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人才培养中的生态式舞蹈教育策略

2023-05-30武艺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期
关键词:舞蹈教育教育策略

【摘 要】培养新时代舞蹈人才,可以持续性的满足我国对艺术类人才的聘用需求,并可以带动社会精神生活水平的持续性提高。所以,要坚持生态式舞蹈教育方针,以生为本、专业为基、艺术为魂,调整现有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在课程优化方面设定生态型课程目标,并创新规划课程体系和内容。在实践教育方法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交叉应用案例教学、指导教学、生成教学和鉴赏教学。同时,要配合具有指向意义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和评价措施,实现评价下的教育升级。

【关键词】舞蹈教育;舞蹈人才;生态式教育;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1

无论是面向大众基础需求的普及型舞蹈人才,还是专业型舞蹈从业者方向的精英类舞蹈人才,人才培养都需要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之下,看到一专多能、可持续人才这一基础标准的重要指导意义,能够结合舞蹈教育的美育、人文专业性特点,应用生态式舞蹈教育方法。即将人放在核心地位,重视舞蹈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其掌握包含文学、音乐、戏剧、电影在内的多元知识,可以与舞蹈对话、与公众对话、与艺术对话,打破专业壁垒,更科学的规划舞蹈人才的职业生涯。

一、舞蹈人才培养中的生态式舞蹈教育原则

(一)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原则,是要求生态舞蹈教育下的舞蹈人才培养,要能够了解到现阶段舞蹈生源复杂性的特点,为普通高中生转化来的生源,和经历过专业舞蹈教育、培训的中职生等生源,提供不同的教学帮助。对于接受过突击舞蹈训练的普通高中生而言,其舞蹈专业性和技能性稍显不足,更适宜的生态式教学策略,就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舞蹈接受能力、身体素质调整教学比重,不能过于强调舞蹈专业技术类的知识教学,可以从帮助其毕业后从事普及类舞蹈工作角度开始,不断提高其舞蹈艺术综合能力,再制定系统的舞蹈训练课程。

(二)专业为基

舞蹈人才是专业性较强的一类人才,对生态式舞蹈教育进行何种方向的探索,都离不开“专业”这一核心,再从专业向外延伸,实现一专多能。但该种专业并不等同于职业化目标,教即指定培养职业舞蹈人才或舞者;而是要夯实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教育的专业基础。先要让学生对视唱练耳、艺术美学、形体训练有清晰的认知、有能动的学习精神,再按照个人的需求或兴趣爱好,选修器乐、教法、服装设计等不同课程,以专业拓宽舞蹈人才的就业思路。

(三)艺术为魂

舞蹈是从艺术概念中分化出的专业,舞蹈与音乐、戏剧、文学之间有紧密的关系,其核心都是对于艺术的表达。所以,生态舞蹈教育不能够脱离用肢体呈现艺术这一灵魂内容,不能一味跟着市场需求培养技能型更突出、但艺术造诣明显缺失的人才。各高校更需要结合地域特色,积极引入家乡资源、民间资源,开设有竞争实力的舞蹈艺术课,例如健美操舞蹈、民间舞蹈、东南亚舞蹈,让学生在学习并鉴赏舞蹈艺术原理、艺术心理、艺术展现方法中,培养个人艺术特长。

二、舞蹈人才培养中的生态式舞蹈教育课程优化

(一)科学设定课程目标

生态舞蹈教育课程的总体课程目标,应当体现“综合”这一关键标准,让学生了解中外舞蹈史、舞蹈理论、舞蹈编排;有审美感觉、创新能力;有初步的舞蹈科研意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舞蹈理论写作能力。在整体目标指导下,各院校、各课程还可以细化目标的具体指向,但皆是要体现综合性和生态性。例如手足舞蹈课程的整体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手足舞蹈的技法,和创编基本技巧;综合让学生对不同的手势语有了解;感知肢体语言,掌握舞蹈动作规律。课程中可引入观音手印、芭蕾手语、京剧手势,帮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内容[1]。

(二)创新规划课程体系和内容

根据生态式教学的目标要求,规划的课程体系要通过必修、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三方面,让学生在打好理论基础之上,发展个人舞蹈能力,更体现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要求。不同学校的教育特色或不同专业的育人需求下,具体课程内容可以进行灵活调整。例如舞蹈学教育方向的人才培养必修课中,就需要包含舞蹈教学法、舞蹈基本功训练、舞蹈剧目编排等课程。其他专业可在此基础上增加例如中国舞蹈史、舞蹈学导论、西方芭蕾史等课程。限制选修就可增加更多的校本或地域元素,例如民间舞蹈概论、美术赏析、民族文化简史等内容。任意选修课就有更多的灵活性,根据学情和市场用人需求,开设例如基础礼仪、戏剧赏析、名著导读、健身舞蹈、国际舞等不同的课程[2]。

三、舞蹈人才培养中的生态式舞蹈教育方法升级

(一)案例教学

生态式舞蹈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和独立性兼具的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认知舞蹈元素,生成舞蹈素养时,首先需要进行案例剖析和讲解,用分析每一舞蹈作品、舞蹈动物作所包含的文化、艺术内涵等知识,让学生更好的感知和体验,在反思评价中也可以产生自己进行创作与表现的想法。

根据不同课程内容或教学侧重点,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舞蹈案例,或热门舞蹈作品,激发学生进行参与和讨论的兴趣。例如教师可将大热舞蹈作品《只此青绿》作为教学案例,请学生观看舞蹈视频的片段,从自己的专业认知谈对该段舞蹈的印象,要细化到自己看到哪些主干动作?听到配乐中有哪些古典乐器?是否可引用一小段诗词进行评价?将案例学习和小组讨论整合在一起,每一个小组学生都需要给出自己的意见,整合为小组的学习结果。教师再从教学补充的角度,用叙事的方法介绍《只此青绿》的创作经历、故事背景、侧旁腰起等细节动作所表现的文化内容;剖析该作品呈现的中国人内敛情感和民族精神。再给学生播放《千里江山图》的作品剖析素材,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现代舞蹈与传统画作隔空相望的精神内涵,感受到舞蹈呈现的独特魅力。案例解析结束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创作一段三分钟左右的古典舞小品,使该堂案例课达到高潮[3]。

教学资源较丰富的学校,更可以将不同专业方向的舞蹈从业者、舞蹈教师请进课堂,开展现场艺术分享类案例教学,让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例如邀请京剧演员现场表演《锁麟囊》,在人物的一颦一笑、一走一动中,看到传统动作和文化的魅力,又让学生思考京剧演员是如何用细微动作表现丰满的人物性格的?现代舞蹈又可以怎样借鉴这些手勢或下肢动作,形成固定的节奏或动作模式,完成复杂的舞蹈设计?

(二)指导教学

指导教学是一种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对于舞蹈艺术的特殊性而言,更方便学生在模仿老师的动作之中,对概念化技巧、步骤有准确的认知,例如芭蕾基础站姿、脚位、体态,反复的磨练一个下腰、踢腿动作。但教学要应用更多生态趣味方法,避免学生,尤其是没有技术基础的普高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教学高原民族传统舞蹈,教师就可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肢体表现出动态的波浪、摆钟或弧线直线的交汇状态,记录下每一个人表现的动作,再通过播放对比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看到彼此之间的差异,用宽松包容的态度营造趣味的练习基础环境。教师再给学生做示范,示范过程中讲身体一前一后的动作幅度是要表现何种的步行姿态,与土家、苗族等哪些传统舞蹈特色是一样的。模仿学生的动作,假如手势摆动不到位,就从一种民族舞蹈变成了哪一种其他舞蹈,更方便学生理解舞蹈基本动作与舞蹈语言信息的关系,让学生的情感、思维丰富且活跃,有学习主动性。教师再手把手的指导学生做下腰、踢腿、擦地等不同动作。分解动作练习结束后,给学生播放一小段民族音乐,请学生任意组合本课动作,编一段民族小舞蹈。

在指导中,教师也可以将示范指导和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在一起,选择动画解读方式,对舞蹈特征、音乐节奏等进行慢速处理式介绍。例如,《茉莉花》的音乐节奏和对应舞蹈动作同屏播放,让学生一边听节奏韵律,一边看身体动作,自发进行模仿、记忆,对于舞蹈想要表现的音乐情感、风格和表演的方法有自己的揣摩和理解,看到不同角度、不同力量单元,跑、坐、滚等运动姿态要呈现的特色信息[4]。

(三)生成教学

生成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开放的空间,更容易让学生自由发挥,激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发挥中看到自己对民间文化、艺术历史、风俗传说等的认知局限性,从其他伙伴身上学习和借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抛出橄榄枝,用随机型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再让学生接住问题,共同找到不一样的答案。

例如给学生播放世界多民族的歌舞影像素材,请学生认真观察舞蹈动作,找到认为与生活动作有关联的部分,说出是哪个类型的生活化动作。用探究问题让学生发现艺术创作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去思考,该种关系有哪些历史的传承和变化?与进行创新舞蹈动作编排又有怎样的联系?鼓励学生试听试唱不同音乐作品,探讨华夏文明、古希腊文明等之间的区别和相似之处,对于舞蹈的艺术价值有独特的认知。或者给学生布置发现学习任务,请其用学过的舞蹈知识,编排一段展现家乡山水特色的舞蹈。学生既要了解家乡的历史、家乡的文化、家乡的山水景观,又需要借现代舞蹈手段进行艺术再现。表演舞蹈时,让学生进行猜谜,认真观察舞蹈呈现的自然影像,感受自然文化、意味,锻炼学生的艺术思考能力。更可以通过对比感知,对于用跑、跳、拧等舞蹈动作再现山水形态的作用有深刻的理解[5]。

教师也可将该种生成变为学生相互刺激之中的生成,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创作,自己完成任务,其他学生穿插给出建议或评价。通过不确定性,既提高舞蹈课堂的教学活力,又让学生换角度了解自己艺术知识和能力的真实水平。学生随机抽取,分别选择自编舞蹈表达喜怒哀乐,分享一段话剧演出的经典片段,设计美术形式的舞蹈画面等学习课题,统一主题是表现不同形式下的舞蹈第二种状态。其他学生要随机提出一个问题或一个难题,要求伙伴完成自己的“心愿”,例如指定用下肢动作表现喜怒哀乐。随机与生成增加了自我创作的难度,规避了舒适区,更易让学生动学习自己未掌握的知识。

四、舞蹈人才培养中的生态式舞蹈教育评价构建

(一)定位人才素养确定评价指标

教育革新离不开随之变化或丰富的教育效果评价指标。在生态舞蹈人才培养要求下,重新定位的人才素养和教育活动评价指标,要突出体现综合性能力的要求。具体包括学生是否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多元的艺术知识,是否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否生成了高品位的艺术人格。在不同的评价指标下,要细化内容,突出专业指向性和艺术指向性。例如专业知识下要包括学生对于舞蹈文化、历史人文背景的学习结果;学生舞蹈欣赏能力的成长情况。多元艺术知识要评价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定向培养,是否了解了美术、戏剧、文学等多种艺术种类,是否可以对其中某一小项进行侃侃而谈,是否可以从舞蹈角度了解诸如文学与舞蹈之间的关系。而文化底蕴和艺术人格,作为相辅相成的素养,是需要经过长久积淀和持续性输出引导的,评价要做到动态考察和个性評分,目的是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如科学、哲学文化内容,提升自己创作舞蹈作品中的文化品味;再从文化冲击、文化包容、文化互惠中成为舞蹈君子,辩证看待琴棋书画与黑人音乐、汉族舞蹈与街舞艺术的关系。

(二)应用生态多元开展主体评价

有了要评价的内容,还需要调整进行评价的主体,将传统教师评价学生,变为师生互评,并吸引更多的社会主体展开多维评价。例如定期组织公益演出或汇报演出活动,向社会开放,欢迎最普通的社区群众,和专业舞蹈教师共同对学生的舞蹈学习情况进行点评,使点评结果突出基础性、专业性的综合特点。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收获的言语赞美、书面评价,或观察到的行为评价进行分析:观众对于哪段舞蹈情节、哪类舞蹈动作反馈出更多的热情;专业舞蹈从业者愿意学习和分享哪些舞蹈画面。教师用此判断个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否需要调整,学生也认知到自己有哪些欠缺和不足。

为消除学生的顾虑,教师还要欢迎学生匿名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对现有课程体系、教学案例、课堂上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导比例等提出建议或意见。教师将其与课堂观察和不同课程教师的集中反馈,整合在一起,形成客观评价结果。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则要将定量定性结合在一起。技术类评价内容要用定量打分的方法,指出学生待提高部分;艺术涵养类评价指标,用定性综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创新和创造意识的生成。

五、结语

舞蹈人才,是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性提供动力的专业性人才。培养该部分人才,更应当侧重专业指向性的综合舞蹈素养提高,所以适合应用生态式教育模式,打造生态教学环境和人才内部的生态素养系统。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特色,需要做到生态模式中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元素的协同升级,构成完整的生态教育流程,以帮助专业教师以教学促评价、以评价优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建华.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的高职舞蹈教学探讨[J].魅力中国,2021(47).

[2]田阔.文化产业视域下舞蹈人才培养路径分析[J].中外企业家,2020(27).

[3]丁慧.创意时代下高校舞蹈教育生态现状与优化机制[J].当代音乐,2020(9).

[4]林琼.福建省青少年体育舞蹈教育生态场域的冷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20(3).

[5]金海泉.基于教学实践的艺术类中专院校舞蹈人才培养探究[J].戏剧之家,2021(10).

作者简介:武艺(1972—),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与课程论。

猜你喜欢

舞蹈教育教育策略
浅析游戏性幼儿舞蹈教育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普及教育之我见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如何有效地开展幼儿园舞蹈活动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