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下的传播活动图片化热潮
2016-11-15王立君白曹智子程熙慧
王立君 白曹智子 程熙慧
摘 要 读图时代的概念虽然诞生于电视时代,但对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也有很大影响。人们的传播习惯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普及也逐渐有了新的改变——图片化,这一变化也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或多或少的改变。文章通过对表情包流行现象的介绍,来了解和分析传播活动图片化热潮现象。
关键词 读图时代;传播;图片化;表情包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8-0026-02
读图时代的起点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第一次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我国的报业达成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共识。但是,读图时代的概念定义是8年后的一次出版策划活动中提出。从此,读图时代这一概念成功走进了各大报纸和无数的出版物,直到今天我们的报业出版业以及传媒业都仍深受这一概念的影响。譬如新媒体时代最热门的传播平台——微博,据官方统计截至2015年9月,微博月活跃用户数(MAU)已经达到2.12亿人。拥有如此庞大活跃度的微博在2015年4月就做出了一项功能改进——图片评论。这一功能的出现既得到了网民们的“怒赞”,也促使了一个新型的图片传播形式——表情包的诞生。下面就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这个读图浪潮和新媒体结合的图片传播新形式。
1 表情包的产生
1.1 内部受众需求
视觉素养的提高。1969年国际视觉文化协会中的泰斗约翰·蒂贝兹给视觉素养做出了概念的定义:“视觉素养是人类通过观看,同时整合其他感觉经验,发展出一组视觉能力的素质。”从传统文化的底蕴来看,西方文明的视觉素养是普遍高于东方文明的。从视觉素养的根源来说,中西方对待视觉的要求看法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对于抽象的“意”的要求远远高于对写实的“形”的期待。因此,在我们在对这种直接的“表情包”也是在近些年才开始普遍产生,传播者会从自己的视觉素养底蕴中塑造自己的媒介素养。表情包就是将即时的抽象情绪向一个大家所熟知的视像转化的结果。这种媒介素养(即微博表情包的产生与流行)是中国网民视觉素养的提高与个性化的互联网环境相碰撞的产物。
受众心理的变化。在读图时代的背景下,从文字传播到图片传播的变化让受众从思维和心理上发生了变化。今天受众不再为能否获得信息而是为如何选择而苦恼,相对于文字而言图片更为直观和冲击力。因此,表情包符合受众对图示内容更易接受的心理。表情包的本质就是一种网络文化,在注重个性化和夸张性的同时一定要有很强的娱乐性。因此,微博表情包也符合受众对娱乐化表达的选择倾向。同时,微博表情包的受众是一个基数庞大的群体,而处于群体中的人是拥有一个共同的群体心理的,群体中一种事物的出现也许会产生大规模的效仿。因此,微博表情包也满足了一些网友们的盲从跟风心理。
1.2 外部技术的提高
SNS(socialnetwork software)的普及为图片传播提供了平台。互联网的社交功能无疑为自媒体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同时它也是微博表情包流行的巨大推动力和催化剂。微博作为中国目前最火的社交网络软件之一,有强大的平台力量和基础,为自媒体时代提供了无限可能与潜力。
技术的普及使视觉素养付诸实践。前面提到过,传播者会从自己的视觉素养中提炼出自己的媒介素养。但是在SNS为平台的传播活动中每一个用户都是自媒体,既是传播者也是接受者。因此,视觉素养到媒介素养的提升不仅仅在传播者产生也在受众中产生——大量的微博表情包都是由网友制作完成,而非一些官方或者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相比Photoshop而言,一些更简单的手机制图App都为这些视觉素养提升提供了实践机会。
2 表情包的流变与特征
2.1 表情包的变化过程
表情包的变化过程:单一文字表情—多样动画表情—图文并茂表情包。
表情包的前身是网络表情符号,即单一的颜文字,用单一的字符或者标点来表达心情和模拟表情。譬如“:-D”表示大笑,“:-(”表示伤心失望,“:-0”表示吃惊等等,还有一些日式的颜文字“(^O^)”表示开心大笑,“(-_-)zzz”表示疲惫瞌睡,“(T_T)”表示伤心流泪等。
随着表情符号越来越受欢迎,出现了一些有统一风格或者模范的系列表情。比如QQ表情中的基本黄豆表情,微博中的基本表情狼小花等。这些表情一般由个人或者某些网络产品运营商设计并在网上发布。在这期间,还出现了有趣生动的动态表情。
2.2 表情包的特征
作为时下最热门的图片传播方式,表情包无疑是微博传播中的催化剂。
1)内容:公共平台中热门话题的二次传播。表情包中的图片常常来自明星截图、猎奇搞笑或者众所周知的热门事件,而文字字数虽少(一般不超过10个字),但也都紧扣网络热门或者抖机灵逗
乐子。
2)形式:去中心化、反宏大叙事的夸张表现。表情包网络流行文化的本质就决定其与传统的、主流的叙事方式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配图是简陋可笑,与高清和精美的传统要求形成鲜明对比;其中的配文就更与众不同,简单易懂还有错别字,还会加一些语义不同的中式英语。
3)影响:病毒式传播。微博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网,它比真实的地域网或人际关系网有更大的可能和更小的阻碍。以微博为平台的表情包会有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更广的传播范围,如果被一些意见领袖(微博大V们)转发,这些相关的表情包的传播会更快,更具影响力。
3 对表情包热潮的反思
3.1 表意受限与版权问题——表情包制作者的
反思
首先,表情包在很多情况下都存在表意不明和群体受限的缺点。自人类社会出现传播活动以来,各种传播活动就表现为符号的交流。但是,交换符号的本质是符号本身意义的交流。这就要求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拥有相同的传播语境和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传播活动。譬如中年人和年轻人,他们对表情包在理解和接受程度上就大有偏差。其次,制作所需图片的版权归属和内容的管理也处于一个模糊的边缘。据官方统计中国网民在2015年已达到6.5亿左右,并且这一数字在不断增长。无数的表情包在这6.5亿的群体中被转发使用:图片是否侵犯个人或集体的权益?照片或截图是否经过授权?相关配文是否对他人或集体有伤害?如此这般的问题每天都在上演。这些问题每日愈增却不受重视。
3.2 传播效果的加强与现实情感的抑制——表情包传播者的反思
表情包的广泛流行印证了网络环境下人们传播习惯发展的必然趋势——图片化。现在的社会是以网络社交平台为纽带和平台,而表情包的使用已经成为人们在这个平台最流行和普遍的表达方式。表情包比文字更快捷、更易懂同时也有更强烈和直观的传播效果,这也是表情包成为热门传播现象的最大优势之处。
但是,无论如何表情包在网络传播中再生动和形象,也无法取代现实中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日本学者中野牧曾对现代人的行为特点做出总结,并提出了“容器人”的概念。他认为现代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互相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表情包的流行也是现代人们在网络中消遣娱乐排解孤独感的一种狂欢。但是不论如何,一时的热络畅聊并不能让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缩小,一次看似热闹的“斗图”大会也并不能取代亲朋好友间的秉烛夜谈。
4 总结
毋需质疑,表情包是网民将原有图片解构后又重构出的新产物,而表情包的热潮也是一个必然趋势。从麦克卢汉的经典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来看,表情包不单单只是人类视觉的延伸,还是视觉和思想的交互延伸。读图时代下的自媒体应在制作使用表情包时充分考虑到其中的诸多限制和缺点,不能让表情包的热潮冲淡了应有的冷静。
参考文献
[1]杨松芳.解析读图时代[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3):49-51.
[2]杨芳芳.读图时代与新闻审美的价值走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2):237-240.
[3]叶云.网络表情符号的流变与延展空间[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4]彭兰.微博客对网络新闻传播格局与模式的冲击[J].新闻学论集(第24辑),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