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研究生导学关系的构建路径探究

2023-05-30彭明祥周勇龙宇

高教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创新体系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

彭明祥 周勇 龙宇

摘  要:研究生导学关系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当前研究生导学矛盾所反映出的异化形态和形成原因后,提出坚持导师师德为首要,把好导师“入口关”质量,强化导师立德树人意识和职责;构建师生相互促进的合作共赢机制,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活力,引导研究生崇尚学术、追求卓越;完善师生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师生协同共进、合力攻关的良好氛围,以期实现破解师生导学矛盾,建设和谐导学关系,推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导学关系;导学矛盾;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1-0083-04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postgraduate cultivating quality, supervisor-postgraduate relationship runs through the entire process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fter analyzing the forms and causes of alienations reflected in current supervisor-postgraduate contradictions, means are proposed to build a harmonious supervisor-postgraduate relationship by resolving contradictions,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cultivation by promoting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We adhere to regarding supervisors' ethics as the first priority, guarding good quality of the "entry gate" and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and responsibility for cultivating virtues and educating people. We create a mutually promoting, cooperative and win-win mechanism to stimulates the innovative vitality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thus to guide them to uphold academics and pursue excellence; improving evaluation,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s for supervisors and postgraduate students to cultivate a good atmosphere to synergize and tackle problems together.

Keywords: supervisor-postgraduate relationship; supervisor-postgraduate contradict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cultivation quality; innovation system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家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在服务和引领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大力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构建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大批高质量高层次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助力加快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是研究生教育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研究生导学关系是指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学习研究过程中,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彼此通过知识教学、科学研究、思想交流、行为指导及学习生活等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维度、多性质的关系体系,不仅包括“传道受业解惑”的教书,还包括“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育人[1]。研究生导学关系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关系到研究生教育中联系最为密切的两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和谐的导学关系有利于促进导师和研究生在导学互动过程中共同学习、共克难关、共创知识和共同成长,是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素,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和基础[2],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然而,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我国研究生导学关系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导学关系疏离和异化的现象日趋明显,个别研究生与导师的矛盾所引发的“舆情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给高校教师的整体形象和职业声誉造成了严重破坏,影响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大局,拉低了研究生教育的口碑和成效[3],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带来一定的质疑,严重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如何有效破解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的研究生导学关系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议题,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  研究生导学关系异化成因及主要形态

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变革,研究生导学关系已经由传统的导师对研究生的单向指导发展成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由单纯的师生教学关系发展成为由教育关系、心理关系、情感关系等构成的“多角度关系体”[4]。随着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互动日益频繁,这种多角度关系体在互动的过程中,由于导师和研究生在身份地位、年龄结构、知识背景、经历阅历与利益诉求等方面的差异[3],造成研究生与导师对目标的认识和定位不同,引起研究生与导师之间产生误解和矛盾,导致研究生导学关系的疏离和异化,妨碍了导学关系的高质量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若从导师和研究生两个主体视角来看,研究生导学关系異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态。

(一)  雇佣型导学关系

雇佣型导学关系指研究生导师缺乏平等沟通意识,过于强调“利益驱使、彼此回报”,致使导学关系变成了老板与雇员的关系[5]。导师为能获取更多的私利和名誉,将研究生看成廉价的科研劳动力,过分要求研究生不断为其申报、完成与学业关联性不大的课题,影响了研究生正常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在此类型关系下,导师与研究生的交流主要以分配科研任务和听取工作进度报告的形式进行,且更在乎的还是项目的进展和完成情况,难以对研究生进行实质性的学习和科研指导,更难关注研究生的日常生活、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等。导师虽对研究生参与项目工作给予一定的报酬,但当研究生的付出与收益难成正比,甚至严重影响到研究生的学业完成时,研究生可能会感觉到被导师雇佣或“滥用”,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就会日趋紧张,导学关系自然就会发生异化和恶化。

(二)  放养型导学关系

放养型导学关系指“导师不导”的导学关系。少数导师或者因自己知识和能力有限,既无研究课题,也无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或者是责任心不强、精力不足,或者是觉得指导研究生对自己的发展作用不大,罔顾身为导师的责任,对所带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科学研究、思想生活等情况基本不闻不问[6],难有时间与研究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对于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撰写缺乏指导,使研究生处于无人管辖、放任自流、自生自灭的境况。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由自己做主、自己去摸索探究。研究生感受到的是“师傅招进门,修行在个人”的“孤立无助”状态,而不是师生间“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的状态。此类导学关系往往导致研究生学业进展不顺,甚而造成延期毕业,给其学习、生活和心理带来很大压力,进而致使研究生对导师没有足够的认同感、信任感和尊重感,导学关系松散、疏离和异化。

(三)  应付型导学关系

应付型导学关系指研究生对导师指导(或安排)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寻找各种借口,采取推诿、拖延、应付等态度和行为,导致师生导学关系不畅[7]。少数研究生读研的目的就是希望获取更高的学位以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在学习和研究工作中不愿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只求“得过且过”。还有研究生想课程考试得高分、想早出研究结果,以便获得各种荣誉奖励,为自己的今后发展增加“砝码”,就选择容易“刷分”的课程和一些所谓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还有研究生对自己所学学科感到就业压力大,希望尽早参与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忙于各种考证和兼职实践等,无暇顾及学习研究。甚至有的研究生由于自身基础较弱,学习钻研不够,或对导师所安排的研究任务不感兴趣,但又不及时与导师交流沟通,而采取避而不见、避而不理的应付方式。当导师对其学业高标准严要求时,这些研究生就感到不可理解和难以承受,对导师产生不满或抵触情绪,进而导致师生导学关系疏离和异化。

二  构建和谐导学关系的策略路径

从研究生导学关系异化的表现形态来看,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和谐与否,主要取决于导师和研究生两个主体。但实质上影响导学关系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相当复杂的,相关的规章制度、学校学风和社会环境等都会引导研究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取向,对研究生导学关系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基于此,为破解师生导学矛盾,避免导学关系异化,构建和谐的研究生导学关系,本文试着从导师、研究生和研究生培养单位三个主体视角,提出如下三项举措来推动和谐导学关系的建设,促进师生间良师益友关系的形成。

(一)  强化导师立德树人的意识

强化师德首要意识。导师在研究生导学关系中,一般来说是居于主导地位,导师的思想境界、品性修养和行为方式等,对构建良好导学关系起着关键作用。通过遴选、培训、激勵等多种方式,切实让研究生导师明白,导师是岗位而非固定的职称和荣誉,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其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和以德育德,真正做到坚持“四个统一”,努力争做“四有”好导师。导师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担负起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职责,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以精湛的学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影响和鼓舞研究生,做研究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成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促进研究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严格导师遴选标准和条件。围绕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队伍整体质量。建立健全分类多维的导师遴选体系,从政治素养、师德师风、学术水平、研究生培养质量及支撑保障条件等方面,严格导师遴选条件,坚持师德第一标准,强化对导师政治素养和师德师风的审查,把好研究生导师的“入口”质量关,真正遴选出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作为导师上岗招收研究生,对指导精力投入不足、指导责任心不强、指导方法不科学、培养质量把关不严的导师[8],不聘其上岗招收研究生。推动导师不断学习和进步,努力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育人能力,为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成长发展提供更加强力的基础和支撑。

健全多层次培训机制。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通过优秀导师指导经验分享、师德师风案例研讨、研究生思想状况和择业观交流及研究生培养规章制度介绍等,形成分类多层的导师培训交流体系,开展常态化、主题明确的培训交流活动,丰富导师培训交流的形式,拓展导师培训交流的内容,真正让导师感受到优秀导师的指导经验,又让导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及学校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有关政策规定,以及研究生群体的思想动态,促进导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形成共同成长的良性循环机制,不断增强与研究生交流沟通的能力,引导研究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升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师生间教学相长。

(二)  构建师生相互促进的合作共赢机制

引导研究生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研究生是高校科研队伍的生力军,也是国家高素质科研骨干和行业领军人才的重要后备军,研究生培养质量对国家科技发展和科技强国的建设至关重要。导师在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强化对研究生崇尚科学精神的引导。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科学道德宣讲活动和学风建设月活动,认真学习科学家和优秀科技人才的先进事迹。将学术诚信、学术道德和学术理想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激励研究生弘扬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和学术价值取向,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激发其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科学前沿,敢于攻坚克难,做真科研、真贡献,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

注重研究生的因材施教。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关系到研究生学业的成败及后续的发展。导师要定期与研究生交流和沟通,充分了解研究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个人喜好和思维特长等,及时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尽力做到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事施教。这样,在研究生的学习研究和生活过程中遇到问题、困惑和困难时,导师能及时给予指导、引导、疏导和帮助,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统一,激发研究生的科学理想和学术志趣,树立追求高质量研究成果的目标和信念。如此一来,研究生亦会在学习研究中更加勇于和乐于向导师坦诚交流、展现真实想法、提出不同见解和具体诉求,实现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沟通,增加相互认同感和信任感,形成导学间共同的价值追求、学术追求,实现携手共进的良好师生关系。

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活力。在信息化、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生产模式发生了极大改变,研究生也已成为知识创新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导师要将研究生作为一个科研主体来对待,避免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停留在“吸收知识、执行任务”的机械阶段[9],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研究生独立、自主学习和探究,积极指导和引导研究生学习、运用和集成多学科知识,形成具有从主动学习知识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再到创造知识的能力。同时,导师还可通过团队组会活动、支持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等,使研究生与其他导师之间、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和创新灵感,提升其学术创新能力,推动师生间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  完善师生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

完善分类多维的评价体系。好的评价体系能给予师生正确的方向引导、目标引导和价值引导,激发师生的活力和创造力,潜心去追求远大目标。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有机结合,多方参与的分类多维评价体系,推动研究生和导师的同向同行,共同聚力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志趣、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于导师的评价,坚决扭转以指导研究生人数、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数、论文数量等为主的简单量化指标来评价导师育人履职质量的做法,而是更加重视以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考评成绩、学位论文质量、就业质量等为主要指标来评价导师的育人履职能力,促进导师“导学导研”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对于研究生的评价,要按照不同类别、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制定评价形式和评价标准,注重不同课程成绩的计算权重,强化研究成果形式的多样化,给予导师评奖评优的推荐权。如此,才能激发研究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在导师指导下,刻苦学习、潜心研究,积极开展探索性和创新研究等,产生高水平创新成果。

健全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完善荣誉激励体系,催生多类型的先进典型,引导师生在不同的领域争先创优,形成师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合力奋进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和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对研究生培养质量高的优秀导师要加大奖励力度,且在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上要给予倾斜或予以专门奖励。大力开展学校“十佳杰出研究生”、优秀毕业研究生、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等评选,充分激发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导师和研究生努力敢于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探索性和创新性工作,努力解决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复杂问题,甘愿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而不是去追逐所谓的研究“热点”,承担“短平快”的项目,产生所谓的“成果”。强化对优秀师生的表彰宣传,充分发挥模范带动作用,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对优秀导师、优秀导学团队和优秀研究生进行宣传,凸显导师的言传身教和率先垂范,以及研究生的勤学好问和积极上进,增进师生间的向心力、凝聚力,形成师生间合作共进、协同攻关的良好氛圍。

健全约束机制。有了好的激励机制,还必须有强力的约束机制,才能真正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给师生的行为规范划出底线,给研究生培养质量划出底线。有效的约束机制可以促使导师积极参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认真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选题和科学研究、把好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关等;也能促使研究生努力学习、潜心研究、积极进取,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对责任心不强,未能有效履行岗位职责,触犯相关规则规定的导师,应该给予处罚。例如其所指导的研究生出现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或较大质量问题,可根据相关规定,减少导师招生指标,甚至采取停招或取消导师资格的处理方式,从而避免导师“放养”“散养”、研究生“替导师打工”[10]等不正常现象。对于不愿学、不努力学、想“混”过关,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考评等达不到学校规定的要求,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应及早进行分流或淘汰。这将有助于促进导师潜心治学、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指导研究生;促进研究生虚心向学、发奋努力、刻苦钻研,从而形成师生良性互动、合力攻关、追求卓越的和谐导学关系,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和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作为研究生教育中的两个关键主体,研究生和导师在共同的学习和研究中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如何引导师生形成共同的学术追求和价值追求,构建和谐的研究生导学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研究生、导师和教育管理者都必须对此更加重视。唯有如此,才能更加有力地推进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大力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促进现代化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许迈进,郑英蓓.三重反思重构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导学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发展,2007(4):77-80.

[2] 刘志,马天娇.和谐导生关系如何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10):43-50.

[3] 张旗.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导学关系建构探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4):64-69.

[4] 程基伟.构建和谐导学关系,促进博士生全面发展[J].北京教育(德育),2102(11):29-32.

[5] 胡洪武.师生共同体:破解研究生导学矛盾新路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4):48-52.

[6] 林伟连,吴克象.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建议要突出“导学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5):26-28.

[7] 梁社红,刘艳,朱婉儿,等.导学关系困扰类型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5):50-54.

[8] 洪大用.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新主题、新担当[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9):1-9.

[9] 宋成.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学关系:影响因素与对策建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3):9-14.

[10] 战雨强.坚持底線管理思维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2020-08-21(2).

基金项目:2019年四川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项目“学位论文质量有效监管体系构建研究”(2019ZD09);2019年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研教改重点项目“基于过程管理的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研究”(JYJG201918)

第一作者简介:彭明祥(1968-),男,汉族,重庆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创新体系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趋势研究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新疆兵团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创新优势学科平台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