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分析视角下《荒原狼》中的人物形象研究

2023-05-30张世卉

今古文创 2023年11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自我

张世卉

【摘要】 《荒原狼》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一经发表便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荒原狼》中,作者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人格十分复杂的中年知识分子形象。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作为理论框架,从本我、自我、超我三个角度分析小说主人公哈里·哈勒尔的人格结构,探究主人公精神危机的原因,以及其对救赎之路的追寻。通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分析文本,小说人物的心理构造与内心世界将进一步得到阐释,人物形象更加具体饱满。

【关键词】 《荒原狼》;精神分析;本我;自我;超我

【中图分类号】I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1-002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1.007

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6)是20世纪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黑塞的长篇小说《荒原狼》(Der Steppenwolf,1927)不但是一篇有着重要社会意义的作品,更是其“纪念五十岁的毫不留情的自我告白”[1]。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位中年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主人公哈里·哈勒尔认为自己拥有两种人格,一种是人的一面,另一种则是狼的一面,在这种矛盾和复杂的情绪下哈里面临着精神上的疾病。某天他在小城散步时偶尔得到了一本名为《论荒原狼——为狂人而作》的小册子,其对荒原狼的特征与本质进行了阐释与说明。后来他在黑鹰酒吧又结识了名为赫尔米娜的舞女,并在她的指引下相继认识了萨克斯管乐手帕勃罗与玛丽亚。最后在舞会幕后帕勃罗的指引下,他进入了所谓的“魔剧院”,在“魔剧院”中经种种梦境与幻境结合的场景后他看清了自己的人性与狼性,并在末尾通過杀死赫尔米娜并接受审判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救赎之路。

小说《荒原狼》自1927年6月首次发表以来,先后被译成将近二十多种语言文字,在文学界与读者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与影响。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荒原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精神危机的时代、社会问题、女性救赎、小说中的宗教、中国思想以及死亡主题等,很少有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去解读这部作品。

在《荒原狼》中,黑塞注重表现人物的生活与心灵,运用了大量丰富而细腻的对话以及心理描写,尤其是主人公哈勒尔面对现实与精神困境时的心理挣扎矛盾以及大量梦境与幻境结合将荒原狼错综复杂的精神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毫无疑问,《荒原狼》是一部杰出的心理小说,主人公哈勒尔身上所表现的狼性、人性对应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格结构理论。

精神分析法原是一种治疗精神紊乱患者的精神疗法,后逐渐被运用到文学批评领域中并对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模型理论,《荒原狼》中的主人公的精神疾病必然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的不平衡引发的。所以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其进行解读分析。通过借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分析文本,小说人物的心理结构与内心世界将进一步得到阐释,人物形象更加具体饱满。

当时的德国处于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矛盾的尖锐造成民众的心理与精神问题日益增多,小说主人公的心理精神问题也是同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分析《荒原狼》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思想对我们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压抑人性的本质,对当下对于国际社会的思考能产生一定的启发作用。

一、本我——狼性的代表

20世纪初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此后在荣格、拉康等理论家的批判、继承下逐步完善为精神学派。1923年,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一书问世,书中提出了“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这一理论。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人格可以分为三个结构:“本我”“自我”以及“超我”。三种人格中的每个人格都负责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某些领域。为了使一个人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升华和发展,这三个结构必须相互平衡。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模型理论,《荒原狼》中的主人公哈里·哈勒尔的精神疾病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的不平衡引发的。

在《荒原狼》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内容上很少涉及情节的发展,大部分都是围绕着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而展开,由此主人公的多种人格形象被多方面刻画出来。哈里·哈勒尔时常陷入深深的人性与狼性斗争的矛盾之中,“狼的一面可以被看作是影子的一面,因为它包含了一切危险、激情和野性。另一方则是相反的合理性、知识性以及保留。”[2]人格结构各部分间的矛盾引起了主人公的冲突与焦虑。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本我是无意识的,它包含着人类最原始的自然欲望——即性欲内驱力,这成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的来源。本我总是遵循着快乐的原则,很大程度上本我所所驱使的行为总是违背道德习俗的。”[3]“荒原狼”身上的“狼性”代表着人内心深处本能的、突破一切束缚的欲望与力量,可以被看作是“本我”的代表。

“因为狼心里总是清清楚楚,他感到惬意的是什么——孤独地在荒原上奔驰,喝血,追逐母狼。从狼的角度看,任何一个人性的行为都是非常滑稽愚蠢和不伦不类的。”[4]从上述中对荒原狼身上的狼性与人性的论述来看,当他是狼时,他渴望的是奔跑、喝血与追逐母狼的原始生活,并厌恶忽视了所有人性的生活。这显然遵循的是原始的冲动和本能,体现了“本我”在追求原始的冲动与欲望时对满足与渴望的快乐。

此外,哈里在回家的路上在一家小酒馆后结识了酒吧舞女赫尔米娜。哈里和这位虽然没有受到过什么教育的舞女相谈甚欢,赫尔米娜能够在许多方面理解他,两人有许多共鸣。赫尔米娜将哈里带入另一个世界,并让他学习跳舞。起初哈里并不是太情愿的状态,他认为自己年龄已经大了,另一方面他不喜欢留声机、爵士乐这些现代舞曲,认为是滑稽的。而最后他却沉迷于跳舞的状态,从一开始的身体僵硬到甚至跳得不错。“舞蹈是酒神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意味着欢快的精神,人们通过舞蹈进入陶醉与放纵的状态,回归本真。”[5]哈里在这里表达了跳舞的愿望是遵循了其本我的人格。

后来哈里在赫尔米娜的介绍下,认识了帕勃罗与玛丽亚,与他们吸食毒品并和玛丽亚欢愉来获得快感。在与他们的接触当中,哈里内心的原始欲望逐渐被唤醒,他意识到了身体中性的本能欲望,这些都符合了“本我”的人格行为。

二、自我——人性的代表

由于“本我”不能判断善恶的基本价值,所以在本我与社会现实之间出现了“自我”。“自我”是有意识的,它在本我与外界之间进行着调解,以此平衡人的原始欲望,道德理想和禁忌,以及现实的限制。为了成功地在这些部分之间进行调解并履行其适应功能,“自我”必须能够将满足感的驱使和对内在冲动的延迟推迟到实际情况出现或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认可方法。“荒原狼”内心中“人性”的一面与“狼性”相反,它具有克制、理性的特点,可以看作是“自我”的代表。

“如果他是狼,他身上的人性就会一直在那里观察、辨别、判断,并伺机攻击,反之,如果他是人类,狼性也是如此。例如,当哈里作为一个人,有了一个好的想法,有了一个高尚纯洁的感情,有了一个所谓的善举,他身上的狼性就会龇牙咧嘴地笑,用血腥的嘲笑告诉他,这个高尚的谎言与野外的狼的面目是多么的不相容,显得多么的可笑。而反过来说,当哈里狼性十足,在别人面前龇牙咧嘴,厌恶所有的人和他们虚伪、倒行逆施的安排和习俗时,他身上的人性潜伏着,看着狼,称他为野性的好东西,是野兽,腐蚀他,使他不能享受作为狼的简单、朴素、健康和原始的快乐。”[4]

从弗洛伊德的心理模型来看,“自我”处于变态心理和良心的谴责之间来权衡现实和道德,所以每当荒原狼陷入兽性的状态,他人性的一面就会对其进行鞭笞,使他产生负罪感与内疚感。

此外,“自我”所代表的人性总是约束着“本我”的狼性,在一次“庆祝会”上,道德的驱使哈里拒绝了帕勃罗与玛丽亚三人纵情相爱的建议,但他们仍然采用抽食鸦片引起幻觉的方式经历了这一切。在小说中哈里·哈勒爾出生于资产阶级的市民阶层家庭,其拥有着体面的身份和不错的生活,他的生活背景要求他举止有礼,待人和善。“这时,哈里的人格是有教养和聪明的,但狼的一面是冲动和狂野的。双方的冲突导质人们失去了生命的意义。”[6]30哈里身上人性与狼性的斗争实际上是“本我”与“自我”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对抗,两者处于敌对的关系状态,人格结构各部分间的矛盾引起了主人公的冲突与焦虑。

三、超我——救赎之路的探寻

“超我”是人格结构里面的最高层次,并被定义为可利用的记忆,并且与“本我”的渴望相反,它代表了人们社会引起的良知,并用道德和伦理将本我压抑在无意识的领域。哈里最后在魔剧院不断剖析自我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对“超我”之路的追求。“魔幻剧场一幕是黑塞心灵救赎的诊疗室”[7],荒原狼最终寻求到了精神救赎之路。

小说的创作时间处于魏玛共和国的“黄金二十年”,无论是时间还是人物身份的设置都与黑塞本身十分相似,所以许多的文学评论家都称这部作品为“现代知识分子的病理学记录”[8]。与此同时小说主人公与作家名字缩写同为“H·H”,这些并不是一些偶然的巧合,而是黑塞本人的有意为之。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虽然社会的经济表面表现为一片繁荣,而背后实则存在着巨大的漏洞。一战结束后支付赔款的德国国内通货膨胀十分严重,与此同时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虽然表面推行共和制,但背后仍是各方政治势力暗暗角逐。经济上的财政赤字与政治的复杂性使得社会矛盾不断加剧,资本主义逐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大多数人宁愿通过沉浸在轻松的流行文化中来麻痹自己。特别是随着美国流行文化的出现,传统的欧洲文化及其价值观正在被现代化和美国化所取代。大批的知识分子发现自己处于精神的痛苦和困境中。由此可见,主人公的精神危机并不是个别个体出现的症状,而是处于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整整一代人的“通病”。这一批知识分子就是那种“处于两个时代之交的人们,他们失去了安全感,不再敢于天真无邪,他们的命运是怀疑人生,将生命的意义问题体验为个人的痛苦和艰辛。”[9]

哈里与19世纪特定社会的矛盾冲突造成了个人的精神危机,这种精神冲突最终使他分裂成了两种人格:“狼性”和“人性”。简而言之,哈里性格的复杂性与其自身的痛苦不是个人所造成的,而是整个时代所赋予的。黑塞将主人公这样的清醒而不被世人所理解的知识分子描绘成精神流亡者、人性探索者和夹杂在两个时代之间的多重人格形象。他在痛苦中进行自我认知,追求“本我”“自我”“超我”间的平衡,并在探索过程中寻找生命的意义。黑塞赋予哈里如此复杂的人格特质使他在痛苦中意识到:“人类不是静止的永恒实体,人类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进行不断摸索和尝试,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找到生活的新可能性。”[10]

这就是哈里作为人性探索者的存在的意义: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和不朽的人,需要继续探索,继续奋斗,并持续经受更长而艰难的道路。

四、结语

赫尔曼·黑塞认为:“精神分析以理性和科学的方式接近人的灵魂。”[1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黑塞的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由于其方面理论的影响,黑塞的作品与精神领域的理论密不可分,注重对人物内心进行描写,造就了独特的精神救赎道路。由此可知,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来解读《荒原狼》是有据可证的。主角哈里·哈勒尔的人格发展是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出色诠释。哈勒尔与19世纪特定社会的矛盾冲突造成了个人的精神危机,这种精神冲突最终使他分裂成了两种人格:“狼性”和“人性”。而哈里在赫尔米娜与帕勃罗的指引下找到了通往精神救赎的道路,最终实现了对自我的升华。哈里人格的分裂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问题。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作为20世纪文学批评领域有力的理论不仅影响了西方文学思潮,而且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创作。应用弗洛伊德理论对小说进行的心理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物的行为和动机做出合理的解释,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结合心理学与文学批评也拓宽了文化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1](瑞士)赫爾曼·黑塞.荒原狼[M].萧逢年译.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13.

[2]Karniol, Charlotte.Die Archetypen von Carl Gustav Jung in den Werken ,Steppenwolf“ und ,Demian“ von Hermann Hesse[D].Tarty: Universit?t Tartu,2021.

[3]Freund, Sigmund. The Ego and the Id[M].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1960.

[4](瑞士)赫尔曼·黑塞.荒原狼[M].赵登荣,倪诚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5]尼采.悲剧的诞生[M].赵登荣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

[6]Danylova, T. V. The Way to the Self: The Novel ,Steppenwolf“ Through the Lens of Jungian Process of Individuation[J].Anthropological Measurements of Philosophical Research,2015,(07):28–35.

[7]陈壮鹰.从心灵黑洞走向现实荒原——感受黑塞小说中创伤记忆的自我救赎[J].德国研究,2010,(01):57-62.

[8]韩耀成.德国文学史(第四卷)[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9]尉泊洋.论小说《荒原狼》中主人公的救赎之路[J].名作欣赏,2020,(14):155-156.

[10] 张进红,高慧霞.浅析《荒原狼》中哈利·哈拉人物形象意义[J].黑河学院学报,2019,(08):167-169.

[11] Mechadani, Nadine.Hermann Hesse auf der Couch. Freuds und Jungs Psychoanalyse und ihr Einfluss auf die Romane “Demian”,“Siddhartha” und “Der Steppenwolf”[M].Marburg: Tectum Verlag.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自我
认同的崩溃
作文需“自我”感受在场
漂泊中的追梦人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成长中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