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与孙中山《实业计划》

2023-05-30刘青莉

秦智 2023年3期
关键词:思潮孙中山

[摘要]晚清以来,近代中国经历了严重的内忧外患,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掠夺之下,国力日渐衰弱,国人开始探索救亡图存之法,革命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方案应运而生。孙中山是革命救国和实业救国的代表人物,本文旨在分析“实业救国”思潮与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实业计划》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实业救国”思潮;孙中山;《实业计划》

“实业”是国人对于近代以来新兴生产方式的统称,与洋务、商务等概念比较,这一概念更为准确地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中国民族,向重精神文明,轻视物质文明,致尔科学智识,极不发达,复以闭关时代,遇事只图保守,不期改造,致尔各种工业,没有进步”。振兴实业实质上是追求整体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构建一套全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实业计划》一书是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的集大成者,孙中山撰写《实业计划》之缘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根源,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清末民初的“实业救国”思潮

(一)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及发展

“实业救国思潮”是近代中国一些敏锐务实的知识分子和工商业人士,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工业文明,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并建立起近代国家的一种思想运动,其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虽未直接提出“实业”概念,但主张学习西方科技,重视商业及贸易,允许商民自行办厂等设想,带来了可贵的思想启蒙,为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历史契机。

2.洋务派是实业救国的第一批真正倡导者,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人兴办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郑观应等一批早期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正式提出了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亡的想法,成为实业救国思想真正的首创者。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时期,也成为实业救国思潮的孕育和诞生期。

3.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日益高涨,逐渐涉及到“以工立国”、发展模式及战略重点以及合理利用外资等深层次问题。此阶段的实业救国“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要求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蜕变”。这种主张得到了社会普遍的赞同与认可,实业救国名副其实成为一种时代思潮。

4.辛亥革命以后,实业救国思潮发展达到成熟期。辛亥革命的成功及临时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为实业救国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国民政府励行保护奖励的政策,使工商界反应踊跃,纷纷兴办实业,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1]实业救国、振兴中华等口号所倡导的新观念,逐渐成为工商业人士及社会民众的迫切要求。实业家们能够从事各种实业活动,发表演说、出版刊物,提出振兴实业的要求和主张。

①创办实业报刊:1912-1915年间,社会各界新创办实业类相关报刊达50余种,包括有《实业丛报》《安徽实业杂志》等等;诸如《大公报》《申报》《东方杂志》等原有的知名刊物上也增加了许多与兴办实业相关的报道文章。

②组建实业团体:“团体之繁,会党之多,未有过于今日者”。据不完全统计,仅民国初立的1912年宣告成立的实业团体即达40余个;1912-1915,仅数年间,全国各类实业团体层出不穷,数量一度增至百余个,其中包括:中国实业会、拓殖协会、中华实业团、中国实业共济会等。这些团体虽然发起背景不同、缘由各异,但实业救国、振兴中华是其共同宗旨。恰如中国实业共济会所冀望:“集合五大民族,共筹振兴实业,开拓国家之富源,发展民族之经济”。

5.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实业救国思潮走向深化。有识之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民族资本家,他们成为了《实业计划》最好的践行者。[2]

(二)实业救国思潮的代表人物及观点

实业救国思潮从萌芽、产生、发展至高潮及深化的过程中,每个历史阶段都涌现出一批关键性代表人物,他们为探索振兴实业所表现出来的首创和务实精神推动着近代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本文撷取部分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如下:

1.曾国藩:

作为洋务运动的发轫者,曾国藩认识到中国“惟有力求自强”,才能抵御列强,遂滋生出师从西方,发展工商实业的想法:“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炸炮、学造轮舟等具為下手功夫。但使彼之长技我皆有之”。“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

2.李鸿章:

“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李鸿章对时局与形势有着更清醒的认识:“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弹炮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

3.郑观应:

郑观应于1893年在《盛世危言后编》中写到:“查工业一道向为士大夫鄙为末技……不知富强之国,首在振兴实业、改良制造、多设工艺厂”,由此提出了“实业”的新概念。

4.张謇:

张謇1886年就提出“中国须兴实业,其责任士大夫先之”,他对“实业”概念做如下阐释:“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义兼本末,较中国汉以后儒者抑商之说为完善,无工商则农困塞”。在《实业政见宣言书》中,张謇首次提出了“棉铁主义”:“謇对于实业上抱持一种主义,谓为棉铁主义……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其主张已涉及了现代工业中的轻工业与重工业,轻工业以棉纺织业为主,重工业以钢铁采矿为主。

此外,许多历史人物都有发展实业的观点,比如严复:“谓不讲富强,而中国可以自安;谓不用西洋之术,而富强自可致,皆非狂易失心之人不为此”;梁启超:“中国今日欲振兴实业,以救国难而舒民困,自不可不效十九世纪之欧洲各国”;康有为:1898年在《请厉工艺奖创新折》,提出对“成大工厂以兴实业”从优给奖;薛福成:“有机器,则人力所不能造者,而机器能造之;十人百人之力不能造者,而一人之力能造之”等,如此不可胜举。

二、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思想

孙中山是实业救国思想发展至成熟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早年便开始关注实业发展,1894年在《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为治国强国的根本。1894年的《兴中会宣言》中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895年的《香港兴中会章程》中增加了“求富强之学”。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在其革命方略中又提出“兴起农工商实业之利源”,孙中山一直把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奋斗目标。[3]

孙中山救国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个是1895年,一个是1912年。

正如章开沅先生所言,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作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孙中山选择革命,康有为选择变法,张謇选择实业,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强国。1895年,上书李鸿章遭冷遇后的孙中山逐渐走上革命救国的道路。及至革命成功,孙中山的关注点又重新回到了实业建设。有学者将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思想概况为三个方面:其一,“建设是革命的惟一目的”,革命与建设不相违悖;其二,“振兴实业,诚为急务”,发展实业是救国和建设的实现途径;其三,“不用机器必不能发达”,振兴实业的关键是要实现工业化。革命成功以后,孙中山曾说:“今以后,亦惟与国人共谋建设”。《东方杂志》也对其评论道:“革命不过为先生所采用之一种手段;至于先生终身所努力者,其目的全在建设”。1919年8月1日,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建设》杂志在上海创刊,由朱执信、廖仲恺等主编。孙中山在其《发刊词》中讲到:“以鼓吹建设之思潮,展(阐)明建设之原理,冀广传吾党建设之主义,成为国民之常识,使人人知建设为今日之需要,使人人知建设为易行之事功。由是万众一心以赴之,而建设一世界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

三、《实业计划》文本解读

(一)总体规划与重点目标明晰

孙中山所述“实业”包含了交通、农业、工业等各个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他在《实业计划》中写到:“钢铁者,实业之体也;炭、油、汽、电者,实业之用也”。孙中山在总体规划的同时,强调抓住战略重点:“予之计划,首先注重于铁路、道路之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盖此皆为实业之利器”。“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孙中山的建设擘画中首重交通之开发,在《实业计划》六大计划里,其中四项与交通运输业相关。

(二)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有机结合

孙中山认为中国实业的开发应该分成两路:其一为个人企业、其二为国家经营。“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此种分配既重视发展国有经济,强调国家的主导作用,节制资本垄断,又积极调动和利用了市场竞争规律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4]

(三)区域经济思想

孙中山发展实业的设想,对中国工业提出了理论性的指导和操作层面的解决方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实施方法。在《实业计划》的整体规划中,以北方、东方及南方三个世界级大港为中心,以七大铁路系统为脉络,分别构建起三大经济区域,并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协同发展。

(四)预防后工业时代的社会弊病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证明,近代化在迅速提高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激荡着整个社会。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避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孙中山倡导“教育、养老、救灾、治病……皆由实业发达之利益兴办,以国家实业所获之利,归之国民所享,庶不致再蹈欧美今日之覆辙”。

(五)《实业计划》与民生主义

发展实业的意义,既要满足民生的需要,直接关系民生问题的就是衣食住行,这些需求分别在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章节,所以可以说“民生主义是实业计划的理想,实业计划是民生主义的实行”。 [5]

(六)《实业计划》的开展条件

阅读《实业计划》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发展实业要具備几个条件:要有丰富的原料、要有大量的劳力、要有雄厚的资本、要有专业的人才、要有消费的市场。其中丰富的资源、大量的劳动力、消费的市场,中国都具备天然的优势,唯有资本和人才需要借助外力。

四、结语

孙中山精心设计的建设方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成为无法实施的蓝图,外国资本与技术并未如孙中山之愿参与到共同发展中国的实业计划中来,但是仍有一批民族资本家在困境中践行着孙中山的实业思想,如荣氏家族的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优秀的爱国华侨、实业家陈嘉庚先生等,都曾深受孙中山影响,成为了《实业计划》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

[1]左意林.百年回眸:孙中山“实业计划”再探[D].上海财经大学,2021.

[2]常恒越,韩东.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方案——重读孙中山《实业计划》[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20,35(03):10-14.

[3]高萍萍.传承与启示——再议《实业计划》与孙中山的经济现代化思想[J].大连近代史研究,2019,16(00):501-513.

[4]杨玛丽.孙中山先生《实业计划》中的经济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西部学刊,2018(01):75-77.

[5]张建荣.孙中山《实业计划》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J].理论月刊,2017(09):29-34.

作者简介:刘青莉(1985.12-),女,汉族,四川重庆人,硕士,研究方向:近代史、博物馆学、艺术史。

猜你喜欢

思潮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孙中山新探》序言
孙中山的绰号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美国金融改革思潮发生重大转变的启示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