和之名。”明代僧人德祥《芍药》“玉阶宜有此花开,金鼎调香宰相才”[5]399,赞赏芍药一花既可以做调料,又有为相的品质。

汉代枚乘《七发》记载“于是使伊尹煎熬,易牙调和。熊蹯之胹,芍药之酱……此亦天下之至美也。”[13]芍药做成酱料是因为其根解毒之作用,罗愿《尔雅翼》言“……其根以和五脏,制食毒。古有芍药之酱,合之于兰桂五味,以助诸食,因呼五味之和为芍药,七发曰‘芍药之酱。”[14]芍药可指五味调料的总称[3]385。

芍药及其别名一般作为名词使用。许嘉璐(2016)提及,至汉代,人们开始以“勺(芍)药”一词来指“调和众味”这一概念[15]。芍药获得了一个新的语义“调和”,扩展了芍药这一能指的所指范围。

郭焰坤(1999)指出,实体名词或动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之间的联系, 是客观事物与它的运动方式之间的关系在语言中的反映[16]。芍药的对应的实体义素为某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而对应的一系列的动作义素,包括“芍药用于饮食以调节”这一功能。王充《论衡·谴告》“时或咸苦酸淡不应口者,犹人勺药失其和也”[17]和萧邺《岭南节度使韦公神道碑》“京师称难治者……公能勺药其间,安然无一事” [18]体现了用芍药表达调和的功能。“勺药其间”中的芍药便成了动词,意指“人能在事务中进行调停处理”。“犹人勺药失其和也”中的“勺药”意指“调味”的操作之意,也是用作动词。“调和”是芍药实用功能最能直接反映的语义之一。

五、结语

芍药不同的别名,体现看待其角度的不同。有的侧重功能,有的侧重外表,而有的侧重内涵。其中一些命名理据又体现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婪尾春”既现喜春、惜春之情,又现珍惜时光的内在逻辑。“小牡丹”可窥见中国人对牡丹之喜爱与花卉之审美。芍药作君子之语义,发端于《楚辞》,源于对芍药的品赏功能,成于古人对香气独特的解釋。芍药作“结恩情”观念之代现物,与祓除不详的功能有关,始于《诗经》,是文人共有的语义知识。芍药 “调和”的语义,是其食用功能的直接体现,是由物至人的人文化运用。芍药被纳入文化的编码后,它不仅是作为一种植物存活于土地上,而是开始作为一种可言物,供古人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

注释:

全文以数字加括号连续排序者,皆出自BCC语料库。

参考文献:

[1]钟晓文.符号·结构·文本——罗兰·巴尔特文论思想解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108.

[2]李时珍著,刘衡如,刘山永校注.本草纲目:新校注本(上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589.

[3]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辞源:修订本第1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荀恩东,饶高琦,肖晓悦等.大数据背景下BCC语料库的研制[J].语料库语言学,2016,(1):93-109+118.

[5]汪灏,张逸少,刘灏等.佩文斋广群芳谱 外二十种 第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6]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4.

[7]王晓春.论传统文化中芍药花的文化意象[J].艺术百家,2007,(S2):49-51.

[8]李时珍著,刘衡如,刘山永校注.本草纲目:新校注本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1300.

[9]杨文娟.《溱洧》“赠之以芍药”解[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38-41.

[10]程慧荣.《诗经·溱洧》“赠之以勺药”小考[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4):14-20.

[11]何伟.香草:一种意指解读[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70-72.

[12]欧阳询.宋本艺文类聚(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2071.

[13]萧统著,于平,马云华,么书舜等注.昭明文选:第3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373.

[14]罗原著,石云孙校注.尔雅翼[M].合肥:黄山书社,

2013:31.

[15]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97-98.

[16]郭焰坤.古汉语名词活用的语义解释——兼与张伯江《词义活用的功能解释》一文商榷[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4):75-78.

[17]黄晖.论衡校释: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635.

[18]董诰,阮元,徐松等.全唐文:第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521.

作者简介:

李燕萍,女,壯族,广西南宁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级汉语国际教育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王玲娟,女,湖南安仁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古代典籍词汇与文化、古代艺术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恩情调和芍药
大地恩情
芍药鲜切花 美景变“钱”景
陆抑非《芍药》
五味调和醋当先
美丽芍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老师的恩情
从“调结”到“调和”:打造“人和”调解品牌
调和映照的双Lipschitz性质
父亲的恩情重如山
芍药为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