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 “ 能够 ” 一词的历时演变

2023-05-30高晶晶

今古文创 2023年11期
关键词:源流

高晶晶

【摘要】 “能够”一词由能愿动词“能”与实义动词“彀(勾)”连用发展而来,后成为表示有条件做某事的复合词。元代以后“能够”逐渐从作谓语的动词复合词转变为作状语的能愿动词,表示有能力做某事。

【关键词】 能够;源流;语法性质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1-012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1.041

根据《当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新华汉语词典》等辞书,“能够”在现代汉语中作为能愿动词,有下列两种用法:

一是表示有能力做某事,达到某种目的。例如:“我相信我能够践约,我也相信他还能够活相当长的时间。”(巴金《烛火集·一颗红心》)

二是表示有条件做某事、情理上的许可。例如:“他小心翼翼地踏上一只脚,试试冰面是不是很结实,当他确认这冰面能够承担住他的体重时,又踏上了另一只脚。”(宋学武《第五个房客·今夜没有月光》)“曹门坊前用车辆和大的木头塞断街道,谁也不能够进入坊内。”(姚雪垠《李自成》)

可以看出,“能够”在词性上为能愿动词,在句中皆作状语,表示施动者有这样的能力做某事或有这样的条件和可能性做某事,施动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体。本文考察“能够”在历史语境中的产生和发展,意图探讨这一词语的词义来源、发展和语法性质的演变规律。

一、“能够”在历史中的发展面貌

《汉语大词典》中,“能够”亦作“能勾”“能彀”。通過数据库检索统计,“能够”一词最早出现在元杂剧中,而“能勾”和“能彀”的出现则要早得多。江蓝生在《“勾、够、彀”——〈华音撮要〉连-介词“勾”考源》一文中指出,“彀”为“够”本字,“勾”为复杂字形“彀”的同音替代字,“勾”为“够”的异体字;在表示“彀”的引申义时“彀”“勾”“够”三者通用。①元及以后的白话文学中,“能够”“能勾”“能彀”使用情况基本一致,只是写法不同,因此,本文所研究的“能够”是广义上包括与之通用的“能勾”“能彀”的词群整体。对“能勾”“能彀”在元代以前使用情况的梳理,是讨论“能够”一词在历史上演变情况的第一步。

二、元以前的“能彀”与“能够”

“能彀”连用最早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六韬》:“力能彀八石弩。”《说文》:“彀,张弩也。”“能彀”在这里表示臂力能够张开八石的弓弩,“能”为情态动词,“榖”是实义动词,表张弓。《汉书·匈奴传上》:“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亦是这种用法。元代以前,“能”与“彀”连用时都是分别作为两个义素出现的,绝大多数都表示“能够张开(弓弩)”。

目前可见关于“能勾”连用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宋代。《册府元龟》:“自今以后,太守县令廉能勾当租庸,每年加数成分者,特赐一中上考。”又“如观察节度管内不能勾当,郎官、御史出入访察闻奏。”这里“勾”与“当”连读,意为主管、料理某事,“能”与“勾”依旧代表了可以被分隔开的两个不同义素。宋词中同样有若干“能”“勾”连用的用例:

(1)闻道伊家。终日眉儿皱。不能勾。泪珠轻溜。裛损揉蓝袖。(黄庭坚《点绛唇》)

(2)借问谁教春易老,几时能勾夜何长。(王采《浣溪沙》)

(3)传宣能勾凤诏。便玉除前面领仙班。(詹玉《八声甘州·寿张尚书》)

以及“能”“勾”被间隔开的用例:

(4)从今后、休道共我,梦见也、不能得勾。(秦观《满园花》)

例(1)中,“能勾”出现在否定句的末尾。例(2)“能勾”是一个双音节词,出现在疑问句中。例(3)中的“能勾”由两个义素组成,“能”表示可以,“勾”是有实际意义的动词,后接宾语,这种用法是对“能彀”——“能够张弓”状中结构复合词的继承。例(4)的“能”和“勾”虽然被“得”字分隔,但“得”字在这里只是为了符合词格声律而填入的虚词,可以忽略,故而其用法与例(1)相同。李明认为,此例中的“能勾”与后来助动词的“能够”有一定关系。②

元代以前,“能彀”“能勾”还不能算作一个词汇,但在宋词中,出现了“能勾”作为独立的双音节词置于否定句末或疑问句中的用例。由于词的文体具有高度凝练性的特点,暂时还不能确定宋词“能勾”具体表达的意义,但显然它已经开始摆脱早期能愿动词+实义动词的偶然性连用,逐渐向作为一个整体语素的双音节词转化。这种情况可能源于词人在填词中吸收了当时的俗文学和口语习惯。

三、元代“能够”的使用情况

“能够”在元代出现在元杂剧的唱词和宾白之中。在此有两种用法,作谓语出现在句末,表示某种动作;作状语出现在句中,表示现有条件可以完成某事的可能性。

(一)用作谓语

(1)但得个知州,也是我不待屈不能勾。(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

(2)哎,众公卿,众宰侯,别人有家私不能勾,有妻男不能守,有功名不能就。(狄君厚《晋文公火烧介子推》)

(3)我如今要他,怎么能勾?(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能够”用于句末时写作“能勾”,在句子中作谓语,后面不接宾语,多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当中。在例(1)和(2)中,“能勾”与“待屈”“能守”“能就”并列,由此可见“能勾”是一个由状语+中心词组成的偏正结构动词性短语,其实际意义取决“勾”字义。

(二)用作状语

(1)天那,若能够回家侍奉父母,蔡邕何须做官! (高明《琵琶记》)

(2)男儿赎药,把衣衫典当偿。我不能够觑、我不能够觑得你身体康。(施惠《幽闺记》)

(3)俺男儿半世苦受勤,但能勾得钱物,宁可着典咱身!(关汉卿《刘夫人庆赏五侯宴》)

(4)你那读书的穷酸饿醋有甚么好处,几时能勾发迹也!(关汉卿《山神庙裴度还带》)

(5)一个箇箇智浅才疎腹内虚,怎能彀志纵横德不孤?(郑光祖《钟离春智勇定齐》)

在这五例中,“能够”一词都出现在句中,从词性上看是助动词,后面连接谓语。“能够”表示“有条件去做某事”,用例以反问句和否定句为主,陈述句只占少数,因此这种条件多表现为对当下可能性的否定。

元代时“能够”多搭配否定句或疑问句句式,在句末出现时作谓语,在句中时出现作状语。其作谓语时写作“能勾”,具体词义取决于“勾”字,显然是早期状语“能”+动词中心语“彀”的使用残留。而作状语时表示有条件去做某事,即有可能实现某种目的、达成某种目标,这一语义很可能是从“彀”的词义中延伸而来:张满弓箭程度上可以到一个极限,引申为达到、满足、足够。《诗经·行苇》:“敦弓既勾”,孔颖达疏:“彀与勾,字虽异,音义同。” ③朱熹《诗集传》:“勾、彀通,谓引满也。” ④宋代《疮疡经验全书》:“又有愈后,伸谢痛财,以致医者不能彀本,良可叹也。” ⑤这里“彀”即引申为达到、满足之义,意为不能够回本。因此表示条件可能性的“能够”可能是从状中结构表示“能达到”“能满足”的复合词“能彀”中类推而来,只是在元代,这种可能性多是否定的。孙锡信先生认为,“能够”来源于“能”与“彀”长期连用导致“彀”字字义逐渐脱落,逐渐形成了只表示“能”义的偏义复词 ⑥,根据我们对“彀”字义的分析,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四、明代“能够”的使用情况

“能够”在明代主要出现在小说和戏曲当中,使用数量激增。“能够”作为复合词的用法在明代没有消失,例如:

(一)复合词作谓语

(1)莫说求他为妇,今要再见一面,也不能勾了。怎做恁般痴想。(冯梦龍《醒世恒言》卷二十八)

(2)见今哥哥恁般富贵,我要一件衣服就不能勾了,是怎地?(冯梦龙《古今小说》第十七回)

(3)你有甚见识能勾他时,我自重重的赏你。(《水浒传》第七回)

在例(1) (2)中,“能够”写作“能勾”,表示“能满足”,句末作谓语。与元代偏正动词短语句末作谓语不同的是,明代的“能够”后又加了语气词“了”。而例(3)的“能勾”出现在句中,意为“能勾连到”,后承宾语。明代虽然仍然保留了“能够”的偏正动词短语的用法,但数量上远不及作为助动词的使用量。

相比于元代“能够”作情态动词基本只出现在疑问句和否定句中,明代则出现了大量的肯定句用例:

(1)父子两个告道:“若能勾得回乡去时,便是重生父母,再长爷娘。”(《水浒传》第三回)

(2)如若能够再见天日之面,必当来此重修庙宇,再建殿庭。(《水浒传》第四十二回)

(3)如有宫花锦袄,便能勾入内里去。(《水浒传》第七十二回)

(4)所以就是情真罪实的,还要细细体访几番,方能彀狱无冤鬼。(抱甕老人《古今奇观》卷二十九)

“能够”在明代作情态动词时,仍然只有“有条件做某事”之义,但应用的句式扩大到在肯定句中,没有句式限制。

五、清代“能够”的使用情况

清代文献中“能够”用例较明代更为多见。在句末作实义动词的数量占比继续减少、表示“有条件做某事”的情态动词“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且仍然占据主要地位。清代中叶以后,通俗小说中还出现了“能够”作为情态动词表示“有能力做某事”的义项,例如:

(1)贾蓉致谢道:“好侄儿,你果然能够说成了,我买两个绝色的丫头谢你。”(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

(2)王道台道:“他托弄差使,我替他说到就是了,那里能够包他一定得。况且说不说由我,派不派由他,我又不能够压着上海道一定派他的差使。”(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一回)

(3)亏得周老爷是打大营出身。文七爷是在旗。他二人都还能彀骑马。不曾再坐县里的轿子。(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

(4)二婚头道:“法子是有,只怕你未见得能够做得到;于你的事无济,我反多添一层冤家。我想想不上算,还是不说罢。”(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回)

(5)随又转念一想道:话虽如是,只是这番护着灵柩回京,大非前番奉着母亲逃难可比。纵说我有这身本领,那沿途的晓行夜住,摆渡过桥,岂是一人能够照料?(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

以上例句中,“能够”均有“具有某种能力达成某事”的意义,后面承接动词,在句中作状语。其中例(1)(3)为陈述句,例(2)中第一个用例、例(5)为反问句,例(2)中第二个用例、例(4)为否定句。可见“能够”表能力时没有句式限制。

“能够”表示能力这一义项,应当是从“能”字而来。

(1)惟现在急于打听徐大军机这一条路,只要有人代为介绍,等我认得了这个人,彼时舒军门的事不妨见机而行:能够替他解开无事,也是我阴功积德;倘然不能,我就顺了这边放上一把火,只要徐大军机不来恨我,横竖是没有人晓得的。(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八回)

(2)虽然城厢出了盗案是老兄们的责任,但这件事据兄弟看起来,他们两家实在是咎由自取。这两件事,老兄们能够破案,固然甚好;倘然不能破案,我本道决计不催你们。就是他们来上控,我亦要申饬的。(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一回)

在这两例中,“倘然”连接的两个分句分别为“能够做某事”与“不能”,“不能”是“不能做某事”的省略形式。这里的“能够”与“不能”相对,说明“能够”表能力的义项应该是从“能”而来。《汉语大字典》中,“能”字义项之一为“能够”,《汉语常用字大词典》在“能够”义项下解释:“‘能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成某种效率。” ⑦先秦两汉时期,“能”字就有表示能力的用法,《孟子·告子下》:“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⑧《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拔。”司马贞注:“能,犹胜也。”⑨因此,表示能力的“能够”应该是受表能力义的“能”字产生的。清代中后期的通俗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由“能”字分化出的偏义复词“能够”,体现了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的趋势是古代汉语向近现代汉语过渡的一个特点。

六、结语

“能够”一词最早写作“能彀”,表示“能够张开弓”之义,是两个独立义素连用的产物。“彀”由“张弓”引申为“达到”“满足”,“能彀”也因此产生“能够达到、满足”之义,在使用中逐渐发展成表示条件可能性的复合词。“彀”字简化为“勾”,又写作“够”,“能够”一词直至清代仍未写定,与“能彀”“能勾”通用。

作情态动词使用的“能够”最早在元杂剧中,通常位于否定句和疑问句句中作状语成分,表示条件可能性。到了明代,白话小说中出现了大量“能够”在肯定句中使用的用例,至此“能够”在表示条件可能性这一义项时没有句式限制。清代中叶以后,“能够”出现了表示能力的情态动词用法,这一用法从“能”字表能力义项分化而来。此外,最早“能够”作为实义动词组成的复合词的用法并没有完全消亡,但随历史发展而日渐减少。现代汉语中的“能够”一词,通常被认为是表示“有条件”和“有能力”做某事的情态动词。

注释:

①江蓝生:《说“勾、够、彀” ——〈华音撮要〉连-介词“勾”考源》,《汉语史学报》2017年第01期,第1-13页。

②李明:《汉语助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32页。

③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 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7页。

④(宋)朱熹集注:《诗集传》,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57页。

⑤杨杏林,梁尚华主编:《近代中医未刊本精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29页。

⑥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要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2页。

⑦《汉语常用字大词典》编纂委员会编著:《汉语常用字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270页。

⑧(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87页。

⑨(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869页。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要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3]朱冠明.《摩诃僧祗律》情态动词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4]李明.汉语助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5]江藍生.说“勾、够、彀” ——《华音撮要》连-介词“勾”考源[J].汉语史学报,2017,(01).

猜你喜欢

源流
中介话语分析的源流、方法及意义
论影雕的源流与雕刻构图
《源流》前进
镵针源流与现代研究进展
水痘源流考
“啸”的源流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一)
本帮菜之源流考
“干” 字源流浅析
墨竹画的源流析