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院校科研团队分类评价对策与思考

2023-05-30陈志亮陈志颖

高教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评价机制农业院校创新能力

陈志亮 陈志颖

摘  要:基于协同创新的科研团队模式在农业院校中普遍存在,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重要。基于全国农业院校调研数据,对农业院校科研团队分类评价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梳理,发现存在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程度不高、对农业学科差异和特点考虑不足、对团队建设和管理重视不够、对团队发展潜力认识不充分等问题,提出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遵循学术自身规律和农业科研的特点完善分类评价机制、注重团队建设与管理,提升科研团队持久创新能力等加强农业院校科研团队分类评价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院校;科研团队;分类评价;创新能力;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1-0013-05

Abstract: The mod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common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new era. By sorting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ategorical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find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low degree of transformation and promo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inadequate consideration of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discipline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ea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insufficient awareness of team development potential, etc. Accordingly,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the reform of categorical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proposed.

Keywords: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mechanism

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国家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科技创新是牵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担起农业“卡脖子”技术攻关时代重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而农业院校是农业“卡脖子”技术攻关的主战场,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有效激发农业院校原始创新活力,是破解农业“卡脖子”困局的关键所在。

科研团队(课题组)是农业院校最基本的科研单元,需要团队成员齐心协力。目前我国农业院校的人才评价仍有很多共性问题,具有重个人、轻团队的特征,导致“科研个体户”现象突出[1-4]。在与人才密切相关的绩效评价、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过程中,重数量轻质量,重个人排名轻实际贡献的现象普遍;在科研项目的立项、结题等评价过程中,过于重视团队负责人的成绩,而团队成员发挥的作用往往被忽视,不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也挫伤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缺乏对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之间合作机制的评价内容,不利于发挥协同创新的优势,不利于科技联合攻关和资源共享[5-8]。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农业院校科研团队评价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农业院校科研团队分类评价的建议,为高校教师分类评价改革贡献智慧。

一  数据资料来源

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方法,依托课题“行业特色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选取分布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域的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福建农林科技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9所农业院校作为调研对象,发放调研问卷《行业特色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调查问卷》,其中与本文相关的有教师参加科研团队情况、分类评价导向及指标构成、学校学科交叉建设情况和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情况4类问题共计12个题项,共回收有效问卷2 907份。

調研对象包括教学科研人员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其中男性占55%、女性占45%,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如图1—图3所示。通过对调研问卷的综合分析,并结合以上9所农业院校科研团队负责人的访谈,梳理得出农业院校科研团队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通过科研团队评价机制改革提升农业院校科研团队水平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二  农业院校科研团队评价的现状及问题

(一)  重视科研成果本身,轻视成果转化与推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的“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即“四个面向”),为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高校科研团队理应坚持“四个面向”,将实现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作为战略目标,有计划地突破科技难关,服务国民生计重大需求。

农业高校承担着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重要职责,而现有農业高校对农技推广服务不够重视,农业高校科研团队从事农技推广的意愿不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偏小,对农技推广服务的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同时,由于农业科研附加值较低,且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不够健全,大部分科研成果仍停留在论文上,停留在实验室里,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关注不够,从而出现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偏低的现象,亟需改革评价措施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农业院校科研团队评价指标体系中,应根据“四个面向”具体要求,立足科研团队实际,将评价指标进行分解。例如,将为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的实际贡献、农业技术推广产生的实际效益等作为评价指标,引导农业院校科研团队立足国家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二)  重视科研成果数量,轻视学科差异与特点

由于从事基础研究与从事应用研究的团队差异较大,创新能力和水平应体现在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指标进行分类评价。同时,在创新成果面前,科研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应客观公正地加以体现。

当前农业院校科研团队成果评价不利于团队建设,在科研团队内出现竞争与合作的失衡,表现为“四唯”倾向与“内卷”现象。在当前,对农业院校科研团队的考核依旧是量化指标为主,缺乏针对基础研究团队或应用研究团队相应的分类科学评价体系,轻过程、重结果,评价指标多以论文、奖项、项目和专利等数量为主,“一刀切”现象仍然表现严重,导致科技人员急功近利的现象,只追求科研的数量而不关注质量贡献,最终结果就是“垃圾成果”泛滥,却缺乏原始创新成果,呈现出假的科研繁荣景象。同时,科研团队所有成员的贡献都应该被认可,而在现实中,无论是绩效考核,还是评职称、聘岗位,都是第一作者为重,其他参与人员的贡献不予认可,这在极大程度上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挫伤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无法通过团队强大的凝聚力攻克技术难题。

农业科研本身具有周期长、公益性强等特性,需要科研人员吃得苦中苦、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对农业院校科研团队的评价应遵循学科规律,摒弃原来“一刀切”的做法,充分考虑学科差异,从一个更长的时间区间进行考核,避免造成农业科研人员疲于应对科研考核。另外,应科学确定团队成员在科研成果中的贡献,扭转现有过分重视排名、争取排名的不良倾向。

(三)  重视科研成果产出,轻视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

高校科研团队应有一个在学术研究、组织管理和国际学术声望方面都比较突出的负责人,能够带领好、管理好整个团队。科研团队创新文化、氛围、生态良好,具有明确的合作与分工责任,团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够发挥1+1>2的协同效应。科研团队的资源共享与利益分配机制健全。

当前农业院校科研团队管理的自主性不够强,团队管理意识和水平均不足。团队负责人为获取足够的外部资源,将过多精力和时间用在团队之外,而对于团队成员之间的能力差异、科研成果交流与利益分配等内部管理问题不够重视。缺乏科学的团队管理制度,多数农业院校科研团队的激励标准是建立在简单的科研量化的基础上,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激励效应不明显。团队文化与氛围建设薄弱,团队成员间知识共享不畅,容易将团队带向涣散、无力的状态。

科研团队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科研团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应改善团队管理模式,改善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协同运行机制,给予科研团队更多的管理自主权。切实重视团队创新文化、环境和生态建设,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公平竞争与开放合作的协调机制,达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  重视短期科研绩效,轻视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水平

为产出重大科研成果,农业院校科研团队应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能够获得稳定的经费支持,有较好的科研平台,有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人员构成合理,学科具有交叉互补性。同时,农业院校科研团队应重视团队人才队伍建设,有健全的人才培育举措。

当前农业院校科研团队对人才梯队建设不够重视,往往重视引进大人才,而忽视了团队辅助支撑队伍。为了维持科研团队长期稳定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和良好的科研平台支撑,而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科研团队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不光如此,学科交叉的力度也不够强,虽然认识到了交叉研究的重要性,但具体的对策却很少,表现在评价指标上,往往无从下手。

持续稳定发展的团队,长周期持之以恒的研究,才能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在对科技创新团队的考核评价中,应重视科研团队创新潜力的客观评价,给予有潜力的团队以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

三  农业院校科研团队评价的有关建议

农业院校科技评价改革关系到广大农业科技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当前形势下,应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不断优化以创新能力、科研质量和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机制,科研院校科研团队的评价导向,应进一步适应“四个面向”,进一步符合国家教育评价改革的相关要求,注重内涵式发展,注重解决农业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注重解决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一)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

农业院校的科研成果应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最终目标,因此,在农业院校科研团队的评价活动中,应建立鼓励高校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三农”的社会公益性服务机制。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性质,设置专门的分类评价体系,建立以调动从业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成效为目标的评价导向。同时,农业院校各类荣誉评选中,要充分考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向在农技推广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倾斜。

(二)  遵循学术自身规律和农业科研的特点,完善分类评价机制

鼓励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潜心研究,避免采用单一的同行评议产生的导向偏差。农业科研的全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因研究主体的特殊性,如季节性的农作物,研究条件同时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复杂多变的农业科研过程存在时间节点不符、科研成果或结论的滞后性,存在不确定性和间接性等特点。因此,在农业院校科研团队分类评价中,应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建立分类评价制度。

在农业院校科研团队分类方面,将农业院校科研团队分为农业科学基础研究、农业技术研发与示范、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农业科技全产业链团队四种类型,见表1。

在分类指标设置方面,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不同科研活动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见表2。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团队,评价导向应以有利于长期潜心研究、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为中心;对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团队,评价导向应以聚焦国家、社会的重大需求为中心,重点看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对于农业推广和服务的科研团队,应注重评价科研团队对经济社会效益和实际贡献;农业科技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农业院校科研团队评价形式方面,借鉴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逐渐建立起第三方评价机制,并不断完善评价流程,同时也要发挥社会力量在农业科研评价中的积极作用[9-10]。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团队,应该以同行评价为主,按最新的流行趋势,加强国际同行评价;对于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团队,应注重由用户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为主。同时,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科技评价中的作用,将其纳入到农业院校的科研团队评价主体中。

(三)  注重团队建设与管理,提升科研团队持久创新能力

高校科研团队是一个知识高度密集的协作群体,有一定的特殊性,管理的好就会奋发向上、潜力无限,管理的不好则是“一盘散沙”,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管理机制和杰出的团队带头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在对农业院校科研团队的评价中,普遍重视科研绩效本身而忽略科研团队的管理水平和持久创新潜力,是下一步科研团队评价改革的方向。一是加强科研团队管理机制建设,以科研团队负责人为主,行政管理为辅,形成相互约束的管理机制;二是在考核评价方面,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在科研团队整体年度考核、聘期考核、职称评聘和岗位晋级等评价活动中,主要依据“团队任务书”进行考核评价,将团队的业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科研团队负责人承担起团队内部的资源调配的重任,尽量减少团队成员的压力,加强以岗位职责和合同任务约定为基础的考核。根据农业学科的特点,减少年度考核,加强聘期考核,尽量延长考核周期,改变过去急功近利、短平快的科研模式,真正孕育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为提升农业院校科研团队的持久创新能力,建议从人才、学科布局和经费保障方面多下功夫,将其列为科研团队的考核内容。人才是科研团队建设发展的第一核心要素,应进一步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多学科融合发展成为目前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高校科研团队秉承“兼容并蓄”原则,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鼓励资源共享,主动引导相关学科和科研机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持续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是促使科技人才“静下心来”从事原始创新研究的重要保障,也是科研团队持续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以竞争性经费为主的现实背景下,应努力保障科研团队获得更多持续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

四  结束语

农业科学研究具有研究周期长、季节性强和公益性强等特点,决定了必须要以团队的形式开展研究工作。科技创新最终是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农业科技创新更是承担了国家“三农”大计,但实际上农业院校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先进的农业科技得不到推广和应用,其根本原因在于评价机制不够健全。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农业院校对于科研团队评价过于重视成果本身,没有实施分类管理,“一刀切”的现象依然严重,而对于农业科研周期长、公益性强等特点,更加需要科研团队精诚合作、持久作战,坐得冷板凳,啃得硬骨头,团队整体的建设管理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本文提出在农业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岗位,畅通晋升渠道,调动从业人员积极性。同时,遵循农业科学的特点,将农业院校科研团队分为农业科学基础研究型团队、农业技术研发与示范型团队、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型团队和农业科技全产业链团队4种类型,按各类型不同特征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真正做到分类评价,扭转过分注重排名、点数、篇数等问题,引导农业院校科研人员回归本真,潜心科研,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师雪茹,陈刚.新形势下高效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体系研究[J].農业科技管理,2020,39(1):73-76.

[2] 陈洁,方骥贤,蚁秀清,等.推进农业科研院所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7,36(4):79-81.

[3] 刘宝涛,刘帅.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科研绩效评价研究——基于正态云模型的实证[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9,40(6):230-235.

[4] 李健,姜华珏,沙琴.科技创新团队梯队建设的模型方法应用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某研究所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1,40(2):81-85.

[5] 胡瑞,李忠云.加快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06(8):149-151.

[6] 徐珺,尚玉钒,赵新宇.高校科研团队领导语言框架与成员创新行为研究[J].科研管理,2019,40(8):263-272.

[7] 王冀宁,张春霞,王雯熠.基于新巴斯德象限的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政产学研”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11):73-79.

[8] 叶李,田兴国,吕建秋,等.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状况、存在问题与改革取向——基于全国61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6):124-129.

[9] 季小天,赵文华.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国外研究进展与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5):76-83.

[10] 肖国芳,彭术连.破“五唯”背景下高校学术评价的理性思考与改革路向[J].科学管理研究,2021,39(2):65-7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子课题“行业特色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7204100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农业特色高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SKGL2021005)

第一作者简介:陈志亮(1986-),男,汉族,四川通江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人力资源部综合科科长。研究方向为人才评价、人力资源管理。

*通信作者:陈志颖(1982-),女,汉族,内蒙古通辽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人力资源部师资管理科科长。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评价机制农业院校创新能力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
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