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构建
2023-05-30吴昊包桂芹
吴昊 包桂芹
[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提出以来内涵不断完善深化,国内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可以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理论基础上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的创新性阐发,是对新时代的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为自身、为世界的更好发展得出的理论结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应对当前全球治理体系不完善、地缘冲突、经济全球化受阻等世界性问题给出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符合中国发展的实践逻辑,也切合世界人民求和平、盼发展的普遍期望。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社会共同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新时代外交工作适时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1]崇高旨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发展进步潮流。
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体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为我们描述了人类社会发展已经经历和将要实现的不同形态社会共同体,不同形态的共同体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下实现转换,并且是朝着更高层次,更符合“人的解放”的方向持续发展。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
社会共同体作为人在交往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集合体,体现了人的意志和实践于其中。马克思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2]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共同体的表现形式可以被认为是从一个低级阶段走向高级的过程。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生产工具的严重落后,面对凶猛的野兽、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形成了以一定血缘关系为纽带,以氏族、部落为代表的原始共同体,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共同体形态。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工具的迭代更新,私有制产生并出现了阶级对立,原始形态的共同体随之瓦解,建立在一定区域上的国家形式的共同体应运而生,但这种共同体依然是“人的依赖关系”形式的共同体。
(二)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
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从唯物史观视角来看有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对立由原来的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对立演变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统治阶级让渡了部分利益、权利等,使阶级斗争相对缓和下来,从而组建新的共同体并为此披上自由、平等、博爱的外衣以维护特权阶级的内部统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是一种“虚假的共同体”,是一个阶级依靠强力统治另一个阶级的联合。无论所宣扬的“天赋人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任何说辞,最终维护的是特权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凭借或残酷或隐蔽的各种手段压榨无产阶级进行资本积累及扩大再生产,反观由无产阶级构成的劳动力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成为最廉价的生产要素,并且在出卖劳动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平等性,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的虚假性暴露无遗。
(三)共产主义社会共同体
马克思恩格斯将自由人的联合体视为“真正的共同体”,在这种共同体中人自身实现了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摆脱了“物的依赖”人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们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并且分配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不再是统治阶级占有绝大多数,被统治阶级只分到可怜的一小部分,而是所有人按需分配实现真正的平等、公正。人自身的必要劳动转化为发自内心的无强制性的实践活动,不再是作为一种异己的、压迫性的力量存在,在必要劳动时间以外人们自由支配时间从事表达自我的活动,人的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丰富理论体系完善,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分析来看,人类的最终归宿确实是共产主义社会,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不直观等同于一个实体性的当下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旨归的共同体。我们在理解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既要看到在合理内核上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一脉相承,又要知晓受时代发展、生产力水平等因素限制理论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一)“合作共赢”新型利益观
世界各国人民都有追求自身利益与发展的权利,同时每个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切身利益各不相同,在追逐利益的国际交往中矛盾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各国要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清晰认知,要摒弃弱肉强食、你输我赢“零和博弈”的利益觀念,要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别国利益,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世界各国在共同发展进步的前提下实现共同获益,共同推动全世界的发展繁荣和全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合作共赢”的新型利益观凸显了国家间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谋划了合作的前景就是整个共同体实现共赢,新型利益观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要义。
(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新型安全观
新型安全观强调“持久和平”、“普遍安全”是依靠国际社会所有国家共同维护的,安全是整体性、多层次性的。处在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存在绝对的安全,都存在安全问题转移扩散的风险,同时维护世界整体安全也不是几个国家或者少部分国家就能够解决的,需要的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伴随疫情防控常态化给各国卫生安全带来冲击,加之地区局部冲突导致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这需要各国在安全问题上秉持新型安全观,既要考量历史事实,又要结合现实状况协同合作综合施策维护世界安全稳定。
(三)“包容互鉴”新型文明观
深化各国不同领域的文明交流,摒弃有色眼镜和傲慢姿态。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无论是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基督文明还是其他文明,所有文明都不应有高低优劣之分,而应是平等的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不同文明的先贤古籍、优秀文化传统不仅是各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不仅可以指导规范个人的品性修养,也能够在涉及人类命运的重大抉择面前给我们很好的启迪。平等包容、互学互鉴的进行文明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
(四)“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
经济全球化浪潮滚滚向前,而“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则沉渣泛起,全球治理体系存在的诸多弊端日益显现,通过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就显得尤为必要。“共商”体现的是要集思广益,征求各方建议、关注各方诉求。“共建”体现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各方优势共同参与其中。“共享”体现的是合作成果要惠及各国,在共享成果的过程中让各国都有持续坚持合作发展的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新型全球治理观并不是推翻一切旧有治理体系,而是对现有不合理治理体系进行变革,在充分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基础上各国平等协商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治理体系,促进世界各国的繁荣发展。
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体为基础,包含了安全、卫生、文明等众多内容于一体的统一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解决目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困局为出发点,是超越了狭隘的利益观、文明观、变革观的存在。同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不等同于实体性的社会共同体承载社会制度的变革,也不是意识形态的输出,而是尊重各国依据本国历史文化与现实国情的不同独立自主地选择多样的社会形态进行发展。过度的从社会制度、社会形态层面曲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对于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阐述中国和平崛起的理念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理念,切合了当下中国发展,当下世界发展的理论要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构建利益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无论是个人交往还是国际社会间的国家交往,谋求自身利益是永恒的话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化自身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产生规模性的虹吸效应,同时加强外交工作开展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一)持續对外开放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经过改革开放40 余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体系,面对当前国际形势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3]抓住历史机遇期持续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同时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坚持“引进了”和“走出去”并重,充分展现中国经济这片汪洋大海的包容性,在海纳百川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战略互信,携手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
(二)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4]沿线国家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其他领域都存在很好的互补性,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部分国家部分领域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高层次的人文交流。同时,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通过搭建公共平台让更多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为地区乃至世界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三)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中国始终认为凭借一国力量或者几个国家的力量来解决全球性问题和挑战既不现实也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过程中应尊重各国的诉求,最终完善和形成的治理体系要充分体现是各方达成共识的结果,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进。同时结合“弱国无外交”的历史经验,在推进全球治理的变革中我们自身要全方位、立体化地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在面对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众多领域的全球性问题时敢于发出中国声音,通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始终做坚定的维护者,全球治理的开拓者为世界发展留下属于中国浓墨重彩的一笔。
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以西方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与治理实践,通过严谨的理论设计与制度安排构建多维度的共同体凝聚起广泛的人类共识,实现了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安全与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层次跨越,成为人类走向命运与共的设计蓝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
[3]习近平.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J]决策导刊,2014.1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00
作者简介:
吴昊(1991.7-),男,汉族,内蒙古赤峰阿鲁科尔沁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方向;
包桂芹(1966.7-),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