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2023-05-30邵斌刘志刚

秦智 2023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邵斌 刘志刚

[摘要]伟大抗疫精神作为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并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目前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层面存在着教师主导程度不太深刻、学生参与显得较为被动、教育手段的针对性不强、社会网络存在消极影响的问题,无不影响着伟大抗疫精神在思政教育上所产生的功效。因此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运用教育方法和手段、营造高校抗疫精神氛围,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远大理想。

[关键词]伟大抗疫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1]深刻把握伟大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发现其价值意义,分析不足及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形成具体路径,从而更好地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实现其应有之义。

一、伟大抗疫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生命至上——以人为本对生命的重视

中国共产党重视人民的生命安全,在这场疫情防控中处处以人民生命为优先。在这次抗疫过程中,最辛苦的莫过于医护人员。国家不计代价、以提高抗疫医疗水平为重点,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提供了众多的人员和物资,秉持着“生命之上”的坚定信念。

(二)举国同心——爱国之心让人团结一致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紧紧围绕在党的身边,凝聚举国上下的全部力量来打赢这场防疫攻坚战。无论是抗疫前期,非必要不出户;还是疫情缓和后各个工作复工,无不体现了人民统一听从国家号召的决心和举动。

(三)舍生忘死——不负时代使命甘于奉献

疫情来势凶猛,全国人民尤其是医护人员无惧生死奋战在抗战第一线,其胆识和精神令人动容。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医护人员为了节省时间,一直佩戴口罩,都被印出了痕迹。还有众多的志愿者们,其中不乏年轻的面庞,但他们依旧肩负起时代责任。

(四)尊重科学——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抗疫工作与医疗科学是息息相关的,尊重科学、运用好科学,能够成为抗击疫情的一大助力。我们要运用好科学技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按照符合科学的准则来制定防控标准;重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靠的医疗人才,进行科学研发为抗击疫情增添力量。

(五)命运与共——全人类共命运紧密相连

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疫情防控的困难,全球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我国在疫情防控期间一直坚持着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理念,明确了抗疫事关各国的生存发展,需要每个国家都参与其中,提供自己的方案供大家借鉴、参考。

二、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

(一)主张珍爱生命,弘扬以人民为中心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伟大抗疫精神诞生于当前的抗疫实际,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更加自然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

(二)增强民族向心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大学生在一件件抗击疫情的事迹之中能够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深深烙印在中国人心底的爱国品质,会在危难关头激励大家,关心国家的前途发展,将全体的力量紧紧团结在一起,努力奋斗,报效祖国。

(三)无惧个人安危,明确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全国各族人民无惧个人安危。无论是医生护士、科研人员,还是工人、学生等,大家都身体力行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不怕生死考验、主动参与,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支援服务,积极投身于志愿者的队伍当中,体现出主人翁意识。

(四)增强学习动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面对日趋变化的疫情状况,要以科技创新作为巨大的推动力量。要鼓舞学生尊重客观规律,运用科学的数据分析,采用科学的防疫方案,研制科学的医疗药物。抗击疫情体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程度,借此号召大学生增强学习动力,培养创新思维。

(五)凝聚抗疫力量,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展现了我国追求和平与发展、勇于肩负责任的大国风范。面对抗击疫情这一难题,我国不但立即采取可靠的抗疫方案阻止了疫情的扩散,而且还开通了与他国交流抗疫方案的渠道,展现了责任担当。

三、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从整体上来看,高校有较好地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之中,总体情况较为可观。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探讨出原因,以便提出具体方案加以改善。

(一)教師主导程度不太深刻,抗疫素材运用程度不够

部分教师在对抗疫精神的了解程度上还是不够深入,对于抗疫素材的运用还只是停留在运用粗浅的时政新闻,在课堂上也缺少融入的力度。有的教师缺乏对抗疫精神在学术方面的研究动力,对于抗疫素材的挖掘显得力度不够,面对学生大部分选择简单粗暴的强硬灌输。

(二)学生参与显得较为被动,浅层理解难成知行合一

在应试教育弊端的隐形影响下,分数成绩成为大众评判学生的唯一尺度,抗疫精神的价值自然会被忽视和隐藏。此外,大学生还背负着不轻松的就业重压,大部分学生选择死记硬背应对考试以求顺利毕业就业,因此就只能较为肤浅地理解抗疫精神。

(三)教育手段的针对性不强,教学方式不够深入人心

目前高校的思想教育方法主渠道依旧是在课堂讲授层面,而对于个体的针对性不强,有可能会制约大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面对空洞的教学,缺乏实践环节,学生在接收抗疫精神方面自然缺少主动探索的精神。

(四)社会网络存在消极影响,繁冗信息带来一定冲击

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使得享乐、拜金等不良风气开始盛行,不利于伟大抗疫精神的宣传。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而大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判断力,不懂得分辨信息的真假,最终听信网络谣言,做出了不当的社会行为。”[2]

四、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明确教师责任,加强科学研究

要将伟大抗疫精神自然、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明确教师所承担的责任和所发挥的作用。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应当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构建丰富的知识体系,并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展现出独特的教学魅力,获得学生的认可,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互动,打造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此外,为了增强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应当加强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增添伟大抗疫精神的培训环节,通过网络课堂、专题讲座、专家问答等方式点燃思政教师的学术热情,明确肩负使命,培育“四有”新人。

2.优化教学设计,充分挖掘素材

思政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堂能够发挥其极大的育人作用。思政课堂应当充分与抗疫现实相融合,运用好这个活泉水,源源不断地为思政课堂提供各种生动的素材案例,以精准把握抗疫精神为前提,挖掘好、运用好、弘扬好伟大抗疫精神,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思政课堂。比如在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通过挖掘现实素材展现在抗疫过程中的宝贵品德和公民应当遵守的法律法规,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具备法治精神。

(二)培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发扬奉献精神,引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在这次抗疫攻坚战中,无数青年人不惧凶险,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青年一代,大学生应当肩负起时代责任,在力所能及、自身安全无碍的前提下,主动投身于抗击疫情志愿活动,在支援过程中发扬奉献精神。首先,高校需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系统化、课程化,在课程中增设志愿服务环节,带领大学生正确认识志愿服务,并且将抗疫志愿服务精神与本专业所学的知识技术相结合,号召大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再者,可以邀请抗疫志愿者开设讲座,运用鲜活的志愿服务案例带领大学生感受不辞辛苦、甘于奉献的志愿精神。

2.发动社团力量,在活动中领悟抗疫精神

学生社团是校园内的非正式团体,不受到性别、年龄、院系的限制,是学生们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团体,在社团中每位同学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促进作用。[3]要学会发动好社团的延伸力量,将其作为思政课堂的伸展平台,对课堂上的知识进行补充,借助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丰富抗疫实践内容。高校可以设立传承抗疫精神的专门社团,安排教师进行专业的教导,不断增强社团的抗疫精神内涵,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此提升大学生对于抗疫精神的知识面和实践能力。

(三)创新运用教育方法和手段

1.转变宣传理念,实现润物细无声

疫情期间涌现的无数“新”英雄,上至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下至周洋、赵珺延“小英雄”,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也能够学习的榜样。[4]高校宣传对于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而言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高校应当树立宣传方面的创新意识,从传统灌输转化成逐渐渗透,慢慢摆脱生硬的宣传方式,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无数抗疫英雄能够对大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产生积极主动的情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效果,进而推动大学生加入学习榜样的行列,展现优秀风貌。

2.符合学生心理,运用乐见的媒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满足了青年一代的求新心理。无论是人际交往、休闲娱乐,还是获得情报、展示才能,现代大学生已渐渐离不开各种新媒体,这些已成为大学生的不二选择。后疫情时代,围绕疫情防控主题,要综合运用慕课、抖音等App、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打造“云思政”平台。[5]目前大学生更乐于接收来自新媒体的信息,因此高校需要学会灵活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媒介,打造好宣传抗疫精神的媒介渠道,渲染出发扬抗疫精神的友好网络环境。

(四)营造高校抗疫精神氛围

1.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形成抗疫文化

人们会因为所处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影响人的精神和思想境界。比如积极向上的环境会推动人主动进取,而消极阻碍的环境会导致人退步落后。营造开朗浓厚的校园物质环境能够为宣传伟大抗疫精神的工程添砖加瓦,“因此高校要塑造积极向上且有理论深度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对大学生人格养成和秉性塑造的导向作用。”[6]比如可以打造结合本校特点的抗疫精神走廊、纪念雕塑等设施,让学生在浏览的同时不忘传承抗疫精神,使得抗疫精神得以通过艺术的形式对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坚守网络文化阵地,加大宣传力度

当今时代,思政教育与网络的结合日益密切,尤其线上教学在疫情期间突出其便捷性,让人更加重视网络的影响力。“将抗疫精神融入到网络课堂中,可以更好地宣传抗疫精神,为学习抗疫精神提供便利条件,更有利于抗疫精神的普及。”[7]高校要学会牢牢坚守网络阵地,并且做到与时俱进,赋予时代意义,最大程度上发挥出伟大抗疫精神的思政教育作用。其一,高校要创造拥有自己特色的伟大抗疫精神专题网站,充分结合校训、校史、校情,达到抗疫精神与本校实际的完整融合。其二,成为网络信息的“把关人”,对于不实信息要做到及时筛选澄清。

五、结语

青年大学生是被寄托希望的一代,高校要将伟大抗疫精神与社会实际相关联,号召大学生肩负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將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凡的价值意义,需要我们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多个维度将其融合、发扬,激励学生不断书写时代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2).

[2]牟圆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东:山东财经大学,2022:77.

[3]李俊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弘扬抗疫精神研究[D].东北:东北石油大学,2021:49.

[4]张梦影.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路径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21:87.

[5]王剑俊.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22,48(2):246-251.

[6]杨柳.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安徽:安徽医科大学,2022:81.

[7]于跃.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2:64.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红色基因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0880)。

作者简介:

邵斌(1991.4-),男,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刘志刚(1979.6-),男,汉族,江苏建湖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