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徽因对禁婢运动之反思
2023-05-31黄思睿
【摘要】《梅真同他们》是林徽因创作的唯一一部戏剧,林徽因研究对其言之甚少且局限于文本内部。本文将文本放置于社会历史背景中,分析林徽因对底层女性心理矛盾之悲剧的刻画及对禁婢运动的反思。该剧的创作体现了京派同人的社会和艺术理想,但因其生活局限,仍是“窗子以内”的。
【关键词】林徽因;戏剧;禁婢运动;京派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5-000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5.002
對林徽因文学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诗歌和小说研究,鲜少人记得她曾于1925年参加余上沅、闻一多等留美学生组织的“中华戏剧改进社”,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学习舞台美术的学生①,始终是一个戏剧爱好者,对于其唯一的戏剧作品《梅真同他们》关注甚少,目前对该戏剧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女性悲剧/女性意识”的框架当中。本文尝试将该作品放到其所产生的具体历史语境中探究其问题意识。
一、《梅真同他们》之发生
《梅真同他们》是林徽因连载发表于《文学杂志(上海1937)》第一卷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的四幕剧剧本,本应该在第一卷第四期登载第四幕,但因1937年六、七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前往山西五台山地区考察古建筑,“第四幕稿未能按时寄到,只好暂停一期” ②182,加之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29日平津沦陷,此后《文学杂志》被迫停刊,《梅真同他们》永而未竟。
剧本聚焦于最近一个冬天的寒假里的三天之内,地点主要是李家三小姐、四小姐公用的书房。讲述了一名受过学校新式教育、一定层面上接触了解社会问题的婢女梅真在一个充满新旧思想冲突的大家庭中的生活,剧本由一场为迎接李家二少爷李靖工作归来而举办的聚会展开叙事,通过聚会的筹备而牵引带出的几个不同身份不同来历的青年人之间的复杂情感纠葛。
本文尝试去分析讨论社会历史乃至文本创作的背景,这是因为剧本并未标明故事发生时间和写作时间,笔者在此做个尝试。
首先是故事的发生地问题。该剧本第一幕发表于1937年5月1日的《文学杂志》创刊号,根据当时编辑助理常风的回忆“大家都想刊物能早日出版,一致同意创刊号五月一日出版。朱先生又提大家注意,三月十五日即须编好付印,请大家尽早准备稿件,介绍好的稿件,并要准备好两期的稿件才能付印” ③77。同时期,林徽因的短篇小说《绣绣·模影零篇之四》初刊于1937年4月18日《文艺副刊》第352期文末署写作日期为“廿六,三,廿”(1937年3月20日),据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测《梅真同他们》第一幕和第二幕的写作应至少是在1937年2月至3月15日左右。这段时间林徽因一直居住在北平总布胡同3号。在剧本当中,一共出现两次使用插销式电话拨打电话的场景:第一次是第二幕里电料行掌柜宋雄给店里打电话“东局五〇二七”、第二次是第三幕里李文娟给唐元澜打电话“东局五三四〇”。这里的东局应该指的是当时北京的东单电话局。电话号码在清末以四位数为主,民国时期大多为四位数,也有出现三位数的,到了20世纪10年代末20年代初开始出现带汉字的电话号码。在20世纪20、30年代,东单电话局主要服务范围在北京东部网通,覆盖范围内的电话号码多为“东局××××” ④。由此,笔者大致推测该故事发生地为北平。
其次是故事的发生时间。在第一幕四小姐李文琪与梅真讨论梅真的继续上学的时间问题时,梅真面对文琪提议她晚上读书和给她礼拜六礼拜日的假,戏谑地回复到:“我还放什么假?要给我,干脆就给我礼拜一,像中原公司那样……” ⑤155梅真日常的娱乐主要是去对门找陈家少奶奶打牌,生活观察是相对闭塞的,据此,笔者推测梅真所言的“中原公司”应指北平王府井大街的中原公司。此外,剧中李家三小姐李文霞是宣传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普罗派,关心社会底层劳工问题。故笔者推测梅真之故事的发生至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二、梅真的悲剧与禁婢运动
那么,20世纪30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从而驱使林徽因“由于我迫切需要表现它,是我所发觉或熟知的,要么我经过思考才了解到的,而我又十分认真、诚恳地想把它传达给旁人的” ⑥而创作叙写这样一位婢女梅真的悲剧故事呢?其实剧本在第一幕借大小姐李文娟之友张爱珠之口就已然道出林徽因创作剧本的直接动因—— “我们正在讨论改良社会,解放婢女问题呢。” ⑤170
蓄奴养婢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产物,蓄奴养婢问题在清末和民国初年的社会变革进程中属于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其实早在1906、1907年就有官员提议禁婢,到了1909年12月清政府规划预备立宪制定拟定了《禁革买卖人口旧习酌拟办法》,1910年1月修订《现行刑律》吸收了《办法》的基本内容,从法律上正式宣布人口买卖的不合法。但清末社会贫困,加之时局动荡使得百姓生活江河日下,立法禁止人口买卖成效微弱。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就宣告人民一律平等,但因社会经济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1926年中华民国正式加入国际联盟,国联积极推行废除奴隶制度 ⑦,并成立了日内瓦国际联合会禁贩奴隶公约,中国也加入了此公约⑧。为表示国际合作,塑造国家形象,加之国家内部社会上的压力,到了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民国政府开始颁布一系列的法令。
基于此社会背景,再来看林徽因于1937年,《禁止蓄婢办法》颁布一年后,所叙写的故事。梅真是小时候被李家奶奶买来的,受过学校教育到初二后因大小姐李文娟的不满而被迫放弃上学,故事表层描写了婢女梅真的婚恋悲剧:外国留学生唐元澜本与大小姐李文娟订婚,但他实际上爱与欣赏的是梅真,而李文娟与唐元澜订婚也是因看梅真不顺眼;同时,年轻的电料行掌柜宋雄等待着梅真答应他的“求婚”;另外,李家二少爷李文靖对梅真有着好感,但因固有的世俗观念而一直躲着梅真;其实梅真所真心爱的是李文靖,但因她的婢女身份和各种误会与冲突,可以预测第四幕梅真的恋爱显然是悲剧的。
造成梅真悲剧结果主要是她处在一种复杂矛盾的环境当中。第一层是她所处的尴尬的家庭环境。李家是一个处在社会变动浪潮之中大家庭的一个缩影,它充满着新旧思想的对冲与杂糅。出场人物可以较为明朗地划分为思想上新旧两个阵营,新派“阵营”主要有留学生唐元澜、学习历史喜欢新派画的学生黄仲维、普罗派热心社会主义的三小姐李文霞、大二学生四小姐李文琪以及二太太李琼,他们对待梅真是宽容而较为平等的。旧派“阵营”主要包括大老爷、大太太、表面新潮骨子里守旧的大小姐李文娟及其好友张爱珠、荣升。在双方的舆论与行为拉扯夹击之下,梅真这个旧身份者、处于低位的婢女的话语空间不断被压缩,面对婢女解放她只有微弱的发出一声“这么好的题目,等我走了再讨论吧,我在这儿,回头妨碍您的思想!” ⑤170
第二层是梅真自我的身份主体认同的纠结。笔者并未把梅真简单放入上文所讨论的思想新旧两派之中,正是因为梅真思想的复杂性和纠结性。除了前文所言梅真受过新式教育以外,她还在闲暇时间关注社会问题,可见梅真是有一定的智识的。但在另一个层面,梅真的“个体”又被婢女这一层身份给牢牢束缚,例如在面对婢女解放问题讨论的逃避(耻感的心理)、面对李琼请她在宴会上作客“她一定不肯,一定要躲起来” ⑨121、面对恋情和婚姻的选择“我不会嫁的,我就在这儿家里当一辈子老丫头!” ⑩119“我止是没有出息的丫头,值不得你,你的……爱……你的好奇!”最后不断呼告着“我的事没有人能帮助我的!” ⑩137-138其实,梅真的局面,作为同为仆人的荣升看得很清楚,面对新思想的重新武装,她是逃避“照镜子”的——“平日老不平社会上的阶级习惯,今天轮到你自己就跳不出那种意识” ⑩122。
新旧交替之时,新的生活方式来临但旧的生活方式仍在继续,社会上的禁婢运动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可能真正身为婢女的梅真们面对自己的处境是难以摆脱的。林徽因窥见了其中更重要的因素——要摆脱婢女身份最根本的是要挣脱出封建的尊卑意识,建立他们作为独立个体女性的自我认同。
但林徽因还忽略了很多婢女解放困难重重的因素:如蓄奴作为延续千年的社会积习,短时间内难以根除,然又民初政局动荡,地方政府执行不力?、官僚和富户的反对使得禁婢运动的开展困难重重,而究其最根本的是社会经济大环境——“这年头挨饿的不算,多数又多数的人是吃不得饱的” ⑨101,“因为天灾人祸,重重相迫,农村经济破产,许多乡村人民,生活不能维持,就把自己的未成年的女儿,带到城市里贩卖了或者送去帮佣,于是一般资产阶级,就利用这个机会,雇用未成年的女孩来代替女佣。” ?“且今日农村破产,鬻儿卖女者所在皆是。灾区妇女甚有标价数十文一斤者,况小儿女乎?” ?实际禁婢的推行效果是极其有限的,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时代的反思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该文本连载于“京派”刊物《文学杂志》。1936年至1937年可以说是“京派”的鼎盛时期,除了《大公报·文艺副刊》(1933.9—1938.8)以外,“京派”之前所办的刊物诸如《水星》(1934.10—1935.6)、《学文》(1934.5—停刊日期不详,仅发行4期)都因资金缺少等各种因素寿命较短,对于“京派”而言,非常需要一份有分量的杂志“以一种负载使命的真正‘严肃的文学来拯救自由派文学的颓势” ?178,由是,《文学杂志》就承载着使命于1937年5月创刊发行,其中编委会十人,朱光潜为主编,其他编委有北平的沈从文、杨振声、林徽因、胡适、叶公超、朱自清、周作人还有上海的李健吾和武汉的凌叔华,这是“京派”第一个由集体编辑的杂志。京派同人们一致认为要“保持杂志的独立性” ③76,文学理念充分体现在朱光潜在创刊号上发表的《我对于本刊的希望》上。这显然是对三十年代文坛现状不满,意欲倡导一种新的严肃的文学创作风气。《梅真同他们》从当时解放婢女的社会问题引发,回顾反思思想启蒙,这在思想上是冷静而严肃的;朱光潜在《编辑后记》里评价为“是闷热天气里的一剂清凉散” ⑤224;李君维(东方蝃蝀)在剧本发表数十年后还评价“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潮汐起落,读来依旧感到清新隽永” ?150,可以说是在当时“文明戏”的恶趣中别辟开一面作为“康健的调剂” ⑤10。
该剧本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林徽因20世纪30、40年代的大多作品人物大体都在上流社会,但因其所受的教育修养、生活处事品格和社会思想浪潮的影响作者的同情总是给予下层群众。剧本虽然关注到下层人物的矛盾与悲剧,因林徽因在20世纪30年代的生活范围还是比较有限,尚未經历后来抗战的奔波流离,缺少对于真正百姓苦难的体会,读来感觉梅真的生活总还是有一定的想象色彩。不过作者对于人物倾注的自然而真挚的感情是显然能够体会到的。另外,剧本未竟,我们大致可以根据前三幕的情形推测第四幕是描写聚会情形,梅真的结局可能不会如文珍一般跟着革命党逃去,最有可能的是答应小宋的求婚几年后成为电料行的掌柜娘。
四、结语
社会积习是积重难返的,政治经济问题不根本上解决,禁婢运动的开展就永难达彻底。林徽因从民国社会现实出发,以诚的态度观察和思考底层女性个体自立之困局,戏剧悲剧的意味可以说是从戏剧一开头的题诗就早已笼上的——“梅蕊触人意,冒寒闻雪花。遥怜水风晚,片片点汀沙。”一种哀婉孤凄的氛围犹荡在心。
注释:
①林徽因于1927年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师承G·P·帕克教授,6个月后毕业。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外进修舞台美术的学生。
②朱光潜主编:《文学杂志(上海1937)》,第一卷第四期。
③常风:《逝水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第二版。
④到了1936年登记公布的《北平电话号簿》上,刊登的住宅电话大量增多,其中不乏社会名流,如周作人(新街口八道湾11号,西局2826)、金岳霖(北总布胡同3号,东局4423)、梁思成(北总布胡同3号,东局1202)等,另外当时清华大学87位教授的个人分机号也都刊登在内。
⑤朱光潜主编:《文学杂志(上海1937)》,创刊号。
⑥1936年5月7日林徽因至费慰梅的信,转引自萧乾:《一代才女林徽因》,陈钟英 陈宇编:《中国现代作家选集 林徽因》,人民文学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联合出版1992年版,第4页。原文为英文,此处为萧乾译。附英文原文:I work in very much the same way,though sometimes quite different.I achieve best when it is“pure product of joie de vivre”. Most seriously when it is a question of bursting from inside,happily or unhappily.When it is a question of desperate yearning for expression—something I found out or I know,or I learned to understand,and I wanted to impart the secret seriously and earnestly to some one.
⑦如《晨报》1927年11月21日报道《国联筹备奴婢禁止 将先限制摧残弱族之弱国》。
⑧《益世报(北京)》1926年5月31日报道《联盟会函请我们实行禁止贩奴制度》:“中国目前尚有贩奴制度存在,尤以女子为多,既然加入了这个公约,就应该按照公约第三项规定,立即设法禁止,以维人道。”
⑨朱光潜主编:《文学杂志(上海1937)》,第一卷第三期。
⑩朱光潜主编:《文学杂志(上海1937)》,第一卷第二期。
?就北平而言,1932年颁布的《严禁蓄奴养婢办法》限制在收到“办法”三个月之内将婢女的调查情况上报给国民政府内政部,但其实直到1934年北平市政府也沒有将数据上报,是在内政部一再催促下1936年北平市公安局才下令要求进行婢女登记,且登记结果“合计婢女有九十五名”相当可疑。
?衣宇:《禁婢的善后》,《中央日报(妇女周刊)》1936年3月18日。
?明道:《从禁婢说到养女养媳》,《新闻报》1936年3月30日。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2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陈学勇:《才女的世界》,昆仑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作者简介:
黄思睿,男,汉族,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