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党支部服务育人与残障大学生帮扶研究

2023-05-30吴冠磊

高教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服务育人服务能力

摘  要:高校学生党支部为开展残障大学生帮扶提供组织保证。融合教育背景下,残障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化。残障大学生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基因,是加强政治社会化教育,增进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服务残障大学生,促进残健融合,做好文化传承,是高校学生党支部光荣的使命和担当。但是,高校学生党支部存在服务意识薄弱、服务能力不强、服务形式单一和服务领域有限等困境。融合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应强化文化服务功能,以文化人,提升文化育人的高度;提高服务能力,以情动人,传递服务育人的温度;注重实践育人成效,增加实践育人的深度。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服务能力;服务育人;残障大学生;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1-0075-04

Abstract: The College Student Branch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vides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for carrying out assistance to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ed education,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are diversified.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trengthe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education and enhance political identity for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to inherit the red spirit and inherit the red gene. It is the glorious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 Branch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serve the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disabled and health, and do a good job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However, the College Student Branch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some difficulties such as weak service consciousness, weak service ability, single service form and limited service fiel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ed education, the  College Student Branch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hould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cultural service and enhance the height of cultur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service ability, with emotional moving, transfer the temperature of service educ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effect of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increase the depth of prac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the College Student Branch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ervice ability; service education;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education

党的十九大提出“办好特殊教育”。2015—2017年,共有2.89万名残疾学生通过高考被普通高校录取,共有5 464名残疾学生通过单招单考进入高等特教学院学习[1]。

高校学生党支部服务育人问题是我国独特的研究课题及实践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文献发现,学者侧重于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比如,郭文刚的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研究,郭立场的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余乙兵的高校育人工作面临的挑战。但是,关于高校学生党支部与残障大学生帮扶的研究极少。

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限制,残障大学生在学业发展、生活照顾、文化活动参与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学生党支部等组织帮助解决。新形势下,残障大学生帮扶应成为高校学生党支部“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体现。首先,学生党支部要做好残障大学生学业发展、生活照顾方面的帮扶。在此基础上,学生党支部要搭建文化参与的平台和载体,满足残障大学生精神文化方面的個性化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拼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孜孜进取,“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兼容并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洒脱,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残障大学生锤炼品格、完善政治人格提供精神支持和力量源泉[2]。在文化参与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学习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服务社会,服务残障大学生,促进残健融合,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的使命和担当。

一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能力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一)  助力高等融合教育发展

高等融合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在教育部大力支持下,中国残联决定在北京联合大学、长春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和四川大学六所普通高校开展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工作[3]。

残障大学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关爱。残障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帮扶的首要内容。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有爱与归属的需要。残障大学生渴望与普通大学生一起参加文化实践活动,在文化参与中释放自我,收获友情,找到归属感,使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教育是改变残疾人命运的根本途径”。高等融合教育体现了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其发展需要学校学工、教务及后勤等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协同推进。作为高校的最基层的党组织,高校学生党支部是联系师生的桥梁和纽带,要发挥好组织动员优势,做好残障大学生帮扶,助力高等融合教育发展。

(二)  组织力提升的有力抓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坚强堡垒。加强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是组织力提升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为学生党建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提供能力保障。

(三)  服务育人的现实需要

服务育人是高校“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层党组织和开展大学生理想新信念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阵地。加强学生党支部服务能力建设是构建“二三四”育人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层党组织,学生党支部是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战斗堡垒,应为学生党员、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和贴心服务。《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支部工作标准》中第十三条指出,高校基层党支部要关心爱护党员,关心帮助党员学习、工作和个人成长,积极创造条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四)  有助于党员更好发挥作用

学生党支部是展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形象的窗口。加强学生党支部能力建设,创建服务型党支部有助于促进党员亮身份、树形象和创品牌,有助于促进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有助于强化宗旨观念,强化党员意识,提升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更加有利于发挥党员率先垂范作用。

二  高校学生党支部服务能力建设的困境

(一)  服务意识较弱,服务意愿不强

学生入党标准良莠不齐,缺乏规范性,一般以学习成绩和“学生干部经历”作为“硬”条件[4],对于奉献精神、服务意愿和志愿服务时长等方面的考核不够。高年级学生党员忙于过级、考证、考研和找工作,少数党员过于功利,入党动机不端正,对于党支部的活动疲于应付,导致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自觉开展服务的较少,被动参与的居多。学生党员和学生党支部服务师生、服务残障大学生的意识薄弱,服务意愿亟待加强。

(二)  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水平偏低

首先,业务能力培训严重不足,技能提升緩慢。崔海英[5]通过对上海8所高校的学生党支部和党员进行调研后发现,58.4%的学生党支部没有定期开展提高党支部及其成员服务能力的相关培训。现在的学生党员绝大部分是“00后”。他们中的部分党员缺乏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师生服务的意识淡化,参加活动的功利性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党支部的服务能力。

其次,队伍建设薄弱制约了服务能力的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从事学生党建工作的时间短,政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党建经验不足,学生党支部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事务性工作上。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一般由高校辅导员兼任,辅导员每天承担着琐碎的学生事务性工作,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很难得到充分保证,工作质量有待提高。辅导员知识化、年轻化和专业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大部分辅导员是“从校门到校门”,缺少社会的历练,对社情民意了解不足,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欠缺,实践能力有待增强,学生党建工作的成效不明显。学生党支部书记身兼数职,时间和精力有限,加上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视和认可,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学生党支部已无法满足学生党员和广大学生的差异化和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最后,学生党支部的活动费用极其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活动的开展和服务成效,影响了党支部书记工作的积极性。开展学生党支部的工作,特别是推进党支部特色亮点工作,举办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党建的品牌建设都需要一定的费用支持。

(三)  服务体系不健全,作用发挥受限

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软弱涣散,教育管理不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不足[6]。学生党建工作重发展轻教育,且持续的教育管理不够规范,考核评估体系不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服务机制、实践锻炼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4]。通常是,学生党支部因应对一时一事一人,做出临时性的服务安排,没有形成服务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机制。志愿服务时长、服务形式、服务内容和服务实效等未有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

(四)  服务形式单一,服务效果不明显

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听报告、读文件、看视频、写心得和开座谈会,久而久之,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受影响,育人效果不佳。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服务的内容主要是侧重学习和生活的帮扶。心理帮扶和文化帮扶重视不够,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流于形式,整体服务效果大打折扣。

三  高校学生党支部加强服务能力建设的路径

(一)  小我融入大我,强化学生党员“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意识

1)在学生党建工作中要树立全程化的工作理念[7]。创新新生政治导航教育的形式,增强育人实效。开展好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根据“00后”大学新生的个性特点,系统设计入党启蒙教育内容[8],讲好政治导航第一课。

改变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高校学生党支部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教育管理工作,注重平时表现和实践锻炼,锤炼品质,坚定信仰。发展党员要严谨,既看成绩也看综合素质,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学生入党后,教育管理要更加严格。亦师亦友,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新时代党员的教育管理要突出政治意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9]。

高校学生党支部和学院团总支可利用重大纪念日,结合重大时事,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情景剧和志愿服务等主题党团活动,做好价值引领。让广大学生在实践教育活动中,思想得到升华,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2)因地制宜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观周恩来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和南京溧水李巷红色教育基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新党员宣誓暨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红色革命精神,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传承艰苦奋斗作风,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及大局观念,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3)发挥学生党员的朋辈教育和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党员文明监督岗、党员1+1结对帮扶示范岗、党员宿舍和党员之家等阵地,积极营造乐于助人、善于助人和助人自助的良好氛围,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  以调整自身定位为契机,扮演好组织者、先行者和倡导者等角色

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主要分为校园服务型和社会服务型两种。校园服务主要指学生党支部践行“为生服务”的理念,为解决残障大学生、普通学生和学生党员在学习、日常生活、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及文化参与等方面的困难,提供有效帮扶和贴心服务。社会服务主要指学生党支部通过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为特殊儿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1)做残障大学生生活照顾的组织者。坚持“以生为本,为生服务”是学生党支部加强服务能力建设的理念和行动指南。残障大学生是高校的弱势群体,是最需要关心和支持的群体。组织班级、宿舍成立帮扶小组,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轮流照顾残障大学生的生活起居,使其适应大学生活,尽快融入新的集体。采取志愿帮扶等措施,解决残障大学生节假日出行和游玩等迫切问题。

2)做大学生学习、心理和文化帮扶的先行者。“学生无小事,处处总关情”,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关注残障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向学校相关部门反映残障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倡导创新课程考核方式,扎实做好1+1帮扶工作、1+X导学提高学习成绩,实现共同成长。同时引导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帮扶活动中,个个争做“活雷锋”。2017—2021年,N校康复科学学院学生党支部服务过的残障大学生有50多人,其中1名听障大学生获江苏省大學生职业规划大赛特等奖、江苏省优秀毕业生和国家奖学金;2名视障大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2名视障大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研究生;8名残障大学生光荣加入党组织。

在避免“重学业轻心理辅导”的现象,做好学习帮扶的前提下,兼顾到心理疏导,开展3.20心理健康周、5.25心理健康月等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满足大学生和学生党员的精神文化需求,践行“平等、参与、共享”的新理念,举办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体活动,不断完善大学生文化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加文化参与的机会,提高参与意愿和参与质量。帮助残障大学生融入社区、融入社会,融合发展。挖掘校内外资源,满足广大学生和学生党员对休闲文化、传统文化的渴望和需求。

3)做残障大学生权益的维护者和倡导者。为了更好地促进残健融合,高校学生党支部应通过媒体宣传,开展辅导讲座等方式,引导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接纳和帮助身边残障大学生,倡导无障碍校园环境建设。

4)服务特殊儿童,为折翼天使带去希望。依托“殊博汇”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用所学知识服务特殊儿童,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游戏治疗、舞动治疗及音乐治疗等方式帮助特殊儿童康复。用实际行动践行“博爱塑魂”的教育理念。通过发挥党员同志的先锋模范作用,以点带面,引领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服务残疾人的志愿服务中去,为服务特殊儿童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参与“殊博汇”志愿服务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特殊儿童及家庭的需求,锻炼了沟通交往能力,提升了专业技能,获得了特殊儿童家庭及社会的欢迎和认可。

十年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殊博汇”志愿者奔赴江苏新沂、宝应、邳州和大丰等地,为脑瘫、智障及孤独症等特殊儿童送去康复服务,点燃特殊儿童家庭的希望之灯,助力江苏农村地区儿童康复事业发展,为江苏乡村振兴贡献绵薄之力。“殊博汇”孤独症儿童康复家庭支持项目获2019年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一等奖;“殊博汇”阳光助残志愿服务项目荣获2021年度江苏省十佳青年志愿服务项目。

(三)  以加强业务培训为抓手,提高学生党员服务能力

结合智慧教育的新媒体技术,创新党课形式,创设情境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增强授课过程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提高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选优配强学生党支部书记是基础,自身教育管理是保证。为更好开展学生党建工作,依托学校、市委党校等单位,做好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工作。加强党建与业务双向管理,培养思想领航、学业领先的学生党支部书记。

(四)  以组织力提升为突破口,拓宽学生党支部服务领域

1)开展好特色党日活动。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中坚力量;以“主动融入、结对帮扶、共同成长”为基本思路,做到四个结合。创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深专业认同,增强职业意识,树立职业观念;完善服务支持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和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知行合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助梦远行,“特教梦”与“青春梦”相结合。新时代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要为谱写中国梦的特教篇章,贡献青春的智慧和力量。

2)變服务的临时性安排为服务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机制。不断完善残障大学生、特殊儿童的服务支持体系,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线上助教支教,让服务更加便捷化。服务内容聚焦心理疏导、就业能力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文化参与等方面。少一些形式和应付,多一些接地气的服务,丰富服务内容,服务便捷化,注重服务实效。更好地满足学生党员及广大学生在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和文化参与等诸方面的需求。让学生党支部温馨家园和加油站成为服务社会、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

3)红色文化融入实践育人,提升育人成效。充分挖掘利用学校周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材施教,为实践育人提供生动素材。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闻网.六所高校开展残疾学生高等融合教育试点[EB/OL](2018-09-08).https://www.chinanews.com/gn/2018/09-08/8621912.shtml.

[2] 吴冠磊.残障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路径和策略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21(12):51-55.

[3]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新闻网.全国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工作总结会在我校召开[EB/OL].https://news.njts.edu.cn/2019/1213/c3592a47520/page.htm.

[4] 冯飞芸.大学生党建工作载体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56-58.

[5] 崔海英.高校加强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若干对策[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8):35-37.

[6] 郭立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州学刊,2019(3):17-21.

[7] 张庆堂.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科学化道路探索[J].江苏高教,2016(6):148-150.

[8] 王小莉,刘佳煊.推进高校学生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J].党政论坛,2020(7):31-34.

[9] 崔益虎.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J].党建研究,2020(8):61-62.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思政专项)“残障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路径研究”(2021SJB0234);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课题“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研究院”(21tjfyjd19)

作者简介:吴冠磊(1981-),男,汉族,山东郯城人,硕士,副教授,康复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为青年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党支部服务育人服务能力
健康科普推进医疗服务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洛阳师院:坚持以人为本 精心打造管理服务育人文化
高校服务育人的内容和机制研究
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的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探讨
发挥后勤服务育人的作用,培育合格的高职大学生
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综合服务能力探究
关于加强党校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问题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