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模式下新型学徒人文素养的培育
2023-05-30刘素琴
摘要:新型学徒制是产教融合模式下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在学徒培养中,人文素养缺失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影响学徒个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职业院校的学徒培养应采取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培育策略,从教学理念、教师意识、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等方面提高学徒的人文素养,培养高素质的新时代工匠。
关键词:技能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新型学徒制;人文素养;职业院校学徒培养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新型学徒制是产教融合模式下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是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推行“深化全日制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权利义务关系明晰”的产教协同育人新举措。
一、新型学徒制的“新”特点
新型学徒制是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联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由企业和学校作为主要承担者,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协同推进学徒培养。新型学徒制具有“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新特点,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政府给予企业和学校一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如河南省政府明确提出具体支持政策,河南省人社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于开展新型学徒培训的企业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补贴的标准为中级工每人每年5000元、高级工每人每年6000元。
(二)学徒身份双重性
学徒身份原则上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新转岗人员以及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的从业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他们既是学徒又是学生,既接受学校教育,又接受企业实践。学徒在学校进行专业课程理论学习,同时在企業进行工作实践,完成学生与学徒的双重任务。经学校和企业相关的鉴定考核,合格的学徒才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同时,学徒在学校的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还可获得参加培训的职业院校毕业证书。
(三)学徒培养模式多样化
新型学徒在培养方式上,可以采取全脱产或半脱产方式;培养模式上,主要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模式,由企业与教育培训机构的“双师”协商工学交替的具体培训时间和方式。具体而言,在企业主要通过企业技师担任导师带徒的形式,在学校或培训机构主要由“双师”教师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同时,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职业培训包等网络技术开展线上培训。
二、新型学徒的培养现状
(一)课程设置单一
在学徒制培养上,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专业课和实训课,由校企双方根据专业选择相关的教材,或者校企双方合作自编教材,由该专业的“双师”老师授课,主要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培养学徒的专业技能。
(二)培训目的单一
学徒的身份是企业新员工,企业的目的就是培训学徒快速适应企业工作,对学徒的人文素养缺少关注。
(三)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新型学徒制的考核方式主要分三类——理论知识考试、技能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学徒培训结束必须参加这三个考试才能取得合格证,才有资格回到企业工作。这些考试主要侧重于学徒的技术技能考核。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徒培养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也存在学徒流失现象,影响产教融合学徒制的长远发展。
三、人文素养的内涵及价值
“人文”一词出自《易经》:“阴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就是人类要有文治教化。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做人的起码品格,具体而言,包含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与人文精神,以及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品格,是一个人全面的素质体现。
人文素养不仅关系着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更直接关系着个人的人格和事业的成败,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其作用。杨叔子指出:“人文关系到民族存亡、关系到国家强弱、关系到社会进退、关系到人格高低、关系到涵养深浅、关系到思维形成、关系到事业成败。”[1]对于学校而言,人文素养关系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对于学徒而言,人文素养关系着学徒的道德修养和职业发展。
学徒培养中缺失人文素养教育将会产生如下影响:
(一)影响学徒的人文素质和职业发展
学徒人文素养缺失,导致学徒综合素质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意志力不坚定,精神境界不高,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导致他们对企业缺少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影响学徒的职业发展。
(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学徒培养中侧重技术技能培养,导致学徒受功利思想影响,培训后容易流失,对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也导致企业人才流失,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三)影响职业院校发展
学徒的培训质量直接关系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从长远来看,学徒的人文素养缺失会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
四、职业院校学徒人文素养的培育策略
职业院校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但职业教育并不等同于纯技能教育。理想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和谐统一,“既教人‘求技求真,也教人‘求善求美;既教人‘成才,更教人‘成人,形成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局面”[2]。
人文素养培育是使学生获得求善、求美之道,技能教育是让学生掌握求真、求实之技,二者统一,才能实现学徒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不仅要将人文素养与技术技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要把人文素养贯穿融合于技能教育的全过程。
职业院校的学徒虽然身份特殊,但只要进入学校学习,学校就应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立足成人成才教育、做人与做事培育,既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学会做事,更要教会他们做一个健康的人、幸福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学校加强人文素养的培育,就是要把学徒培养成具有人文精神的、高技能、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一)树立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职业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重实用技能、轻人文教育,重专业成长、轻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以技能训练为培养目标,而将人的全面发展、和谐人格的塑造置于次要的地位,这是职业教育的弊端。黄炎培指出:“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的教育,是机械的教育,而非人的教育,将会极大地制约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影响职业教育的持续长远发展。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应着眼于学徒的全面发展,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新时代工匠。学校应树立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高素质与高技能相统一、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学徒培养中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时,要本着“融于职业,合于实践”的基本要求,“寓人文关怀于技能培养之内,融技能训练于人文教育之中,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精神文明与物质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3]。
职业院校树立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有助于学徒深刻理解职业的社会意义,拥有技能学习的内驱力,保持身心和谐稳定发展,成为德技和谐发展的“职业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4]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做人教育,学徒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各行业的人才。换句话说,培养和谐发展的职业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目标所在。
(二)提高“双师型”教师人文素养与技能教育融合的培育能力
职业院校学徒培养主要由“双师型”教师承担,“‘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更是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5]。所以,“双师型”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育能力成为影响学徒人文素养培育的关键。
1.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人文素养。“双师”教师应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一方面加强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的人文素养学习教育,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要处理好“知”与“德”、“技”与“德”的辩证关系,努力做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成为师德优秀的高素质的“职业人”。
2.提高“双师型”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育能力。教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不断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教学中,“双师型”教师要掌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拥有在技能教育中恰当巧妙地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能力,在教书中育人,既教学徒专业技能,也要提高学徒的人文素养,在教好书中育好人,让学徒在做好事中学做好人。
(三)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中融合人文素养教育
职业院校在学徒培养中实施人文教育,应结合学徒的特点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合于专业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训中,把握好人文素养课程开设的适时性和有效性。学徒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单纯开设人文课程,时间上不允许,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职业院校学徒人文素养的培育,要在专业课程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融合人文素养教育内容,让学徒在技能学习中切实感受人文素养的作用。
职业院校学徒培养,大多采用一体化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所以要借助于专业课程教学平台进行人文教育。一方面,在一体化课程设置、教材的编写中有意识地融入人文教育内容。如在焊工学徒教材中,融入“大国工匠”高凤林的事迹,让学徒感受他刻苦专研、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培育,如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徒的实践技能,还要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及坚韧顽强的毅力。同时在任务驱动和分工协作过程中,培养学徒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徒切实感受到过硬的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同等重要。通过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融入人文素养,使学徒自觉领悟到人文素养对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四)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育
“工学结合”的学徒培养模式,决定了学徒要接受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双重教育,必然受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互作用。文化的熏陶对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学徒人文素养的培育要注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面貌,身处其中的学徒自然会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学徒在校学习期间,一方面,学校要将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校史等精神文化融入学徒的学习培训中,让学徒感受到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学校的校园景观文化、建筑文化、场馆文化等环境文化,在文化育人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新乡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史馆、工匠文化园、科技文化园,学徒在参观学习期间会深受感染,尤其是对学校典型人物事迹的宣讲,使学徒备受激励,从中可以看出校园文化对学徒的熏陶。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命脉,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学徒是企业未来的员工,理应熟悉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以培养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要加强彼此间文化的融合与对接,打造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教育情境,使学徒在校园文化中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感受到企业文化精神,以便将来更好地融入企业。
结 语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新型学徒人文素养的培育要秉持产教融合的理念,注重学校与企业全方位融合的培育策略,把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徒的人文素养,才能培养出德技双能、身心和谐发展的新时代工匠。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兼论全面素质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0):12-15.
[2] 杨德山.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与回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2): 88-92.
[3] 陈光曙.文工交融是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必由之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0(12):53-55.
[4] 魏启晋.职业人文主义: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诉求[J].教育与职业,2008(26):12-14.
[5] 崔涛,黄礼娥.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河北职业教育,2019,3(02),104-108.
收稿日期:2022-12-25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新型学徒制培养策略”(2023-ZDJH-28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素琴(1975- ),女,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職业教育、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