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本科“3+4”衔接电子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5-30杨保海刘方严小黑李瑞利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23年8期
关键词: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

杨保海 刘方 严小黑 李瑞利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本科

自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政策实施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逐渐体现,同时倡导在职业教育中重视对多元化教育模式的融合与注入,以此为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而“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成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的重要节点,实现在创新职业教育的同时,为社会培养能力与素养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探讨如何有效构建“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对助力职业院校、本科院校实现自我转型与创新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1“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与特点

1.1特点

目前,“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中职、本科教育阶段得到有效应用,其特点如下。

(1)职业性。该模式仍具有职业性特征,在中职教育阶段需结合学生实际特点与需求,创设完整且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保证专业教学符合中职人才培养要求,在充分考虑专业要求、技能素养的前提下设置专业课程[1]。而本科教育阶段则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技术能力的培养,立足应用型视角来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另外,在人才培养期间还需做到对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科学划分,从而为人才分类培养的实现提供保障。

(2)基础性。该模式的实施需要以良好的知识基础为前提,从某种角度而言,“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高中在文化基础课水平方面的要求存在相似性,即学生需掌握一定基础后方可接受本科教育。在教学期间,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主动、自主学习,以丰富、扎实的知识基础来为自身专业能力发展提供支撑。同时,结合对“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周期、生源质量把控等方面的分析,可实现对基础性与职业性的兼顾[2]。

(3)衔接性。不同于其他教学模式,“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对学生实施分段式培养计划,立足于整体视角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科学设计,并注重对不同阶段课程的衔接性、递进性设置,在保证专业教学充分考虑职业特点的前提下,以贯通的形式对专业学制进行优化设置,以避免因不同阶段存在课程重复、脱节设置的情况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1.2优势

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型过程中的关键举措之一,“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俨然成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转折点,其优势如下。

(1)立足于国家层面,可打破传统教育体系的局限。不同于其他职业教育体系,“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转变以往高考升学的固有印象,亦实现对以往职业教育中学生无法深造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该模式可助力本科教育的转型发展,通过对应用型人才的大力培养来解决当前本科教育同质化的问题。从某种角度而言,“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可实现对优质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继而为中职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提供帮助[3]。

(2)立足于社会层面,可保证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相关调查表明,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870万人,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长,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而得益于“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更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再加上学生侧重于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所以该模式下的人才更具竞争力。

(3)立足学生层面,可为学生创设深度学习的契机。受到观念传统、认知偏差等方面的影响,部分中职学生被贴上“差生”“无用”等标签,无形之中让学生产生自卑感,甚至在未来就业中形成“低人一等”的思想,继而对学生就业及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通过有效落实“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以中职衔接本科的形式来提升中职教育地位,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多深造的机会,并以该模式为载体为学生提供接受平等教育的契机[4]。

2存在的问题

2.1管理制度有待健全

尽管“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推行已取得一定成就,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仍有部分学生和家长对于“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认知存在盲区,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学历社会”的影响下,部分学校为达到吸引更多生源的目的,在招生宣传时对“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夸大”“含糊”宣传,在隐藏该模式本质的前提下,一味地强调学生无需高考就能“顺利”拿到本科学位,导致部分学生与家长对“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误解,再加上部分学生并非自愿选择专业,导致学生真实学习动机受到一定影响[5]。二是相关部门目前对于“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仍缺乏监管、管理,试点学校权力过大且缺乏对应的监督与保障机制,使“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推行受到较大限制。

2.2师资配备有待提升

“3+4”銜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队伍需提高素质,要求教师在企业完成定量的实践天数,提炼出满足岗位需要的教学项目,实现一体化教学。但纵观当前职业教师队伍建设,尽管招募的教师符合基础的专业知识、学习等要求,但自身实践技能、专业素养等方面不符合实际岗位要求,继而对“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产生影响。另外,部分学校存在中职课程体系中内含本科课程的情况。但受到部分教师不熟悉教材、专业能力欠缺等方面的影响,使学生学习受到较大限制,因教师队伍建设不合理导致“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普及受到较大阻碍。

3优化路径

3.1优化顶层设计,落实“3+4”模式保障体系

为保证“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得到有效推广与实施,需对该模式顶层设计进行优化,并通过对保障体系的完善,为“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普及提供支持。

(1)重视对总体培养计划的完善。若要进一步推进“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应用,相关部门需结合现状,通过制定总体培养计划来吸引各大高校的积极参与。鼓励应用型大学积极与中职院校构建合作关系,并立足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视角进行培养计划的科学制定。

(2)制定相关政策。为进一步推进“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相关部门需为其制定相关政策。比如,在学校扶持方面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抑或是在培训基地建设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通过对扶持资金的及时供应来调动高校落实“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针对学生,则需构建契合“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资助体系,可借助“学费减免+工学结合奖金”的形式来提升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依托资助系统来促进“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3)制定科学招生计划。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以本地生源为主,主要原因在于异地学习费用较高,再加上中介组织泛滥,学生报考需要“谨慎”对待。鉴于此,要求学校在充分考虑地域性因素的前提下制定招生公告。若条件允许,可设立专业小组开展行业调查工作,基于对行业人才需求、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招生计划来提高生源量。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得到有效实施,受到教师队伍的直接影响,所以可结合以下几点来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1)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以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来培养教师。秉持邀请、引进的原则与企业构建良好的合作与学习关系。一方面,学校可聘请企业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对学生实操活动、实践课程给予针对性指导,或以经验交流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实现将企业岗位标准融入实践教学的目标。另一方面,学校需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参与岗位实训、实践活动,使教师参与到合作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活动中,实现在学习、培训的过程中掌握企业实际用人需求,进而为后续课程教学计划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通过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建构,在加强学生专业素养、技术能力培養的同时,为“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2)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创设良好契机。若要最大化地体现出“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与价值,则要求教师树立自我发展意识,并通过自我培养与自我成长来打破教育壁垒。高校需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基于对相关资源的整合,定期组织开展校内外培训活动,以理论培训的方式帮助教师更新观念,了解当前电子信息行业现状,并吸纳更多新兴、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以实践技能培训的方式来不断增长自身教学经验,以确保自身专业技能水平能够胜任“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另外,要求教师在明确认知“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性质的前提下,转变固有的人才培养思想,在不断转变自身教学理念的同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加强培训和学习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以确保“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得到有效应用。

3.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课程比例

若要借助“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人才,实践课程教学的开展至关重要。所以,学校需在明确“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做到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并通过增加实践课程来为学生创设更大的自我发展、自主培养的空间。

(1)需立足校企合作视角建设培训基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最佳手段就是接触社会,而在以往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受到陌生环境、业务不熟悉等方面的影响,学生无法深度参与岗位实习,大部分学生无法取得较为显著的实习成果。鉴于此,可在充分实现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对优质资源的有效整合,双方共同建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将其作为企业产品研发、项目开展的载体,企业在培训基地中投入相关技术、设备等,而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探索项目任务,以“产学研”以及“厂中校”的办学模式,培养出满足岗位需求的人才。

(2)增加实践课程比例。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与“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密切相关,所以学校需结合对“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性质、要求的分析,增加实践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占比。

4结束语

“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对我国中职教育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亦关乎我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鉴于此,需借助科学的对策来促进“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与普及,进而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转型、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
浅谈表演本科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论中国画本科学习
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子信息工程点滴谈
浅谈慕课在高校的发展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