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除自我中心性:论表情包对媒介化社会认知困境的补偿

2023-05-30申玉山石永芳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表情包

申玉山 石永芳

摘 要:在深度媒介化时代,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文字交流是一种不充分的交流。“身体的不在场”造成信息传受过程中非表征信息的缺失和情感交流的模糊,并由此导致不同程度的传播误读;基于社交媒体平台所进行的传播活动,其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传播模式的“异化”,即“拟态的人际传播”加剧了自我中心性,使得媒介化社会的认知困境日益严峻。而表情包作为一种身体元素的加入,使得交流的语言视觉化,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身体的在场性,弥合了文字交流的缺陷,是破除自我中心性、缓解媒介化社会认知困境的有效补偿。

关键词:自我中心性;拟态人际传播;表情包;身体回归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23)01-0036-06

收稿日期:2022-10-20

作者简介:

申玉山(1970-),男,河北鸡泽人,河北经贸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2022年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 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在网民中,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使用率分别为97.5%、94.5%和90.5%,用户规模分别达10.07亿、9.75亿和9.34亿[1。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人际沟通从面对面逐渐转移至以手机为代表的虚拟终端上展开,呈现出沟通渠道选择多样化、信息传递高效化、信息反馈及时化的特点。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发明或技术都是人体的延伸或者自我截除2]220。从生理上说,人在正常使用技术的情况下,总是不断受到技术的修改。当今社会已经深度媒介化,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媒介技术以一种强具身的形态参与了人的存在方式的构成,也参与了人的意义统一体的构成3。媒介技术的蓬勃发展造成一种现象,即人成为终端,仅仅是远程在场。当人们主要依靠智能手机来完成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时,屏幕围裹下的身体对现实空间的感受能力基本被截除,身体和在世空间的关联程度也被更改。传者身体的缺席使得“信息可以无衰减地被传递”的幻觉被打破,信息来源的碎片化、情感交流的模糊、传播模式的“异化”等因素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传播误读,传播者的自我中心性加剧,媒介化社会的认知困境逐渐形成并日益严峻。

表情包作为一种身体化的话语表达,从诞生之初便作为线上文字交流的辅助,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完整的叙事功能和意义体系。鉴于此,本文从表情包入手,重点阐释表情包作为一种具身性元素的添加,通过还原身体在场的情感表达,成为破除媒介化认知困境的有效补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身体回归的思考。

一、媒介化社会认知困境的产生:自我中心性加剧

自我中心性(Ego-centric form of communication)是由心理学家Boaz Keysar (2007)提出的观点[4。他认为,多数情况下人类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只是假设自己表达清楚了自己的观点或是受众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传播者所表达的内容,但事实上,不论传播者还是受众,互相都没有完全理解对方,这样一种普遍存在的传播特性则成为人类在传播中产生传播误读的基本来源。

(一)信息来源碎片化引发传播疏离

我们已经身处媒介化社会,媒介技术一方面作为麦克卢汉所说的“尺度”构成和形塑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世界,另一方面,其本身提供着人们理解世界所需要的信息内容,使人的生存性筹划在它的参与中得以正常进行。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获取速度更加快捷,内容也更海量丰富,但大量碎片化的信息也相应扑面而来。新媒体时代俨然成了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人们获取到的信息浮于浅表,加之缺乏追寻信息本质的时间和耐心,通常以一种“知道但不清楚,了解但不理解”的状况结束大部分信息的搜寻与获取,由此产生的认知往往缺乏逻辑性和深刻性。当人们习惯了利用碎片化的信息塑造自己的认知结构时,在沟通中对于信息的讨论程度就会相当有限,而受众基于自身认知水平有限所进行的浅薄回复更是使得傳播效果大打折扣。由于传播效果不佳,传播者会认为受众对所谈论的信息内容不感兴趣,传播热情随之降低,便不愿与受众开展进一步的深度交流,因而逐渐形成传播疏离。

(二)情感交流模糊导致传播隔阂

近年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们的出行处处受到限制,学习、工作甚至与家人日常生活中的沟通与交流都需通过媒体平台来完成。而由于时间地点等具体条件的限制,人们主要通过文字进行信息的传递,信息发出者的语音语调、身体语言和表情这些情感性的表达内容不能完全被他人知晓。传播过程中情感交流的模糊则会致使传播隔阂的发生。例如,线上教学模式呈现为“一对多”的传播模式。由于信息传播对象——学生数量相对较多,在有限的传播时间内,传播者——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都展开提问来检验课堂的传播效果。教师们往往会选择在课堂结束后通过“听懂了没有”“明白了吗”“还有疑问吗”等问题来达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面对此类问题,大多数学生出于从众心理会在课堂对话框中给予肯定的回复,但实际上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能是“迷惑不解”或“一知半解”或“融会贯通”的。

(三)传播模式的“异化”带来传播焦虑

基于新媒体平台的社交媒体传播,并非传统的可以清晰划分的传播模式,而是结合了人内传播(如美图自拍)、人际传播(如微信聊天)、群体传播(如网络追星)和大众传播(如公众号新闻)等诸多传播模式。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几乎集合了所有的传播模式,但是当用户使用该媒体时,用户的大脑却将其理解为“人际传播”,这是一种“拟态的人际传播”。[5在这样一种“异化”的传播模式中,由于关键的非表征信息,如语音、语调、表情、动作、温度、气味等元素的缺失,用户往往会出现认知投入过载、认知收益却不佳的现象。而正是由于认知投入和认知收益的不匹配,用户又会继续刷屏式阅读手机,在不断生产出焦虑情绪的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手机依赖。

此外,在拟态环境营造的人际交往网络中,物理空间并不等同于关系空间,物理空间的远近并不能代表关系空间的亲疏[6。而手机屏幕的进化,使得沟通边界透明化,逐渐遮蔽了这种空间的区隔,创造出一种面对面沟通的假象。例如,受众在使用媒介平台进行沟通时,“一对一”展开的聊天窗口带来了“面对面”沟通的时空错觉,其带来的结果往往是传者以为自己表达清楚了,但受者可能没理解清楚。在“拟态的人际传播”过程中,尽管信息误读的程度不尽相同,但信息误读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使得媒介化社会的认知困境日益严峻。

二、在场的情感表达:表情包对自我中心性的破除与补偿

人类的需求引导媒介技术发生变化,也引导着媒介形式发生变化,而变化最终的目的在于人类感官平衡。但亘古不变的则是对于自然传播的追求,对于身体在场的追求2]66-68。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聊天的语音功能被开发,这一过程弥补了互联网社会交往中在语音语调的听觉意义上信息无法表达的缺点;视频聊天功能的开发更是增添了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这些视觉意义上信息无法表达的不足;但是受到具体时间和特定场合的限制,语音通话和视频聊天并不能随时随地展开。而表情包从诞生之初便作为线上文字交流的辅助,一方面它可以活跃聊天氛围,帮助人们在网络聊天时相对精准地表达情绪;另一方面,它弥补了在互联网中社交双方身体不在场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表达人类表情和身体语言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表情包是线上社会交往过程中,对人的身体不在场的生理性补偿,同时也是破除自我中心性、缓解社会认知困境的有效补偿。

(一)本质主义赋予:作为表征,辅助降低自我中心性

“表情”,顾名思义,是身体与情感共同兑现的视觉感官表达[7。最早的表情只是一些最简单的数码符号,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的日益发展和人们在线交流方式的不断刷新,一系列用来表述不同情感、模拟不同对话环境、适用于不同网络聊天语境的表情库便出现了,表情开始系统化、规模化、符号化,进而被生产与被消费,“表情”与“包”两个名词也便组合成了“表情包”。表情包从字符、颜文字、Emoji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完整的叙事功能和意义体系,成为一道独特的网络文化景观。

语言学研究认为,人类在用语言对外界环境进行描述的过程中,会赋予被描述对象某些“本质”,通过这些“本质”来掌握这些被描述对象的相关信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会有效节省个体大脑认知空间,在需要迅速行动的事件发生时,可以快速得出结论[8。例如,个体在认知和使用“钥匙”这个词语时,首先要在现实世界对于实体的钥匙及其功能形成基本认知,进而将“坚硬”“锯齿状的”“实用”“精致”“小巧”甚至“可爱”等特征与钥匙联系起来,之后见到钥匙这两个字眼,大脑便会自主调出个体对钥匙已经形成的理解和认知。

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表征,赋予特定事物以“本质主义”的特征辅助个体对该事物进行认知,进而降低传播中的自我中心性,实现对于外界世界的理解和把控。当我们把探究的目光移至表情包时,我们会发现:表情包也可作为一种表征,通过赋予事物以“本质主义”的特征来辅助个体对该事物进行认知。表情包是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的一种多模态话语,是通过对身体形象的拼贴和赋意而构成的,兼具娱乐性、戏谑性和视觉性的特征,这实质上就是一种以图片接管语言、以空间挤压时间、以感性代替理性、以视觉战胜知觉的表意方式[9。身体意象在表情包中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一是对身体动作的戏仿,如再见、鼓掌、撇嘴、敲打、抓狂等;二是对面部表情的拼贴,如“假笑男孩”“金馆长苦笑”“张学友欲言又止”“姚明大笑”等一系列表情包;三是对身体形象的“再创作”,如“杜甫很忙”表情包,最初源自语文课本,被网友改造后出现了“杜甫优雅喝酒”“杜甫拍照”“杜甫弹吉他”等不同的身体形态;四是动物的拟人化,如兔斯基表情包,将兔子的肢体换成了人的身体,兔子被“拟人化”,使得兔子拥有了惊诧、无语、愣住、思考等人的表情。除了以上形式以外,还有根据影视综艺节目爆火的表情包,如宋民国系列表情包、甄嬛传系列表情包、人民的名义系列表情包等。这些都是借助身体来表达情感、动作和神态,既可以是对身体的模仿,又可以是对身体的改造。在身体化的表情包中,表情即“身体+情感”,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对身体的展示越是充分,越具有现场的既视感,人們也就越能获得在场交流的情境感。可以说,表情包的生产离不开身体的介入,身体符号是表情包的基础和原型。这就成功达到了辅助个体对事物进行认知,进而成功降低传播中的自我中心性的效果。

(二)情绪性表达:增加具身元素,降低沟通障碍

美国学者戈夫曼将日常社交互动视作一种表演行为,表演主要在前台进行,这种表演是为了展现个人的良好形象,而给前台表演做准备的区域则是后台,前台与后台中人们行为举止是有差异的[10。现今,互联网给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前台”。这个前台方便快捷,又能随时随地满足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表演需求。我们可以在网络上阅读对方的个人资料,查看他的朋友圈和微博,却无法在双方进行社交互动时观测到彼此的微妙表情和语气声调。在人际传播中,以语言为载体的“表征”具有整合性功能,这一功能的具体体现就是某些语言和词汇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下为传播内容赋予一定的情感特征[11。但是,传受双方进行一次成功的沟通仅靠语言是无法准确完成的。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安(Mehrabian)曾经提出著名的“7%-38%-55%定律”,即“Mehrabian沟通模型”。他认为沟通=语言(7%)来自实际说出的内容+语气语调(38%)来自谈话时的声音面(语气、语调、速度)+表情肢体语言(55%)来自视觉的身体语言(仪态、姿势、表情)。表情是最直观被感知的,尤其是面部表情,这也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与常识[12。因而表情包作为一种表情传达的重要工具,在沟通与交往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动态表情包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情绪的变化过程,例如,“情绪逐渐失控”的动态表情包展现出了情绪由可控发展到失控的逐步变化过程;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情绪化的表达方式,表情包可以表达出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绪,例如,“地铁老人看手机”表情包,即一个老爷爷坐在地铁上,皱着眉头,带着不解、困惑、厌恶等多种情绪看着手里的手机。

图像符号以一种简单而逼真的方式帮助人们轻易地获取意义,同时也悄无声息地制造了某种极具劝服能力的“修辞意象”或“大脑意象”。相对于语言文字的劝服效果而言,图像在情感认同构造方面具有语言文字符号不可比拟的话语优势[13。表情包虽然是一种图像符号,但其本质上反映着交往场景中制作者与使用者当时的某种情感,在相应的社交场景中,表情包的使用本身便是一种情感的投资行为[14。例如,我们选择使用“笑哭”的表情包表达出心中的无奈情绪、使用“皱眉”的表情包展现出内心的纠结、使用“抱拳”的表情包体现出内心的尊重等。此外,在传播效果不佳,交流遭遇“冷场”时,表情包的使用可以软化聊天语气,活跃聊天氛围,使得一段沟通顺利进行。

在人际传播中,表情包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社会情境,在交流中增加情绪性信息,辅助传播者向受众传达出具身情绪,使得受众更加准确地捕捉到传者的传播意图,在一定程度上成功降低了沟通障碍。

(三)编码与解码:去中心化的使用和解读

表情包的生产与使用, 是一对编码与解码的关系[15。受众对表情包的解读,正是作为解码者对符号的再解码,这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解读。表情包经历了从字符式、颜文字、QQ、Emoji、动漫到真人表情包衍变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16。互联网中早期产生的字符式表情符,是由字符组合而成,具有固定的组合规律,传受双方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形成共识,解码者通常不会产生误读现象。而当表情包发展到之后几个阶段时,要正确解读这些表情包的“梗”,不仅要知道表情包背后的人与事,还需要理解其中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例如,对于“葛优躺”系列表情包,我们需要对背后的“丧文化”进行解读。从这个角度看,解码者需要在具体语境下,调动大脑中的知识储备去解读表情包,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过程。此外,由于本身具有形象直观、富有冲击力的视觉属性,因而相较于规整的文字,表情包更易抓取解码者的注意力。

近年来表情包生产的一个主要变化在于大量表情包是随社会热点而产生。例如,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举办,使得“冰墩墩”形象被大众熟知并逐渐受到大家的追捧。“冰墩墩”设计本身融合了国宝大熊猫的可爱和冰晶外壳的科技感,集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于一身,将活泼和敦厚融为一体。它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的坚强体魄、坚韧意志、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体现拥抱创新和未来等时代价值。这是中华文化和奥运精神的深度融合,传递出“一起向未来”的心愿,引发了情感共鸣。冬奥会正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情感迸发的窗口,人人都想沉浸式参与其中。制造话题、发表情包、晒“冰墩墩”成为人们体验冬奥会最直接的方式。一时间,线下所有门店在售“冰墩墩”均被抢购一空。“冰墩墩”俨然成了社交货币。“闪亮登场”“溜了溜了”“突然翻车”等表情包爆火朋友圈并广泛用于社交聊天。“冰墩墩”成为了一种流行符号。从符号学的意义来看,将社会热点事件用表情包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先解码再编码的过程,再一次编码中,这一事件已经彻底变成了网络事件,在网络传播的话语体系下遵循娱乐的逻辑,达到了去中心化的效果。

三、身体的回归:媒介技术发展的反思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在行为特征上泾渭分明的认知区隔,很少出现由于传播行为导致社会认知困境的情况。然而,当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使整个人类社会呈现出“深度媒介化”,甚至“万物皆媒”的情境时,人际沟通出现曲解、焦虑、疏离等问题是传播具身性消失的结果。其具体原因在于人类认知功能的进化速度远远滞后于人类传播技术的迭代,从而导致传播过程中认知过载,通过传播不但没有实现自我中心性的减低,反而加剧了自我中心性的现象。降低自我中心性的方法,并不是生产一套话语逻辑与另一套话语逻辑进行对抗,而是增加具身性变量在传播过程中的参与。而表情包正是作为一种具身性元素的添加,对破解自我中心性、缓解媒介化认知困境做出的有效补偿。

(一)从离身到具身:身体主体性的回归

在西方传统的哲学思想中,人们认为灵魂高于身体,象征着理性的精神与代表着感性的身体长期处于二元对立的状态。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身体开始逐渐摆脱被压制和禁锢的地位,但仍然被理性主义批判。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观点,就是将心灵置于理性的位置,凭借“我心”与“我思”才能对世界进行理性判断[17。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认为,这种二元对立的传播观念造成了心智与身体的分离,身体的建构力逐渐排斥身体的感受力,文化意义的系统逐渐割裂了身体的感官系统,致使人们的身体官能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变得麻木与迟缓[18。直到法国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站在知觉现象学的立场上对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做出回应:“灵魂和身体的结合并不是两种外在的东西——一个是客体,另一个是主体——之间的随意决定来保证的。灵魂和身体的结合每时每刻都在存在的运动中实现。”梅洛—庞蒂重新统一了身体和心灵,并提出了身体的双重感知性,即身体既可以感知周围世界,又可以作为被感知的实体,具有双重本质[19。身体的双重感知性驱动人们一直在寻找更自然的交流方式20

(二)亲临在场:身体在交流中的回归

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跨越时间和地域的传播成为现实,但技术进化带来的对人的“异化”和对身体的遮蔽情况也愈加严重,这使得身体在传播中的位置不断被削弱,逐漸远离了传播过程。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身体的缺席造成的传播缺陷并做出一定补偿。表情包的出现作为一种具身性元素的添加,破解了传播的自我中心性。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出现更是把身体拉回交流现实中,使得亲临在场成为可能。这无疑是人类在长期遭受技术“截肢”的痛苦后,对身体回归的呼唤。彼得斯在《对空言说》结尾中说:“如果我们认为交流是真实思想的结合,那就是低估了身体的神圣,虽然在这个时代技术已经可以充分地模拟人体,但身体是否真正在场仍然具有重要意义。”[21“当媒介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时,他们产生的或者是允许的传播,则越来越与非技术或前技术传播相似。电影与可视电话远比静态照片和电话更接近人类面对面的传播。”22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身体的回归,是对亲临在场这种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方式的追寻。

参考文献:

[1]CNNIC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新闻潮,2022(2):3.

[2]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3]黄华.身体和远程存在:论手机屏幕的具身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9):46-51.

[4]KEYSAR B.Communication and miscommunication: The role of egocentric processes[J].Intercultural Pragmatics,2007,4(1):71-84.

[5]滕乐.从大众传播到拟态的人际传播——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历史剧的挑战及其突破[J].中国公共史学集刊,2020(00):206-225.

[6]张莉,毛颖辉.微信:人际传播的再建构与可能性[J].新闻与写作,2016(2):97-99.

[7]刘汉波.表情包文化:权力转换下的身体述情和身份建构[J].云南社会科学,2017(1):180-185+188.

[8]BRAISBY N,FRANKS B,HAMPTON J.Essentialism,word use,and concepts[J].Cognition,1996,59(3):247-274.

[9]韩少卿.新媒介时代的身体景观与身体传播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9.

[10]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02-134.

[11]胡春阳.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D].上海:复旦大学,2005.

[12]官奕聪,吕欣.AI虚拟主播的具象化情感表达设计研究[J].传媒,2020(23):35-37.

[13]喻国明,李彪,王斌.表情包构建全新话语框架[J].人民周刊,2018(4):82-83.

[14]林爱珺,张博.作为话语的表情包:网络表情包的符号消费与社会学反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8):35-40.

[15]彭兰.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04-110+153.

[16]谷学强,张子铎.社交媒体中表情包情感表达的意义、问题与反思[J].中国青年研究,2018(12):26-31+108.

[17]毛华威.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18]理查德·桑内特.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M].黄煜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1.

[19]刘海龙,束开荣.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0-89.

[20]吴宁宁.身体主体与技术的双重内涵[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6):73-79.

[21]约翰·杜翰姆·彼得斯.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M].

邓建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1.

[22]保羅·莱文森.人类历程回放:媒介进化论[M].邬建中,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86.

责任编辑:艾 岚

Breaking Egocentricity: The Compensation of Emotion Icon for Cognitive Dilemmas in a Mediated Society

Shen Yushan, Shi Yongfang

(School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

Abstract:In the era of deep mediatization, written communication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is an inadequate communication. The "absence of body" causes the lack of non-representation information and the ambiguity of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which leads to different degrees of misinterpreta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based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the "alienation" of communication mode appears in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that is, "Pseudo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which aggravates egocentricity and makes the cognitive dilemma of mediatized society increasingly severe. As an addition of body elements, emotion icon makes the communication language visual, restores the presence of the body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bridges the defects of written communication,

which is an effective compensation for breaking self-centeredness and alleviating the cognitive dilemma of the media society.

Key words:ego-centric form of communication; pseudo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emotion icon; return of the body

猜你喜欢

表情包
透视“表情包”
爱因斯坦的“表情包”
我的“表情包”里没有难过
我的“表情包”里没有发怒
黄子韬:一个“表情包”的自我修养
井柏然骑单车变身“表情包”baby成空中飞人无暇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